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字詞轉換處理/存檔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建立Wikipedia:地区词处理指引页面的提议

參見:Wikipedia:繁简转换请求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Wikipedia:地区词处理Wikipedia:投票/頁頂自動轉換標籤

在大约一年之前,由于维基百科繁简转换系统的混乱而曾经发生了一场深入主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直接导致了现今的简繁公版的建立。

根据这场讨论的结果,繁简转换应该与地区用词转换相互分离,且“地區詞的替代,如有必要的話,應額外建立機制解決”。目前依然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趋势,认为zh-hans与zh-hant只不过是zh-cn和zh-tw的简单替代,而这事实上违背了简繁公版建立的初衷。因此,在现今已在技术层面上将繁简转换与地区用词转换分离的前提下,我提议建立相应的方针抑或指引,来为分离的繁简转换和地区用词转换予以规范。

Wikipedia:繁简转换请求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一句话:“维基已达成新共识,繁简转换暂不接受“地区惯用词”(包括不同地区的译名、用语差别)的替换,例如“印表機”和“打印机”等。”而在支持这个共识的众多维基人中,有许多人都以“‘繁简处理’有必要和‘地区词汇替换’分开处理”作为支持的理由。既然如我上述所说,现今已然在技术层面分离了“繁简转换”和“地区用词转换”,所以这个共识也有进行更新的必要。

在发起这个讨论之前,我私下里根据我对地区用词转换的理解拟定了一个并不十分完善的草案,并征求了Srr君(当前共识的发起人)、恶龙君、Shinjiman君(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两大转换分离的问题)等维基人的意见。在他们对这一草案表示不反对抑或赞成的基础上,我决定将此草案提交给维基百科社群。如果有可能的话,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蓝本,在经过此次讨论并修订后,推动正式方针/指引的产生。—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2日 (二) 00:48 (UTC)

其實目前設立了公板,已經達到了不牽涉「地區慣用語」的轉換頁面。假若繼續限制地區慣用語(包括不同地區的譯名、用語差別)的替換,那麼zh-cn(大陆简体)、zh-hk(港澳繁體)、zh-tw(台灣正體)和zh-sg(马新简体)存在的意義便顯得無力。我在概念上支持新方案的推行以取代舊的共識,只在一些細節上認為值得斟酌。Stewart~惡龍 2008年4月22日 (二) 03:15 (UTC)
其实,限制全局转换,也不影响zh-cn/zh-tw/zh-hk/zh-sg的存在意义的。因为手动转换,也必须依托这几个语言页的存在。我觉得你想表述的是:全局转换的维护比单个页面手动转换的维护要方便些。— fdcn  talk   — 2008年4月23日 (三) 01:00 (UTC+8) — 2008年4月22日 (二) 17:00 (UTC)
支持这一举动。—不想放弃 (留言) 2008年4月22日 (二) 04:03 (UTC)
几点(!)意見
  1. 谁来决定一个词语能否加入“全局转换”?建议订一个更清晰的标准,或者由投票或管理员决定。
  2. 既然““-{A|转换内容}-”是全文转换的源代码实现,但这一方式实现的全文转换往往会导致转换代码与条目正文的代码混淆不清,不利于进行维护。”,我个人建议就不必把这一条写进草案,就说需要使用“{{NoteTA}}”即可。
  3. 既然通用繁体版和简体版不设地区惯用语转换,是否地名也是先到先得?个人恐怕这又成一个编辑站的焦点。—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2日 (二) 04:55 (UTC)
回应:
  1. 在我拟写的[[草案中,对加入全局转换的门槛有一个粗略的标准。这一标准的主要判断依据是根据字频和字数来作出判断。在目前我们处理的大多数过度转换来看,出错的大多是被转换词为一字或二字的转换,因此对这两类转换作出严格限定是很有必要的。
  2. 我个人对这点表示同意。-{A|转换内容}-或许只应写入更深入解释字词转换的技术文档中。
  3. 维基百科在条目名称上适用地区惯用词先到先得已是一项共识。而根据繁简转换不涉及地区用词转换的这一特点,zh-hans与zh-hant两大公版显然应该与条目原名一致,并沿用先到先得的规定。—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2日 (二) 11:20 (UTC)
繁簡版的定位有疑問。以繁體為例,就像大陸人看香港報章,因為看不懂繁體字而轉看簡體字,但香港譯名依然沒變,什麼-{碧咸澳洲(貝克漢姆、澳大利亞)令大陸人摸不著頭腦。更甚的是,網民根本不知這個繁體版是用台灣用語還是港澳用語。簡體版對港澳台人來說反之亦然。這樣的繁簡版有何功用?網民不懂安裝瀏覽器的繁簡轉換插件嗎?網上很少地區轉換插件,亦未必符合百科需要,固地區轉換極留保留。YunHuBuXi 2008年4月22日 (二) 10:31 (UTC)
现在的讨论并不是打算要改变现有的转换机制,而是为现有的转换机制确定明确的规范。我认为香港译名->大陆译名的转换应该在“大陆简体”实现,而不是在普通的“简体”实现,以上。—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2日 (二) 11:20 (UTC)
我認為現有機制有問題,希望user:PhiLiP 在制定規範前解決這問題。一個條目可由多個來自不同地區的維基人合作寫,他們都用自己熟悉的譯名,並附上noteTA。但當用簡體版觀看該條目,閱讀者無從得知這批譯名在哪個地區通用。閱讀者是有合理期望這批譯名至少在同一個地區通用,但實際上可能這批譯名混雜了兩岸三地的譯名,如果不用地區轉換就無法切合其合理期望。YunHuBuXi 2008年4月22日 (二) 11:31 (UTC)
我觉得上面那位的意思就是说繁简版没有用,其实我也有相关的疑惑...—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2日 (二) 11:33 (UTC)
繁簡版沒有用。補充:自己裝「阿里巴巴」、「firefox同文堂」做繁簡轉換就好。YunHuBuXi 2008年4月22日 (二) 11:37 (UTC)
简繁公版是根据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中得出的共识而建立的,有其社群共识的权威性。换句话说,自己用不到也不一定代表其他人不会用:毕竟对(部分)管理员来说,简繁公版要优于带有地区用词转换的版本——因为经常要对条目进行各种类型操作,而标题一类的地区用词转换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再换一个方面来说,「阿里巴巴」、「firefox同文堂」这类软件根本无法做到维基百科自家转换系统的精准,因为维基百科的转换出了错是随时可以修复的;而别人做的软件,转换错了你也只能凑合着看。而且,你又怎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去安装这些软件呢?如果是mobile phone上网的又该怎么转换?如果我是一个新手,我要看一个百科网站居然还要我去安装软件,这样的体验恐怕并不好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2日 (二) 14:58 (UTC)
  • 繁简公版是有用的。在不涉及地区用语的其它语汇上,不就是它在转换么,这就是它的最大用处,用不着针对同一简体(或繁体)地区一一设定了。否则无论是手动转换还是全局转换,都要多10道转换库的相同简繁词汇要维护。再者也解决了同是简或同是繁的地区谁主谁次的认定,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也是技术用途。对只希望简繁不在乎地区用语区别的读者它也有用。最后,一个zh-cn地区的希望看到繁体,这也是它以后潜在的用途。
  • 读者怎么会無從得知這批譯名在哪個地區通用呢?用noteTA下拉选单上就可以查阅(当然需要编者维护,但所有的东西不都是要维护的么?)。如果仅指出繁体,读者也明白它在台湾、港澳通用。(额外一说,我不太赞成地区转换写进全局转换,就是因为你不容易通过noteTA查出不同地区的差别。)
 fdcn  talk   — 2008年4月23日 (三) 00:46 (UTC+8) — 2008年4月22日 (二) 16:46 (UTC)
補充一下:
zh-hant/zh-hans(繁簡公版):設立的目的除了切合部份人士需要之外,也包括希望能將來可作跨維基計劃共用的轉換,例如在一些不應有地區詞轉換的計劃,像維基字典維基文庫一類。此外,繁簡公板亦主要收錄一些因單字(亦有多字)轉換過度時出現的歧義,利用加入例子的情況,減少出錯的機會(例如避免「皇后」轉換成「皇後」)
zh-cn/zh-tw/zh-hk/zh-sg(全局的地區轉換):優點是可以一次過的對有關的省卻了時間,尤其是在一些常用詞彙的使用上;缺點是會不時出現過度轉換的情況(如:tw:東加=>hk:東加,可是「東加拿大」這一類名詞卻因此同時需要加入轉換,不然可能出現「湯加拿大」這一錯誤)
{{noteTA}}(頁面的地區轉換):優點是可仔細對個頁條目進行轉換,作更細緻的考量;缺點是在一些長條目更可能出現大量詞彙需要轉換,且對每一個條目作手工轉換非常費時
{{subjectTA}}(頁面的主題式地區轉換):優點是可以對有關主題的條目進行一次過轉換,相較全局轉換準確;缺點是仍需要手工加入,且亦有出錯的機會,不及手工轉換仔細
Wikipedia:地区用词处理:頁面可以將現時的各個地區詞轉換列出,可讓用戶和管理員即時查看有關的轉換是否已經作全局轉換,目前的情況是不少詞條需要在幾個轉換表中查看,不方便檢查,頁面搜尋關鍵字便可查看有關的詞彙。此外,也可列出一些不適合全局轉換的特殊例子,以至版否決的例子,避免用詞轉換的重覆申請。至於是否連申請地區用詞轉換也在此與Wikipedia:繁簡轉換請求分開進行,個人有點保留,因大部份用戶對繁簡轉換已不甚了解,未必分得清是公板的轉換還是地區詞的轉換。
「小結」:各種繁簡轉換系統均有其優勢弱點,宜交叉運用,以達效率和切合需要。另外,獨立頁面的轉換可交由BOT去增加和修改,減省人手工作的需要。Stewart~惡龍 2008年4月23日 (三) 02:28 (UTC)
好像大家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再解释一下。至于这两个版面的优点和共识,当然是不可否认的。我是认为,如果取消了在繁简公版的地区用词转换,会导致一篇页面的可读性下降。现时所谓的“zh-hans与zh-hant两大公版显然应该与条目原名一致,并沿用先到先得的规定”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维基百科不可能强迫大家去干什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同一个条目往往是由不同地区的人编辑,使用的词语必然不同,就会导致同一篇页面使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最后导致文章很难理解。举个例说,对于阿森纳足球俱乐部条目,作为一个大陆编者,我根本不知道HK的翻译是阿仙奴,繁体翻译是兵工廠,那么我编辑的时候,自然会用我最熟悉的阿森纳,其他的地区的编者同样也不知道有阿森纳这种名字,固然会使用他自己的译名。到最后,条目里就会充满了阿森纳阿仙奴兵工廠三种翻译。当取消了地区转换,只是把这三个词做简单的转换,我想,阿仙奴我还能大概猜得出来,而当我看到兵工厂,可能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是到各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3日 (三) 04:15 (UTC)
实际操作上,可能会在noteTA中这样填写:“zh:阿森纳;zh-hans:阿森纳;zh-hant:阿森納;zh-hk:阿仙奴;zh-tw:兵工廠”(这里假设阿森纳是因先到先得而占据),这样的话,因为是带“A”字的全文转换,实际上在zh-hans与zh-hant情况下,所有的“阿仙奴”与“兵工廠”也会被转换成为“阿森纳”或“阿森納”,而并不会出现上述三种名称交替出现的现象。只有当没有填写zh-hans与zh-hant时(即“zh-cn:阿森纳;zh-hk:阿仙奴;zh-tw:兵工廠”)才会导致三种名称交替出现。—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3日 (三) 04:44 (UTC)
我補充一些對人神之间質疑的不理解:做為一個讀者,如果你不熟悉四地區的語彙,你為何要切換到繁簡公版下?直接用地區版本不就行了?公版並不導致地區版本的可讀性下降,只是針對需要它或不在意地區用詞差別(比如我)的人士。對編者來說,在編輯狀態下不僅公版了,無論什么版本都有可讀性問題。在這個意義下,要求繁簡公版對地區用戶也要有可讀性的要求很奇怪,要求它有地區轉換沒有必要性。公版有一部分人的閱讀需要,但它主要作用卻不在閱讀上。同時,要求繁簡公版要加入地區轉換有什么意義?那何必存在四個地區的用詞轉換?在後台技術上又如何分辨和分配?同簡或同繁下以那一地區為准?— fdcn  talk   — 2008年4月23日 (三) 13:01 (UTC+8) — 2008年4月23日 (三) 05:01 (UTC)
忽然理解到上面有2維基人對可讀性的擔憂了,可能他們沒有表述好。等我回頭來寫一下。— fdcn  talk   — 2008年4月23日 (三) 13:43 (UTC+8) — 2008年4月23日 (三) 05:43 (UTC)

補充建議

上面YunHuBuXi人神之间對繁簡公版的可讀性提出了看法,但我著眼於技術全局轉換下的公版,上面的討論基本成了雞同鴨講。我想他們主要針對手動轉換的noteTA(或其它TA)來說的,這裡有確實有一個定位問題,怎么看公版的最終呈現?我認為可以考量以下的思路:

  • 首先,簡繁公版本身不應當負責地區轉換,這個大方向要確定,因為這是由它的目標和技術定位確定的。所以,一個底線是,不能期望要在公版下對同一簡體(或繁體)的每一個地區都有良好的可讀性。
  • 我認為,所有繁簡的轉換,都應盡可能地歸到全局繁簡轉換下,盡可能不要手動繁簡轉換(建議這一點文字寫入草案中)。它同時也是地區轉換的基礎。所以,在這個全局轉換下,不應當有地區轉換。無論現有的地區版本還是將來可能的新版本(如zh-hant-cn),都是以繁簡公版的全局轉換庫為基礎,全局不加入地區轉換這一點必須確定。
  • 所有的地區轉換,都應盡可能地用手動轉換實現,除了穩定和使用廣泛的地區對應詞彙,盡可能不要全局地區轉換(建議這一點文字寫入草案中)。這樣,對這一部分穩定的全局詞彙而言,閱讀上的障礙是比較小的,因為它們太常用,非該地區的很多人都可以意識到其意義。比如程式->程序。大陸人讀到它也沒有太多理解上的麻煩。(之所以細述,是為下面的公版閱讀性做埋伏)
  • 上二項歸納就是:對手動轉換(標題和全文),應當主要用於地區轉換,對全局轉換,應當主要用於繁簡轉換。
  • 那麼,我想二位維基人的質疑就集中在手動的轉換中對hant和hans的處理上了。對於這一部分的轉換詞彙,往往是各方不是很互相了解的用詞。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手動的繁簡轉換(對hant和hans的填寫)不會影響到後台wiki程序的處理,後台的地區處理僅僅是以全局的繁簡轉換為基礎。同時,由於,我們可以從某個意義上認為手動轉換中填寫hant和hans,也可以認為某種形式的地區轉換。由這二點,我提出以下的有別於菲菇草案的處理方法:
  • 在手動的繁簡轉換中,hant標籤應當以用繁體地區有共同詞彙來填,沒有就以繁體地區詞彙先來先得,hans則對應簡體地區做同樣處理(這個先來先得,是以處理noteTA標籤來說,不是條目內文。)
  • 上建議理由:
    1. 如果一個詞彙在簡體地區都用A,繁體地區都用B,在公版中卻寫成 hans:A;hant:A的繁體; ,然後在繁體下看通篇都是A,確實是有一些不合理。反之亦然。
    2. 對讀者來說,他是希望通過noteTA來觀察地區用語的情況的(手動轉換主要就應是用於地區轉換)。如果他看到只有hant:X一項而沒有zh-tw或zh-hk,他會認為X是在臺灣港澳都通用的。(如果要求zh-tw或zh-hk都必須填,又失去了hant的本來的簡化維護意義了。)
    3. 對沒有共同詞彙的簡體或繁體,也不影響讀者對些的地區用詞考察的誤判,因為會有單獨的zh-tw:XX之類的顯示在那裡。
    4. 這種處理也不影響到繁簡公版的立意,對後台技術處理並不產生干擾。

 fdcn  talk   — 2008年4月23日 (三) 14:59 (UTC+8) — 2008年4月23日 (三) 06:59 (UTC)

    • 有一点疑问:这么做似乎又回到了把hans当cn,把hant当tw的情况了。我是这么看的:在zh(不转换)的情况下,不进行繁简与地区用词替换,这个时候无论是繁体还是简体的使用者都可以看到没有进行任何转换的原文。而hans和hant则应该在zh的基础上,只增加繁简的转换,绝不要与地区转换挂钩。然后再在cn、tw、hk、sg四个模式下再进行地区转换的细分,这样才算是将繁简转换与地区用词转换彻底分开。而且,话又说过来,如果不进行地区转换的zh-hans和zh-hant存在阅读障碍,那么什么都不进行转换的zh岂不会有更多的障碍?既然要让繁简转换和地区转换分工,那就要分得彻底,就要让每个模式各司其职。—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3日 (三) 09:34 (UTC)
      • 呵呵,User:PhiLiP你终于理解到我的疑惑了。如果与地区挂钩,“这么做似乎又回到了把hans当cn,把hant当tw的情况了”;如果不与地区挂钩,则可读性要降低。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这几个模式的用途,如果繁简公版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了便于管理员管理、为以后其他维基项目作参照、供一些特殊需要的用户使用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3日 (三) 09:55 (UTC)
  • 現行基本上是採用了菲菇剛指出的一套系統吧,fdcn的那個確實有考慮因素存在,但繁簡公板的可讀性方面理應該不及地區版本是目前的情況。Stewart~惡龍 2008年4月23日 (三) 10:11 (UTC)
    • 只填zh-hant而不填zh-hk,zh-tw應視為「漏填」而非「當作港澳台使用相同字詞」。正確來說zh,zh-hans,zh-hant;zh-cn;zh-hk,zh-tw應全部填上,zh-sg有需要(e.g.星馬的亞細安 = 台灣的東協 = 大陸/港澳的東盟)才填。但很多資深維基人習慣了在正文中間大量使用-{A|zh-cn:XX;zh-hk:YY}-而非使用{{noteTA|1=zh-cn:XX;zh-hk:YY}},這樣讀者無從在noteTA觀看各區轉換啊。YunHuBuXi 2008年4月23日 (三) 11:19 (UTC)

两个修订版本

根据上述提出了几种建议,整理了两个修订的版本:

修订一修订二
以下是简要说明:
  1. 第一个修订是“以投票方式加入全局转换”的修订(最初的草案则是“由管理员权衡是否加入全局转换”);
  2. 第二个修订是根据Fdcn君的提议所作的修订(“所有繁简的转换,都应尽可能地归到全局繁简转换下,尽可能不要手动繁简转换”这句话加到Wikipedia:繁简处理比较好,因此最好放在下一个字词转换系统的讨论中);
以上的两个修订不保证会有因理解问题而造成的错误,如果发现希望能够指出。—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3日 (三) 10:25 (UTC)
关于修订二:“zh-hant标签应当以用繁体地区有共同词汇来填,没有就以繁体地区词汇先来先得,zh-hans亦然。”先到先得是一个不得已的做法。既然有了转换功能,是否在没有繁体/简体地区有共同词汇的情况下,zh-hant/zh-hans标签不填更为好一些?--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4月24日 (四) 12:24 (UTC)
不填写的话会在zh-hans和zh-hant的模式下,在noteTA中出现错误(不过后文依然可以正常转换)。—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4日 (四) 14:05 (UTC)
延伸書生所言,就我這樣半調子的維基使用者來說,現在的地區詞轉換根本是越玩越複雜,一般我只會填tw/cn,懂得先填hant/hans再填tw/cn的編者根本微乎其微吧。看完上面一長串討論,我發現,我根本看不懂!(hant/hans在我看來是畫蛇添足的東西)何況偶爾來編修的一般用戶?這方面恐怕是需要專人維護,否則到最後一堆規則徒然陷入一攤爛泥。就維基這種「大眾化」取向的地方,規則本該平民簡單的。— WiDE 懷德  留言  2008年4月24日 (四) 23:56 (UTC)
老實承認,上面的討論我也是看到一半以後,就完全看不懂你們在討論些什麼了。如果這樣說太嚴厲請各位包涵,但我真的有種感覺,覺得這些討論根本是因為某種程度的意識型態堅持(例如堅持字碼轉換與地區用語轉換的脫鉤),結果讓原本簡單好用的轉換工具搞成一個沒人看得懂的死胡同......—泅水大象 訐譙☎ 2008年4月25日 (五) 01:33 (UTC)
老实承认,其实我一般都不敢用繁简转化,也是觉得太麻烦,不过我觉得既然这个方针存在的目的本来就不是面向普通的编辑者,那么稍微麻烦一点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对于现时的方案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多的意见。我觉得可以将有的东西彻底分开点。也就是说把繁简转换回归它的本质。而繁简公版可以由专人或专门的一群人来维护。毕竟我想需要用到繁简公版的人数并不是那么的可观—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5日 (五) 02:33 (UTC)
我也看不大懂。现在的繁简转换我都已经不会用了。还是希望弄得简单一些,不要太复杂。要提高易用性呀!--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4月25日 (五) 02:49 (UTC)
我理解一些人的感受。不过,目前讨论的一些事项,是以前许多讨论与碰撞后渐渐艰难得出的一些共识,这里面当然意識型態堅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回避。请参看众多的争执: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建议取消地区标签重回简正/繁体标签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等。我以前并没有参与这些讨论,但看了其中的很多内容后,理解到其中的激烈和一些合理之处,以前我在技术上将几个地区语言的标签改成下拉,也是为了临时因应其中的意識型態堅持。正如我们设立先到先得一样是为了解决这种坚持,今天的一些做法也有这样的因素。
“规则的简单性”这一要求是合理的,后继的讨论中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这实在应当做为一个必须尽量考量的因素。
hant/hans设立绝不是畫蛇添足,字碼轉換與地區用語轉換脫鉤也绝不是出于对意識型態堅持。这里不展开说明它了,目前的这两个做法,既有维基程式与界面的维护需要,更有用词转换这一问题本身复杂性的需要,为了应对更多的应用情况,比如维基文库。简繁公版设立和两种转换的区分是经过大量讨论得来,如果有质疑是可以再行解释与探讨,简单地否定它失之武断了。
中文的转换功能到今天仍有一些缺憾,这是中文世界的特有复杂。这些缺憾,不仅仅是老外们在后台的支持不力,主要也是中文的用词转换有很多不能公式化程序化处理,需要人力来维护,很多的维护可能会不像它看起来应有的简明。为了有更好的效果,还是必须要有一套办法和规则来明确与细化它,否则我们还会面临如山的转换要求堆积。相关的努力是必要的,我支持本主题讨论的继续以便能巩固一些做法。如果它的复杂影响到参与的门槛,一方面努力降低它,另一方面,这是维基,可以各司其位地进行维护。维基目标是条目,它的参与却不仅仅是写条目。— fdcn  talk   — 2008年4月25日 (五) 11:29 (UTC+8) — 2008年4月25日 (五) 03:29 (UTC)
太深奧的理念我就不想去多談了(因為看不懂也不瞭解其實質意義何在),但簡單的兩個建議是:1.規則要簡單;2.不能折損原本就已做到的轉換效果。既然說是需要人力來維護的事情,就不能把規則搞得太複雜,因為無論您把規則架構定義得多完善,一旦複雜起來之後參與者自然會變少,等於形同虛設。這兩點請務必參考......—泅水大象 訐譙☎ 2008年4月25日 (五) 05:10 (UTC)
OK,你会看到,规则和它的使用会简单的。规则背后的讨论不简单而已。— fdcn  talk   — 2008年4月25日 (五) 13:32 (UTC+8) — 2008年4月25日 (五) 05:32 (UTC)
同意,只有当规则简化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该规则才会起作用。—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8年4月26日 (六) 17:30 (UTC)

根据上面的一些意见,现提出下面的三个大致的草案修改方向:

  1. 地区用词加入全局转换实行投票共识制
  2. NoteTA中的填写不作限制,但要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而且不会报错
  3. 熟悉繁简公版机制的编者会逐渐地将NoteTA中的内容修改为推荐的格式

以上。—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5日 (五) 10:27 (UTC)

  1. 除了zh-sg外,zh,zh-hans,zh-hant;zh-hans;zh-cn;zh-hk;zh-tw在任何情況(除{{SubjectTA}}外)都要填滿。zh-hans,zh-hant不應視為台港澳共同詞匯,而是只原文的繁體化。
  2. 填noteTA應按zh,zh-hans,zh-hant;zh-hans;zh-cn;zh-hk;zh-tw順序排列。
  3. zh,zh-hans,zh-hant;zh-hans;zh-cn;zh-hk;zh-tw共7項,如果相同轉換參數,在轉換說明(dt= / d1=)應組合列出。例如:「不轉換、繁體、台灣、港澳→澳洲;简体、中国大陆→澳大利亚」。
  4. 支持「地区用词加入全局转换实行投票共识制」。
  5. 現時如果在noteTA沒填轉換說明(dt= / d1=),仍會自動顯示電腦自動產的的轉換說明畫面,並把「中国大陆」、「台灣」等國家/地區字眼用灰色底色使其更顯眼。但反而有填轉換說明的,地區字眼卻無法自動用灰色底色顯示,要如何解決?
  6. 要掃除正文的逐一轉換-{zh-cn:X;zh-tw:Y;zh-hk:Z}-,改為在noteTA一次過列出。
  7. 大量使用正文逐一轉換的條目、沒有把zh,zh-hans,zh-hant;zh-hans;zh-cn;zh-hk;zh-tw共7項參數填滿的條目,應自動歸入一個category讓有心人維護。
以上:YunHuBuXi 2008年4月25日 (五) 11:45 (UTC)
強制填滿、排列是多此一舉,毫無必要。— WiDE 懷德  留言  2008年4月26日 (六) 01:45 (UTC)
  1. 从技术上来讲,没必要将“zh,zh-hans,zh-hant;zh-hans;zh-cn;zh-hk;zh-tw”全部填满,纯粹增加操作的难度,而且干嘛要歧视zh-sg?(我注意到阁下最近删除某些主题转换中zh-hans与zh-hant的举动,这样会导致XXTA在没有填写的模式下的错误显示)
  2. 如何排序并不会影响转换的结果,只会增加操作的难度;
  3. 例子与阁下的第一项“只是原文的繁體化”,用dt/dx列出同样陡增操作难度;
  4. 一会儿后我会修改草案体现出;
  5. 灰色底色应该是code代码格式(<code></code>)的原因吧;
  6. 同意;
  7. 现有的ParseFunction没有提供字符串处理的功能,无法在模板中编写出来。—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5日 (五) 12:23 (UTC)
关于5,是CSS处理,可以自行在dt或dn中用<span class="lanLabel">大陆<span>来排版同样效果。
除了4,6,其它的增加了规则的复杂度和维基人对它理解的难度,不做也没有本质上的错误。— fdcn  talk   — 2008年4月25日 (五) 20:39 (UTC+8) — 2008年4月25日 (五) 12:39 (UTC)
  • 如果選填轉換參數,不就等於混淆了zh-cn,zh-hans、zh-tw,zh-hant嗎?YunHuBuXi 2008年4月25日 (五) 12:47 (UTC)
    • 我覺得,只有具體地區與繁簡公版有別時才有必要必須填。我覺得繁體可以代表沒有填寫的港澳臺,讀者可以認為該繁體詞是港澳臺也使用。一直以來,很多維基人也是這麼做的。強制都填寫,只是為了描述中出現各地區在用什么詞匯,為了這一點理解上的便利增加的維護維護工作量不合算。
    • 對缺填地區用詞的描述,一個辦法可以交給機器人依據公版來填全來解決,另一個辦法也可以期待後台來自動生成描述。但不用出現在規則中。— fdcn  talk   — 2008年4月25日 (五) 23:22 (UTC+8) — 2008年4月25日 (五) 15:22 (UTC)

