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硫磺岛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硫磺岛的空中摄影,由国土交通省 国土图像信息(彩色航空摄影)所创建

南硫磺岛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日语:南硫黄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みなみいおうとうげんせいしぜんかんきょうほぜんちいき),是一个日本基于自然环境保全法日语自然環境保全法自然环境保全地域[注 1][1]南硫磺岛[注 2]整个区域被指定,因为保存良好大自然的原始生态,极少数受到人类所影响[1],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之中,南硫磺岛是唯一访问被限制的区域[2]

南硫磺岛的位置

南硫磺岛位于东京的南南东方约 1300公里(即北纬24度又13.7分、东経141度又27.7分的位置)。纬度近似于台湾的中部、北回归线以北。南硫磺岛的北方约60公里的所在之处,有着属于同一系列火山列岛硫磺岛,离小笠原诸岛父岛大约330公里。此外,在小笠原诸岛的父岛东南方约540公里处,是马里亚纳群岛的北端的费拉隆德帕贾罗斯岛日语ファラリョン・デ・パハロス島[3]

南硫磺岛的地形形成与历史

南硫磺岛,具体而言可延伸到南北方向,全长约1200 公里 ,幅度约400 公里,其岛弧作为伊豆小笠原弧的最南部的位置。伊豆群岛和构成火山列岛的各个岛屿,属于伊豆小笠原弧的火山暸望台的七岛-硫磺岛海脊,只不过是258万8000年前以来第四纪活动的火山,南硫磺岛也还被纪载成第四纪根据火山活动所形成的火山岛。不过南硫磺岛何时诞生成岛屿的形状并没有详细记载,因为从被采集的岩石的分析地磁的反转无法探测,被认定为数十万年来持续不断地更新[4]

像日本列岛一样的土地,以前大陆和地面邻接过,后来被称呼割开的岛为大陆岛。另一方面从海洋底部根据火山活动而诞生,至今仍未曾与大陆衔接过的海洋岛称之为大洋岛。作为伊豆小笠原弧的火山暸望台的七岛-属于硫黄岛海脊的南硫磺岛,是典型的大洋岛[5]

岛的面积是3.67 平方公里 ,周围约7.5 公里 ,不过是在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中最高峰 916 米 的山耸立着,往下俯瞰,几乎看不出岛的海岸线(湾)和海岸的进出,被大小的岩石覆盖着有5 米,海滨的幅度50 米,几乎看不出滨海及沙滩。又在海滨背后两百多米的地方,海蚀悬崖发达。山体的平均斜度达到45度的急斜面,有些山坡地没有过多侵蚀,反而留下火山体的原型,使西北部的倾斜最为缓慢,不过那个部分斜度也达到30度。又很像是在南硫磺岛打地基的特征,很少看到河口和沼泽地等的淡水系统[6]

构成南硫磺岛的岩石是玄武岩,山顶部直接径约150 m、深度约30至40米的东侧有夹层被形成的喷火口。喷火口东侧因喷火所崩塌的喷气活动所留下来的记录不能至今被认定仍然维持着。山体全部东斜面比西斜面的侵蚀还要前进著。只是在南硫磺岛已经确认总共有254个岩脉侵入[7]

云雾带的形成

在失事船只的乘务员以外,至今仍没有人到南硫磺岛持续进行气象观测。南硫磺岛最接近的硫黄岛的气象数据等,不过南硫磺岛能考究山顶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林被成立,实际标志高达约500 米以上的高山经常夹云雾带的形成,树干上所生长的种子植物,羊齿植物,苔植物因云雾带掩盖着,以至于能见度很低。在南硫磺岛以外的小笠原群岛,云雾带覆盖着北硫磺岛和母岛,只能些许的看见该山顶的原貌。云雾林多的南硫磺岛生长著稀少的植物,至今仍没有人到南硫磺岛深入研究热带·亚热带云雾林中植物的生长情况[8]

南硫磺岛与人之间的关系

眺望南硫磺岛的远景

南硫磺岛,不但珊瑚礁并不发达而且湾道和海几乎连成一直线,而且远洋的波浪直接拍打到海岸线上,登陆本身就很困难。从岛上观察,也没有像皇宫那样的大小。有着高度916米的山耸立于岛上,平均斜度45度极为险峻的地形,周围都是些许的淡水,登陆的记录少之又少,到目前为止有开发南硫磺岛的人员[9]

南硫磺岛于1543年被发现,认为是由西班牙船-太阳·爱好者号位于火山列岛所发现的事情。根据此后在北太平洋也航海的船舰被目击的记录。1885年(明治18年)末期,起航函馆的松尾丸遇难,漂流的结果根据南硫磺岛上漂写,其中3名乘客在南硫磺岛上被救助,为期3年半,勉勉强强在南硫磺岛过生活是确实的唯一记录。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紧接着南硫磺岛其中一名日本人被美军发现这样的话传达方式并不确实[10]

