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衰期 (游戏)
半衰期 半条命 | |
---|---|
| |
类型 | 第一人称射击 |
平台 | Windows PlayStation 2 |
开发商 | Valve |
发行商 | 雪乐山(已停售) 艺电(零售) Valve(Steam) |
音乐 | 凯利·贝利 |
引擎 | GoldSrc(修改自雷神之锤II引擎) |
模式 | 单人游戏、多人游戏 |
发行日 | Windows: 1998年11月19日 PlayStation 2: 2001年11月14日 |
《半衰期》(英语:Half-Life,香港和台湾译作“战栗时空”,中国大陆又译作“半条命”)是Valve公司开发的科幻类型第一人称射击游戏,1998年由雪乐山公司出版发行。游戏使用基于雷神之锤II引擎修改的GoldSrc引擎。游戏最初版本只可在Windows系统运行,后来被移植到索尼的PlayStation 2平台上。玩家扮演理论物理学家戈登·弗里曼,由于一次的实验失败,玩家需要一处秘密研究所“黑山基地”逃出生天。
作为Valve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半衰期》在发行前普遍不被游戏业界看好,认为游戏剧情“太有野心”。Valve曾因此找不到出版商接手,直到雪乐山公司因为对于3D动作游戏有兴趣而签下游戏的版权[1]。后来Valve又为其开发了三个资料片《半衰期:针锋相对》、《半衰期:蓝色行动》和《半衰期:衰变》,并将其知名游戏模组《反恐精英》、《胜利之日》等独立开发为游戏。
游戏发售时,很多游戏评论家都欣赏游戏的整体表现,更获得超过51个年度最佳游戏奖项的殊荣。[2][3]游戏的玩法对第一人称射击影响深远,更被称为史上最优秀的游戏。[4]2004年11月16日,《半衰期》销售量达800万套。[5]2006年7月14日,《半衰期》系列总共卖出超过2000万套。[6]而根据GameSpy统计,《半衰期》是最多人玩的网络游戏(包括MMORPG),其次是《半衰期2》。[7]
游戏玩法
《半衰期》是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玩家需要战斗和解决不同的谜题才能过关。异于同时期的同类游戏,《半衰期》使用剧本分镜帮助带出剧情重点,给玩家观看一些小事件如怪物破门而入令玩家了解接下来的发展。但当时大部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都使用分镜表示剧情。《半衰期》全程使用剧本分镜,同时保留玩家的控制权,因此,游戏中从未听到主角说话或看到他的样子。 《半衰期》以章节而非关卡作链接,游戏过程是连贯的(除了loading的时候)。[8]
游戏中玩家必须穿着H.E.V防护衣,防护衣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减缓枪击、辐射、热能等对于人体的伤害。游戏画面左下方会有生命值、防护衣能量、弹药库存显示,玩家可透过急救站和能量泵来补充生命值与能量,另外在特定的地点也会放置急救包、防护衣能量补给、武器弹药,而许多的木箱藏有上述物品,玩家可用撬棍打碎木箱来获得补给。
游戏内会有考验智力的难题,例如传送带迷宫。某些头目不能被普通武器杀死,需要利用特殊设施才能消灭。游戏后期,玩家得到H.E.V防护衣的长距离跳跃配置,可以令玩家跳得更远更快,此元素也被用来考验智力。[8]
大部分时间,主角都是独自战斗,但有时会得到非玩家角色的帮助,他们主要是研究所的保安和科学家。这些人可帮助打击敌人、提供情报、区域移动等等。[9]游戏内有一系列的敌人,其中有怪物如“猎头蟹”,人类敌人如“HECU陆军”(为封口要杀光研究所的人)。[10]游戏分三种难度:简单、中等、困难,难度越高,武器的杀伤力越低,而敌人的血量越多。
《半衰期》内有多种武器,其中撬棍是该游戏的代表性武器,可用来攻击和清除挡路物。游戏亦有大量传统武器,如格洛克17手枪、SPAS-12战斗霰弹枪、挂载有榴弹发射器的HK MP5冲锋枪、Colt Python .357 Magnum左轮手枪、火箭炮,还有一些奇特武器如弩、异形武器、磁道炮和胶子枪。[11]
概要
背景设定
游戏设定主要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内的黑山研究所,这是一个综合设施,近似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51区。时间是200-年5月5日-15日。主角是理论物理学家戈登·弗里曼,他是实验物理学学会和因斯布鲁克大学的毕业生,同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博士。然而在一次异常物质实验中,却意外引发“串连共振”(Resonance Cascade)现象,同时开启地球与外星星球Xen之间的传送门,致使Xen的生物被传输到了地球。(黑山事故)[8]