与主题不是很相关的问题

第一是noteTA的优先级,为何我的全局设置是不转换但是浏览使用noteTA的页面时看到的输出都是转换过的结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是建议那些不是直接调用到最终输出页面的中间模板(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具体的例子比如这个:Template:斯里兰卡国家简称)不要使用手动转换,因为在调用的时候会产生错误。  Mu©dener  留 言  2008年4月25日 (五) 20:20 (UTC)

整合意见后的草案

(本来这件事该昨天就做的,结果我玩游戏去了>.<)在User:PhiLiP/Wikipedia:地区用词处理修改了一下上面讨论中争议较大的部分段落文字,如果后续讨论已经没有较大的争议了,那么我便将它移动到wikipedia名字空间下了。—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6日 (六) 18:11 (UTC)

  • 未填滿的noteRTA可否自動顯示「本noteTA未填滿,請盡快完善」字樣,並歸入category:不完整NoteTA
  • 現在的按鈕圖示一點也不好看,還是從前那個較好。修改按鈕圖示前可否先取共識?
  • 參數選項可否增設「多項合併」以節省空間?例如填「zh-tw+zh-hk:澳洲」,顯示「台灣+港澳:澳洲」(現在是台灣:澳洲; 香港:澳洲)。
以上:YunHuBuXi 2008年4月29日 (二) 11:46 (UTC)
只回答第一个与第三个:现在的ParseFunctions无论我们在前台怎么写都不能完成阁下所要求的功能,因为ParseFunctions根本没有提供对字符串进行处理的功能。(阁下如果有神通能将StringFunctions这个插件弄上维基服务器的话,我亲自来写这两个功能)—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4月29日 (二) 12:00 (UTC)
原來是技術問題…這份草案我全然同意,就只有不太滿意noteTA的按鈕圖示而已。YunHuBuXi 2008年4月29日 (二) 12:08 (UTC)
我倒覺得沒什麼問題,支持新的。Stewart~惡龍 2008年4月29日 (二) 14:25 (UTC)
回答一下2,原先的图示是AT两个字母,这让读者不明所以,故改文汉字。应当说汉↔漢能形象反应这种互相转换。看到你喜欢原先的色彩,就先回退到原先的色彩,从美观计,中间的“↔”符减去。在保证形象易懂下,可以提出你自己的图示,可以在这个模板{{CH/logo}}中修改并能立即生效。原先的字母不要考虑了。— fdcn  talk   — 2008年4月30日 (三) 22:46 (UTC+8) — 2008年4月30日 (三) 14:46 (UTC)

开始后续的工作与讨论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了,后来的草案修订稿并未遇到其他的争议,因此现在已移动到Wikipedia:地区词处理上,并由Fdcn兄根据上个星期对{{NoteTA}}系列模板所作的更新修订了一部分内容。

此外,还根据Wikipedia:繁简处理Wikipedia:地区词处理的大致内容概括建立了一个新的Wikipedia:字词转换处理页面,旨在作为维基百科字词转换系统的总括页面。我个人的意见是并不需要将繁简处理地区词处理合并到字词转换处理当中,而只在字词转换处理页面中通过{{main}}设立主页面,以避免混淆。

目前还需要的后续工作与讨论,其一是对Wikipedia:繁简处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以分离旧有的地区词转换说明;其二是为地区用词的全局转换候选提供完整的投票方案(现在的Wikipedia:地区词处理中已提供了一个方案,如无异议则可直接采用);其三则是在完成上述二项之后,让Wikipedia:字词转换处理Wikipedia:繁简处理Wikipedia:地区词处理成为正式的指引,我个人建议采用在两周内无人反对即通过为指引的方式。


以上。—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5月3日 (六) 10:58 (UTC)
非常同意訂立為指引,希望再有兩星期時間讓大家研讀。Wikipedia:繁简处理中的大部分內容應清除(很多已在Wikipedia:字词转换处理中),僅保留對繁簡字轉換的政策、規則,同地區詞轉換并列。— fdcn  talk   — 2008年5月4日 (日) 01:10 (UTC+8) — 2008年5月3日 (六) 17:10 (UTC)

一問,zh-hans、zh-hant在{{NoteTA}}中是不是只在基本的繁簡轉換也會出錯的時候才有必要填上?Stewart~惡龍 2008年5月5日 (一) 18:29 (UTC)

最合理的方式本来应当是zh,zh-hant,zh-hans都不要填,zh-hant,zh-hans在繁簡轉換出錯纠错时填。但现在的技术实现还有不合理之处,变成了为在zh-hans,zh-hant,zh下要正确显示,必须填写了。在技术完善之前,目前是不做要求,由用户自行按需填写,但不要阻碍填全zh,zh-hant,zh-hans的努力。— fdcn  talk   — 2008年5月12日 (一) 03:30 (UTC+8) — 2008年5月11日 (日) 19:30 (UTC)
「还有不合理之处,变成了为在zh-hans,zh-hant,zh下要正确显示,必须填写」可以再解釋一下嗎?Stewart~惡龍 2008年5月20日 (二) 16:49 (UTC)
目前是,如果不填,在全文转换代码-{A|}处或noteTA处的显示会出错。不过,目前菲菇找到了解决办法,在技术客栈里有说明。也许,真的可以不用填写它了。— fdcn  talk   — 2008年5月21日 (三) 02:00 (UTC+8) — 2008年5月20日 (二) 18:00 (UTC)

已经大概过了两个星期了,并未有其他的改动意见产生,根据先前的成为指引的方式,今明两天这一系列页面便即将成为正式的指引。因此,如果您对此还有什么意见,一定要尽快在这里发言,让我们了解。—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5月20日 (二) 16:16 (UTC)

就是很不喜歡一定要填zh-hans、zh-hant。慣了只填cn,tw,hk。另外,條目調用CGroup時能否隱藏內裡的轉換。YunHuBuXi 2008年5月20日 (二) 16:25 (UTC)
也有些情況是為防止字詞的過度轉換,因此加入填寫zh-hans、zh-hant的。zh就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填了,為了統一整個條目在「不轉換」下的用詞?Stewart~惡龍 2008年5月20日 (二) 16:49 (UTC)
我认为都不必要填。防止过度转换其实可以在全局中进行。— fdcn  talk   — 2008年5月21日 (三) 02:00 (UTC+8) — 2008年5月20日 (二) 18:00 (UTC)
指引目前是哪幾個會列為正式?可以再重述一次嗎?Stewart~惡龍 2008年5月20日 (二) 16:49 (UTC)
Wikipedia:字詞轉換處理Wikipedia:繁简处理Wikipedia:地区词处理三个指引。—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5月21日 (三) 04:41 (UTC)
可以設置為指引了。— fdcn  talk   — 2008年5月24日 (六) 20:40 (UTC+8) — 2008年5月24日 (六) 12:40 (UTC)

已经修好的一些字词转换程序bug

今天Wikipedia的后台进行了更新,目前的版本是rev:46424,本次更新中修复了较多的字词转换程序bug,详列如下:

  1. 标题转换缓存问题。现在您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T|}-,保存后标题转换可以立即应用上去,不必再强制更新缓存purge一次。(rev:45828
  2. {{CGroup}}的效率问题。我在更新前和更新后都用了本·福斯特做过试验。该条目使用了{{CGroup/football}}组转换,在更新前需耗费14秒多的服务器时间,现在只需耗费3秒多的服务器时间。(rev:45828
  3. 在== ==之间填写类似“<nowiki>-{A|}-</nowiki>”后会出现PHP运行错误,已修复。(rev:45828
  4. 分类(Category)页面内容不能繁简转换的问题:您可以随便抓一个分类试试,现在已经全部可以转换了。(rev:46020,不过目前看来分类中的子分类仍然尚未转换,等我再看看哪出了问题……)
  5. 分类(Category)写繁出简、写简出繁的问题:小布什的“美国总统”分类不再是红字了。(rev:46070
其实我还开启了对title和alt属性的转换(rev:46434),不过要等下一次patch了,刚好错过。以上。—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1月28日 (三) 10:15 (UTC)
不知道和你的工作有無關係,但隨著此次更新,「短頁面連結格式門檻值」的功能也出現異常。如果在參數設置中有啟用「短頁面連結格式門檻值」功能,系統會將符合定義的條目連結加上class="stub"。然而此次更新後,系統判斷開始出現錯誤,在Special:用户贡献的列表中,凡條目的第一行是圖片或模板的,系統皆判為stub,而不論條目長短了。--百楽兎 2009年1月28日 (三) 12:54 (UTC)
没有关系的。这次更新跨越了将近1000个版本,其中我作的修改连10个都不到。—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1月28日 (三) 14:24 (UTC)
已經被修正了:Bugzilla:17186--百楽兎 2009年1月30日 (五) 03:07 (UTC)
分類問題和{{CGroup}}問題終於修好了:)—chunchun2345 (留言) 2009年1月31日 (六) 09:43 (UTC)
可是T標籤在預覽時變得不生效,不知是不是故意這麼改的,以前預覽時是有效的。--百楽兎 2009年1月31日 (六) 14:19 (UTC)
预览时action参数为“submit”,而目前的设定是action参数等于edit和submit时不进行标题转换且不进行繁简跳转,以便用户直接创建繁简重定向(而不是通过二次移动)。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简体标题条目“AAAA”,它的繁体形式是“BBBB”。在目前的设定下,如果直接访问http://zh.wikipedia.org/wiki/BBBB ,便会自动跳转到http://zh.wikipedia.org/wiki/AAAA 。但是,如果你访问的是http://zh.wikipedia.org/wiki/BBBB?action=edit 则不会跳转,而会进入没有编辑过的BBBB,点击预览或保存后,则会先访问http://zh.wikipedia.org/wiki/BBBB?action=submit ,同样须确保不跳转才能正确预览或保存。—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1月31日 (六) 16:19 (UTC)
可否在处理时解释为不转换的,但在显示firstHeading时转换?--Liangent留言 2009年1月31日 (六) 16:54 (UTC)
可以看看。—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1月31日 (六) 18:20 (UTC)

字詞轉換系統是不是壞了

最近經常會出現語系設定無預警跑掉的狀況,不管是條目搜尋、系統登入、轉換討論頁等都是如此,希望能早點修復。—Gonbom (留言) 2010年4月23日 (五) 11:29 (UTC)

取消用戶和使用者的轉換

機器人請勿存檔!討論尚未結束。--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4日 (四) 15:37 (UTC)

為何台灣的界面全強制轉換用戶成使用者?這個詞根本不常用,用戶框這名子好好的竟然變成彆扭的使用者框,無言...。用戶是非常普遍的詞,我從沒看過哪個網站顯示「註冊新使用者」然後用使用者稱呼用戶的,都是叫用戶或帳戶。也請把中文的User:前綴統一改成用戶:--..令12 2014年7月30日 (三) 16:36 (UTC)

确认,大概是最近一两天在translatewiki改的,[1],用户是@Liuxinyu970226:,我记得好像也曾经做过一些有争议的翻译?后面那个需要讨论过是否需要再到BUG区报改。——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7月31日 (四) 00:56 (UTC)
這事應該@Cwlin0416LNDDYL:,他們兩位改的使用者我就照搬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2:47 (UTC)
另外@Jusjih:他本人一個月沒有訊息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2:49 (UTC)
改過的人好多我一點點ping吧:

@AlexshFrankouJidanniKayauKivary:、@Mark85296341PbdragonwangRoc michaelShinjimanTomchiukc:、@WaihoraceWong128hkNivekinWrightbusYukiseaside:、@LauhenryJustincheng12345S8321414泅水大象:。--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2:55 (UTC)

這似乎太受微軟式的翻譯影響到吧…… Shinjiman 2014年7月31日 (四) 02:59 (UTC)
不僅是Windows作業系統、微軟官網,並且Android作業系統(Google出品)手機也是寫著「使用者」(需不需要我擷圖證明?)。我個人認為,繁體頁面寫「使用者」比較正規。--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3:10 (UTC)
英文Android繁體Android简体Android。--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3:54 (UTC)
繁体用语应该让台湾和香港的用户决定,您作为大陆人未必完全了解当地的使用状况。既然维基用户都已习惯“用户”一词,而且用户也在台湾和香港普遍使用,就不要刻意制造差异。—Chiefwei - - - 2014年7月31日 (四) 05:21 (UTC)

繁簡用語本來就會依地區有所不同,簡繁用語無須完全相同吧。 就如微軟、Google 這種做了這麼多年多國語系的軟體公司,他們的簡繁用語也是會依地區調整,LNDDYL 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證明。 我本身也是使用繁體中文,並不覺得 "使用者" 有何不妥,而且蠻符合習慣用語。 反倒是我覺得有很多的 Wiki 繁體翻譯,完全是照著簡體用語翻譯的,與我所認知上的用語,有諸多不同。 --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5:28 (UTC)