原本正打算开发南硫磺岛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完全不被进行。从1896年(明治29年)开始北硫磺岛的开荒者石野平之丞,能传递调查关于构成火山列岛的北硫磺岛、硫磺岛、南硫磺岛,之后为北硫磺岛的开荒有些微的进展,在1917年(大正6年)时硫黄岛的居民从南硫磺岛登陆,尝试了甘蔗等植物的栽培。可是能认为不但上陆本身困难,而且岛本身的地形极为险峻,淡水极为缺乏,这样不良的开发方案使之仍然受到多重阻碍[11]

调查研究的过程

不必经由人的开发,原始的大自然未被摧残的南硫磺岛,不久那个既贵重又原始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关注。在1930年(昭和5年)时南硫磺岛被开采,在小笠原森林的经营管理署将栽培的植物交付给中井,因此南硫磺岛的生物最初被学会带来。又1935年(昭和10年)10月,由小笠原森林的经营管理署实施植物调查,标高约700 米范围内实施调查,并带回了多数的植物标本。这是首次在南硫磺岛进行学策略调查[12]

次年1936年(昭和11年)3月,真正的实施植物调查。今天的调查在从岛的西南部进行登上山顶到达岛的最高位置,从海岸部到山顶部进行调查的上才成功了。此次调查采集了维管束植物89种,南硫磺岛植物区系的特征能变得更加掌握[13]

1968年(昭和43年)6月小笠原群岛回归大自然之后,人为的影响极为稀少,对于南硫磺岛深入的自然环境调查有着高度密切的关心。1969年(昭和44年)7月派遣文部省的调查船进行南硫磺岛周边的鸟类调查,同月东京都建设局公园绿地部的调查船也在南硫磺岛进行一个星期的调查。1972年(昭和47年)10月位于南硫磺岛成立小笠原国立公园,1972年11月全体维护在南硫磺岛中的天然纪念物,1975年(昭和50年)5月,基于维护南硫磺岛的原生自然环境所制定的自然环境保全法[14][1]


鼠类的侵入及居无定所

小笠原群岛各个岛屿,作为外来种的鼠类侵入,引起生态系统上的不良影响。譬如战前在北硫磺岛繁殖被确认的褐翅叉尾海燕烟黑叉尾海燕背黒水薙鸟日语セグロミズナギドリ等,位于北硫磺岛烟黑叉尾海燕的被推定有更多的繁殖能力,父岛列岛、母岛列岛、聟岛列岛大部分都被烟黑叉尾海燕侵入,使土生土长的动物(鸟类、贝类等)都明显受到波及。目前为止极少数人会去影响到南硫磺岛的自然生态,船难和尝试开垦等人对于南硫磺岛的自然生态的影响力毫无关联。还有一些学者推测鼠类很有可能短距离在海里就游泳就会有扩大分布于各岛。因此,有一些学者于1982年及2007年进行鼠类的生活有无的策略调查[15]

1982年调查时,岛内设置部分捕获的陷阱装置,岛的南岸有失事的船只,已被确认纯粹完全不见鼠类被虫害的事,判断鼠类并非长年定居。2007年的调查时透过相关装置的食痕调查证实鼠类的存在,不过可以推测鼠类因没有日常所需的物品而没有长年的定居。此报告结果更加显明的表示极少数人会去影响到南硫磺岛的自然生态[16]

鸟类

爬虫类、两生类

南鸟岛壁虎日语ミナミトリシマヤモリ

南硫磺岛,在1982年和2007年的调查时,确认了南鸟岛壁虎和小笠原蜥蜴的生活作息。其他的爬虫类及两生类的生活尚未被确认。特别观察两生类因自身的困难,好不容易走到陆地的南硫磺岛,但还是必须栖息在南硫磺岛周围些许的淡水当中。再说在父岛等地区有外来种侵入的卡罗来纳州变色龙日语グリーンアノール,目前却在南硫磺岛上被发现到,外来种的侵入如今仍在搜查当中[17]

南鸟岛壁虎在日本国内的南鸟岛生活作息已被确认,在国外密克罗尼西亚的周围也分布着其生活作息。不过小笠原蜥蜴在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区块被认为是布顿蛇蜥的亚种,最近学者认为是独立种。

为小笠原群岛生活的小笠原蜥蜴被确认是位于聟岛列岛父岛列岛母岛列岛,个体的遗传变异相当广泛,一样在火山列岛的南硫磺岛和北硫黄岛也是如此。南硫磺岛的个体是父岛列岛、北硫磺岛,为母岛列岛的个体和遗传都是相互密切的。这些有趣的事实则更加明朗[18]

