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於梨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於梨华
性别
出生(1929-12-28)1929年12月28日
 中华民国上海市
逝世2020年4月30日(2020岁—04—30)(90岁)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盖瑟斯堡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
  • 省立台中女中
  •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
  •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后转入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职业小说家
运动现代主义
代表作
    • 梦回青河
    • 也是秋天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 白驹集
    • 黄昏.廊里的女人
    • 带泪的百合
    • 亲情之思
    • 黄昏・廊里的女人
    • 考验
    • 爱情像水一样
    • 梦回青河
    • 传家的儿女们
    • 谁在西双版纳
    • 三人行
    • 白驹集
    • 傅家的儿女们
    • Xue di shang di xing xing (Stars on a snowy night)
    • Kʻao yen
    • Hsün
    • 柳家庄上
    • 梦回青河
    • 会场现形记
    • 情尽
    • 记得当年来水城
    • Ye shi qiu dian
    • 相见欢
    • Hsiang chien huan
    • Shui tsai hsi shuang pan na
    •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 Meng hui qing he (Recollections of Qing River)
    • 也是秋天
    • 交换
    • Fu chia ti erh nü men
    • 一个天使的沉沦
    • 屏风后的女人
    • I ko tʻien shih ti chʻen lun
    • 狗奶子
    • 人在旅途 : 於梨华自传
    •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 彼岸
    • 秋山又几重

於梨华(1929年12月28日—2020年4月30日),台湾旅美小说家[1][2],1929年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就读省立台中女中。1953年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赴进修定居。[3]

生平

於梨华祖籍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于1929年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同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历史系,1953年毕业。1953年9月,赴美国留学,入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后转入新闻系。1956年,获新闻学硕士

在学期间其创作于夏济安文学杂志》、《自由中国》、《现代文学》、《文坛》等刊物发表。创作风格被划归为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流派,创作主题以“留学生文学”为主。

1975年与第一任丈夫返中国大陆访亲,随后为文赞美共产主义,在反共的政策下,被国民党视为“投共”,禁止於梨华回台并封杀其作品,至1987年解除。[3][4]

2020年4月30日,於梨华于美国马里兰州盖瑟斯堡逝世[5][6]。5月19日,纽约时报引述於梨华女儿孙晓凡说法指出,於梨华死因为新冠肺炎引发呼吸衰竭[6][7]

作品

作品有《梦回青河》(长篇小说,台北:皇冠,196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美国的来信》、《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焰》、《变》等。其中《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被认为是其最具代表作品。

  • 梦回青河 (Recollections of Qing River), 1963, 1976, 1988, 1989
  • 归, 1963
  • 也是秋天, 1964, 1989, 1990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Again the Palm Trees), 1966, 1989
  • 白驹集 (The White Colt), 1969, 1980
  • 黄昏.廊里的女人, 1969, 1973
  • 焰, 1969
  • 带泪的百合, 1971
  • 亲情之思, 1971
  • 考验, 1973, 1982
  • 爱情像水一样, 1976
  • 傅家的儿女们, 1978, 1980, 1994
  • 谁在西双版纳, 1978, 1989
  • 三人行 (Among Three Walking), 1980
  • 变 (Change), 1980
  • 雪地上的星星, 1980
  • 寻, 1986
  • 柳家庄上, 1988
  • 会场现形记, 1988, 1989
  • 情尽, 1989
  • 记得当年来水城, 1989
  • 相见欢, 1989
  • 交换, 1994
  • 一个天使的沉沦, 1996
  • 屏风后的女人, 1998
  • 狗奶子, 2000
  • 人在旅途:於梨华自传, 2000
  •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Between Parting and Goodbye), 2002
  • 彼岸 (The Other Shore), 2009
  • 秋山又几重 (When We Meet Again), 2009[3][8][9]

参考

  1. ^ Sollors, Werner. Multilingual America: transnationalism, ethnicity, and the languag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YU Press. 1998: 177– [26 March 2012]. ISBN 97808147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2. ^ The voices from the gold mountain. World and I. 1 February 2003 [26 March 2012]. 
  3. ^ 3.0 3.1 3.2 於梨華 她的文字 是你我錯過的時代. 天下杂志 第592期. 2016-03-01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台湾)). 
  4. ^ 回望八十载人生 融通东西方文化──访宁波籍旅美作家於梨华. 宁波日报. 2013-07-04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5. ^ 江今叶. 刘学源 , 编. 旅美作家於梨華病逝 享壽89歲. 中央通讯社. 2020-05-02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6. ^ 6.0 6.1 新冠逝者:華裔作家於梨華,為「無根的一代」移民發聲.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0-05-20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中文). 
  7.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女士辭世. 美南新闻. [2021-03-18] (中文). 
  8. ^ 'Yu Lihua' > 'Lihua Yu' > '小说'的结果 [WorldCat.org]. www.worldcat.org. [2017-04-26] (中文(中国大陆)). 
  9. ^ 於梨華作品年表 « chinesewritersna.com. chinesewritersna.com.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美国英语).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