(:)回應User:Cwlin0416:這幾天,我一直在TranslateWiki上糾正繁體頁面的地區用詞(大陸用詞→港台用詞)。--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5:42 (UTC)
  • (:)回應:關於LNDDYL提到的我當然也知道,電腦C槽也有一個資料夾叫使用者。我的問題是在User:前綴和用戶框遭到強制轉換,而且只在台灣版的界面有,港澳版都顯示用戶:和用戶框,用戶既然是普遍的名稱那不如統一使用。當然最後台灣社群認為用戶前綴反而彆扭我其實也沒差,但最、最重要的是拜託全部改成用戶框使用者框令人無法接受,否則我還得找辦法把我的預設瀏覽改成港澳版...--..令12 2014年7月31日 (四) 06:55 (UTC)
(:)回應用戶、使用者、用戶框和使用者框皆看的懂,何必為此爭論?---Jason924tw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7:07 (UTC)
我退回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7:52 (UTC)
(:)回應:要為了 Prefix 去統一所有用語並不能解決問題,除了用戶/使用者,我相信還有其他用語不同的問題,其實我覺得去翻譯特殊頁面網址上的 Prefix 並不是好的做法,若要真的能夠共通,那就是保留原文。 而不是要求一定要用 "用戶" 而不能用 "使用者",現在改了 Prefix 所以所有的翻譯也要全部配合修改?,若不是 Prefix 而是習慣用語的問題,那是不是應該先要有一致的結果。基本上現在所有 Mediawiki 繁體中文的部份都使用 "使用者",是否比照 Google、微軟的翻譯原則統一 "使用者" 是較好的辦法?--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8:26 (UTC)
@Cwlin0416:所以閣下意思是那些Special:AdvancedTranslate訊息都不應該翻譯是麼?如果是,那麼我們在Translatewiki將毫無意義可言。--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8:59 (UTC)
而且我極不同意閣下恢復Wikipedia:Policy->Wikipedia:方針與指引(曾被刪除過),如果必須恢復,至少也應該通知User:Sl。--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9:02 (UTC)
@Liuxinyu970226: 如果您有特別注意,特殊頁面所使用的英文都有特殊規則,是無法直接翻譯的,其次,特殊頁面翻譯主要是會影響 "超連結" 的運作所以我認為不適合翻譯,至於其他系統功能用語還是能夠翻譯,我不了解您所謂在 TranslateWiki 沒意義的意思,況且這只是個建議。 "方針與指引" 本身也是一個有爭議的翻譯,為何不能保留原文連結,您極不同意的理由實在讓人難以理解。--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1:00 (UTC)
「特殊頁面所使用的英文都有特殊規則,是無法直接翻譯的」恐怕閣下之言才是讓人難以理解吧,至少那邊的mw:Manual:Special_pages哪條提到無法直接翻譯?--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1:35 (UTC)
我指的是頁面的命名規則,Camel-case 的命名規則是無法用中文表達。 這只是說明不建議翻譯的理由的其中一點。 不如您說明一下為何不能保留原文重新轉向連結? 這是夠解決超連結問題,又同時可以兼顧譯文的方法不是嗎?--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1:44 (UTC)
ru:Project:Copyrights:перенаправление с грубой ошибкой (重定向錯誤) 對應我們R3規則。--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1:58 (UTC)
jp:Project:Copyrights: 不太懂你要表達什麼? 所以這個也是錯的? --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3:36 (UTC)
所以丹麥語也錯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4:01 (UTC)
所以重新導向頁面沒有特別的使用限制,如果沒辦法溝通的話,這將是我最後一次回覆您的問題--Cwlin041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4:36 (UTC)
可現在問題更像是[2]繁簡共存問題。我只是提供了兩個外語連結,並無沒辦法溝通之意。--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2:14 (UTC)

(?)疑問:「Redirect」在台灣被譯為「重新導向」(即大陸的「重定向」),繁體版要不要修改?--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0:17 (UTC)

  • (:)回應:不要。重定向就是重定向,就當他是維基百科的專有名詞,不是什麼東西都要依照別人的翻譯。現在的問題是這已經是過度轉換了,用戶框和重定向已經算是維基百科上的專有名詞了,而且大家第一次看到都讀的懂,而不是學術名詞如物理中位能或勢能、力學能和機械能如果沒看過會無法溝通。我剛才又發現連用戶頁都變成使用者頁,而字詞轉換就是切換生活中所用的不同詞彙,但事實上當我們在討論用戶使用者的時候系統並不會因此而轉換,那麼到底為何要把用戶框用戶頁等維基百科使用的詞改掉?我完全無法理解。--..令12 2014年7月31日 (四) 11:43 (UTC) 更正:戶有繁簡問題。但用戶和使用者仍然是過度轉換--..令12 2014年7月31日 (四) 11:47 (UTC)
(:)回應User:水思:很早以前就已出現「使用者頁面」了。--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21:31 (UTC)
(~)補充:「使用者框」一詞的出現可能是由模組:CGroup/IT造成的(過度轉換了)。-- By LNDDYL.(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22:24 (UTC)
(&)建議:我提議,為維基計畫單獨設立一個公共轉換組,以免受到IT公共轉換組的影響。--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0:39 (UTC)

看起來討論越來越離題,存檔吧。--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4:09 (UTC)

還沒有討論完,別那麼著急結束討論!--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0:39 (UTC)

還要討論什麼,繁體「搜尋」與簡體“维基百科”共存?--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0:53 (UTC)
(:)回應User:Liuxinyu970226:你講的是什麼跟什麼啊?無語……--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2:25 (UTC)
@LNDDYLCwlin0416這裡誰干的。。。--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2:29 (UTC)
(:)回應User:Liuxinyu970226Special:前缀索引/MediaWiki:Mobile-frontend-placeholder/2014年8月1日 (五) 04:49 (UTC)
 - at - 小范同學--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8:27 (UTC)
@Liuxinyu970226: 我不太理解您在指責這些問題時,沒有具體的證明是出於怎麼樣的想法把矛頭指到我身上,但我覺得這樣只會製造無法解決且無謂的對立。--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17:25 (UTC)

维基计划设立转换组不现实,不可能这些页面还专门弄个转换组防止过度转换。如果台港用户已经习惯「用户」、「重定向」这类本身就容易理解的维基用语,就不要为了所谓的语言正确再去改动了,不然反而容易造成用户不适,“使用者框”听起来也很奇怪不是吗。而且把这些词语都分裂开来,对于两岸用户交流也很不利,本来能自由沟通的,突然变得要转换才能理解,多此一举。

这是在下的个人意见,具体怎样还是要听从台港用户自己的想法。—Chiefwei - - - 2014年8月1日 (五) 02:59 (UTC)

  • 上面似乎有些離題,我重新整理一下:(用戶,使用者)、(用戶框、使用者框)、(用戶頁,使用者頁)、(重定向、重新導向,在Help:魔术字看到的)......,可以先停一停嗎?我不敢相信連重定向都改了,再這樣下去會搞到大家都錯亂。另外我提一下有繁簡問題,也就是說當大家打出習以為常的用戶二字而簡體卻強制轉換成使用者時,我不意外未來台灣的用戶會以為大陸的用法是使用者,而台灣的用法才是用戶。完完全全過度轉換--..令12 2014年8月1日 (五) 09:13 (UTC)
(:)回應User:水思:那是受IT轉換組的影響所致。頁面頂部明顯寫著:
{{noteTA
|G1=IT
}}

在裡面加上

|1=
|2=
...

強制不轉換就正常了。--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9:29 (UTC)

(:)回應User:水思: 簡繁體的問題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單純的簡繁轉換,第二個部份,是地方用語的問題。 簡體以大陸方面的使用者較多,所以會配合大陸用語。 繁體以台港使用者較多,會配合台港的用語。

如果沒有爭議的部份,當然可以簡單的透過繁簡轉換去解決。 如果能夠通用當然最好,但如果是地方用語的問題,是完全沒辦法透過繁簡轉換去解決的。 以台灣為例,User 就是使用者,Redirect 就是重新導向,Template 就是樣版。 用戶、重定向、模版,對台灣而言就是大陸用語。 就好比 硬盤/硬碟,這種是沒辦法透過單純的轉換去解決的。 翻譯的原則也很簡單,如果可以的情況下,當然會盡量配合簡繁能夠通用的,不行的話就以地區使用者為主。 至於轉換的問題,應該是轉換程式要去考量怎麼轉換用語的問題,而不是硬是要求一定要統一。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17:25 (UTC)

(:)回應: 我翻譯過很多套程式,Mediawiki 只是其中的一套,我也可以很明確的說,目前 MediaWiki 大部份的繁體中文翻譯,都是直接用簡體去轉換的。 不是實際繁體使用者的地方用語。 這不是去否認當出去做繁體中文翻譯的人的貢獻。 也會有一些人一開始是直接使用 Mediawiki 而習慣先前的用語,但該有的原則還是會以我上一則回覆提到的為主。 剩下還有問題就的部份就提出來討論,以實際在使用該地區語言的翻譯人員看是否合適,畢竟提出來的問題,還是要由翻譯人員無私的花時間逐筆的修正。--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17:39 (UTC)
(:)回應: 再來,您提到 "用戶" -> "使用者" 的過度轉換問題,我明的您的意思是指,繁體使用者明明就能夠明白 "用戶" 這兩個字,也已經是繁體,為何還要硬是要轉換成 "使用者"。 我只能說,這是轉換程式無法解決的瑕疵,因為 User 簡體用語是 "用戶" 繁體是 "使用者" 簡轉繁轉換程式就被設定為 "用戶" 轉換成 "使用者",當繁體使用者真的要用 "用戶" 這兩個字的時候,結果就被轉換成 "使用者",這不是翻譯人員的問題。 也不是要求翻譯人員就能徹底改善的問題。--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18:01 (UTC)
然而閣下可曾想過港澳與海外華人,他們不也用的繁體用戶么,港澳沒什麼 (zh-hk/zh-mo) ,非得把海外華人用語同化為台灣用語?--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21:51 (UTC)
Liuxinyu970226 您好,我想我的回覆也只是以台灣為例,上也提到了若有問題可以提出討論,那港澳的人有問題可以提出討論,沒有要同化誰,請不要刻意製造對立。 我是繁體中文的使用者,所以我翻譯我熟悉的就是台灣用語,所以翻譯的結果自然會去使用這個用語,而不是翻譯成一個 "我不熟悉的語言"。 而且這些用語並不是毫無根據,也是經過各種商業化多國語系軟體的考究而去決定這個名詞的,也因此這些翻譯也是我認為實際多數人在使用的。--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01:28 (UTC)
「我認為實際多數人在使用的」[3][4],還想回復什麼。是次討論真的可以到此ok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01:45 (UTC)
咦?我發現香港經常用「用戶」一詞,台灣經常用「使用者」一詞。「用戶端」不算啊,英文是client side,不是user side,「用戶端」依然是「用戶端」,不會變為「使用者端」。--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02:42 (UTC)
(&)建議分開寫:繁體寫「用戶」、「手機」,香港澳門寫「用戶」、「流動」,台灣寫「使用者」、「行動」。--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03:42 (UTC)
(~)補充:另外,User:Cwlin0416你先停一下,別着急改,先看我上面的建議。--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03:42 (UTC)
(:)回應: 基本上我一開始也不曉得有這麼多爭議,介面翻譯,不像文章的條目,有辦法做轉換。 如果爭議這麼大,差異這麼多,最差情況就是港澳跟台灣版本分開。 我想我會只有繁體中文,是因為翻譯人員不足,多數的翻譯也是由簡體轉換而來,甚至是 FuzzyBot 所做的翻譯。 本來繁體中文的語系,各種字詞都有,完全沒有做統一: User 有的翻"使用者"、有的翻"用戶",Account 有的翻帳戶,有的翻帳號,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去做統整,我會做翻譯,本來是為了台灣的使用者,別地區的語言,我無法兼顧,我不懂港澳的用語,不會翻譯,那誰要來代表港澳的翻譯人員。 我可以替台灣版本做翻譯,但若沒人可以為港澳版本翻譯,那講這麼久不就是白搭。--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2:06 (UTC)
(:)回應: 所以 Liuxinyu970226 您又是那裡的使用者,您可以代表那個地區翻譯? 看完您在 trasnlatewiki.net 的 User Talk,所有人對您的回應,我想您的翻譯水準有待加強。 在來如果您不是使用繁體中文的使用者,也沒有真的要為繁體中文翻譯做貢獻,我想沒我的確沒必要在這裡跟你討論。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2:06 (UTC)
(:)回應: LNDDYL 我打從一開始就了解用語上地區不同的差異,說實在,我只能以台灣常用的用語翻譯繁體中文,但根本沒有可以代表其他區域的繁體中文翻譯人員可以討論。 也不曉得差異有多大,那現在有人提出這些問題,也確認如果差異過大,沒辦法接受,那最差就是分開。 我也希望有意見的人,也能夠真的投入翻譯介面的工作然後取得共識,才有辦法越做越好。--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2:06 (UTC)
(:)回應User:Cwlin0416:在簡體版,「account」一詞也是混亂的,有譯「账号」的,也有譯「账户」的。--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4:59 (UTC)

几个人互相争执意义不大,已发公告,希望更多用户,尤其是繁体中文用户发表意见。—Chiefwei - - - 2014年8月2日 (六) 13:47 (UTC)

我又想到了一個英文單詞:upload,繁體譯「上載」好呢,還是「上傳」好呢?--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4:59 (UTC)

既然都有使用的,且与地域关系不大的,选择其一并统一就好了,上文的账号/账户也是一样。—Chiefwei - - - 2014年8月2日 (六) 15:24 (UTC)

我對Liuxinyu970226在跨維基計劃的編輯不吝微詞,甚麼都想插一手。--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日 (六) 15:48 (UTC)