当弗里曼正努力逃出研究所为伤害找寻帮助时,发现自己被两股势力追杀:敌对异形和“危险环境战斗部队”,是一队为清除所有异形和杀光研究所的人灭口而派遣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之特殊作战部队。另外,有一位神秘的中年男人G-Man间中出现,似乎在监视弗里曼。最后,弗里曼透过所有幸存的科学家和保安的帮助去到黑山的Lambda综合设施(标志是λ),目的是前往Xen找出关闭传送通道的方法。(其实Xen生物都是善良的,而它们是被控制的:何况人类盗取晶石,增加了对人类的愤怒,战争也是因为这样开始的。)[8]
剧情灵感最初来自id Software开发的游戏《毁灭战士》、《Quake》、Capcom开发的《生化危机》、史蒂芬·金的小说《迷雾惊魂》和电视剧《The Outer Limits》的一集《The Borderland》。[12]而最后则由Valve聘雇作家马可·雷德洛(Marc Laidlaw)开发整体的剧情。 [13]
主要情节
玩家所扮演的戈登·弗里曼是黑山研究所聘雇的理论物理学家。游戏开始时,弗里曼透过所内的运输系统准备前往异常物质实验室工作。在这期间弗里曼从科学家们的对话得知电脑系统错误复杂化了,他需要穿着H.E.V防护衣才可以去实验室帮助年长科学家做实验。弗里曼被要求推样品进行扫描激光分析,却意外的引发了“串联共振”现象,[14]并开启了Xen和地球之间的通道,导致大量外星异形入侵研究所。[15]弗里曼被传送到Xen上的不同地点,看到不同的异形后昏倒。[15]
弗里曼在受到破坏的异常物质实验室醒来,在残骸中蹒跚而行,周围都是科学家和保安的尸体。在发现幸存者后,弗里曼得知实验室内部已经与外部断绝连系,他必须去地面求援。在步过黑山设施的残骸和抵挡异形的攻击时,戈登从沿途幸存者中得知救援部队很快到来,却发现黑山已被政府所派出的“危险环境战斗部队”占领,而且为补救和灭口,不停杀死异形和科学家。 [16]弗里曼为到达地面需要与部队战斗,并在此得知Lambda研究团队有方法解决问题,弗里曼决定去Lambda综合设施帮助他们。[16]
玩家在游戏中需解决一些任务,如利用火箭引擎杀死正在快速生长的触手怪物、[17]乘坐轨道运输系统去发射卫星火箭以逆转“串联共振”引发的结果[18]、打击神秘黑衣刺客部队。[19]在《半衰期:蓝色行动》中,身为主角的警卫巴尼·卡尔霍恩看到弗里曼被军队捉到,然而弗里曼在被垃圾压缩机压扁前成功逃脱了。他到黑山内的秘密设施时发现了大量研究用的Xen生物,得知原来这一切都是政府的预谋,而他们都成为了牺牲品。[20]
弗里曼再一次抵达变成战场的地面,此时人类军队与Xen异形部队两股势力互相交战。人类军队节节败退,虽请求增援却无力扭转颓势。[21]在攀过山崖、炸毁一些建筑物,同时避开两方敌人的攻击后,最后弗里曼抵达一个较安全的地下。[21]
由于无法抵挡异形的攻击,军队决定撤退并且开始空袭,而弗里曼则透过地下水道避开异形和军队的攻击。[22]在经过诸多努力后,戈登终于到达了Lambda综合设施,[23]并遇到一名科学家。他得知关闭“串联共振”的火箭失败了,原因是有某种强大力量正在抵抗。弗里曼必须消灭力量来源才可以关闭地球与Xen间的传送通道。科学家启动传送器,把他成功的送到Xen。[23]
在这个奇怪的世界内,戈登遇到很多在黑山看过的异界物种,[24]还有一些科学家的尸体。玩家要对付类似大型的猎头蟹的头目Gonarch。[25]当他到达一个异形营时,戈登遇到一个用来生产Alien Grunt军队的大型异形设施。[26]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大型传送点。[26]
在一个广阔的洞穴内,戈登与Xen的最大头目Nihilanth进行对决。[27]而Nihilanth死后开始爆炸,弗里曼的意识被夺走。他醒来后发现身上的武器都被拿走了,眼前站着一位中年西装男人G-Man。他们身在Xen的某处,G-Man对弗里曼表示欣赏,之后开始解释说他的雇主相信弗里曼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聘请弗里曼帮助他们。最后一次传送后玩家来到了开始时的吊车,但周围以宇宙时空为背景。如果玩家拒绝受聘,G-Man会开始传送戈登去一堆怪物前(他身上完全无武器)同时说:“不要后悔,弗里曼先生”之后黑幕降临,只写着“实验对象 弗里曼。状态:排除许可”;如果玩家以步入传送门表示接受受聘,会发现自己浮游于虚无之中,听见G-Man的最后一句“聪明的选择,弗里曼先生。我还会找你。”这次写着的是“实验对象 弗里曼。状态:已受聘,工作待命”[27]
