朱月婷
朱月婷 Cut Nyak Dhien | |
---|---|
出生 | 1848年 亚齐苏丹国兰峇当 |
逝世 | 1908年(59—60岁)11月6日 荷属东印度双木丹 |
知名于 | 民族英雄 |
信仰 | 伊斯兰教 |
配偶 | 易卜拉欣·兰雅,特库·乌玛尔 |
儿女 | 朱甘邦 |
朱月婷(印尼语:Cut Nyak Dhien,又译朱亚典[1];1848年—1908年11月6日)[2],亚齐游击队领袖,曾于丈夫特库·乌玛尔死后带领游击队参与亚齐战争,抵抗荷军25年。印尼政府在1964年5月向她追授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称号。
早年生涯
朱月婷在1848年生于亚齐苏丹国兰峇当(Lampadang),贵族出身,父亲曾经当过地方官,她自己也接受过宗教和家族事务方面的教育。她的美貌在当地是广为人知的;她的家人曾经见过许多提亲的男子,却安排朱月婷嫁给同样出身贵族的特库·仄·易卜拉欣·兰雅(Teuku Cek Ibrahim Lamnga)。
亚齐战争
1873年3月26日,荷兰人向亚齐苏丹国宣战,亚齐战争爆发。亚齐战争的第一阶段史称第一次亚齐远征,当时领导亚齐军队的是苏丹阿拉乌丁·马哈茂德·沙阿二世和波勒姆将军(Panglima Polem)。约翰·哈尔门·鲁道夫·科勒率领荷军士兵3000人进攻苏丹的宫殿,苏丹却借助意大利和英国的援助,迅速更新军队的装备;亚齐军队的人数也从1万人增加到10万人。结果亚齐军队不但成功击退荷军,还把科勒击毙。
然而,荷军却在1873年11月第二次亚齐远征期间攻陷第六区,并于一年后攻陷苏丹的宫殿。在丈夫参加收复第六区的战斗之际,朱月婷在1875年携同子女,和其他妇孺疏散到更安全的地方。后来在Gle Tarum和荷军交战的特库·仄·易卜拉欣·兰雅于1878年6月29日阵亡;朱月婷听到丈夫的死讯,就誓言要向荷军报仇。
朱月婷丧偶后,曾拒绝亚齐族英雄人物特库·乌玛尔求婚,后来却改变主意,因为乌玛尔准许朱月婷参战。两人在1880年成婚;这大大提高了亚齐军队和“荷兰异教徒”(Kaphé Blanda)斗争的士气。朱月婷为特库·乌玛尔生下了一个女儿——朱甘邦(Cut Gambang),却因为留在战场的强烈决心,而带着女儿参加战斗。
亚齐人宣布对荷军发动圣战,展开游击战,并以设置陷阱、伏击等手段攻击荷军。起初装备不足的特库·乌玛尔曾经在1853年9月30日率领250人向荷军投降,荷军对此大加赞赏,还向他颁赠指挥官军衔和英雄称号。然而特库·乌玛尔却开始密谋反叛,并于两年后带同配备的重型装备、武器和弹药,率众变节,并与朱月婷联手,帮助亚齐人抵抗荷军;荷兰历史称之为“特库·乌玛尔叛逆案”(Het verraad van Teukoe Oemar)。
特库·乌玛尔等人与荷军之间的战况一直到荷军宪兵队开往亚齐之后才出现改变。亚齐军队无法抵抗宪兵队的攻势,死伤惨重。荷军将领约翰内斯·本尼迪克特斯·范·赫茨后来决定趁此良机在亚齐军队安插间谍,并在米拉务展开突袭,杀害特库·乌玛尔。有说朱月婷掌掴了为此痛哭的朱甘邦,却抱着她说:“亚齐女人不能为牺牲成仁的烈士流泪。”
朱月婷在第二任丈夫死后仍然继续率领规模较小的部队抵抗荷军。不过,抵抗军部下的士兵,拥有的装备越来越少,她本人也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而患上近视和关节炎;反而荷军调整了在亚齐战斗的策略,并于1901年击溃抵抗军。抵抗军士兵Pang Laot向荷军供出抵抗军总部的位置,于是荷军便进攻抵抗军位于Beutong Le Sageu的总部。朱月婷拼命抵抗,却被荷军俘获,不过她的女儿不但逃脱,而且还继续抗争。
晚年生涯
荷兰殖民当局首先把朱月婷移送到班达亚齐,她的近视和关节炎也在这里逐渐痊愈。后来荷兰人害怕她会号召亚齐人参加抗争,便把她驱逐到位于爪哇岛西部的双木丹。
后续
在1988年上映的电影《朱月婷》(Tjoet Nja' Dhien)由埃罗斯·查洛特担任编剧、导演,是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印尼电影。[3]
印尼总统苏卡诺在1964年5月向她追授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称号。以她命名的事物包括位于亚齐特区纳甘拉雅县的朱月婷机场和兰沙朱月婷卫生学学院(Sekolah Tinggi Ilmu Kesehatan Cut Nyak Dhien Langsa)。
参考书目
- Reid, Anthony. An Indonesian Frontier: Acehnese & Other Histories of Sumatra.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36, 352. ISBN 9971-69-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