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
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 (马鞍发电厂) | |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坐标 | 24°10′57″N 120°50′24″E / 24.1825°N 120.84°E |
现况 | 运转中 |
始建日期 | 1995年 |
启用日期 | 1996年 |
建造费用 | 新台币135亿元 |
持有单位 | 台湾电力公司 |
运营单位 | 台湾电力公司 |
建造者 | 台湾电力公司 |
水力发电站 | |
水力发电形式 | 调整池式水力发电 |
取水来源 | 大甲溪 |
发电机型号 | 瑞典ABB制交流式同步发电机两部[1] |
水轮机型号 | 挪威Kværner制竖轴法兰西斯式水轮机两部[1] |
厂房类型 | 半地下式 |
压力钢管 | 两条,∮6.0~5.6M,长351.96米,倾角48°分流管长28米,内径3.6~3.0米[1] |
水头高度 | 有效落差106.85米 |
用水量 | 单部:72.25CMS 两部:144.5CMS |
发电概况 | |
额定容量 | 133.5MW |
年发电量 | 每年约4亿度 |
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中市和平区马鞍寮的水力发电厂,该厂旧称马鞍发电厂,后台电公司成立大甲溪发电厂并将该厂纳入旗下管理后将发电厂全名改名为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其在民间又有马鞍水力发电厂或马鞍电厂的称呼。厂区坐落在大甲溪中游的天轮发电厂后池旁,是大甲溪流域中最下游的发电厂,同时也是大甲溪流域中最新完成的水力发电厂。
沿革
1974年德基水库完成后,大甲溪流域各水力发电厂得以串联运转,然而由于上游诸电厂尖峰用水量大,而下游之天轮隧道最大通水量为 68 秒立方米,天轮调整池容量仅 475,000 立方米,无法容纳上游诸电厂尖峰发电放水量,致上游诸电厂之尖峰运转常受限制,因此台湾电力公司拟定“马鞍水力发电计划”,配合天轮、新天轮电厂运转,以充份开发大甲溪水力资源,于天轮发电厂尾水出口下游约 900 米处兴建一座拦河堰(即马鞍坝),承纳大甲溪上游诸电厂之发电尾水,并调节天轮坝与马鞍计划拦河堰之间未控制流域之流量,兴建马鞍坝并于坝体上游右侧设置进水口引水至大甲溪右岸山腹长约 7.5 公里之压力隧道至天轮后池附近之新建半地下电厂发电[2]。2004年七二水灾造成马鞍坝发电进水口淤积暂停运转,2004年9月3日恢复发电。
设施
马鞍发电厂系利用位于天轮发电厂下游900米的混凝土拦河堰马鞍坝拦截大甲溪溪水形成调整池,经由7,477米长的引水隧道输送至马鞍发电厂发电,装置容量为13万3千5百瓩(133.5MW),年发电量约为4亿度[3]。主要功能为配合天轮发电厂运转,充分开发大甲溪之水力资源,增加系统尖峰电力,并且为一半地下化水力发电厂,设置有竖轴法兰西斯式水轮发电机两部,每部设计流量为每秒72.25立方米,设计水头为106米,发电尾水排入天轮后池后,可提供大甲溪下游的石冈坝灌溉及公共用水使用。最大引水量 144.5 立方米/秒,有效水头 106.85 米,发电后尾水泄放入天轮后池[2]。
机组
名称 | 发电机型号 | 水轮机型号 | 机组数量 | 发电方式 | 有效落差(米) | 单一机组用水量(CMS) | 容量(MW) | 位置 | 商转日期 | 状态 |
---|---|---|---|---|---|---|---|---|---|---|
一号机 | 瑞典ABB公司制交流式同步发电机 | 挪威Kværner制法兰西斯竖轴水轮机 | 1 | 调整池式 | 106.85 | 72.25CMS | 66.7MW | 台中市和平区 | 1998年7月20日 | 商转中 |
二号机 | 瑞典ABB公司制交流式同步发电机 | 挪威Kværner制法兰西斯竖轴水轮机 | 1 | 调整池式 | 106.85 | 72.25CMS | 66.7MW | 台中市和平区 | 1998年9月30日 | 商转中 |
管理
- 电厂名称: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
- 管理单位:台湾电力公司大甲溪发电厂
- 厂内编制:2
设施
- 厂房类型:半地下式
- 取水来源:大甲溪(马鞍坝)
- 压力钢管:∮6.0~5.6M,长351.96米,倾角48°分流管各长28米,内径3.6~3.0米
图集
-
马鞍机组厂区大门。
-
马鞍机组发电后的161KV开关场。
-
马鞍机组发电尾水出口,发电后尾水排放至天轮后池。
-
马鞍机组发电厂房内部,前方为一号机,后方为二号机。
-
马鞍机组发电机铭板。
-
马鞍机组水轮机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