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保斗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60年6月18日,日本抗议者包围国会议事堂示威

安保斗争(日语:安保闘争あんぽとうそう*/?),又称安保抗争,是指在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签订的日本大规模示威、反政府及反美运动。首次安保斗争发生于1959年,次年结束。此后在1970年又发生了一次安保斗争,这场示威最终发展成为日本现代最大的民众抗议活动。[1][2]这场运动被包括自民党在内的官方政府称为“安保骚动[3]

在首次安保斗争中,日本国会强行通过安保条约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群众抗议及动乱。在1960年6月抗议活动到达高潮,几乎每天都有数十万的抗议者包围位于东京的国会大厦,全国各地也发生各种大规模抗议活动。[1][4]6月15日抗议者闯入国会大厦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最终导致东京大学女学生桦美智子死亡。[5]面对不断升级的混乱局面及民众的严重不满,时任的自民党政府岸信介内阁因此被迫全体总辞日语内閣総辞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亦因此取消了访日计划。[1]

第二轮的安保抗争发生在1970年,也就是1960年条约自动更新的时候。虽然70年代的抗议活动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持续时间较短,加上日本左翼的分裂、愈演愈烈的暴力斗争渐渐失去了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支持。部分理想幻灭的学生因此越走激进,最终促使日本新左派的兴起。[6]

背景

最初在1951年签定的首版本《美日安保条约》被认为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作为二战后美国结束对日本军事占领的条件。[7]《美日安保条约》与《对日和平条约》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的战争纪念歌剧院处签订,并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结束了同盟国在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占领。[8]原版的《美日安保条约》没有明确的结束日期或废止方式,条约允许美军可以在在未与日本政府事先协商的情况下,以任何目的驻守在日本国土,而且有条款专门授权美军镇压日本国内的抗议活动,并且如果日本受到第三方攻击,美国不会承诺保卫日本。[7]根据该条约,占领日本的盟军之一的美军改为“驻日美军”,继续驻扎在日本。[9]

日本政府早在1952年就开始推动修改条约。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了要求。但日本国内的反美军情绪日益升温,而且在吉拉德事件日语ジラード事件砂川斗争日语砂川闘争后民众的愤怒达到顶峰。最终逼使美国同意修改条约。谈判于1958年开始,新条约于1960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特区签署。[10]从日本政府的角度来看,新条约有重大的改进︰美国承诺会保卫日本、在派遣驻日美军前会与日本政府事先协商,以及取消授权美军镇压抗议活动的条款,并规定条约每十年续约,此后任何一方均可提前一年通知来废止条约。由于新条约比旧条约更好,岸信介政府最初预计它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批准。因此,他邀请艾森豪威尔于1960年6月19日访问日本。[11]

抗议运动的起源

1960年代在全世界都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抗议,在冷战背景下许多日本左翼对日本政府的亲美方针深感不满,认为这将令日本陷入战争,也不满美国以战争介入各国的行为。而日本的右翼保守派则不满国家主权被美国控制,要求彻底摆脱条约和美日同盟。因此,即使修订后的条约明显优于原条约,日本左右派都团结起来,反对条约。[12][13][14]

岸信介政府有预计到抗议可能会出现,于是在1958年秋天试图通过《警察职责法案》,该法案将赋予日本警察无证搜查和扣押的新权力,以便在条约批准之前就瞄准抗议者。然而,这法律引起了广泛的民众愤慨,全国的政治和民间组织联盟联合起来反对新法,最终岸信介政府被迫撤回法案。这次的胜利鼓舞了抗议者,反对法案而组成联盟在撤回后没有解散,而是保持活跃并招募新成员,联盟的目标转去反对《美日安保条约》,那时候条约正处于谈判的最后阶段。[15]1959年春天,该联盟更名为“防止修改安全条约全国会议(日语︰安保条约改定阻止国民会议)”,协调了一系列的行动,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地方进行“联合斗争”。[16]

在其后的2年时间内,抗议运动继续逐渐扩大,在冷战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人们担心新条约会将令日本处于全球冲突的第一线。1960年韩国总统李承晚下台,这对日本抗议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它表明即使是美国支持的政府也可能被民众抗议所击败。而同年爆发了U-2侦察机入侵苏联领空后遭击落事件,美苏关系降到冷战以来的最低点,赫鲁晓夫取消了艾森豪威尔访问苏联的计划。同时间,事件还曝光了一些U-2间谍机是部署在美军驻日基地,这进一步加剧了在发生核战争时日本可能成为目标的担忧,反美军情绪进一步增加。[17]

