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塑料污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果阿的塑料污染

塑料污染是指环境塑料制品的累积,令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甚至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1]。塑料污染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和形式,影响陆地、水域及海洋。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塑料减量,其作法是试图减少塑料的消费量及提倡塑料回收英语plastic recycling。塑料污染的重点和便宜及耐用的塑料有关,也使得人们倾向使用高水准的塑料[2]

塑料污染中,许多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制品产生的污染物为白色,因此也称为白色污染[3]

现况

种类

植物上的塑料污染

塑料污染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垃圾海洋废弃物(已进入海洋的人造废弃物)、塑料颗粒水污染、塑料网和友好漂浮物。有相当大比例的塑料是用来制作一次使用、可抛弃式的包装材料,或是会在一年内丢弃的产品[4]。常常各类塑料的消费者只使用塑料制品一次,然后就回收或丢弃。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资料,2011年市区固态废弃物中,塑料占其中的12%[5],而在1960年代时,塑料只占市区固态废弃物的1%[5]

香港现况

绿色和平的《塑料围港:香港海域塑料分布2018》研究报告,香港沿岸水域已遍布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的塑料垃圾,一般常见于即弃食品的包装。跟三年前的同类报告比较,香港水域的平均微塑料浓度增幅超过十一倍。[6]2018年8月,他们实地考察9条香港主要河道的塑料污染情况,并在城门河放置缩时相机,推算后得出单是其大围段的位置,每年就有超过1750万件塑料垃圾直接流入大海。[7]

影响

土地

含氯的塑料会释出有害的物质到周围的土壤、地下水或周围的水源中[8]。因此饮用这些水源的动物会有健康上的影响。

堆填区域有各种不同种类的塑料,在堆填区域,微生物会加快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若是生物可分解塑料,在分解时会释放甲烷,是强力的温室气体,会增强全球暖化的效果[9]。有些堆填区域会设置其他设施,可以捕捉甲烷来产生能源,但大部分的堆填区域没有这类的设备。甲烷的释放不只是在堆填区域,只要生物可分解塑料在土里就会释放甲烷,而在一般土里的降解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

海洋

塑料原料常以塑料珠的形式,以货柜船运送[10]:p.11。很多的塑料珠洒入海中,据估计.海滩的垃圾中,有10%是塑料珠[10]:p.11。海中的塑料大约会在一年内降解.但不会完全降解,而且依塑料的不同,可能会释放酚甲烷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质到水中[10]:p.12。聚苯乙烯块及塑料珠是最常见的海洋塑料污染来源,再加上塑料袋和食品容器等.就是大部分海洋废弃物的来源[10]:p.13。在2012年,估计海洋中大约有1.65亿吨的塑料污染物[10]:p.12

动物

塑料污染有可能对动物产生毒害,也对动物及人类的食物链有负面影响[10]:p.5[11]。在书籍《海洋生物导论》(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logy)中,将塑料污染视为为对大型海洋动物的高度威胁:“最大的单一威胁”[12]绿色和平更提到,微塑料会令海洋生物肠脏变形,降低其活动能力及反应。[6]包括海龟在内的许多海洋动物都在其胃部发现有大量的塑料在内,当这种情形时,因为消化道被塑料堵塞,动物很可能会死亡,有时海洋动物会缠在塑料制品中,像塑料网,这也可能使他们受伤甚至致命[11]

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已有260种物体被发现吃到塑料制品或是被塑料制品缠住,当动物被塑料制品缠住时,其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捕食上会感到困难。而且动物多半会死亡,甚至会有严重的划伤及溃疡[13] 目前估计每年约有四十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塑料污染而死[11],2004年时估计北海胃中平均有三十块塑料片[14]

人类

依塑料种类的不同,塑料中有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的化学物质是塑料可以有如此多用途的主要原因,不过塑料对人类的影响也和这些的化学物质有关。其中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会被人类的皮肤吸收,因着进入人体内[15]。其中许多化学物质还不确定对人体会造成多严重的影响[15]。在许多塑料中,这些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都非常少.但一般需要显著性试验才能确保塑料中的毒性物质,是否包覆惰性材料或是聚合物[15]

塑料污染会令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娱乐时构成妨碍,影响人们的娱乐[16]

比如绿色和平提到微塑料本来含有毒有害的添加剂,如落入海洋其表面更会黏附像:农药塑化剂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害物质若积聚在食物链,将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孕妇及发育中的小孩尤为危险。[6]

