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伦敦蒙难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伦敦蒙难记》

《伦敦蒙难记》(英语:Kidnapped in London),早期译作《伦敦被难记》,为1896年秋,孙中山流亡英格兰伦敦期间,被马格里诱捕绑架入大清公使馆的一件国际外交风波。事后孙被邀出书陈述其遭遇,因而令此事声名大噪。

事发经过

1896年10月31日,英国The Graphic报导孙中山获释

事件发生于1896年9月23日到10月23日。在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港英政府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1896年9月23日孙中山从纽约坐船往英国[1]:529,晚9时50分到达伦敦圣班司车站(St Pancras),再雇马车到达斯屈朗街胥旅社(Haxells Hotel, Strand)投宿,已近翌日子夜[2]:151。同日,清廷得知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计划将清政府通缉犯孙中山绑架回国。9月30日孙中山乘白星轮船公司“麦竭斯”号到达利物浦[3]:50。孙中山全然不知已有侦探盯上他。等他游览完回来,才发觉行李已被火车运走。铁路工人告诉他乘16时45分班次的火车往伦敦,21时50分抵达。安顿下来已是10月1日。

根据侦探记载,16点30分孙在赫胥旅馆。10月1日上午,孙中山赴其于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时之恩师康德黎教授位于砵兰坊覃文省街英语Devonshire Street46号之寓所拜访。康氏寓所大清公使馆很近,但当时大清公使馆没有门牌或国旗,孙第一次路过时可能没有察觉。康德黎带孙中山找住的地方是葛兰法学院坊(格雷律师学院)八号,再次路过公使馆,可能由于匆忙,孙还不知道。10月2日孙搬家,是孙第六次路过公使馆,与康氏一家在教堂吃饭。吃饭期间康德黎夫人提醒他公使馆就在附近,但是孙中山依然毫不避讳地于使馆门前路过。究其原因,可能是孙认为此前多次经过亦平安无事、在英国法律保护下不会有危险,另一方面康夫人也以为使馆不敢在英国国土上造次,只要不进去就没有危险。只是他们不知道,第七次路过时公使馆已经电侦探设求孙中山的照片。

10月9日,他再次路过公使馆去拜访他另一位恩师孟生;10月10日又再次路过,此时极有可能已被公使馆人员遇见过。驻英公使龚照瑗密电驻美公使杨儒加以确认。

10月11日,孙中山再次路过时,使馆职员已得悉孙将要前来并设置埋伏,将孙直接拖进公使馆内绑架[4]

10月12日至14日期间,孙中山设法与康氏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求救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使馆人员发现。马格里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但是10月17日,租船消息在公使馆仆人间传开,使馆其中一个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密函通报康家。

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质询,但是马格里不在。次日再向伦敦苏格兰场报案,但不获受理。康、孟最后前往英国外交部举报,另外投稿《泰晤士报》,新闻最后由《环球报英语The Globe (London newspaper)》刊登。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运回中国,亲身至公使馆门前监视其动静。

直到10月20日,在舆论开始炽热之下,外交部开始录口供、申请开庭并监视水运。10月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向马格里施压,马格里在压力下要求公使放人,但龚照样强硬拒绝。最终逼得当时英国首相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侯爵亲自出面,勒令大清使馆释放孙中山,否则威胁将驻英大使龚照瑗及所有大清外交官驱逐出境。

10月23日,孙中山终于获释。

影响

孙中山逃亡于英国伦敦期间的住处,今为纪念,设有孙的浮雕像

孙中山脱险以后,每天到大英博物馆看书,他一面研究革命方略和理论,一面考察欧洲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现况。这个时期,孙中山国民革命的中心思想逐渐成形,称为三民主义的思想。三民主义是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大主义来解决中国的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建设中国成为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这也是日后中国国民党的政治理念与1947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

后来,孙中山用英文把这次遇险的经过写成了《伦敦蒙难记》一书。中文译本由甘作霖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5月初版。日文译本由宫崎滔天翻译。

《伦敦蒙难记》特意虚构段落

《伦敦蒙难记》第一章隐瞒了兴中会的相关资讯,孙中山在1901年回应冯自由的疑问时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学说》第八章均有说明。《伦敦蒙难记》第一章提到在1892年加入澳门改良主义的维新党“少年中国党”(Young China Party),实际上是指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为避清廷耳目而故意把时、地、宗旨搞乱,纠合全体党员联名向清廷上书请愿立宪、在上海设总部等叙述与事实不符[5]:22-23[6]:123-129

相关作品

1984年11月11日16点整(GMT+8),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国语电视剧《国父伦敦蒙难记》纪念孙中山逝世59周年,系根据《伦敦蒙难记》、《总理全集》(胡汉民编)与《中国古代名人列传》等书编剧,中视当家小生崔浩然饰演孙中山,资深演员李影饰演康德黎[7][8]历史学家李敖在《孙中山研究》书中的文章〈孙中山向清吏下跪求饶——伦敦蒙难罗生门〉说,他“边看边骂”看了本剧,然后写了此文。

参考文献

引用

  1. ^ 黄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联经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2. ^ 吴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上冊. 台北: 远东图书公司. 1982. 
  3. ^ 李菁. 《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1. 
  4. ^ 黄宇和, 《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5. ^ 陈锡祺. 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2017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0日). 
  6. ^ 冯自由. 孫總理修正《倫敦被難記》第一章恭注. 革命逸史 3. 重庆市: 商务印书馆. 1945. 
  7. ^ 陈建宇. 紀念 國父逝世五十九週年 中視製播「倫敦蒙難記」. 《中央日报》. 1984-11-07: 9. 
  8. ^ 祝斐. 胡錦搭上周遊 又演名妓又演媽. 《华视综合周刊》第679期. 1984-10-22: 61-63 (中文(台湾)). 崔浩然还为十一月十二日庆祝国父诞辰,录了一集“国父伦敦蒙难记”,戏里他演国父。 

来源

书籍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