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吐鲁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吐鲁番维吾尔语تۇرپان‎,拉丁维文:Turpan)、秃尔班、土尔番、土鲁蕃,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一带的地区名称。

吐鲁番(Turpan)一名最初指吐鲁番城。隋唐至明代的吐鲁番城又称无半城[a]。吐鲁番城在火州城[b]和崖儿城[c]之间。三座古城均在今吐鲁番市高昌区境内。吐鲁番城一名,最早见于李圣天同庆十年(925年)的婆罗米文文献。最早的汉译名则见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圣旨中的“秃尔班”。明朝《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称“土尔番城”[1]:34—35。清代初期,汉译名为吐尔番。后译为吐鲁番[2]:28,以及土鲁番[3][4]、土鲁蕃等同名异译[1]:33

当代研究者李树辉推论,回鹘入主吐鲁番盆地的8世纪末,已开始使用吐鲁番这一地名。日后,吐鲁番成为地区名及所在吐鲁番盆地的名称[1]:33

词源

至当代一般民众认为,吐鲁番为突厥语维吾尔语)地名,解释为“绿洲”、“水果多的地方”、“丰饶的土地”[2]:28、“富饶的地方”、“都会”、“国王的宝座”、“炮台”、“大城堡”[1]:33等。当代研究者指出,“水果之乡”、“丰绕之地”是牵强附会的解释[1]:28

清朝光绪年间编撰的《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论证,“西州于晚唐为吐蕃所据,疑其时呼为吐蕃城,音转为吐鲁番耳。近人以蒙语,回语[d]释之,非探本也。论唐书吐蕃传之蕃字,亦当读为潘。”[2]:28“吐鲁番”一名与吐蕃相关说法可追溯至清初顾炎武、清中祁韵士。《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的说法则是来自陶葆廉对吐鲁番一名的解释。至当代,中外学界大都持此说,认为“吐鲁番”一名与吐蕃相关[1]:33

最早记载吐鲁番(turpan)一名的可确定时间的文献是,俄国人钢和泰所藏,撰写于李圣天同庆十年十月十二日(925年10月31日),以婆罗米文书写的敦煌出土和阗文书《使河西记》,写作“tturpam̩ni kamtha”(吐鲁番城)。柏林所藏敦煌文献,撰写于943年的回鹘文文献中,书写人自述为“mεn turpan-lïʁan intʃu tapmïʃ、”(我吐鲁番人安珍珠·塔普密悉)[1]:34—35

最早的汉译名,见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圣旨中的“秃尔班”。该条圣旨记载于《通制条格·卷四》。圣旨称:“亦都护根底,塔海不花、亦捏不花两个根底,火州、吕中、秃尔班为二十四个城子里官人每根底……”。其中,火州为qara qotʃu的略音便译,指高昌城[b];吕中为luktʃin(柳中、六种、柳城、鲁陈、鲁克沁)的别译,指柳中城;秃尔班为turpan的音译。明朝《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称“土尔番城”[1]:35

当代研究者李树辉指,turpan(吐鲁番)一词由突厥语动词词根tur-(站立、站起来、上升、升腾)附加源于嚈哒语的副动词/形动词构词成分-pan构成。-pan常见于古代突厥语文献的附加成分,有多种变体。断定turpan为形容动词形式。语义为“长久居住的(地方)”,即“久居之地”。李树辉据此推论,回鹘在8世纪末入主吐鲁番盆地时已开始使用这一地名[1]:35—37

备注

  1. ^ 无半城,在今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
  2. ^ 2.0 2.1 火州城,即今高昌故城,在今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
  3. ^ 崖儿城,即今交河故城,在今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
  4. ^ 清代新疆南部地区、族群称回部、回人,回语当指维吾尔语

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李树辉. 吐鲁番地名新探. 《语言与翻译》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语言与翻译杂志社). 2015, (2015年第2期): 33–38 [2024-08-26]. ISSN 1001-0823. doi:10.3969/j.issn.1001-0823.2015.02.005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邢立涛. 试论吐鲁番地区之历史沿革及地名来源. 《群文天地》 (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省文化馆). 2012, (2012年12期): 28,44 [2024-08-26]. ISSN 1009-6302 (简体中文). 
  3. ^ 華夷譯語(六). 
  4. ^ 《回回馆译语》词汇集录. 回族网.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