(~)補充:我整理了一下,了解的人麻煩補充,順便補充了一點說明, 覺得有疑問的可以 Google 看看

原文 繁體中文 (台灣) 繁體中文 (港澳) 說明
User 使用者 ? 使用的人
Account 帳號 ? 可以用來辨識使用的人的代號
Client 客戶端 ? 電腦領域, 一般領域則是指 "客戶"
Template 樣板 ? 簡單來講,就是頁面的範本, "模板" 雖然意思差不多,但在台灣比較像是在做水泥用的模型在用的名詞
Upload 上傳 ? 將檔案由自己的電腦傳送到伺服器
Mobile device 行動設備裝置 流動裝置,流動器材 電腦領域,如: 手機,平板...etc
Redirect 重新導向, 轉向 ? 指網頁轉換到另一頁
Send 傳送 ?
View 檢視 ?
Video 視訊,影片 ?
Preferences 偏好設定 ? 英文全稱Preference settings
Interface 介面 ?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06:12 (UTC)

是「裝置」,不是「設備」,我已將其修正。--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07:49 (UTC)
(~)補充client應該翻譯為「用戶端」吧?微軟就是這麼翻譯的。--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11:10 (UTC)
(~)補充see被翻譯為「查看」,它暫時不要改動為「檢視」吧,英文不是view。--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11:39 (UTC)
就個人而言(香港人),上面的列表是User=用戶、account=帳戶、帳號、戶口等,多數用ID表示的情況比較多、Client=用戶端(對電腦認知不多,不太清楚)、template=模板、upload=上載、mobile=流動裝置、redirect=不清楚(建議重定向)、send=傳送、view=檢視、video=影片。—AT 2014年8月3日 (日) 11:44 (UTC)
可以是「移動裝置」嗎?(mobile)--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無論什麼時候也要保持樂觀的Good afternoon! 2014年8月5日 (二) 12:11 (UTC)
(:)回應User:Good afternoon:不可以!「移動」是大陸的叫法。--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5日 (二) 14:08 (UTC)
本來大家已經見慣的用詞,大家都看得懂的用詞,就是因為一兩個人或幾個人的喜好,在translatewiki大改特改而弄到無所適從,弄到彷彿大陸中文、香港中文和台灣中文彼此之間的差異就像文言文跟語體文的差異那麼大,「用詞經常變動」大大增加了編寫幫助文檔的困難。--Mewaqua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11:56 (UTC)
MediaWiki作為開源軟體,不僅僅用在維基媒體的各個網站上,也用在大多數wiki站點上。--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14:14 (UTC)
如果這樣的話, MediaWiki 譯文亦應能夠被非基金會 wiki 接受,所以應該邀請基金會以外 wiki 使用者參與。--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4日 (一) 01:50 (UTC)
(!)意見,就叫用戶就好了...搞一個使用者框反而不習慣=A=...♠小威♥·★來杯咖啡★ 2014年8月4日 (一) 06:00 (UTC)

(*)提醒:「用户」與「使用者」被加進全域轉換了。我(&)建議單向轉換:大陸的「用户」可以轉成台灣的「使用者」,但「使用者」不能轉成大陸的「用户」;並且,港澳是繁體「用戶」,並不參與單向轉換。--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5日 (二) 14:22 (UTC)

(~)補充:「用戶框」也要加進全域轉換,以免過度轉換。台灣的「用戶端」與大陸的「客户端」的轉換也要加進去,避免其過度轉換。--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5日 (二) 14:22 (UTC)

扯一句,像“电脑”这个台湾惯用词汇大陆一般口语都在用,但正式场合比如教科书一类仍然是使用较为专业的“计算机”一词。实在不认为有必要取消用户与使用者的转换,除非没有官方定义的专业称谓。—— 2014年8月6日 (三) 12:10 (UTC)
如果要把用户改成使用者,却又留下个用户框,不是很奇怪吗?其实看下来大多数繁体用户都没觉得需要改。—Chiefwei - - - 2014年8月7日 (四) 03:33 (UTC)

(!)意見:台灣有名的「中文化軟體聯盟」多年前由黃國書擬定一套電腦資訊用語的參照表:《英、繁、簡電腦專有名詞對照表》(cpatch_core14.zip),而且有很方便的線上「中文化辭彙搜尋」。詳細情形可以從幫助文件得知。--章安德魯留言2014年8月7日 (四) 07:55 (UTC)

  • (!)意見 @LNDDYL:簡體用戶只有在台灣界面被強制轉換成使用者但繁體使用者卻不會轉成用戶?這代表港澳維基人打出用戶因為是繁體所以在台灣界面仍是用戶,但是凡是簡體的用戶到了台灣界面卻一律變成使用者,因此台灣界面中會同時有兩種名詞:用戶和使用者,而且還是港澳維基人打的顯示為用戶,大陸維基人打的顯示為使用者,那麼這樣轉換的意義到底再哪,請君仔細思考我提出的問題。你也不可能強制讓台灣界面所有繁體的用戶轉換因為我們的確用這個詞,並且這已經失去字詞轉換的初衷了。另若真要拆分轉換請連用戶頁一起,否則台灣界面同時看到用戶頁和使用者頁兩種用詞根本不合理,再說維基百科名詞越統一越好。--..令12 2014年8月7日 (四) 14:59 (UTC)

(!)意見 這問題出在簡體很單純,只有 "用户"。到了繁體卻有可能要轉成 "用戶" 或 "使用者", 實際上繁體會因使用情況的不同去決定要用 "用戶" 或 "使用者", 這個情況,是程式無法判斷怎麼轉才合適的,那這時候只能配合一些"前後"字詞去判斷。

舉例而言,就好比 "幹" 與 "乾" 在簡體就只有一種,就是 "干",所以必須用前後字詞去判斷如何轉換。

  • 口"干"舌燥 -> 口"乾"舌燥
  • 埋头苦"干" -> 埋頭苦"幹"

因此在轉換有爭議時就要用前後字詞去做判斷的依據,而不是單純去討論 "用戶" 是不是一定得轉 "使用者"

所以回到我們討論出問題的完整詞 "用戶框",他的原文是 Userbox, 以台灣目前的翻譯 User 的原則,還是會翻譯成 "使用者框" 所以轉換成 "使用者框" 其實是沒什麼問題的。 如果設轉換 "用戶" 到 "使用者" 有爭議,那應該改成設 "用戶框" -> "使用者框" 只是這樣要分的詞就會很多了。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06:30 (UTC)

那麼閣下對於 "suppress" 的想法。--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08:01 (UTC)
@Liuxinyu970226: 我不曉得您有什麼疑問,我需要回答您什麼樣的想法?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0日 (日) 15:38 (UTC)
查詢了一下,大陸簡體的程式用語「框」(box)在台灣正體所對應的程式詞彙是「方塊」。也就是說「用戶框」對應的是「使用者方塊」。台灣這邊向來不介意翻譯名詞的字數多寡,加長字數是允許的。--章安德魯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08:26 (UTC)
@Ch.Andrew: 要翻譯成方塊當然可以,"框"是原本的翻譯我也只是舉例,您提的問題,我不曉得會有多少人反彈。--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0日 (日) 15:39 (UTC)

各位在討論時,請注意添加-{ }-不轉換標籤。--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10:13 (UTC)

(:)回應@Cwlin0416:您誤解我的問題了,我指的就是平常雙方都使用的「用戶」這兩個字,而非搭配其他字詞的時候。
  • 第一,按照LNDDYL君提出的方法簡體的「用户」會換成「使用者」,但是港澳的「用戶」在台灣界面仍然顯示「用戶」,因此,台灣界面在閱讀時仍然會看到兩種用法:「用戶」和「使用者」,那請問字詞轉換的意義在哪裡?,況且我們會認為大陸人說「使用者」,而港澳人說「用戶」。而所有說中文的人都會使用「用戶」這個詞,台灣也不例外,所以你不能強制台灣界面中無論繁簡用戶全改為使用者,這也絕對不是字詞轉換的用意,因台灣人的確會親手打出這兩個字。
  • 第二,如果你們要按照什麼坊間或官方的對應用詞做轉換你們當然會說沒問題,但那是別人的翻譯,而到底有什麼好理由,把現在任何地區都會用的詞,而且所有維基人已經習慣的詞,改成外面"所謂的標準翻譯"?字詞轉換的原意是讓不同用詞地區的人能夠無障礙地共同使用維基百科,因此科學中例如物理學的「位能」和「勢能」這種單方使用的詞才需轉換,但你們卻按照"所謂的官方標準翻譯"去強行改掉、去區分所有地區的人都使用的詞,請問這樣搞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請強行字詞轉換的人回答我以上的問題--..令12 2014年8月10日 (日) 11:57 (UTC)

(:)回應 @水思: 用戶 "詞" 是不是通用,這點可以討論。 但你也不能去否認其他人覺得 "使用者" 的用法不妥。 基本上我跟您的認知就不同。 所以我們在這邊可以討論,到底那一個比較通用。 基本上我就不認為 "用戶" 這個詞是覺得通用的,您有意見,您可以參與翻譯,你可以提出您所認為通用的詞,並且討論後進行翻譯。 否則在這裡的討論沒什麼意義,有這麼多詞,到底有那些通用那些不通,應該要翻譯成什麼,您是不是可以從上方的表格中給予一些專業的意見呢?--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0日 (日) 15:38 (UTC)
(!)意見用戶 (撇) 使用者?!--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3日 (三) 06:41 (UTC)
(:)回應 @水思: 另外翻譯使用者介面,跟文章內的字詞轉換,是兩個問題。 最基本是介面翻譯的所有詞要統一,所以當初 "用戶" 與 "使用者" 不統一的部份統一成 "使用者"。 至於您所反應的字詞轉換是另一個問題。--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10日 (日) 15:46 (UTC)
(※)注意User:NigelSoft說,TranslateWiki上有兩萬以上的MediaWiki頁面寫著「使用者」一詞(包括「使用者名稱」、「使用者頁面」)。我認為,人工不大現實,應該跑機器人批量修改。--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1日 (一) 03:29 (UTC)

目前看來沒有共識,系統界面如何翻譯可以再讨论,但“用户”一词不宜在维基进行全局转换,否则极易产生过度转换,已将此转换规则去除。—Chiefwei - - - 2014年8月11日 (一) 06:41 (UTC)

。。。水思覺得這個世界終於正常了!--..令12 2014年8月11日 (一) 16:04 (UTC)
(:)回應 Chiefwei幫我說到重點了,MediaWiki系統電腦專業的部份,用詞確實可以官方翻譯為準,但並不是維基百科所有文章中當我們提到用戶時就必定得區分「用戶」和「使用者」,這是過度轉換。另外,既然是只有台灣界面的用詞遭到轉換,當然需要台灣社群的共識,如果能只靠一些人判斷的話維基百科也不需要設立字詞轉換請求了。全局轉換的部份請在不轉換變成要轉換的前提下尋求台灣社群共識,因為這麼久既然沒有人要求轉換就代表這個用詞是沒有問題的,沒有理由強制全局轉換,而若要轉換當然應該得到受影響的地區用戶同意。當然,若台灣社群最後的決亦是要全局轉換,我不會再多說一句話--..令12 2014年8月11日 (一) 11:14 (UTC)
民國教育部對「用戶」的解釋:[5],「使用者」詞目沒有找到,但我找到了「使用者介面」詞目。大家可以嘗試進入首頁檢索一下。--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15日 (五) 15:07 (UTC)


