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体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8月3日) |
在语法中,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是存在于很多语言中的语法体。完整体提及被当作一个个体的单一事件,区别于把事件表现为演变过程的非完整体。这必须区分于完成体(perfect aspect),它是唤起听者对一个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而非行动自身的注意的一种语法体。
中文中,动词后面的“完”“毕”“竟”等词是完整体的标记。[1][2]
英语实例
在过去时中,完整体经常以英语的简单过去式形式“X-ed”表示;相对地,未完整体常以进行时“was X-ing”表示。例如完整体可以翻译句子“He raised his sword and struck the enemy”中的两个动词。但是在句子“As he was striking the enemy, he was killed by an arrow”中,第一动词可以翻译为未完整体而第二个为完整体。
俄语实例
俄语完成体(совершенный вид)的时态有:过去时、未来时、“没有现在时”。其表示的意义为:
- 行为有界限,指出启末两端,也表示动作次序的前后发生。(也可由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是否"前后",或"同时"发生)。
- 因只指出行为的开始及完成,其在表示行为的一次性。
- 不在说明行为的过程,故不须现在式。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一般动词的(未完成体)现在式(完成体),与(完成体)未来式的人称变化一样。一个句子用(完成体),或是(未完成体)的动词端视句子上下文、时态、及人物立场等因素来决定.。
汉语实例
在汉语中,动词后的“了”和“过”,以及动词重叠,都可表示完整体(《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6)。
完整体所反映的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对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是着眼于外部而不是着眼于内部来进行观察的。一个事件的构成,有起始、持续、终结等;完整体是从外部观察该事件,而忽视其内部构成,而看作一个不予分解的整体。一个动态的动作,在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有不同的状态,不断地变化,例如“他跑步”。但是,当语言使用者赋予该事件以完整体意义,即使用“了”、“过”或动词重叠,该事件就不再是可以分解的了,即他认为该事件是不必分解的,例如“他跑了步”、“他跑过步”。
“了”表示现实性,指的是相对于参考时间来说,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现实事件。“过”表示历时性,即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是在参考时间之前发生并且与参考时间脱离的事件,换言之它是一个经历上的事件。动词重叠表达短时性,意思是事件在语言使用者心理上占据了或将会占据一个较短的时间。
汉语的方言中也有完整体,例如粤语的“咗”便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参见
注释
- ^ Li, Charles; Thompson, Sandra.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ISBN 978-0520066106 (英语).
- ^ Sybesma, Rint. Why Chinese Verb-le is a Resultative Predicat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997: 215–261.
外部链接
- Present Perfect Ten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土耳其语)
- Greek ten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