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6月8日) |
新市镇,又称计划城市、计划都市,指事先经过周密城市规划所兴建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区,取代现有都市市中心向四方扩张的发展模式。
起源
新市镇的发展模式由英国城市规划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倡[1]。在1898年他出版书籍《明天:真正革新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of Real Reform)提出“花园城市”的构想,提出城市以聚落方式建立以及发展,人为手段来达至各方平衡、自给自足,希望借此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2]结果创建伦敦以北的“田园城市”、位于赫福郡的莱奇沃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于同郡建韦林花园城。
各地发展新市镇历史
亚洲
日本
日本的新市镇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受英美花园城市、美国街道设计的方式影响。
日本政府借鉴英国新市镇运动,目前大约30个新城镇已经建成了日本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都位于靠近东京和关西地区。但在一些新市镇,没有提供大量在地就业机会,仅做为卧城,结果许多居民通勤到附近的城市上班,使通勤列车与道路十分拥挤。在1960年代,新市镇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
日本政府曾建议首都从东京搬迁到规划的城市,例如大阪,但这个计划被取消,仅预定于东京遭受重大灾害或恐怖活动等导致机能瘫痪无法正常运作时,中央政府各机关迁至大阪国际机场(伊丹机场)办公。
新加坡
1952年至1973年,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引入到新加坡,该国的公共房屋管理局,建屋发展局建设的第一个新镇,女皇镇。今天,绝大多数的约11,000公营楼宇被组织为22个新市镇全国各地。
每个新镇的设计是自负盈亏。新加坡新市镇发展完善,自给自足,以满足最常见的住宅需求。照顾教育、医疗保健和娱乐需求,提供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
新加坡新市镇的成功设计受国际公认。1992年10月5日,联合国建筑和社会住房基金会(BSHF)颁发World Habitat Awards奖项,被选为代表新加坡的新市镇。
马来西亚
布城、发林(亚依淡新市镇)、士拉央新镇、万宜新镇为马来西亚主要的新市镇(Bandar Baru)。
中华民国(台湾)
台湾近代第一个新市镇是位于今台中市雾峰区的光复新村,之后再分别于南投县南投市和台中市南屯区建立中兴新村和黎明新村,此计划主要的目的是将台湾省政府疏迁至台湾中部,避免位于台北的政府机构遭到一次性破坏。
197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为了纾解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的人口压力,将开发新市镇列入“十二项建设”计划,规划了林口新市镇、台中港新市镇、大坪顶新市镇等数个新市镇。其中林口新市镇横跨新北市的新庄区、五股区、泰山区、八里区、林口区与桃园市的龟山区、桃园区、芦竹区等8个区;台中港新市镇横跨台中市的清水、梧栖、沙鹿、龙井等4个区;大坪顶新市镇位于高雄市小港区。1990年代,开发高雄市桥头区的高雄新市镇,以及位于新北市淡水区的淡海新市镇。
但是这些新市镇计划常常遭遇地方社会强力抗争、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消极回应﹐使计划进度大受影响、甚或半途而废。[3][4],林口、淡海两新市镇则因台北都市房价飞涨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而得以缓步发展[4]。
中国大陆
长春市,曾经是满洲国的首都新京特别市,主市区是日本人规划的城市。
现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城市新区及开发区都属于典型的新市镇,如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区。
香港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面对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英国建筑师艾宾尼沙·侯活在1898年构想出建立新一代花园城市概念,香港因为受其影响,在1920年引入这发展方式。早年已经发展了9个新市镇,规模较小的有黄竹坑、香港仔等,继有较大规模的观塘及荃湾卫星城市,以应付香港人口的增长,分散挤迫市区内的人口及降低人口密度,从而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现代的新市镇乃根据1950年代卫星城市之经验而规划,在1973年以来开始发展,全部位于新界。沙田新市镇是最早期的新市镇之一。
欧洲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Slobomir是一个新市镇,由创始人斯洛博丹洛维奇和他的妻子米拉命名城市,它的名字的意思是“城市的自由与和平”。它位于德里纳河近比耶利纳。它是由一个波斯尼亚慈善家斯洛博丹洛维奇成立。 它的目标是成为战后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要城市之一。
保加利亚
在保加利亚共和国,新市镇旧扎戈拉和卡赞勒克,1877年至1878年因俄土战争中被烧为平地,其后被重建为新市镇。另外,保加利亚南部的季米特洛夫格勒亦是一个主要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中心的新城市。
克罗地亚
Červar Porat是一个在克罗地亚西部新市镇,计划可容纳 6500 人。它位于东海岸的Červar环礁湖亚德里亚海中。在独立战争中,它被用作一个难民营,受收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武科瓦尔的难民。
丹麦
由于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破坏,腓特烈西亚重建成一个新市镇和军事要塞,最近在哥本哈根或玛律默区域计划兴建新市镇和加强发展。
法国
1453年百年战争后,为了拆卸被损毁的城市和规划发展,12到14世纪出现了新市镇(名为巴斯蒂德),其中蒙帕齐耶、维莱雷阿、博蒙特等城市是很好的例子。
非洲
埃及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的首都哈博罗内,以曾经控制附近土地的特洛夸部落酋长命名,在1960年代开始规划。
尼日利亚
各地例子
首都
-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加拿大:渥太华
- 巴西:巴西利亚
- 澳大利亚:堪培拉
-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
- 马来西亚:布城(马来西亚第三联邦直辖区)
- 印度:新德里
-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 韩国:世宗(原计划为迁都预定地点)
- 土耳其:安卡拉
- 印度尼西亚:努山塔拉 (2024年8月17日起)
地区行政中心
其他
- 香港:荃湾新市镇、屯门新市镇、东涌新市镇(邻近香港国际机场,规划为机场的后勤住宅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立水桥、大连、河北雄安新区
- 日本:茨城县筑波市(有学术研究机构聚集的筑波科学城)
- 印度:昌迪加尔
- 卡塔尔:路萨尔
参见
参考文献
- ^ 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霍华德,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存取于2007年8月3日。
- ^ 王赓武. 《香港史新編(上冊)》.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7年5月: 214–215页. ISBN 962-04-1255-9 (中文(繁体)).
- ^ 周志龙. 台灣新市鎮開發歷程與政策 (PDF). web.ntpu.edu.tw. 200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3).
- ^ 4.0 4.1 社论. 為何「新市鎮」無一成功?. 联合报. 2010-06-14 [2024-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