詞彙也有簡繁一對多現象

抱歉,舉一個非關電腦資訊的例子,但我相信電腦資訊中可能也有這樣的情形。

zh-CN zh-HK zh-TW 說明
酸奶 乳酪 發酵乳 稀釋狀液態,產品如養樂多
酸奶 乳酪 優酪乳 濃稠狀液態,如晶球優酪乳
酸奶 乳酪 優格 凝膠狀固態,如植物優格
  • 這樣情形,是不是要建立三個單向轉換?然後有使用者說,這樣港澳使用者打乳酪因為是繁體(而且臺灣也有乳酪這個詞),台灣介面會有乳酪、發酵乳、優酪乳、優格這四個詞,這樣轉換意義何在?意義在於 yogurt 在臺灣大多數人不會叫它乳酪!你習慣叫它乳酪,我可不習慣。你習慣叫它用戶,我可不習慣,我還是習慣叫它使用者。另外,支持使用者方塊這個翻譯。
  • 菲菇提過這種單向轉換的解決方法(在 Template talk:CGroup/IT):涉及到 bit (zh-CN: 位 / zh-TW: 位元)的翻譯轉換,在頁面原始碼將「位」手動修改為「位元」(並在編輯摘要中寫明原因),這是修復轉換錯誤,不會被視作地區詞破壞。
  • 因此如果擔心單向轉換造成用戶、使用者在台灣介面亂成一團,我們只要把原始碼裡的「用戶」都改成「使用者」就可以了。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15日 (五) 15:54 (UTC)
怎麼可能?台灣也說「用戶」這兩個字。怎麼會有人只為了「嚴格區分」不同地區的用詞連每位用戶親手打出的原始碼都要改?有否想過字詞轉換的初衷?--..令12 2014年8月18日 (一) 14:12 (UTC)
(~)補充 我臨時舉個例子,你會說「XX電信的用戶」還是「XX電信的使用者」?是否想過只為了區分地區用詞而強制全局轉換會造成多少錯誤?--..令12 2014年8月18日 (一) 14:16 (UTC)
en-US zh-TW 說明
window 窗戶 生活用詞例:窗戶裝修
window 視窗 電腦用詞例:並排顯示視窗
support 支持 生活用詞例:支持某政黨
support 支援 電腦用詞例:技術支援
  • 現在我們討論的場景是介面的翻譯。我想你大概沒做過電腦軟體介面的翻譯,所以不曉得要區分生活用詞與電腦用詞,這兩種用詞並不是完全通用的。例如 window ,雖然臺灣生活中也說「窗戶」這個詞,但電腦中我們叫「視窗」。因此你所舉生活中的例子根本說服不了我,你去找微軟官方出品的電腦軟體,臺灣語系絕對是把英文 "user" 翻譯成使用者,若是能夠找得到介面上把 "user" 翻成用戶的微軟軟體再來說服我吧。
  • 另外,你知道嗎, row 和 column 在數學領域,簡中和臺灣翻譯是相反的,列與行,行與列,絕對是一個一個每位使用者親手打出的原始碼都要改,沒有例外。按照我的方案,把所有介面 "user" 對應的用戶都修正成使用者,再配合單向轉換,哪裡會出現錯誤?你這樣等於是懷疑菲菇曾提過的 單向轉換+原始碼修正方案 不成立!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18日 (一) 17:26 (UTC)
(:)回應 軟體介面要按照外面"所謂的標準翻譯"我本來就沒什麼意見,但既然知道生活用語電腦用詞有差別,又為何將所有維基百科頁面文章通通做轉換?你所舉的數學例子是一個極端,而也正是字詞轉換的目的:兩岸不相通的詞要轉換。然而用戶和成使用者兩個詞沒有一對一的對等區分關係(例如位能和勢能),在兩岸皆各有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使用範圍,當然也有重疊,因此本來就不符合轉換,現在只因為"電腦的標準翻譯"就強制將所有的生活用詞轉換豈非與君所提出的矛盾?況且我舉的例子「XX電信的用戶」跟閣下說的電腦介面有什麼關係?--..令12 2014年8月19日 (二) 14:27 (UTC)
如果介面要按照「標準翻譯」你沒意見,我們回過來看這個討論串,你在7月30日發表時說臺灣介面上的用戶框被轉成使用者框;按照「標準翻譯」顯然把介面上的 "user" 翻譯成使用者並沒有做錯,這並不是條目內容,不是在 XX電信條目 裡寫 XX電信的用戶 等內容;既然不是條目內容而是維基百科的介面,所以應該要把用戶框翻譯成使用者框,當然,我認為翻譯成使用者方塊更好。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19日 (二) 17:50 (UTC)
你知道當時的狀況是所有頁面文章的用戶和使用者全都轉換掉我才來反應的吧,現在看起來正常是因為用戶:Chiefwei管理員看到討論後取消了全局轉換的規則,當時WP:用戶框變得一團糟,一下用戶框一下使用者框。把前綴統一成用戶只是一項提議,我的看法是這種大家都看得懂的東西越統一越好,你說系統傳換用戶和使用者就算了,但維基百科頁面中用戶框、用戶頁、用戶名這些也本來就是所有維基人都習慣的詞,因此何不把用戶框、用戶頁、用戶名看成是維基百科的專有名詞,而不是按照「所謂」的電腦標準翻譯。使用者頁面、使用者名稱,甚至使用者方塊都長又彆扭,我們不是在寫什麼程式,用戶框就是用戶表達訊息的小框,就是一個小方框然後英語叫box,用戶自我介紹用的,程式中的方塊難道是會是這個意思?依我看這些都是矯枉過正,不是什麼東西都是按照電腦術語以及「所謂」的標準翻譯來的。--..令12 2014年8月20日 (三) 14:18 (UTC)
  • 首先,維基是網路應用程式,程式的介面按照「標準翻譯」,在上文你可是說沒意見的。
  • 再來,"userbox" 或許是維基百科的專有名詞,但誰規定翻譯成臺灣語系會對應「用戶框」一詞的?你能代表所有臺灣維基人來發言獨斷地說:使用者是彆扭的詞?「用戶框」顯然不是所有中文維基人都習慣的詞,至少我不習慣,而上文的 Cwlin0416、LNDDYL 兩位臺灣維基人在先前的討論中也認為 "user" 於臺灣語系下應翻譯成「使用者」。
  • 那麼 "userbox" 翻譯成「用户框」是怎麼來的?那是 Cantiun(河北人)根據大陸簡中的電腦術語習慣翻譯來的,你可以自行去查 "user" 和 "box" 的簡中的電腦術語。所以,現行的情形正是 "userbox" 依大陸簡中電腦術語習慣翻譯成了用户框,那麼在臺灣語系下,為何不能依本地電腦術語習慣翻譯成「使用者方塊」?你是用雙重標準來對待翻譯的?
  • 電腦術語你可能不熟,你可以開啟 Microsoft Office Word,這是學生做報告要交電子檔通常會用到軟體,就算你家裡沒有,學校圖書館或計中也會有。Word 裡有一項功能「插入文字方塊」,文字方塊對應的英文就是"text box",是用來填寫說明文字的一個區塊。
  • 好吧,你仍會繼續抗議說那是臺灣電腦術語,不是臺灣生活用語。關於這點,你可以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方塊」這一詞條的第二個解釋:「報紙副刊每日刊出的短文」,方塊還是用來填寫文字訊息的一個區塊。
  • 不論電腦術語或是生活用語,方塊都可以用來表示填寫文字訊息的一個區塊,符合臺灣的習慣和語感。現在換我反問你,既然你那麼討厭電腦術語,對於「框」一詞臺灣有那一本權威字典說它是用來填寫文字訊息的?辭海?辭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0日 (三) 17:44 (UTC)
我倒問你口口聲聲都說台灣用語正統的意義何在?如此大幅度改動對於維基百科的現狀有任何好處或意義嗎?我沒有說過討厭電腦術語,也沒有說系統不應用台灣習慣的術語,但難道你日常對話會一直說這些詞嗎?「請問你的使用者名稱是什麼、你的使用者名稱好奇怪喔」等等,不會,你不爽用戶名這個詞我們大家頂多改說帳戶名,不會口口聲聲說使用者名稱使用者頁面。我們現在並不是在討論系統要如何翻譯欸,我們是在討論維基百科中用戶間溝通的詞,就算你以使用者等等為系統翻譯正統,你也不能強迫每個人溝通都必須強迫套上你的電腦標準術語。這個用詞已經十年了沒有人改,大家都接受所以這些詞才都廣泛使用並且保留至今,現在卻因為電腦系統的正統用詞連維基百科內文用戶交談、方針指引中的普遍用詞通通改掉,對維基百科有多大意義?再次強調我說的是維基百科用戶間交談的詞,你系統怎麼翻譯我管不著。另外屏除上述種種的另一個重點:你無權更改用戶想用的詞,如今台灣用戶就是按照傳統想說用戶框用戶頁用戶名,那你也沒由權力更改他的話。最後,你可以不認同我的觀點,但記住你表達的是一種觀點,我表達的也是一種觀點。十幾年來都沒有維基人提出異議大家也都用習慣了,怎麼會是依照你的觀點說改就改?因此若要改就請交付台灣全體社群共識,而且既然影響到所有台灣用戶也不是按照投票人數過半規則來計,我會尊重最後的共識結果。--..令12 2014年8月21日 (四) 14:26 (UTC)
  • 你可能有所誤解,事實上就算加入相關轉換,不論是你還是任何人一樣都可以愛用哪個詞就用哪個詞。比方說,「科特迪瓦」和「象牙海岸」加入了轉換,你不喜歡象牙海岸,還是可以在你的交談討論的原始碼裡寫科特迪瓦,我無法干涉你的偏好用詞,只是科特迪瓦一詞在顯示上會隨著觀看者的習慣用詞而改變,這不是正是轉換系統存在的意義嗎?
  • 並且,現在 translatewiki 把介面上的 "user" 翻譯成使用者之後,臺灣使用者從登入介面進來,看到的是「使用者名稱」,點入相關說明頁面,比如WP:RENAME,假設看到的卻是「更改用戶名」的話,這顯然存在著用詞一致性的問題,我想你應該不會期待在用微軟作業系統時,開始功能表看到是「控制台」,按 F1 閱讀使用說明時,看到的卻是「控制面板」,或是閱讀天文書時,封面索引是旋涡星系,內文是螺旋星系,這種不一致的情形。
  • 幾年時間無異議這點,就算是方針會因為幾年時間無異議,而變成鐵則而無法更動嗎?而目前這討論串已經被登上了公告欄,不知是否需要再刊登於台灣維基人公告欄?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1日 (四) 18:45 (UTC)

關於第一點正是我強力反對的強制全局轉換,沒錯原始碼中要用什麼詞是每個人的自由,轉換成其他地區的用詞是對該地區用戶的尊重。現在的問題是在台灣頁面用戶等等全被轉換成使用者等等,但事實上台灣的維基人沒有一個不用這些詞的,因此要台灣版的頁面強制轉換是不合理的,一名台灣用戶在打出用戶等等的詞保存後一看卻變成使用者等等更不合理。如果選只有簡體轉換亦會導致用詞混亂,會有這個問題正是因為台灣的用戶親手打出那些字,因此這方面本來就不符合因為地區用詞的隔閡需要轉換,雖然你會說系統的翻譯是,但在維基百科的頁面就不是,這已經是維基百科的共同語言。另一個問題,用戶和使用者沒有絕對的區分關係,例如生活中的例子「您是哪家電信的用戶?」、「每位廁所的"使用者"都應保持環境清潔」,在這些句子中兩個一強制全部轉換還得了,因此強制維基百科中所有的文章頁面轉換不可能行的通,這種電腦技術用詞的磚換只適合放在公共轉換組中針對特定提及電腦技術的頁面做轉換。
一致性的問題也許在其他的用詞是,但我不認為用戶和使用者會導致閱讀的困擾,系統顯示的使用者名稱使用者頁面大家頂多只會當成書面語看待不會主動使用這些詞,若不說用戶名頂多改說帳號、帳戶名什麼的,因此系統顯示文字和維基百科的用詞有出入不礙事,我也不認為用戶名、用戶框、用戶頁等詞會對維基百科的使用者或用戶造成困擾,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替換引用」這些詞還更難懂,況且在維基百科目前的環境這類用詞已經是高度習慣和統一,因此若不要轉換就不會有同一頁面一下用戶一下使用者的問題,台灣的用戶一樣打的都是用戶啊,我還沒看過哪個用戶刻意打使用者、使用者名稱、使用者頁面的。這兩個詞大家都看得懂因為平常都在廣泛使用,差只差在電腦的翻譯問題,就只在電腦翻譯才會有的差別啊,因此我仍要強調全局轉換的不可行。另外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我說了「維基百的用戶或使用者」?因為這兩個詞實質上是有差別的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不可以一對一對應,「用戶」就是在維基百科有了帳戶的人,「使用者」可以指任何使用維基百科的人。
最後習慣當然不是鐵律,但如上所述維基百科目前的環境這類用詞已經是高度習慣和統一的情況,並且也沒有台灣的用戶會選則打使用者等等的,卻強迫更改用戶現有的用詞並改變用戶的用詞習慣,已經不是字詞轉換的目的,況且如此大幅度改名易號對維基百科又有任何好處且往後用詞是否更加混亂?也許這些用詞在一些專門從事電腦專業翻譯的人看起來不科學,但十幾年來所有台灣的用戶都接受些此並且使用這些詞,代表一般的用戶也根本不在乎,這種改動本身就要強制改變現有用戶用詞的習慣及自由,對維基百科不但無益還可能造成混亂,很抱歉但我坦白說這除了滿足意識形態之外我看不出任何實際價值。--..令12 2014年8月22日 (五) 13:07 (UTC)