游戏开发
《半衰期》是Valve开发的第一部作品,该公司于1996年由微软前雇员麦克·哈灵顿和加布·纽维尔创立。[28]他们以动作游戏为目标,对了id Software授权的雷神之锤引擎进行了诸多改造,[29]Valve对引擎作出很大的改造,并且以骨骼动画和Direct3D作为技术支持。[28]一名游戏开发者在《电脑加速杂志》中透露70%的引擎脚本都被改写了。公司最初在找出版商方面有困难,因为业界普遍认为以一个刚刚进军动作游戏产业的新工作室来说,他们的计划太有野心。不过当时雪乐山对于制作立体动作游戏非常有兴趣,特别是以雷神之锤引擎为基的游戏,于是便与他们签了为期一款游戏的合约。[1]
半衰期(Half-Life)最初原定名为“Quiver”,名字灵感来自于史蒂芬·金小说《迷雾惊魂》的Arrowhead军事基地。[30]加布·纽维尔解释说最终选择“Half-Life”(物理学上代表半衰期)是因为它与游戏的主题相符却不陈腐;而该名又和希腊字母 λ(lambda)相呼应于一个希腊标志,因为λ代表着半衰期中的一条数式衰退常数。[12]根据开发者之一的哈瑞·泰斯利所说,《毁灭战士》对《半衰期》制作团体有很大影响,开发团队希望《半衰期》“像毁灭战士一样可怕”。[31]
1997年初,《半衰期》第一次在E3展亮相,游戏展示了其动画系统和人工智能,并且造成轰动。[32]Valve公司于1997年8月聘请了科幻作家马可·雷德洛设计游戏角色和关卡,[33]音效则由凯力·贝利构思。[13]《半衰期》本来预定于1997年底发售并与《雷神之锤II》竞争,但由于Valve认为游戏尚需重大修改而延迟。[34]
在2003年的游戏杂志《Edge》的专题“Making Of”中,纽维尔透露了早期关卡设计的困难。[35]在开发团队绝望时,有个关卡集合了团队想到的所有武器、敌人、剧本事件,[35]因而工作团队决定继续将游戏完成,[35]并在下一年发售前完成所有的人工智能和关卡。[35]1998年E3展中,《半衰期》获得游戏出版品奖(Game Critics Awards),包括“最佳电脑游戏”和“最佳动作游戏”。[34]游戏的发行日期推迟了不少次,直到1998年11月才正式发行。[36]
《半衰期》的展示版于1999年2月12日推出,命名为《Half-Life: Uplink》,展示了《半衰期》中一些武器和非玩家角色。游戏时间设定48小时,《Uplink》大量展示了《半衰期》在开发时期被剪掉的关卡场景。
名字
《半衰期》(Half-Life)和它的资料片都以科学词汇命名。英文“half-life”一词的原意是物质的半衰期,即放射性物质衰变到本身一半的时间。小写的希腊字母λ被作为游戏的标志,代表半衰期方程中的衰减常数[12],同时也是游戏中Lambda综合设施的标志。《半衰期:针锋相对》(Half-Life: Opposing Force)名字来自于牛顿运动定律,同时代表玩家将会扮演原作主角的敌人。《半衰期:蓝色行动》(Half-Life: Blue Shift)则以电磁波蓝移为名。在《半衰期:衰变》(Half-Life: Decay)中,再次以λ作为游戏标志。[8]
在中国大陆,该游戏曾被代理商翻译为“半条命”,该译名也成为了在中国大陆普遍传播的译名,直到《半衰期:爱丽克斯》公布后,游戏的官方译名更改为“半衰期”。
游戏平台
《半衰期》由Gearbox Software移植到PlayStation 2并于2001年发售。[37]PS2版对武器、角色等都作出大修改,且有更多的困难关卡并了又普及几何化。之后又增加了肉搏战合作玩法的《半衰期:衰变》,玩家可扮演黑山的克罗丝和葛林教授。此外还可使用USB鼠标和键盘进行操控。[37]
游戏的Dreamcast和Macintosh版本都已制作完毕,但并未发售。[38]Dreamcast版的内容曾在网上流传和下载,[39][40]游戏内的模组与高品质包(High Definition Pack)的相同。
2000年底时,Gearbox Software与Valve签约预定要发售《半衰期》的Dreamcast版。在2000年的欧洲电脑贸易展(European Computer Trade Show),参展民众可以在发行商的摊位进行试玩,而Gearbox的兰迪·彼奇福、布莱恩·马托也为了此来到现场,可是Dreamcast版最终还是没有发售。雪乐山宣布Dreamcast版由于“市场状态正在改变”而取消发售。[41]
