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符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符经》(朝鲜语:천부경天符經)又称“天符印”,是韩国的道教哲学文献,发现者称仅八十一字,是风伯、雨师、云师等神仙用来呼风唤雨、掌管天地日月的道具[1],后由檀君王俭以鹿图文字传世。传说由新罗时代儒学家孤云崔致远先生刻于妙香山石壁。朝鲜王朝或朝鲜日占时代,道人桂延寿宣称发现古迹。

桂延寿称,其发现的《天符经》中共八十一个字:

“一始无始。一析三。极无尽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一积十矩。无匮化三。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运三四,成环五,七一妙衍。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人中。天地一一,终无终一。”

争议

天符经传说由新罗时代儒学家孤云崔致远先生刻于妙香山石壁,由于崔致远为唐朝官员,但天符经用字与语法与唐朝时期字体语言等都大不一样,后世也多有疑为伪作。再者,新罗时代妙香山安东都护府境内,并不在新罗国境之内,没有历史记载,晚年的崔致远先生隐居于此。

注释

  1. ^ 《古记云》:昔有桓因(帝释),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白山顶(今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三国遗事》〈纪异古朝鲜〉)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