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Matin Luther/人性的本質
人性的本質
人性,是本為惡的。人不用別人的教導,生來就會妒忌別人;也不用任何人督促,生來也懂得憎恨別人。世上沒有父母會教子女作惡,也沒有學校會鼓勵學生懶惰。然而,即使沒有人教導,人都可以造出各種不義的行為;如果人性並非本惡,人為何與生俱來就有行惡的「本領」呢?
孟子說,人性本善;他用人的「四端」來證明此觀點。孟子以為人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所以人才會行善;他又借用了一個例子:當人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跌進井中的時候,必然馬上去救他;這就證明了人性本善。然而,我卻有相反的觀點。沒錯,當人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跌進井中的時候,通常都會馬上上前救他;可是,如果這個救人的人是一個從未受教育的三歲小孩子,他會懂得去救人了嗎?他甚至還不知道那時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證明了,人之所以有四端,也是通過後天父母以及師長對他的教導,以及模仿身邊的朋輩的言行而累積起來的。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都是因為後天的教導或受同輩影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良心不是人類性本善的可靠理由。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1)曾經對人的心理結構進行了研究,認為人的心理分為三個層面:本我(ich)、自我(ego)和超我(supper ego)。本我是非理性(irrational)的,自我是理性(rational)的,而超我則是超越本我和自我,有監察本我和自我的作用,並且會對人對作出道德規範,就是人所謂的良心。另外,必須提出的是,超我是不受人控制的。受控制的,並且主要作為支配個人思想的是自我和本我;既然超我不是主要負責控制人類思想和行為的話,我們根本不可以說超我是人類思想的本質,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由此證明人性本善。
至於自我和本我方面,自我是理性的,本身就很難劃分它是代表著善,還是代表著惡;而本我則是人的慾望的來源。我認為,如果人性是本惡的話,本我就是人類惡的根源,也就是說,它是人性的惡的根源。本我是主管著慾望的;而很多慾望,則都是惡的。當然,一些合理的慾望,例如人肚餓而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我們不能說是惡的;可是,不少的慾望也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慾望,就可以視之為錯誤的慾望,也就是人類惡的根源。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合理的慾望其實通常都是建基於合理的慾望的;例如,人妒忌別人,就是基建於羨慕這合理的慾望;人自私,就是基建於保護自己的合理慾望;甚至,人犯姦淫,也是基建於本來合理的性慾。所以,要識別慾望的對與錯,合理與不合理,是非常重要的。人不是不用後天的培訓,也能自動自覺的建基於以上的合理慾望而發展出各種不合理的慾望了嗎?所以,人類是性本惡的。
也許馬上就會有人提出反駁,說:嬰兒生來就像一張潔白的白紙,是不懂得作惡的;甚至,有些人還斷章取義地引用德國一家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一些德國科學家進行實驗,希望找出人類大腦發育的過程,以及人類協作精神產生的源泉。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一群嬰兒面對各種環境時如何反應協作。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作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挂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得搞砸這些最簡單的任務。比如把夾子掉了,或把書堆碰倒了。此時實驗室24個嬰兒在幾秒鐘之內,同時都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根據研究錄影,一個裹著尿布的嬰兒看看研究員的臉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夾子,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手腳並用的爬過來,抓起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看起來急切的要把夾子遞給研究員。嬰兒都表現出同樣的熱誠,似乎非常願意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員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因為如果做出感謝等表示,很容易改變研究的初衷,使嬰兒在幫助人的同時期望回報。於是,有人就藉此論據推論出:「在這實驗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證明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可是,人們似乎都犯了弗蘭西斯.培根所認為的一大謬誤──就是過分相信權威。要注意的是,根據以上實驗的結果,我們只能夠真正的確定,嬰兒是擁有幫助別人的本能以及會主動幫助別人;可是,這不代表這是因為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精神,更難以證明此嬰兒真是「助人而不圖回報」。的確,也許嬰兒不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感謝,但是,這也不代表他的出發點是單單的為了幫助別人;因為,他很可能是另有目的。說不定他可能是為了得到研究員的寵愛,所以就算研究員不感謝嬰兒幫助他,他也照樣的幫助他;這疑點似乎很多人也忽略了。也許這個懷疑是未經證實的,可是,總不能將這懷疑的可能性抹殺掉。
再對其他相反論點逐一反駁。有些人以為,人若不是性本善的話,為何人會知道何為惡呢?可是,我倒不明白,為何人只有性本善才知道何為惡。難道陳水(欠扁)就不知道自己的貪污行為是犯法了吧?如果他真的不知道的話,他比現在更是「欠扁」。「知道」和性本善根本是兩回事;知道是涉及理性上的認知,而性本善則是涉及對人的非理性的本質(本我)的探究。我們總不可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最後,對其他問題作出解釋。一個惡人若希望變成善人,他必須受教於善人,才有可能變為善;可是,若人性本惡的話,世上的第一個善人又從何來呢?這問題看起來是一個有關第一因的問題,似乎難以回答;本人卻不是這樣認為。我認為,第一個善人,就是受超我──也就是良心所影響而開始學習善良。超我不是有監督本我和自我的道德規範的作用嗎?所以,人之所以會學習善,是因為超我對本我和自我施加壓力所至。所以,第一個善人就因而開始學習善了。至於他又如何去學習善呢?如果超我真是能夠促使那個人產生學習善的目標,它也應該能夠指引他行善,限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漸漸地,這人就學會了善,就能夠壓抑自己本身的惡,與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就學習第一個善人而抑制自己本身惡的性格,並且照樣的教導別人,人就漸漸學會孟子所說的四端了。
那麼,限制自己的惡又有甚麼方法呢?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為禁慾就可以壓抑自己的一切不合理慾望,就提倡禁慾;這使得後來歐洲的斯諾底主義和修道主義也效法於他,最後產生不少問題。不少禁慾的人最終都無法忍受禁慾主義那種極端地對慾望的壓制,因而放棄禁慾的生活,反過來成為享樂主義的一分子;少數可以受得到禁慾主義那種嚴苛的生活的人,就反過來陷入自以為了不起的不合理慾望當中,渡過餘生;甚至還使一些人以他們為效法的對象,使更多人走上由他們開闢出來的一條不歸路。最後,其實人依然是陷入慾望的困境當中。所以,限制自己的惡,要用合宜的方法;例如,強迫自己侍人有禮,迫使自己尊敬師長,禁止自己追求物質上的奢侈,以及限制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人才能勝過不合理的慾望,才不會陷入慾望的深淵當中。
總結,基督教認為,世人都有罪;而荀子又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先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此話言之有理,人只有經過後天的教導,才有可能變得善良,甚至成為聖人。人性的確是本惡的,這是事實;問題在乎於人後天有沒有好好限制自己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