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
山西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商 | 土方 鬼方 井方 马方 戈方 基方 昜 丙 先 耆 | ||||||||||
周 | 晋国 耿国 虞国 霍国 | ||||||||||
春秋 战国 |
晋国 赵国 韩国 魏国 秦国 | ||||||||||
秦 | 雁门郡 代郡 太原郡 上党郡 河东郡 | ||||||||||
韩王国 西魏国 | |||||||||||
汉 | 并州刺史部 | ||||||||||
曹魏 | 并州 | ||||||||||
晋 | 并州 | ||||||||||
汉赵 | |||||||||||
石赵 | |||||||||||
前秦 | |||||||||||
西燕 | |||||||||||
北魏 | |||||||||||
东魏 | |||||||||||
北齐 | |||||||||||
隋 | 长平郡 上党郡 河东郡 绛郡 临汾郡 龙泉郡 文城郡 西河郡 离石郡 雁门郡 马邑郡 定襄郡 楼烦郡 太原郡 | ||||||||||
刘汉国 | |||||||||||
唐 | 河东道 | ||||||||||
大燕 | |||||||||||
河东节度使 | |||||||||||
晋国 | |||||||||||
后唐 | 太原府 | ||||||||||
石晋 | 太原府 | ||||||||||
后汉 | 太原府 | ||||||||||
北汉 | |||||||||||
宋 | 河东路 | ||||||||||
金 | 西京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 ||||||||||
元 | 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西省 | ||||||||||
中华民国 | 山西省 晋系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山西省 | ||||||||||
石器时代
-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
- 夏代时期,商汤讨伐夏桀,夏桀由国都安邑,迁都于垂都(今晋城城区与泽州县)。
商
周
- 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国 (春秋)、耿国、虞国和霍国。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03年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正式开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赵魏都城分别迁都到今河北邯郸、河南开封(大梁)。
秦汉
- 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 汉朝时,武帝元封中年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东汉初年,罢朔方刺史部,其下诸郡改隶并州。其时并州下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郡。东汉末年并入冀州。
-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六郡。
- 东汉初年,南匈奴内附,在吕梁山、黄河和汾河流域驻牧。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魏晋南北朝
- 西晋时为并州、司州,并州有新兴、雁门、乐平、上党四郡及西河国、太原国,司州有河东郡。
-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自称汉王。此后,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 后来山西地经历羯族的后赵,汉族的冉魏,鲜卑的前燕,氐的前秦,羌的后秦,417年东晋北伐破长安后也短暂的占有今天的山西地。
- 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置建兴郡(今晋城市全境),建兴是南北冲要,地势险要,高欢曾以司马子如为建兴太守,令其以三千骑兵镇守建兴。
- 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436年四月,北魏灭北燕降服高句丽等边疆政权,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高氏父子定都于今河北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453年—495年)修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 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原平、代县发生7.5级地震,造成5310人死亡、2722人受伤。
- 北魏永安二年(529),改建兴郡,置建州,领四郡,驻高都(今晋城市城区与郊区)。
- 北齐天保七年(557),置建州道行台,领三郡,驻高都。
-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
隋唐五代
- 隋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隋末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如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等。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台山在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的佛教圣地。
- 唐泽州地位险要,三位皇族任泽州刺史,分别是密王李元晓、韩王李元嘉、宁王李成器,还有开国元勋长孙敬德。
- 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和后汉(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为依托,以泽潞二州为辅翼,夺取中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汉。
宋辽金
- 北汉刘崇依靠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960年,后周大将李筠占据泽州,宋太祖御驾亲征大败李筠。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大军灭北汉,并将晋阳城放火烧毁。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今太原市区重建新城。
- 北宋初期,山西属于河东路,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泽、潞二州所产铁器、硫磺文明天下,河东所产盐行销各地,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南宋一朝山西地都属于金国控制。
元
明
- 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进入山西,设山西行省。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驻扎山西:朱㭎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长治),朱逊炓为宣宁王,驻泽州府(今晋城),重修、加固长城,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
- 明初,曾从山西大量移民充实人烟稀少的华北平原。洪洞县的大槐树曾是著名的集合点,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清
- 清代,把长城以外的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山西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山西商人在全国建立了许多会馆如山西会馆、泽潞会馆或山陕会馆等。
- 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间多省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其中以山西的灾情最为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全国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约2-4%[1]。
-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山西省发生很多针对基督徒和传教士的屠杀事件。中国内地会的刊物记载说,在山西省北部共有15,000到20,000名本地信徒被杀害。其中著名的有太原教案[2]。
中华民国
- 清末民初,山西各地废府留县,分置冀宁、河东、雁门三道,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四府属冀宁道,蒲州、平阳二府属河东道,大同、朔平二府属雁门道。
- 山西军阀阎锡山辛亥革命时,率部起义,任山西都督。之后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护法期间,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阎锡山也成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 山西省下辖一市、十四行政督察区、一百零五县。市为太原市。县为大同县、大宁县、山阴县、中阳县、五寨县、五台县、介休县、天镇县、太谷县、屯留县、文水 县、方山县、代县、右玉县、左云县、平定县、平陆县、平顺县、平遥县、平鲁县、永和县、永济县、石楼县、交城县、吉县、安邑县、安泽县、曲沃县、孝义县、 沁水县、沁源县、沁县、汾西县、汾城县、汾阳县、忻县、和顺县、定襄县、昔阳县、武乡县、河曲县、河津县、盂县、祁县、长子县、长治县、岢岚县、芮城县、 保德县、垣曲县、洪洞县、夏县、徐沟县、晋城县、晋源县、朔县、浮山县、神池县、高平县、偏关县、清源县、陵川县、崞县、猗氏县、壶关县、岚县、浑源县、绛县、乡宁县、阳曲县、阳城县、阳高县、新绛县、榆次县、榆社县、万荣县、虞乡县、解县、寿阳县、宁武县、荣河县、闻喜县、蒲县、赵城县、广灵县、稷山 县、黎城县、兴县、辽县、霍县、静乐县、潞城县、应县、繁峙县、翼城县、临汾县、临晋县、临县、襄垣县、襄陵县、隰县、离石县、怀仁县、灵石县、灵邱县等 一百零五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小三线建设”及“支援内地”之惠,社会经济曾一度快速发展。文革期间集体主义建设突出,曾涌现了像大寨村这样的集体主义经济模范。毛泽东为此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而主要依靠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步依托煤发展电力及煤化工,大同、太原等地均有大型煤矿。
- 21世纪以来,山西正在逐步扭转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单一经济模式,努力在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相关产业上做文章,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参考文献
- ^ 张大仁. 被遺忘的清末饑荒丁戊奇荒:饑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饑 | Anue鉅亨 - 時事. Anue钜亨. 2014-05-29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中文(台湾)).
- ^ 山西“太原教案”纪念日 重温传教士殉道足迹 - 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 www.christiantimes.cn.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