  • 據我所理解,也如同 User:水思 所提到的,全域字詞轉換,有一定程度的瑕疵。 但這無法強制約束任何要去使用 "用戶" 還是 "使用者",因此字詞轉換我的原則會放在: 如全域轉換的弊大於利,我會認同將全域字詞轉換拿掉,反之亦然。至於拿掉之後導致的用詞不一致,就看當初貢獻該文章的人所使用的用詞而定,實際上也沒辦法要求貢獻的人一定得用那個習慣用語。不過 User:水思 所提到的一點我不是很理解,在正常情況都是使用繁體的情況 "用戶" 會被強制轉換為 "使用者"? 如果不會那有 User:水思 您提到的過度轉換問題嗎? 我以為只有簡體 "用戶" 會被強制轉換為 "使用者",這樣我倒覺得沒什麼問題--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2日 (五) 15:41 (UTC)
  • 另外,系統介面翻譯不論使用 "用戶" 或是 "使用者" 為了要能夠易於理解所描述功能,甚至有些部份算專有名詞,須以整個系統的介面用語都統一為原則,這樣使用的人才有辦法理解那是同一個東西。--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2日 (五) 15:41 (UTC)
全域轉換必定有不可補救的瑕疵,也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若只有簡體 "用戶" 會被強制轉換為 "使用者"代表繁體的"用戶"都不受轉換,那在臺灣顯示的頁面就是跟我一開始來反應的狀況一模一樣,一下"用戶"一下"使用者",特別的是簡體用戶說的話會轉換但簡體用戶明明用的詞是"用戶",反而台灣人親手打出的"用戶"不受轉換,這不但沒有達到轉換意義還會造成困擾及誤解。若按照Shyangs要改原始碼的字則更不可行,因為臺灣的用戶在維基百科的確都是用"用戶"系列的字,沒有一個臺灣維基人刻意打"使用者"等等的,因此從根本上就不符合轉換標準,你也無權更改臺灣用戶打出的字,更無權強迫臺灣維基人改變用詞習慣。全域轉換絕不可行,公共轉換組就足夠了,因為"用戶"和"使用者"的區別在電腦方面才有,強制維基百科所有頁面轉換會有不可容忍的錯誤--..令12 2014年8月23日 (六) 09:03 (UTC)
Cwlin0416的意思是,繁體的「電信用戶」不能轉,简体的“电信用户”转成“電信使用者”就没有问题了?—Chiefwei - - - 2014年8月23日 (六) 11:23 (UTC)
簡體的 "用戶" 轉成 "使用者" 影響的範圍比起繁體的 "用戶" 轉成 "使用者" 錯誤的機率低多了,我想我前面已經說明了利幣的原則--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5日 (一) 13:30 (UTC)
我的主張是只在提及系統介面用詞的方針、使用說明等特殊頁面轉換,不會涉及 xx電信 等一般條目,維基不是只有全域轉換,我們可以使用單頁轉換,而像需要人工轉換 row 和 column 數學領域一樣,這些條目的範圍是很好確認的。反之,按照水思的想法在系統介面使用「標準翻譯」,在方針、使用說明等特殊頁面卻不轉換,這樣會一下用戶一下使用者,造成用詞不一致,會混淆使用者的,那一家公司出的產品用詞會和產品使用說明不一致?我在上文說:交談討論的原始碼用詞可以隨你習慣用詞沒錯,我也不會閒著去改使用者間討論內容的原始碼用詞,但方針、使用說明等特殊頁面,這些頁面明顯不是使用者間的交談討論,而是正式用於說明或展示規則的頁面,應維持與系統介面用詞一致,而不是像目前客棧方針討論頁所說:某一維基人霸佔頁面原始碼不准其他人修改,這有違維基協作的精神。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6:37 (UTC)
如是指維基百科對於臺灣官方用戶名、用戶頁、用戶框要更改為使用者名、使用者頁、使用者框我也反對,就算維基百科臺灣版本要以這些詞為官方標準並且將方針指引的用詞強制轉換,但是在任何討論頁面交談時就不可能轉換了,因為臺灣社群方面的用詞是用戶的自由,因此無論如何仍會碰到用戶名、用戶頁、用戶框等詞,而這些詞臺灣用戶也原本就習以為常,也不必理會官方用詞,這樣下來一樣失去轉換的目的,改變官方用詞也會造成維基人交談時用詞的混亂,這是第一點。關於維基百科系統和頁面用詞的統一性,就我所知的兩個例子「使用者名稱、使用者頁面」這種「使用者XX」的用詞臺灣的軟體很常見所以不會有問題,但誠如我說的一般臺灣人只把這些詞當作書面語看待,交談時頂多用「帳號、帳戶名、帳號名稱」等等之類的,用詞不一在這方面不會是問題,再說維基百科是使用這個軟體,而不是軟體系統的一部分,本來就沒有義務要維基百科的用詞完全符合承載的軟體。我也不認為「用戶」一詞對於臺灣人會有何不妥或不理解(再次強調除了電腦的書面標準翻譯外),舉例我們在註冊一個網站的帳號之後會稱自己是該「某某網站的用戶」,但絕對不會說自己是「某某網站的使用者」,事實上這意思聽起來很不一樣。而我只是想點出「使用者」只有電腦術語中才有帳號、用戶的意思,而且「用戶」這個詞對於臺灣人並無不妥也一點都不陌生。
我連下方臺灣維基人打出「使用者」的例子一起回答,我的刻意是指完全不用「用戶」這個詞而全都打「使用者」,或是類似不懂「用戶」為何意而全都打使用者的例子,因為這才代表是需要字詞轉換的情況。我得承認有時候我也會受影響,或者只是想表達不同的概念而打出「使用者」這個詞,但這並不代表我否認「用戶」也不影響我認為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人在維基百科中應該要稱「用戶」。S君舉例的兩句話得看當時的情況,一個可能是無意,一個可能是想表達什麼而不是在否定用戶一詞(若要否定他早該付諸社群討論了,也不會只有刻意一句話)。另外我再提一點,如果要改變臺灣版的官方用詞,因為臺灣社群並無否定這些詞,也廣泛使用、習慣了這些詞,所以必須交由臺灣社群決議,而不是說改就改。但我仍然要說這絕對有瑕疵,而且造成維基百科的用詞因不一而混亂,再說臺灣並不是不使用用戶一詞,再加上以上所述種種...我反對,修改不必修改的用詞實在沒意義還會造成混亂。--..令12 2014年8月24日 (日) 16:06 (UTC)
我說實在的如果台灣人對 "用戶" 沒意見,為何要在這裡反應問題? 你不把眼前的台灣人當台灣人那有什麼好談的。 "用戶" 在台灣只有較早期的水、電公司才有在帳單書面上使用,口語根本沒人用。 我已經很盡可能排除主觀去討論這個問題, 你說要由台灣社群決議, 目前 translatewiki.net 中的翻譯有那一項是當初由社群決定的? 有那一項是當初有統一的? 當初翻譯成 "用戶" 就當沒問題,改你有意見的東西就要全社群同意?。 MediaWiki 這套系統,本來就資訊時代下的產物,User 一詞延用與其他繁體系統的翻譯有何問題? 如果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那這邊討論下去也沒什麼意義。--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5日 (一) 13:52 (UTC)
看到你這樣的回應我很傷心,我何必為了一個用詞花那麼多時間打那麼多字?還要每天抱著緊張的心情查看這串討論進行的如何?這不是我的工作,我說的只是種種轉換後會產生的問題,在我看來反而是你們為了用詞的正統卻不顧可能帶來的麻煩,現在被你說為反對而反對,行,要改你改,我也不必天天擔心這個議題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也沒有義務回應了。如果你看了這段話還有在思考,請你回到我上述的討論把我提出的問題整理及思考一下,順便好好說明你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不認同我,我只要你在發現改變用詞的確造成問題時不要忘了我曾經打了這些這麼多的字。--..令12 2014年8月26日 (二) 13:58 (UTC)
根本就不是维基人,也不在维基活跃,更不会去和其他地区的维基人交流,怎么可能会“发现造成问题”?
在下也许确实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MediaWiki系统译名沿用的应该是MediaWiki使用者的习惯,而不是去套用其他系统的所谓标准。台湾维基人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词语,未经讨论突然就改了,改动的人要么根本不是台湾人,要么根本不是维基人。请问这哪一点符合了台湾维基人的意见了?非台湾维基人们突然来做正名运动,还振振有词地指责其他台湾维基人不尊重台湾维基社群,在下作为旁人,着实无法苟同。况且从上面其他用户的发言来看,在下并不觉得这一改动有足够的民意基础。
另外如果在下没弄错的话,台湾人广为使用的Facebook台灣版写的就是“用户”。如果您有正名的雄心抱负,不妨从那边开始,而不是来这里绑架民意。—Chiefwei - - - 2014年8月27日 (三) 03:36 (UTC)
User:水思 對於我回應 "為了反對而反對",我跟您說聲抱歉。我也沒有必要一定得來這裡討論,這也不是我的工作,在這邊出意見對翻譯也沒有任何貢獻,我其實也不需要特別光臨這邊聽取意見。 我並沒有不尊重任社群,而是系統介面翻譯 "本來就有一堆問題" 是 "當初沒有任何結論所造成的",我也不想為了 "使用者" 一詞在這邊揮半天,這也只是其中的非常小的部份。 我尊重您的言論,我發表我的看法。 台灣社群未來有任何結論隨時都可以上 translatewiki.net 修改,但我不認為台灣社群能馬上給出什麼答覆。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09:12 (UTC)
User:水思, User:Chiefwei 我可以明白的講 MediaWiki 所以沿用的就是 "簡體" 直接轉換成 "繁體" 的翻譯,還有一堆機器翻譯。 不統一,翻譯錯誤,比比皆是,還是說即使翻譯錯誤,習慣了也可以不用改? (當然這不是指 "使用者" 一詞)。 如果用語沒有問題,我也不會願意花時間,這也不是我的工作,這也沒有薪水。 我沒辦法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討論等所有人的回應,不代表我不尊重其他人的意見。 而且我在上面也已經提出討論了,回應的人寥寥可數。 如果只是用語的的問題,那只是小問題,有了結論隨時都可以統一改,更大的問題是不統一跟翻譯錯誤,根本讓人無法理解這套系統是如何運作。
還有我何德何能可以綁架民意??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09:12 (UTC)
如果真的是翻译错误,您去修正自然无妨,问题在于“用户”根本就不是错误翻译。维基在用,Facebook在用,随手就能从台湾新闻媒体上找到这类用法,中国时报前两天的《微軟更新程式出錯 用戶慘》,还有網路媒体的《WhatsApp 月活躍用戶暴增至 6 億》,这些都是台湾人写的。就因为不符合所谓的微软系翻译标准,就要全部改掉?—Chiefwei - - - 2014年8月28日 (四) 03:33 (UTC)
  • 難道大陸這邊 CCTV 不把 Windows 稱作「視窗」?如果為了使用者棄用用戶那麼好, Côte d'Ivoire 僅大陸稱作科特迪瓦其他三地皆稱作象牙海岸,為了避免轉換錯誤我可以申請開 AWB 全改成大陸名稱,在單向轉換,同樣不出錯,但意義何在?!--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19日 (二) 01:29 (UTC)

(~)補充 IMHO,微軟軟體基本上都是專有軟體吧(換言之:誰見過微軟開放原始碼的軟體?!),而且微軟也說了「受國際公約保護」,所以基本上他們的翻譯方式,同樣受專利保護。這也可以理解為何後來 LNDDYL 又改回用戶。--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1日 (四) 00:35 (UTC)

(:)回應User:Liuxinyu970226:不,你誤會了。我的打算是,繁體頁面用「用戶」,再另建台灣頁面用「使用者」。只是涉及到的頁面太多,改不完。--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1日 (四) 10:16 (UTC)

(~)補充:在TranslateWiki上,如果沒建立港澳(zh-hk, zh-mo)頁面,港澳中文則會繼承繁體中文(zh-hant)頁面內容;沒建立繁體頁面,則會繼承中文(zh)頁面內容;如果頁面已經建立,就不會繼承關係。-- By LNDDYL.(留言2014年8月21日 (四) 10:16 (UTC)

不完全準確,zh-hant 連結 zh-hans (zh 亦同) 連結 en,。--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1日 (四) 10:46 (UTC)
「那一家公司...使用說明不一致」Pokémon XY 與即將到來的 Pokémon Omega Ruby and Alpha Sapphire,產品用詞為日韓英法德西意 7 語,產品使用說明為繁中版,這是很一致。。。--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14:43 (UTC)
而且 zh-hant ,如果沒記錯的話它只是「中文(繁體)」,它沒有任何地區詞可言,它甚至應該包含海外華人的繁體,就好像 zh-hans 應該包含海外華人的簡體。--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5日 (一) 00:37 (UTC)
(:)回應User:Liuxinyu970226:繁體中文台灣、香港、澳門各地區的繁體中文有繼承與被繼承的關係。建立了zh-hant頁面,港澳台頁面就不用分別再建,MediaWiki軟體就是這麼設計的。所以,zh-hant頁面必須含有地區詞,除非你把那三個地區頁面都建立起來。你累吐血千萬別找我喲!-- By LNDDYL.(留言2014年10月1日 (三) 13:35 (UTC)

生活用語

    • 生活用语加入转换要谨慎,因为往往很多名词都是通用并用的,很可能导致过度转换,个人倾向于尽量不转。具体到这个例子,「乳酪」还可以指奶酪(或者叫芝士、起司),因此这个方向没办法做转换。反过来,而你所说的台湾讲的發酵乳、優酪乳、優格,这些词至少大陆也在用,因此也没必要转换。—Chiefwei - - - 2014年8月17日 (日) 11:23 (UTC)

這裡更不像是技術討論了

請求移動此部分討論至Wikipedia_talk:字詞轉換處理。--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2日 (五) 01:03 (UTC)

臺灣維基人的「使用者」用詞例

水思沒有經過調查就發言說「沒看過臺灣維基人刻意打使用者」,我只好引用案例來說明臺灣維基人確實會用「使用者」一詞。
例一:Wikipedia_talk:繁简处理/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WiDE:「不是使用者另立山頭,就是一天到晚吵條目名稱吵個不停」。(這裡的使用者,明確指已在維基註冊的使用者,純粹的讀者也不會來一天到晚吵條目名稱。)
例二: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存档/2009年9月,Mint2005:「我是自動確認使用者」。(這裡的原始碼很有趣, Mint2005 寫得是 [[維基百科:自動確認用戶|自動確認使用者]]。這表示他意識到自動確認用戶很彆扭,刻意要顯示為使用者。)
要找還找得到更多案例,之所以舉這兩例,因為第一例是無意識的,第二例是有意識,不管是有意無意都說明臺灣維基人會「使用者」一詞,執意「沒看過誰刻意打使用者」是自我中心太重。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6:37 (UTC)

拿兩個5年前的例子出來鞭屍,你很沒勁啊。--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7:29 (UTC)
@Mint2005: 今天還有編輯貢獻呢,看不出哪裡沒勁。--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09 (UTC)
從你這句話,不論你是刻意迴避,還是真看不懂,我都可以認為你並不適合有關語言文字的討論。所以我看下方並不需要各位維基人再跟進了,這討論就到此為止吧。--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14 (UTC)
這討論串已公告,我 @ 一個可能是有「使用者」用詞習慣的臺灣維基人來進行共識討論,有違反方針嗎?反而你號召其他維基人孤立我,可能違背了善意推定,燃玉正在方針頁討論社群合作氛圍的反思,你該多去看看。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23 (UTC)
所以說你不是在迴避就是真看不懂我的話的中心。--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28 (UTC)
一個正在活躍的使用者,愛打幾個使用者就打幾個使用者,你糾結幾年前是毫無意義的事,我覺得你不是在迴避就是看不懂我的話的真實涵義。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32 (UTC)
語言不是死的,所以也真虧得你還要去翻5年前的例子了。--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35 (UTC)
維基內部搜尋預設可沒按時間排序,您不會不知道吧?如果你繼續糾結時間,而不考慮現存活躍的維基人,才真正毫無意義的偏離中心。 -- Shyangs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41 (UTC)
預設是死的,你是活的。--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08:46 (UTC)
公告也是隨時可以撤掉的,為何不可以。--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4日 (日) 11:11 (UTC)
Zhxy 519 不了解五年前的用語為何就不能做為詞例? 可否說明一下你的理由?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5日 (一) 14:04 (UTC)
如果你的編輯次數能至少和Shyangs一樣,我就讓你用這個口氣說話。何況我已經寫過理由了。--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6日 (二) 11:16 (UTC)
如果你的編輯次能跟我一樣少,我就讓你用這個口氣說話。 更何況您的理由沒人看的懂。--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09:32 (UTC)
祗能通過鸚鵡學舌來回應?可見你這樣缺乏社群經驗的人多麼不適合參與討論了。--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14:19 (UTC)
我也不了解原來有社群經驗的人是用編輯次數來決定說話態度。 我也只不過詢問您理由。--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15:13 (UTC)
如果你看不懂我寫的,也代表你的理由對社群效果不大,下面任你長篇大論也祗是讓人沒興趣讀下去。--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8日 (四) 14:32 (UTC)
臺灣使用「用戶」範例