五一九事件

1960年5月19日,下议院议长清濑一郎宣布延长国会来进行投票,社会党议员不满冲上主席台上爆发冲突。

与此同时,新修订的条约在在国会中面临着各党派的挑战。当时的最大在野党日本社会党虽然只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国会席位,不能否决自民党的要求。但社会党利用各种议会策略拖延辩论,希望在艾森豪访日前都不让条例通过,同时间也为议会外抗议活动提供更多发展时间。而随着艾森豪访日的临近,岸信介显得越来越急燥想要及时批准条约。此时,国会已接近休会日期,眼见社会党快要成功拖延投票,岸信介无视长期以来的议会规则,出人意料要求将国会议期延长50天,这引发众多议员的不满及反对,当中不乏是岸信介自己政党自民党的成员。社会党党员到国会大厅举行静坐反对,阻止会议举行。于是,岸信介将500名警察召集到国会会议厅,强行将反对派议员驱离会场。最后在只有自民党议员能够出席的情况下,国会会议延期的要求被通过。当天午夜过后,岸信介呼吁立即批准该条约。同样,在只有岸信介党成员被批准进入国会的情况下,修改后的安保条约没有经过辩论就通过口头表决快速通过。而根据日本法律,如果上议院未能就该条约进行及时表决,下议院通过的安保条约将在30天后的6月19日自动生效,正好赶上艾森豪威尔访日的时间,而鉴于政治混乱,上议院很有可能无法进行表决。[18]

岸信介这次反民主的行动令全国哗然,甚至连他自己的政党也表示非常担忧。岸信介受到来自政界的猛烈批评,连保守派报纸也呼吁他辞职,三名前首相石桥湛山东久迩稔彦片山哲公开呼吁岸信介下台,但岸本人没有理会。他说︰

暗指沉默的大多数是支持他的政府的。[19]而受到这事件的刺激,反条约抗议活动规模大增,抗议的目的从反对安保条约扩大到驱逐岸信介和“保护民主”。大规模抗议活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示威者包围了国会大厦、美国大使馆和东京首相官邸,日本各地的市心都出现了大规模抗议活动。6月,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总罢工。6月15日的总罢工涉及全国640万工人,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18]

哈格提事件

1960年6月10日,哈格提的汽车被抗议者围攻。
1960年6月10日,一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前来营救哈格提及麦克阿瑟。

6月10日,艾森豪威尔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哈格提英语James Hagerty抵达东京羽田机场,为即将到来的访日行程做提前准备,时任美国驻日本大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到机场接待,两人乘坐黑色轿车离开。他们故意开车经过抗议者的聚集地,希望借汽车被抗议者包围来激励日本政府更加严厉地镇压抗议活动。果然,示威者很快便察觉到那是驻日大使的专车,于是开始包围着汽车。然而,他的行为适得其反,情况开始失控。有人开始砸碎车窗和尾灯,示威者爬到车顶,高呼反美口号及唱抗议歌曲,事件持续近一个多小时,两人被重重包围无法脱身。最终美国海军陆战队派出军用直升机,在人群的包围中接走麦克阿瑟及哈格提,这影像被世界各地的新闻广泛传播。最终,这事件不旦令日本政府与示威者之间的冲突加剧,也使到艾森豪威尔知道继续访问计划的话,他的安全将处于危险之中。[20]

桦美智子之死

6月15日,作为反条约联盟第24次联合行动的一部分,数十万抗议者在国会处示威,此时政府已一口咬定抗议者是受到共产主义者煽动,双方情势剑拔弩张。下午晚些时候,一些右翼极端民族主义份子及黑道人士出现在示威场地。他们开始攻击示威者,用卡车冲撞他们,甚至用钉有钉子的木棍袭击他们,造成数十人中度至重度受伤,数人需要住院。另一方面,防暴警察也在国会大厦正门前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当时示威者意图冲入议会。防暴警察在媒体面前用警棍殴打手无寸铁的学生,关东广播电台记者岛博美也被警察无辜殴打,画面被完全纪录下来。在冲突中东京大学女学生桦美智子被杀,后来的尸检确定她死于胸部压迫和颅内出血。 警方称她是被撞倒后被人群踩死,而学生们则将她的死归咎于警察的攻击。[21][22][23]桦美智子的死亡进一步鼓动了学生的愤怒,部分学生开始放火焚烧警车,警方也开始更强硬地应对。最终约有400名学生及另外约300名警察受伤,约200人被捕。[24]桦美智子之死在当时被广泛报导,并被视为19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象征。她死后一个月,流行杂志Sekai上刊登的一幅政治漫画,描绘了一个黑帮成员在国会大厦前,站在她的尸体旁为一名警察点烟。[25]

内阁总辞及条约生效

因应情势急剧变差,岸信介内阁在16日凌晨1时30分发表紧急特别内阁声明,作者是渡边恒夫,当时是读卖新闻政治部的一名记者,因应内阁官房长官福本国男的要求而撰写。在声明中政府把问题责任归咎到共产主义者及全学连身上。[26]

今次的暴力事件是国际共产主义者的阴谋及他们所计划的行动,目的是以暴力革命方式来破坏民主议会政治,颠覆现行社会秩序,这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深信真正的和平与繁荣是建立在自由民主的基础上,我们不会屈从于任何暴力,并且将彻底消除他们的阴谋,这是为了保护人民稳定的生活。治安当局对这种有计划的颠覆活动采取措施是自然合理的,希望日本民众也能认清这起丑闻的本质,寻求进一步的理解与合作。

