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四期/森林砍伐從環境人類學說起
超過30%的人口未來將活在超高溫之中,森林砍伐從環境人類學說起
約50年後,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類將生活在年均溫超過攝氏29度的環境下……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於2020年4月底發表的一篇前瞻性論文〈Future of the human climate niche〉給出的結論。現今,不只有氣候學家關心全球暖化,連生態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都在關注這個議題,其中人類學家所關心的議題之一正是「環境人類學」(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環境人類學學者不僅嘗試了解環境問題,研究人類活動的汙染、人類與生態的關係(包括人類對於地方生態系的管理、開發與威脅等等)以外,也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1960年代左右,人類學中的一個子領域「生態人類學」(ecological anthropology)或稱「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逐漸興起,這一次領域關注於文化如何實踐與融入人類、適應環境以及維持其生態體系,而研究原住民活動對於生態環境的資源分配、規劃與祭祀活動等文化,以及對於環境的認知跟行為的次領域則稱為「民族生態學」(ethnoecology)。
讓我們從植被砍伐與工業化後的環境生態與民族關係變化的人類學觀察來看全球暖化事件。人類與地理景觀、價值觀念、傳統經營和經濟發展都會受到工業化與機械化的變化與衝擊,例如「大紅島」(the Great Red Island)馬達加斯加原本是一座充滿森林植被與紅色土壤的富饒生態之島,但1500年代後在人類的開發下,因為人口增加而提高了居住、畜牧與耕種需求,一部分的森林被清除成草原和具有生產力的農田;在經歷工業化與機械化的衝擊後,森林因為人口增長與木材等資源需求大增被人為砍伐減少超過60%;而在經濟化的衝擊下,馬達加斯加當地的珍貴樹木(例如黑檀木和玫瑰木)因為能賣出高價而被肆意砍伐。至今,馬達加斯加已經有超過90%的森林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學家必須要去思考如何解決生態環境保育問題。
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經濟體系的人口壓力、高價木材的誘因、都市擴張、能源材料以及放牧等土地功能需求,而不同的砍伐情況需要不同的方式或政策去保護。以馬達加斯加為例,因為森林擁有高價木材而誘使人們去砍伐,所以如果人類學家告訴他們這樣將會造成全球暖化、狐猴數量減少云云並不會使砍伐活動停止,因為當地人的經濟正陷入危險。全球暖化這樣永續發展的想法較難超越生計需求,而當地人不一定知道狐猴等生物只存在於馬達加斯加,也不一定理解世界物種名錄上少劃去一筆滅絕物種對於目前的生活有何幫助;這類資訊難以誘使他們保護森林,而農業正是當地人生活貼身體驗的需求,所以宣傳森林對於對抗侵蝕的機制與灌溉的功能,比起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停止全球暖化等全球目標對當地人而言具有更強大的誘因。
篇首提到的那邊研究指出,人類如果不減少碳排放,非洲將是首當其衝面臨超高溫的地區。而環境人類學家的目標,就是儘可能的提供與了解當地生活者與環境破壞者所聚的需求、期望和能力,盡可能發現一些途徑使人民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育有吸引力和合作,在設計保育策略時應該注意到所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