我補上照片

  • 微軟的用戶:[6]
  • 臉書的用戶:[7]

顯然微軟也不認為用戶和使用者二詞有一對一的互換關係,全改成使用者怎說的過去--. 2014年9月12日 (五) 14:22 (UTC)

當然大陸顯然也會有使用者一詞的使用:例如豆瓣網technews,比shyangs那個例子更有趣的是,第二個連結居然會全文通殺用戶(除了右側有個關於NSA的),只使用使用者一詞。--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12日 (五) 14:51 (UTC)
如果所有人設想一下,今天就是自己在維基百科的最後一天,那麼誰會為這一點小事吵個過半版面?上面有人說過「用戶使用者皆看得懂」,而且 AT 也說了港澳用的是用戶,zh-hant,為何偏偏有人非得把它與 zh-tw 劃等號。--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12日 (五) 15:06 (UTC)

其他MediaWiki的字詞轉換例子:模板與樣版

趁此機會也檢討一下,模板一直以來是Template的翻譯,但是最近都變成樣版了,我從來就沒聽過樣版是什麼,感覺很怪,至少我在臺灣就沒有聽過這個名詞。這個是不是也該一併檢討?我想應該要全面檢討MediaWiki中中文各地語系的翻譯問題了。臺灣杉 在此發言 (會客室) 2014年8月27日 (三) 10:37 (UTC)

這恰恰是以上Liuxinyu970226等人胡亂修改造成的。--Zhxy 519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10:51 (UTC)
您可以分別 Google 一下 {模板} 與 {樣版} 就可以知道差異了,上方也已經有列出比較表--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15:24 (UTC)
港澳還是一堆 "?" 了,而且好奇怪為何臺灣維基人那麼喜歡中英文之間加空白?!那個表可以拷貝到translatewiki了吧。--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8月27日 (三) 22:27 (UTC)
英文的斷字是使用空白,中文不用斷字,文章有用到英文的部份,前後使用空白是維持英文的斷字,而且才不會使得中英文連接在一起看起來很雜亂。少部份軟體會自動替中英文之間增加間距,如: Microsoft Word。 但網頁中的文字需要使用者自行處理。--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8日 (四) 02:15 (UTC)
真奇怪,明明这么多台湾维基人都提出了质疑,您却还是抱着所谓的标准不放。请您注意,我们讨论的是Mediawiki和维基的用语,不是所谓的微软系标准翻译。
另外,中文维基没有中英文间加空白格的习惯。—Chiefwei - - - 2014年8月28日 (四) 03:29 (UTC)
  • "使用者" 就代表著微軟式翻譯嗎? 那算不算 Google 式或其他式? 我應該沒有說我是依照什麼式吧,我只是舉一個大家可以很簡單易見的例子,所以我用微軟舉例,就代表微軟式翻譯?。 不要講中文維基,一般專業的網站,在文中用英文,會在前後空白,看起來也比較舒適,排版也比較不會有問題,因為電腦的排版系統多數根據空白做判斷。
  • 隨便舉一篇報導 最強大的創業學校 Google Campus 即將在韓國開辦,台灣人也可以入學http://chinese.engadget.com/ ,所以這又要變成痞克式,癮科式。 所以討論來討論去就是習慣的問題嘛? 我能預期改變習慣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彈。
  • 就好比"模板"與"樣版" 對於習慣維基的人當然早以習慣舊的用詞,對一個沒接觸維基的台灣人,你講 "模板",是要做水泥還是要做模型?,在台灣 Template 就是網頁技術的名詞,"先製作好一個有樣式範本網頁" 然後拿來套用,叫做 "樣版",樣式的"樣",版面的"版",在 MediaWiki 的 Template 也是同樣的功能,同樣的意思。 如果照你講的微軟式翻譯那 Template 是翻 "範本"
  • 我再拿其他台灣使用 MediaWiki 的例子 台灣棒球維基館 內容的文章也是使用 "樣版" 一詞。這些用詞大概也是該站受不了自己改的吧。 別再來跟我講五年前的詞例不能用,道理在那?
  • 你要拿現有維基人來討論,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有什麼好討論? 錯的也沒差啊反正已經習慣了。 為何不是一般使用者進入的觀點去看? 就一般沒用過的台灣人觀點,MediaWiki 上就是一堆用語都是大陸式用語,看都看沒有。 我沒有說一定得要什麼方式,但你是有更好的方法還是只是依然維持你所謂的習慣? --Cwlin0416留言2014年8月28日 (四) 06:58 (UTC)
    • 要知道 MediaWiki 可是 GPL 授權的,而且我們很多內容是自由版權的,所以像微軟式、google 式這種專有軟體譯法我們是不應該過分接受的,萬一有一天他們以此告到我們的 OTRS 你腫麼應付,請問。--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20日 (六) 10:36 (UTC)
突然很想說 "樣版" 一詞的大陸用法,既然樓上說到 "模板" 台灣是指水泥模型:www.360doc.cn/article/43414_1681929.html 這裡,代指 "樣幣"。--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4日 (四) 01:24 (UTC)
還有習慣一定就要被標準替代么?Serena 很多人都喜歡叫成 "瑟蕾娜",也要改成 "莎莉娜" 是麼?--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4日 (四) 10:38 (UTC)

可以不把 "access" 稱作存取么

例如這個。總感覺存取好像是銀行用語。--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6日 (六) 02:44 (UTC)

(+)同意 应该是访问。---- 王庭茂  2014年9月6日 (六) 02:54 (UTC)
visit才是訪問,access還能添加和更改。113.52.126.20留言2014年9月16日 (二) 08:20 (UTC)
wmf:Donor policy請問閣下,這個基金會官方方針存了什麼,取出了什麼,如果什麼都不能存不能取那叫存取有何意義,純粹誤導嘛。就我所知,WMF網站 visit 與 access 混用嚴重,如果只是很單純的把兩者區分開來,那麼效果是這個。--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16日 (二) 10:52 (UTC)
该词语混用严重,不是专业的网站(比如google)基本分不清。--脳補。◕‿◕。讨论 2014年9月17日 (三) 10:03 (UTC)
難道random access memory要改成「隨機訪問記憶體」嗎?如果是元維基用字有問題那先請求元維基去改。--113.52.126.162留言2014年9月27日 (六) 06:14 (UTC)
作為 IP,閣下說的真輕鬆啊,您不知道元維基聚集了多少官方職員?他們可能輕易就改掉這一混用嚴重現狀?還有如果有賬號為何不用?經常忘密碼嚒?(~)補充另外 Help 幫助改成說明什麼意思,I will help you. 我將說明你?--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9月27日 (六) 11:57 (UTC)
(:)回應User:Liuxinyu970226:看來你沒使用過台灣繁體中文的軟體。「help」在IT領域翻譯為「說明」,在日常生活翻譯為「幫助」,這一點和「support」相同。-- By LNDDYL.(留言2014年10月1日 (三) 13:21 (UTC)
(:)回應但這不就與「note」重複了嗎。--Liuxinyu970226留言2014年10月3日 (五) 14:01 (UTC)
本討論已經结束。请不要对这个存档做任何编辑。

根據之前的討論Wikipedia:字詞轉換處理Wikipedia:繁简处理Wikipedia:地区词处理皆為指引,不知何故現時只有维基百科:繁简处理掛有指引模板。現建議為Wikipedia:字詞轉換處理Wikipedia:地区词处理加上指引模板。--Gakmo留言2018年6月10日 (日) 18:09 (UTC)

我觉得这都是属于欣喜页的范畴,甚至可以转到help名字空间--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6月11日 (一) 02:33 (UTC)
建议交予社羣再讨论。Sæn起舞弄清影 2018年6月11日 (一) 04:03 (UTC)
"判断投票通过的一般依据是:在7天时间里,总共获得6名具备投票资格的维基人的支持,且反对票数不超过总票数的三分之一。"是否至今依然適用?--Temp3600留言2018年6月12日 (二) 15:46 (UTC)
Gakmo君,討論未周,建議分拆討論。--J.Wong 2018年6月19日 (二) 05:49 (UTC)
好的,改天再開討論。--Gakmo留言2018年6月22日 (五) 19:15 (UTC)

分拆討論,待再次提案。--J.Wong 2018年6月23日 (六) 07:09 (UTC)

這種字詞該用在條目上或者做字詞轉換嗎?

常說也常看到比如「乙個」(指「一個」)或者「係指」(指「是指」),會不會只有台灣人有用而中國不見得有使用? 那麼這種字詞應該要用「字詞轉換」或者使用在條目上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9月5日 (四) 05:37 (UTC)

是「係」而不是「系」吧?-游蛇脫殼/克勞 2019年9月7日 (六) 06:46 (UTC)
這個問題恐怕得問中國用戶才知道是否兩者都能用了,不過從上面已經得知FA/FL/GA存檔和條目中是可以使用「係指」這種諧音詞。--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9月7日 (六) 10:16 (UTC)
繁體是「係」,簡體是「系」。-- 👨‍🎤 Jim | Talk | 2019年9月8日 (日) 20:29 (UTC)
“系”作为“是”的用法可能是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国大陆的文法中基本上被“是”取代,而在粤语中可能是口语化为“係”而书面语化为“是”。最好找新华字典来确认是否还保留“系”的用法。——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9日 (一) 08:24 (UTC)
上面已經給過人民網的例子了,「係」作「是」解是當代常用的書面用法。《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1407頁有專門字頭。-- 👨‍🎤 Jim | Talk | 2019年9月10日 (二) 04:13 (UTC)
不能确定吧,在新华字典(98版)中,“係”的对应第5项为“是”,可以认为是存在用法,但是否常用或者标准的书面写法(也就是:“是”的书面写法应该是“係”或“系”)这个不明确,即使人民网也不能视为完全符合书面写法。——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10日 (二) 04:55 (UTC)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搜索引擎,搜索下人民网中“是”、“系”、“係”的使用情况,至少我留意到的“系”较少用于“是”,而“係”好像更多出现在论坛在粤语语境下。——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10日 (二) 05:03 (UTC)
我寫「係」是因為我用繁體字,上面提到的《現代漢語詞典》字頭是「系」。中國內地使用的簡體中文中也不存在「係」這個字,它只作為「系」的繁體字使用。我很驚訝「系」字居然可以引發這麼多討論,它作為「是」的用法是非常常見的:[9][10][11][12]-- 👨‍🎤 Jim | Talk | 2019年9月10日 (二) 05:29 (UTC)
所以我怀疑你没看清楚我的写法:‘“係”的对应第5项为“是”’,如果你有新华字典的话,你应该明白它的查询方法,我是找“系”字,然后旁边会标注其繁体或异体等写法,而“係”作为“系”的繁体字是有专门标注第5项,而第5项为“是”。所以准确来说,只有“係”是“是”的用字写法,而“系”是“係”的简体,但不应该作为“是”的用法,或者说不是标准用法。如果沉迷举例子的话,一样能举出不少反例。我认为是存在这种写法,但并非标准或常用写法。——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10日 (二) 05:48 (UTC)
你對辭書標識的理解有誤,建議你翻去《新華字典》前面讀一下說明。字頭後面括號中是該字的繁體字,當某個繁體字有上標時,是說這個字只作為原簡體字在該義項時的繁體寫法。給你舉個更簡單的例子:《現代漢語詞典》中「困」字頭旁邊列有繁體字「睏」,但上標有數字5和6,意指「困」字只有在做義項5(形容詞,疲乏想睡)和義項6(方言,動詞,睡)時的繁體寫法才是「睏」,在其他含義下(如用於「困難」、「圍困」等詞中)的繁體寫法仍然是「困」。這不代表「睏」字是義項5、6的正確寫法而「困」字不是。具體於「系」字,辭書的標註是說「系」字在表示「是」的時候繁體寫作「係」,而在用於「聯繫」的時候繁體寫法是「繫」,用於「系統」的時候繁體寫法則是「系」本身,諸如此類。按照你的理解,由於「繫」字的上標對應「聯繫」的用法,所以「聯繫」才是標準用法而「聯系」不是,這顯然是錯的。-- 👨‍🎤 Jim | Talk | 2019年9月10日 (二) 06:07 (UTC)
看来说明书的确很重要。不过我也翻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留意到,表示“是”的“系”是书面文言用法,也就是说这不算是现代的用法,或者只保留在口语中,而且你所举的例子,就有同样的用句表达,同时有“系”和“是”的写法,而且“是”的写法更多。也正如我所说,不算常见,但也不算罕见。——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10日 (二) 12:30 (UTC)
認個錯可真難。-- 👨‍🎤 Jim | Talk | 2019年9月10日 (二) 12:5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