减量的效果

家庭用品有许多是用塑料制成

提倡塑料减量及塑料回收已有一些成果。有些超商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有些地方则提供更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或是容易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有些社区或企业开始禁止使用一些常用的塑料制品,例如瓶装水或塑料袋[17]

不少环保团体正进行塑料减量的推动工作,例如:绿色和平2019年透过发布彩虹勇士号的调查报告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支持,揭发本地全面海岸塑料污染情况,警醒社会走塑减废的逼切性。同时开展与不同在港经营的大型超市企业接触,交换双方于走塑工作方面的期望。[18]

可生物降解和可降解塑料

生物可分解塑料的使用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缺点。 生物可分解塑料是在工业堆肥器中降解的生物聚合物。 生物降解材料不会像家用堆肥机那样高效降解,而且在这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中,甲烷气体可能会排放。

回收

在美国主要的二种回收管道是路边收集英语curbside collection及回收中心。美国约87%(约2.73亿人)的人口日常有机会使用路边收集或回收中心。路边收集的普及率约有总人口数的63%(约1.93亿人),作法是在路边规划特殊的回收桶,人们可将指定材质的塑料放入,再由公家或私人的运输公司载走[19]。大部分的路边收集会收集不只一种的塑料,多半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E)和高密度聚乙烯英语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20]。回收中心的普及率约有总人口数的68%(约2.13亿人),人们会将回收物品带到一个位在市中心的设施[19]。在回收后,塑料会送到材料回收设备(MRF),依其塑料成分分类整理,以增加产品价值,接下来塑料会打包以减少运送成本[20]

各种塑料回收的比例都有不同,美国整体的回收率在8%左右。2011年全美国约回收PETE了2.7百万吨的塑料。有些种类塑料的回收比例较高,像在2011年回收了29%HDPE的塑料瓶和29%PETE的塑料瓶[5]

香港政府的三色回收箱现时仅接收樽型塑料,即是只会接受1号PET、2号HDPE的樽型塑料。至于3号至7号塑料,只可以把它们交到民间组织的“不是垃圾站”,或是环保署辖下的回收点。[2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Plastic pollut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2. ^ Hester, Ronald E.; Harrison, R. M. (editors) (2011). Marine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p. 84-85. ISBN 184973240X
  3. ^ 甘肃平凉探索清洁农业之路 遏制农村白色污染(图)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6-25.
  4. ^ Hopewell, Jefferson; Dvorak, Robert; Kosior, Edward. Plastics recycl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9, 364 (1526): 2115–26. PMC 2873020可免费查阅. PMID 19528059. doi:10.1098/rstb.2008.0311. 
  5. ^ 5.0 5.1 5.2 Plastics. Epa.gov.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3). 
  6. ^ 6.0 6.1 6.2 绿色和平, 塑膠圍港-水域塑膠濃度比三年前增11倍 
  7. ^ 绿色和平, 每年逾1750萬件香港塑膠垃圾從城門河入海,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8. ^ Aggarwal,Poonam; (et al.) Interact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aon Book VII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itambar Publishing. p. 86. ISBN 8120913736
  9. ^ Biello, David. Are Biodegradeable Plastics Doing More Harm Than Good?.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5, 2011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Knight, Geof (2012). Plastic Pollu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pstone. ISBN 978-1-4329-6039-1
  11. ^ 11.0 11.1 11.2 Daniel D. Chiras (2004). Environmental Science: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pp. 517-518. ISBN 0763735698
  12. ^ Karleskint, George; (et al.) (2009).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engage Learning. p. 536. ISBN 0495561975
  13. ^ Derraik, José G.B. The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plastic debris: A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2, 44 (9): 842–52. PMID 12405208. doi:10.1016/S0025-326X(02)00220-5. 
  14. ^ Hill, Marquita K. (1997).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57. ISBN 1139486403
  15. ^ 15.0 15.1 15.2 Brydson, J. A. (1999). Plastics Materia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tterworth-Heinemann. pp. 103-104. ISBN 0750641320
  16. ^ (1973). Polyvinyl Chloride Liquor Bottle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contributor).
  17. ^ Malkin, Bonnie. Australian town bans bottled water. The Daily Telegraph. July 8, 2009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18. ^ 绿色和平, 超市走塑,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9. ^ 19.0 19.1 AF&PA Releases Community Recycling Survey Results. [3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2). 
  20. ^ 20.0 20.1 Life cycle of a plastic product. Americanchemistry.com. [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17日). 
  21. ^ 绿色和平, 2019-最新塑膠回收攻略,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