同年,雪乐山在2001年E3展示了PlayStation 2版,该版本在同年10月底于北美出售,一个月后于欧洲出售。几乎与此同时,原本预计只在Dreamcast平台发售的《半衰期:蓝色行动》却在Windows平台发行。[42]
续作与衍生作品
资料片
PC平台发行的资料片有两款:《半衰期:针锋相对》(1999年)和《半衰期:蓝色行动》(2001年)。《半衰期:针锋相对》发生的时间与原作一样,地点都是黑山高地,但是主角为被派去清理事故的HECU军人阿德里安·谢泼德。该作展示了一些新武器和非玩家角色(敌对和已方皆有).还有原作中没出现的设施,不过该作比原作少8章。[42][43]
第二款资料片《半衰期:蓝色行动》带玩家再一次去到黑山高地,这次玩家扮演研究所的保安巴尼·卡洪。本来该作预期以作为Dreamcast版内的奖励关卡发行。该作包含高品质包裹,玩家可借此更新《半衰期》、《针锋相对》,包裹内容大大改善了人物与武器外形。《蓝色行动》的内容又比《针锋相对》少,很多都已在原作重复出现过。[42]
《半衰期:Decay》是Gearbox制作的另一个资料片,只在PlayStation 2平台上运行(也可以在电脑上运行)。该作新增了玩家合作系统。[44]
2000年,集合包《Half-Life: Platinum Pack》开始发售,收录了《半衰期》、《反恐精英》、《军团要塞》和《半衰期:针锋相对》。[45]2002年,该集合包以新名字《Half-Life Platinum Collection》和《Half-Life: Generation》再度发售,这次多收录了《半衰期:蓝色行动》。2005年,《半衰期》选集发行,收录必须使用Steam才可以玩的游戏:《半衰期》、《半衰期:针锋相对》、《半衰期:蓝色行动》和《军团要塞》。[46]
续集
续作《半衰期2》本来被舆论认为是虚假传言,直到2003年5月E3大肆宣传下该游戏才再一次进入玩家的视野。黑山研究所事件数年之后,来自Xen行星的外星入侵在弗里曼消灭Nihilanth之后逐渐缓和了下来,但是之后却出现了新的威胁─拥有生化高科技的联合军开始侵略世界,没有人知道这些军队是从哪里来的,不过这场被称为七小时战争的战役仅仅经过了七个小时就结束了。科技相差悬殊的人类在联合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后前黑山总管华莱士·布林擅自代表人类投降于联合军,全人类被迫屈服于联合军的高压统治。主角戈登·弗里曼再次重拾他的撬棍,将带领人类推翻联合军的暴政。该作在一再的延期跳票和与源代码被盗事件后,终于在2004年11月16日发行。[47]
为展示Source引擎的性能,Valve以此制作了《半衰期》的重制版《半衰期:起源》和《反恐精英:起源》。《半衰期》是直接移植的,完全没有新加元素。不过在着色器的帮助下,水的效果非常真实,模仿现实物理的地心引力也十分出色。
《半衰期:起源》被批评没有使用Source引擎的特有效果,而且又重用原作的图像资源等。因此,有独立游戏开发者使用Source引擎重制《半衰期》并命名《Black Mesa》,最后于2012年9月14日释出。[48]
2005年6月10日,Valve用Steam新闻公告将推出《半衰期》多人战斗模式的Source引擎重制版,发售日不明,只说“几星期之后”。最后该作终于7月2日发售。[49]
2006年6月1日,《半衰期2:第一章》发行。这是《半衰期》第三章中的第一部,2007年10月10日,《半衰期2:第二章》被收录在橙盒的五合一游戏包中发行。[50]
游戏模组
自1998年推出至今,虽然在细节上《半衰期》得不到Valve的更新支持,但却得到不少独立游戏开发者的支持。Valve Hammer Editor是一个包含在游戏软件内的关卡设计开发工具。游戏附送的说明书写到Valve Hammer Editor将会成为零售产品,但该计划从未实现。Valve还推出了一套软件发展套件,使开发者可以自由修改游戏内容和创造游戏模组。两套工具都在1.1.0.0版中大大更新,而很多辅助软件也都随之更新。[51]
一套为《半衰期》设计的软件发展套件可以用来开发很多多人游戏模组,如《反恐精英》、《军团要塞》、《胜利之日》、《物竞天择》。有些模组由Valve内部人员开发制作,还有些则被Valve买下,其开发者也被Valve聘雇,最好的例子是《反恐精英》。另外还有一些单人游戏模组,如《USS Darkstar》、《The Xeno Project》、《Edge of Darkness》、《Half-Life: Absolute Redemption》、《They Hunger》、《Poke646》等。[52]
一些模组最后变为零售游戏,其中《反恐精英》最为成功,已成为最畅销的网络游戏(2000年)。衍生版本包括资料片《反恐精英:零点行动》、使用Source引擎重制的《反恐精英:起源》。《军团要塞》、《胜利之日》和《Gunman Chronicles》都曾以零售形式推出。