面对如此激烈的抗议,岸信介于15日和18日要求防卫大臣赤城宗典将陆上自卫队派到现场,他甚至希望借右翼组织全日本爱国者团体会议及黑帮来确保艾森豪威尔访问期间街道的安全,这些人员将由儿玉誉义夫提供。但由于岸信介的内阁忧虑事态会进一步恶化,于是劝说他放弃这些极端措施。最终他不得不取消艾森豪威尔的访问,并于6月16日宣布辞职,为混乱负责。尽管如此,抗议并没有因此而终结。整个运动中规模最大的单日抗议发生在6月18日,即条约自动生效的前一天。数十万的抗议者包围了国会,希望能在最后一刻以某种方式阻止该条约。抗议者一直留在原地,直到午夜后条约自动生效。随着条约的生效和岸信介的辞职,抗议运动失去了动力,运动逐渐消失。[27]

后果

1960年的安保抗争最终未能阻止美日安保条生效,但他们确实迫使岸信介内阁辞职并取消了艾森豪威尔的访问计划。池田勇人事后继任首相,他对反对派采取了温和的立场希望能和解。他无限期搁置岸信介修改日本宪法的计划,并宣布了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以将国家的精力从政治斗争转向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抗议活动也令日美关系降至二战后的冰点,但在约翰·肯尼迪上台后他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态度,日美关系回暖。然而,安保抗争引发的社会分歧没有因此而终结,对左翼的不满引发了新一波的右翼激进主义和暴力活动,1960年秋天,大日本爱国党成员山口二矢刺杀了社会党主席浅沼稻次郎。安保抗争的失败令一代人的幻想破灭,这个时期的学生因此又被称为“安保世代”,对政治的不满及责任的归属问题最终分裂了左派,先前统一的全学联内讧解体为众多不同立场的学生组织,部分理想幻灭的学生越走激进,最终令日本新左派兴起。[28][29]

第二次安保抗争

1970年《美日安保条约》到期,左翼试图说服日本政府废除该条约,但佐藤荣作政府选择完全无视抗议并允许条约自动更新。虽然期间有数次抗议活动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因首次安保抗争后左翼分裂,加上民众的注意力已被转移到经济发展上,学生愈演愈烈的暴力斗争也渐渐令市民厌倦,令到第二次的安保抗争远远不能达到首次的水平。[6][30]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2. ^ 安保抗爭──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 故事 StoryStudio. 2015-03-15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3. ^ 党のあゆみ 第3代 岸 信介 岸総裁時代. 自由民主党.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4.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第3页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5. ^ Hiroyosi, Hayasi. 哀惜の樺美智子―60年安保闘争獄中記. ISBN 4380972895. 
  6. ^ 6.0 6.1 田中, 真佐志. 戦後日本思想史概観: 終戦から 60 年安保闘争までの社会・政治思想.. 日本: 浦和论丛. 2013: 80–83. 
  7. ^ 7.0 7.1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1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8. ^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with two declarations). Signed at San Francisco, on 8 September 1951 (PDF). [2022-04-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29). 
  9. ^ 以上は“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众国との间の相互协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约”より
  10.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17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1.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7–18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2. ^ 今村, 良幸. 六〇年安保闘争: 戦後政治史の一断層. 日本: 中京大学教养论丛. 1991. 
  13.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2–13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4. ^ 60年安保とは何だったのか?過激化する左翼運動と「新左翼」への道(池上彰×佐藤優). 现代新书 | 讲谈社.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日语). 
  15.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8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6. ^ 三订版,世界大百科事典内言及, 旺文社日本史事典. 安保改定阻止国民会議とは. コトバンク.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日语). 
  17.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1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8. ^ 18.0 18.1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3–31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19. ^ 「声なき声」はどんな声?. 西日本新闻ニュース. 2018-01-22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20. ^ Eldridge, Robert D. Was the front door worth it?. The Japan Times. 2020-06-09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美国英语). 
  21. ^ 特约撰稿人. 社運年代遠去 日本成為不會憤怒的社會?|01周報. 香港01. 2019-09-01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中文(香港)). 
  22.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9–30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23. ^ Fukuma, Yoshiaki. "Sensô taiken" no sengoshi sedai, kyôyô, ideorogii「戦争体験」の戦後史 世代・教養・イデオロギー. Chûkô shinsho. 1990: 117. 
  24. ^ 石桥文登、加纳宏幸、峯匡孝、杉本康士、花房壮. 【安保改定の真実(7)】先鋭化する社会党「米帝は日中の敵!」 5・19強行採決で事態一転…牧歌的デモじわり過激化 そして犠牲者が. 产経新闻. 2015-05-09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5. ^ Siniawer, Eiko Maruko. Bridenthal, Renate , 编. Befitting Bedfellows. The Hidden History of Crime, Corruption, and States (Berghahn Books). 2013: 112. 
  26. ^ “渡邉恒雄回顾录”、中央公论新社
  27.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34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28.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0–152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29. ^ Jesty, Justin. Tokyo 1960: Days of Rage and Grief. MIT Visualizing Cultures. [March 8,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0). 
  30. ^ Packard, George R. Protest in Tokyo: The Security Treaty Crisis of 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6910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