注脚

注释

  1. ^ 1975年〈昭和50年〉5月17日指定
  2. ^ 行政上隶属东京都小笠原村

参考

  1. ^ 1.0 1.1 1.2 南硫磺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pdf). 自然环境保全地域 各指定地域の特徴. 环境省.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7).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2. ^ 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pdf). 自然環境保全地域各種データ. 环境省.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7).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3.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9、加藤ほか (2008) pp.1-2
  4.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23、藤冈、有马、平田 (2008) p.10、pp.15-23
  5. ^ 清水 (2010) pp.20-21
  6.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10-11、加藤ほか (2008) p.2、中野 (2008) pp.31-34
  7. ^ 中野 (2008) pp.31-34
  8.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213-215、朱宫ほか (2008) pp.63-69、清水 (2010) pp.88-89、pp.143-144。
  9.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14
  10.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14-15、加藤ほか (2008) pp.2-3
  11. ^ 小田 (1992) p.94、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17
  12.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63
  13.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64-65
  14.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17-21
  15.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226-228、川上、铃木 (2008) pp.105-107、桥本 (2009)
  16.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226-228、川上、铃木 (2008) pp.105-107
  17.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287-301、堀越 (2008) pp.129-134
  18.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 (1983) pp.287-301、堀越 (2008) pp.129-134、清水 (2010) p.113、环境省 (2010) p.61

参考文献

  • インターネット自然研究所“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PDF(2006年12月30日时点のアーカイブ)”、インターネット自然研究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环境省生物多様性センター・环境省自然保护局)
  • 小田 静夫 (1992) “小笠原诸岛の石斧はどこから来たか”、‘小笠原诸岛他遗迹分布调查报告书’东京都教育庁生涯学习部文化课
  • 加藤 英寿、堀越 和夫、朱宫 丈晴、天野 和明、宗像 充、加藤 朗子、苅部 治纪、中野 秀人、可知 直毅 (2008) “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の概要”、‘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加藤 英寿 (2011) “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としての南硫黄岛の重要性”、‘科学第81巻第8号’、岩波书店
  • 苅部 治纪、松本 浩一 (2008) “南硫黄岛の昆虫类”、‘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川上 和人、铃木 创 (2008) “南硫黄岛のネズミ类调查”、‘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川上 和人、铃木 创、千叶 勇人、堀越 和夫 (2008) “南硫黄岛の鸟类相”、‘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环境省 (2010) “世界遗产一覧表记载推荐书 小笠原诸岛”、小笠原自然情报センター(环境省)
  • 环境庁自然保护局编 (1983) ‘南硫黄岛の自然’日本野生生物研究センター
  • 佐々木 哲朗、堀越 和夫 (2008) “南硫黄岛の海洋生物”、‘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清水 善和 (2010) “小笠原诸岛に学ぶ进化论”技术评论社 ISBN 978-4-7741-4268-5
  • 朱宫 丈晴、高山 浩二、藤田 卓、加藤英寿 (2008) “南硫黄岛における垂直分布にそった云雾の形成と植生パターン”、‘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铃木 创、川上 和人、藤田 卓 (2008) “オガサワラオオコウモリ生息状况确认”、‘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东京都环境局 (2007a) “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东京都环境局‘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
  • 东京都环境局 (2007b) “南硫黄岛调查で得られた成果(追加判明分)PDF”、东京都环境局‘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
  • 东京都环境局 (2007c) “(速报版)主な调查结果PDF”、东京都环境局‘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
  • 千叶 聡 (2008) “南硫黄岛の陆产贝类相”、‘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中央环境审议会野生生物部会 (2009) “オガサワラオオコウモリの国内希少野生动植物の追加についてPDF”、中央环境审议会野生生物部会(平成21年10月6日)配布资料
  • 中野 俊 (2008) “火山列岛、南硫黄岛火山の地质”、‘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日本野鸟の会 “IBAサイト详细 火山列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藤冈 换太郎、有马 真、平田 大二编著 (2008) ‘伊豆・小笠原弧の冲突(第二刷)’有邻堂 ISBN 978-4-89660-181-7
  • 藤田卓、高山 浩二、朱宫 丈晴、加藤 英寿 (2008a) “南硫黄岛の植物相と绝灭危惧种の分布と25年间の个体群変迁”、首都大学东京 ‘南硫黄岛自然环境调查报告书’东京都环境局自然环境部
  • 藤田 卓、高山 浩二、朱宫 丈晴、加藤 英寿 (2008b) “南硫黄岛の维管束植物相”、‘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堀越 和夫 (2008) “南硫黄岛のトカゲ类”、‘小笠原研究’33、首都大学东京
  • 桥本 琢磨 (2009) “小笠原におけるネズミ类の根绝とその生态系に与える影响PDF”、‘地球环境’14、国际环境研究协会
  • 山本 保々、藤田 卓、加藤 英寿 (2005) “北硫黄岛の外来维管束植物とそれらが在来生态系に与える影响について”、‘小笠原研究年报28’东京都立大学小笠原研究委员会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