评价
评价 | ||||||||||||||||||||
---|---|---|---|---|---|---|---|---|---|---|---|---|---|---|---|---|---|---|---|---|
|
《半衰期》自发行以来,不论是在玩家反应、游戏评价、销售量都创佳绩。至2004年11月16日,销售量已达800万套。2008年时,销售量突破930万套。[5]本作获得50个以上的年度最佳游戏奖项。[2][3]
《半衰期》佳评如潮,在Metacritic中得到96的高分。[53]IGN形容游戏设计为精心杰作(a tour de force),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代表作,[54]并且称《半衰期》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电脑游戏。[55]GameSpot评其为几乎为游戏业界带来革命的作品。[56]2007年,在GameSpot的史上最伟大游戏列表中,《半衰期》上榜。[57]2004年,GameSpy举行了史上最伟大游戏的读者投票,《半衰期》以压倒性胜出。[58]在1999年11月、2001年10月和2005年4月,《半衰期》被PC Gamer列为“史上最伟大游戏”。[2][3][59]《半衰期》系列的受欢迎程度衍生了大量周边产品和收藏品,Valve推出许多周边产品如游戏中怪物的猎头蟹毛绒娃娃、海报、衣服、鼠标垫等。[60][61]
许多游戏评论认为游戏的剧情体验以及角色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为类型游戏带来革命性改变[62]。Allgame说道:“在如今你已很难看到革新类型的游戏,但《半衰期》正是如此。”[62]Hot Games称赞游戏的真实性,说道:“剧情是如此得让人投入,以至于其他游戏与其相比下黯然失色”。[63]Gamers Depot认为“如今尚未有任何游戏能比《半衰期》更让人投入。”[64]
除了游戏好评之外,也有些评论对游戏有些许的抱怨。The Electric Playground认为《半衰期》是“让人投入以及迷人的游戏”,但只认为前半部的游戏有此魅力,后半部的游戏太快达到高潮。[65]
《半衰期》获得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史以来销量最好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66]
参考文献
- ^ 1.0 1.1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Right E-mail, the Right Time.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 ^ 2.0 2.1 2.2 About Valve. Valve Corporation.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 ^ 3.0 3.1 3.2 Awards and Honors. Valve Corporation. [200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The Gamasutra Quantum Leap Awards: First-Person Shooters. Gamasutra. [200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 ^ 5.0 5.1 Mike Musgrove. Half-Life 2's Real Battl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11-16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First in Half-Life Episodic Trilogy Debuts at Number 1 (新闻稿). Valve. 2006-07-14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 ^ Top Game Servers By Players. GameSpy.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3).
