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卑摩罗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卑摩罗叉IAST: Vimalākṣa ,汉译“无垢眼”,罽宾国南北朝时范围为今之喀什米尔)人。由于眼睛带有青色,在佛法上,以律学为主,尤擅《十诵律》,当时的人便尊称他为“青眼律师”。[1]春秋七十七岁。

弘法经历

西晋到南朝宋元嘉年间,中原的译经家主要都来自罽宾(今喀什米尔),如僧伽提婆佛陀耶舍。至若到过罽宾游学而来到汉地的僧人就更多了,如佛图澄鸠摩罗什昙无谶等人。罽宾是当时阿毘昙学、说一切有部的中心,律学和禅学也很发达。[2]当地的佛教学风也展现在卑摩罗叉对于律学的娴熟上。[3]

出家的卑摩罗叉以修苦行为务,在苦行中体会佛教深意,之后在龟兹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弘阐律藏,吸引当时四方的学者争相前往学习。其中,鸠摩罗什也在此参与了学习律法的行列。[4]卑摩罗叉在龟兹国的弘法事业一直到382年龟兹被前秦吕光灭国而中断后才前往中原。

卑摩罗叉到中原,一方面是听到鸠摩罗什已经到了前秦长安,展开译经弘法的事业;一方面是希望戒律的学习能够在中原传播开来。于是在这两个重要原因的驱使下,长途跋涉后于前秦弘始八年(406年)来到长安。[5]两人会面,鸠摩罗什以师礼待之;罗什20岁(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就在龟兹王宫受比丘戒中最高级别的具足戒[6],受戒后即曾从罗叉学习《十诵律[7]

卑摩罗叉在鸠摩罗什去世(东晋义熙九年❲413年❳[8])后,栖止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石涧寺,许多想要学习佛教戒律的僧人都聚集于此,卑摩罗叉便以罗什所译的《十诵律》为底,重校该译本,[9]大阐戒律之学。[10][11]由于罗什所译《十诵律》本为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罗叉补译成《善诵毗尼序》(或称《毗尼诵》)三卷,并译出《十诵律毗尼序》,放在最末,整理为六十一卷,即现行本。[9][12]

卑摩罗叉接着又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辛寺开讲《十诵律》,造成轰动,析求文理的人,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可说是卑摩罗叉的功劳。[13]慧观律师,把讲授内容进行了整理记录,把戒制轻重条文,书写成两卷,送到京师,一时洛阳纸贵。[14]

卑摩罗叉性好闲静,远离尘俗,后圆寂于寿春石㵎寺,世寿七十七岁。

弟子

弟子慧猷,江左人。年少出家,驻于江陵辛寺。年幼茹素,个性方直。专精于律戒,后从学于卑摩罗叉,深于《十诵》。陕西律师,都以他为尊。后卒于江陵。著《十诵义疏》八卷。[15]

译经贡献

  • 《毘尼诵》三卷
  • 《杂问律事》二卷

注释

  1. ^ 《释氏六帖》卷9:“为人青眼,号青眼律师。”
  2. ^ 杜继文,《佛教史》,页105。
  3. ^ 《历代三宝纪》卷7:“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以“三藏律师”称之,正凸显了卑摩罗叉在律学上的成就。
  4. ^ 高僧传》卷2:“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出三藏记集》卷3:“后有罽宾律师卑摩罗叉,来游长安。罗什先在西域,从其受律。”
  5. ^ 《高僧传》卷2:“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毘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6. ^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佛文化网,2017年9月19日
  7. ^ 鸠摩罗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百科专业版
  8. ^ 卑摩罗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佛光大辞典 (慈怡法师主编)
  9. ^ 9.0 9.1 东晋佛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天津大悲禅院,2013年6月6日
  10. ^ 《释氏六帖》卷9:“叉至寿春石涧寺,律徒云集,讲什公所译《十诵》。”
  11. ^ 《高僧传》卷2:“及罗什弃世,叉乃出游关左。逗于寿春,止石涧寺。律众云聚,盛阐毘尼。”
  12. ^ 《高僧传》卷2:“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㵎,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毘尼诵,故犹二名存焉。”
  13. ^ 《高僧传》卷2:“律藏大弘,叉之力也。”
  14. ^ 《高僧传》卷2:“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时闻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15. ^ 《高僧传》卷1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