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工业区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工业区位是指工厂设立的位置,用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因素。由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于著作《工业区位论》中提出。

原料区位

原料区位。原料具时效性、体积及重量过大或容易腐坏,工厂设置于原料产地附近以降低耗损和运输成本。例如:糖厂、鱼罐头厂、水泥厂、水产品加工厂等。

动力区位

动力区位。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电力、煤炭、石化原料等工厂,设立于动力供应价格较低廉之处。例如:炼铝厂和发电厂等。

劳工区位

劳工区位。生产需要大量技术型劳工的工厂,设立于劳工价格较低廉之处或技术性劳工密集的地点,一般取决于劳动者价格、数量、素质等。如中国、东南亚。例如:纺织业、高科技工业等。

市场区位

市场区位。产品具有时效性,不可长时间存放或易坏,工厂设立于邻近市场,或能快速运送至销售地之处。例如:面包坊、玻璃工厂、报纸等。

交通区位

交通区位。原料的输入及产品的输出体积过大,运费过高,不利快速输送至遥远的销售地,工厂设立于邻近港口、货运火车站附近。通常以海运为主,如高雄港。例如:炼钢厂、石化工业等。

政策区位

政策区位。政府利用关税或产业的协助,吸引资方于划定区域内设厂。例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