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八重奏 (门德尔松)
E♭大调弦乐八重奏,作品20,作于1825年10月15日[1],是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知名度最高的室内乐作品之一。此外,在室内乐文献当中,门德尔松亦是首先采取此一乐器编制的作曲者之一。
创作过程
如同门德尔松其他的早期创作,弦乐八重奏亦是在每周日的例行音乐活动时所作。包括(如今已较少被演奏的)钢琴四重奏、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在内,都是在门德尔松家中,由每个周日午后、音乐家们的演奏当中所激发的灵感所累积而成的,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些早期的钢琴独奏小品、歌曲⋯⋯等[2][3]。不同于其他作品,这首弦乐八重奏的特点在于它的开创性:门德尔松受到路易斯·施波尔的启发[a][4],以两组弦乐四重奏、共八人的编制演奏,是前所未有的做法,也标志着门德尔松的早熟。如是的编制与效果,也刺激了作曲后辈进行相同的挑战与尝试。又,弦乐八重奏与紧接而后的《仲夏夜之梦》亦有高度连结,许多迹象皆可发现两者间的共通性。
这首弦乐八重奏是因作曲家的友人、小提琴家爱德华·利兹的生日所特别创作的,1836年1月30日于莱比锡布商大厦公开首演[b],作品在首演前曾稍事修改[3]。1832年,各声部的分谱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的出版则推迟至1848年(彼时门德尔松已逝世)。
分析
配器
小提琴(4)、中提琴(2)、大提琴(2)
门德尔松特别在手稿中提及,这首八重奏意图以小编制“取代”大乐团的演奏效果:“所有人都必须以管弦乐团的分量演奏,严格遵守并落实强、弱力度的对比,甚至(较一般作品而言)更夸张地被强调。”[c][2] 在部分的现代演奏和录音当中,亦有使用大型弦乐团的例子,通常亦会加入低音提琴的角色[d]。
本曲的演奏时长约30分钟。
作品架构
- 第一乐章
E♭大调,中庸的快板,热情似火(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
第一乐章的分量是四乐章之首,仅这一乐章的用时就占去全曲将近一半。
- 第二乐章
C小调,行板(Andante)
- 第三乐章
G小调,诙谐曲,轻松无比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第三乐章据信受到了歌德《浮士德》中〈女巫夜梦〉(德语:Walpurgisnachtstraum)诗句的启发[e][5]。在风格上,这个乐章可以说是门德尔松“精灵风格”的展现,音乐短小、轻快且紧凑;门德尔松在自己的第1、第2号钢琴三重奏的第三乐章,也使用了类似的写作风格。
第三乐章另有一个管弦乐配器的改编版本,用于门德尔松第1号交响曲的首演(1827年2月1日,取代该曲的第三乐章)。
- 第四乐章
E♭大调,急板(Presto)
第四乐章以缜密的对位手法为其特色,在严谨的赋格当中,门德尔松还引用了《弥赛亚》著名的〈哈雷路亚〉的一句[f][6][7]。第三乐章的一些片段在此被引用,反映了十九世纪作曲家的“循环曲式”(cyclic form)手法[g]。
评价
- “其青春洋溢、灿烂和无暇的渲染力,使其得以名列十九世纪音乐的奇迹之一。”[8] 评论人康拉德·威尔逊(Conrad Wilson)
商业录音
年份 | 演出者 | 厂牌 | 备注 |
---|---|---|---|
1967 | 马里纳,圣马丁室内乐团 | Decca大花 | 弦乐团版本 |
1992 | 阿什肯纳齐,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 Decca | 弦乐团版本 |
1964 | 海菲茨、普里姆罗斯(William Primrose)、皮亚季戈尔斯基等八人 | RCA Victor | |
1983 | 祖克曼,圣保罗室内乐团(St. Paul Chamber Orchestra) | Philips | 弦乐团版本 |
2010 | 埃尼斯(James Ehnes)等八人 | Onyx | |
2004 | 爱默生四重奏(Emerson String Quartet) | DG | 该团四人分别演奏所有声部,经后制而成[9] |
1989 | 圣马丁室内乐团 | Chandos | 八人版 |
2006 | 科大宜四重奏 | Naxos | |
2014 | 布达佩斯李斯特室内乐团(Liszt Ferenc Kamarazenekar) | Chandos | 弦乐团版本 |
2013 | 曼德林四重奏(Mandelring Quartett) 克雷莫纳四重奏(Quartetto di Cremona) |
Audite | |
2010 | 夏汉等八人 | Canary Classics | |
1953 | 维也纳八重奏(Wiener Oktett) | ||
1959 | 斯梅塔纳四重奏(Smetana Quartet) 杨纳捷克四重奏(Janáček Quartet) |
||
2020 | 葛林戈斯四重奏(Gringolts Quartet) Meta4 |
BIS(BIS-2447) | 录有埃内斯库的弦乐八重奏(作品7)在内 |
2011 | 意大利爱乐乐手 | CPO | 弦乐团版本 |
注释
- ^ 施氏作有四首“双四重奏”(作品65、作品77、作品87、作品136),同为两组弦乐四重奏共八人的编制。
- ^ 门德尔松本人于首演时亲自负责第二中提琴演奏。
- ^ "Dieses Oktett muss von allen Instrumenten im Style eines symphonischen Orchesterwerkes gespielt werden. Pianos und Fortes müssen genau eingehalten und schärfer betont werden, als gewöhnlich in Werken dieses Charakters."
- ^ 在没有进行改编的前提下,低音提琴通常重复第二大提琴的部分(低八度)。
- ^ "Wolkenzug und Nebelflor erhellen sich von oben. / Luft im Laub und Wind im Rohr - und alles ist zerstoben." 引自门德尔松致姊信。
- ^ 指“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 ^ 指作曲者以单一的乐念、旋律等贯穿全曲数个乐章,特别是在后面的乐章引用前面曾出现的元素,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门德尔松的第2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3)亦是“循环曲式”的应用。
参考资料
参照
- ^ Todd, R. Larry. Mendelssohn: a life in mus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3: 148. ISBN 0-19-511043-9.
- ^ 2.0 2.1 Alberti, Max. Edition Eulenburg No. 59. Foreword.
- ^ 3.0 3.1 Octet in E-flat major for string, Op. 20 (PDF). NY Philharmonic. [2011-06-13].[永久失效链接] – NY Philharmonic program notes PDF
- ^ Hefling, Stephen E. Nineteenth-century chamber music. Nineteenth-century chamber music. 2003: 181. ISBN 0-415-96650-7.
- ^ Program not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6-16. from a concert at the Kennedy Center
- ^ LA Phil, Program no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7
- ^ Todd, R. Larry, Mendelssohn, p. 152.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7
- ^ Wilson, Conrad. Notes on Mendelssohn: 20 Crucial Work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5. ISBN 0-8028-2995-3.
- ^ Everson, Stephen. Twice as nice. The Guardian. 2005-03-11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英语).
乐谱
- Edition Eulenburg No. 59. E. Eulenburg Ltd. Plate E.E. 1159. (Foreword by Max Albe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