- ^ 8.0 8.1 8.2 8.3 8.4 Bell, Joe Grant. Half-Life : Prima's Official Strategy Guide. Prima Games. 1998-11-25 [2008-10-01]. ISBN 0761513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30).
- ^ Half-Life allies. GameSpy. [200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7).
- ^ Half-Life enemies. GameSpy. [200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0).
- ^ 如果玩家安装高高解析包后,可以改善武器外型。虽然外观有异,但功能和威力完全不变。格洛克17和HK MP5冲锋枪是唯二完全被替换的武器,分别被贝瑞塔92手枪和M4卡宾枪取代。
- ^ 12.0 12.1 12.2 Hodgson, David. Half-Life 2: Raising the Bar. Prima Games. 2004. ISBN 978-0-7615-4364-0.
- ^ 13.0 13.1 The Valve team (staff bios). Valve software.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9).
- ^ Chapter II: Anomalous Materials.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 ^ 15.0 15.1 Chapter III: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 ^ 16.0 16.1 Chapter V: “We‘ve Got Hostiles“.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 ^ Chapter VI: Blast Pit.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 ^ Chapter VII: Power Up.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 ^ Chapter IX: Apprehension.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 ^ Chapter XI: Questionable Ethics.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 ^ 21.0 21.1 Chapter XII: Surface Tension.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 ^ Chapter XIII: Forget About Freeman.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 ^ 23.0 23.1 Chapter XIV: Lambda Core.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 ^ Chapter XV: Xen.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 ^ Chapter XVI: Gonarch‘s Lair.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 ^ 26.0 26.1 Chapter XVII: Interloper.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 ^ 27.0 27.1 Chapter XVIII: Nihilanth. GameSpy.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 ^ 28.0 28.1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Microsoft Millionaires. GameSpot. [200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0).
- ^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id visit. GameSpot. [200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 ^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Valve Difference.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 ^ Five Years of Doom at Doomworld. Doomworld.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 ^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Public Debut.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8).
- ^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The Valve Difference.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 ^ 34.0 34.1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Reassembling the Pieces.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35.0 35.1 35.2 35.3 Making Of.... Edge. 2003-01-01.
- ^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Reassembling the Pieces. GameSpot. [200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5).
- ^ 37.0 37.1 Half-Life for PlayStation 2 at Metacritic. [200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Sierra Studios to deliver best-selling Half-Life to the Mac.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 ^ Half-Life. GameStats.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 ^ Not Given Half A Chance: The Cancellation of Half-Life. IGN. [200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8-12).
- ^ IGN Article on Dreamcast port cancellation. IGN. [200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6).
- ^ 42.0 42.1 42.2 Half-Life: Blue Shift. GameSpot.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0).
- ^ Half-Life: Opposing Force. GameSpot. 1999-10-31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5).
- ^ Half-Life: Decay. GameSpy. 2006-11-12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 ^ Half-Life: Platinum Pack. Gearbox Software. [200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 ^ Counter-Strike: Source and Half-Life 1: Anthology available now at North America retail outlets. Valve Corporation. [200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1).
- ^ Half-Life 2. GameSpot. 2004-11-16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9).
- ^ Black Mesa - About. Black Mesa Source. [200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0).
- ^ Update News - Half-Life 2: Deathmatch. Steam. 2007-11-12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 ^ Half-Life 2: Episode One gold, Two dated, Three announced. GameSpot.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 ^ Valve SDK. CStrike Planet. 2006-11-08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Half Life Single Player MOD: USS Darkstar. Games Over.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7).
- ^ Half-Life on Metacritic. Metacritic. [April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1).
- ^ Half-Life Review. IGN. [200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Top 10 Most Influential Games. IGN. [200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Half-Life Review. Gamespot. [200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 ^ Gamespot Hall of Fame. Gamespot. [200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1).
- ^ Gamespy Title Fight! - Championship Final. GameSpy. [200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 ^ PC Gamer US Edition - October 2001. Future Publishing. 2001.
- ^ HL2 Headcrab Collectible. Valve Corporation.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6).
- ^ The Valve Store. Valve Corporation.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7).
- ^ 62.0 62.1 Half-Life review. Allgame. [2008-03-30].[失效链接]
- ^ Half-Life review. Hot Games. [200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01).
- ^ Half-Life review. Gamers Depot. [200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4).
- ^ Half-Life. The Electric Playground. [200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0).
- ^ Guinness World Records Gamer's Edition - Records - PC Gaming. 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5).
外部链接
- (英文)Steam 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Valve 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