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曾经大力发展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生物武器

731部队活动

日本是唯一一个在日内瓦条约禁止国际使用生物武器后,仍然大规模使用的国家。731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的别名,驻地中国东北哈尔滨附近,这一区域当时是满洲帝国的一部分。该单位由石井四郎所领导,因此也称之为“石井部队”。一些研究者认为超过3,000名中国人朝鲜人和联军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死亡。[1][2]

陆军军医学校细菌武器研究室设立于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位于日本东京新宿,对外称防疫研究室。1997年,东京都新宿市曾出土很多残缺不全的头颅等人骨,相信曾遭受人为切割。731部队的前身是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满洲国(今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郊的背阴河设立的东乡部队。

1932年,石井四郎率部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郊的监狱修建中马城,但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迫使石井关闭中马城,其后石井到离哈尔滨更近的平房区重新设立一个新的设施。黑河孙吴县建立细菌实验基地,包括动物饲养、制菌室等300间建筑。一些731的周边设施仍保存到现在,并对外开放给游客参观。这些数十吨的生物武器(以及一些化学武器)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存放于满州帝国的许多地方。战后日本试图销毁证据,但是没有成功。现在依然还有许多证物遗留着,至今对中国的平民还时有伤害。特别是在2003年9月,29名在黑龙江省一栋建筑物的工作人员无意地挖掘到了埋藏在地下的有超过50年历史的化学武器的弹壳,造成多人受伤,一人死亡。

由于没有判罪的缘故,许多前731部队的成员都加入了日本医疗组织,例如曾任731部队长的北野政次战后成为绿十字公司日语ミドリ十字顾问。其他成员或领导医学院校,或为日本厚生省工作。

化学武器

研发与制式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对化学武器的频繁应用,吸引了日本的关注。

陆军方面

大日本帝国陆军所辖陆军技术本部日语陸軍技術本部于1914年开始了对化学武器的调查研究工作[3]。1915年12月,日本陆军又设置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派遣委员前往欧洲调研一战时欧洲诸国的战时体制与总体战的动员方式[4],其研究领域中便包含了一战时期的化学武器战[5]。1916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通过与陆军军医学校的协作下,就文献中的化学武器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并于1917年正式接受研究命令,开始研究放射性化学武器和防毒面罩[5]

1918年5月31日,日本陆军省设置临时毒气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调研领域便包含研究出兵西伯利亚时的化学武器攻防战的应用,并委托程谷曹达工场日语保土谷化学工業、中村研究所(东京府大井)、足尾铜山、陆军卫生材料厂进行各种化学武器的研究制造,并于1918年9月将定为化学武器的填充材料[5]。1919年,日本对东京第二陆军造兵厂日语東京第二陸軍造兵廠陆军火药研究所(板桥)进行改组,设立陆军科学研究所,其陆军科学研究所第二课便是专研化学武器领域的部门,该部门中的化学武器研究部门后于1925年被升格划分为陆军科学研究所第三部,此后,该部又先后经历了多次改组,如陆军科学研究所第二部(1932年)、陆军技术本部第六技术研究所(1941年)、陆军兵器行政本部第六陆军技术研究所(1942年),该部门做了大量关于毒气战的武器制定与制式化工作[5]

陆军兵器行政本部第六陆军技术研究所与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日军的化学武器制造部门)、陆军习志野学校日语陸軍習志野学校(日军的化学武器教育研究机关)、关东军化学部(日军的化学武器实战部队)支撑了日本陆军化学武器战体制与研究体系,该体系于1930年代将日本化学战相关的兵器器材完成现实化、制式化应用[5]

海军方面

1923年,日本海军于技术研究所日语海軍技術研究所研究部内设立化学兵器研究室,开始研究化学武器[3]。1930年海军技术研究所被迁往东京市目黒区时,化学兵器研究室被移至神奈川县平冢市[3]。1934年,化学兵器研究室被升格为海军技术研究所化学研究部,后于1943年独立为相模海军工厂用于生产所研的化学武器,工厂设立于神奈川県寒川町[3]

应用与结果

516、526部队二战时设于中国东北齐齐哈尔,从事毒气化学战。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时,为掩盖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侵华日军将大量化学武器掩埋地下或弃之于江河湖泊之中。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危害,且曾导致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发生日遗毒气受害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中国已发现各种日遗毒气弹约200万发,毒剂约100万吨,分布在中国十几个省,其中吉林省的约占90%,遭受直接伤害者达2,000余人。[6][7]

核武器

日本常阳增殖反应堆

1940年,日本陆海军开始进行核武器研制,但在美军的轰炸下,研究进展缓慢。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重新开始核研究并把研究重心放在核能和平利用。由于二战广岛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造成三十万人的死亡,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受害的国家,日本对于发展核能始终抱持着复杂的情感,不希望再发生此惨剧,因而以身作则,1967年日本政府宣布“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位于东京东北的茨城县东海村,位置偏僻隐蔽,建于1956年目前的规模是2005年将原来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合并而形成的。拥有几百亿美元的尖端设备,曾在此建成日本第一座核反应堆。2006年拥有日本最大、世界第三大的原子炉,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2006年获得日本政府2004亿日元的预算拨款。整个机构共有员工4386人,其中700多博士,很多研究人员曾留学欧美,并发布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的中长期“核能立国计划”大纲。

参考文献

  1. ^ Book on Japan's germ warfare crimes published.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8). 
  2. ^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科学家联盟(FAS)2000年4月16日。
  3. ^ 3.0 3.1 3.2 3.3 日本环境省. 4.1旧軍毒ガス弾等の研究、生産及び配備等の経緯 (PDF). 2005-03-31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9) (日语). 
  4. ^ 臨時軍事調査委員|アジ歴グロッサリー.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日语). 
  5. ^ 5.0 5.1 5.2 5.3 5.4 浩朗, 田中. 日本の毒ガス戦の歴史. 化学史研究 :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 化学史学会 编. 2011, 38 (4)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日语). 
  6. ^ 日遗化武中国受害者受折磨:几滴毒液毁掉一生. world.people.com.cn. 新华社. 2015-04-30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通过人民网. 
  7. ^ 罗孝如.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知多少. 生命与灾害. 2016, (10): 18-19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