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Dan310546/基督教/聶斯脫里主義
聶斯脫里主義是一種基督教神學的基督論,強調區分耶穌神聖位格的人性與神性[1]。 由公元428-431年擔任君士坦丁牧首的聶斯脫里(公元386-450年)提出,受到他過去在安提阿學派時師從摩普綏提亞的狄奧多若的影響。
聶斯脫里的教導使與當時其他著名教會領袖,特別是亞歷山大的區利羅衝突。區利羅強烈地批評聶斯脫里拒絕稱呼馬利亞為“上帝之母”(古希臘語:Θεοτόκος)。聶斯脫里和他的主張在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和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被認定為異端,最終導致了聶斯脫里分裂,支持聶斯脫里的教會與其他教會分離。
此後,許多聶斯脫里的支持者遷移到波斯的「東方教會」(英語:Church of the East)。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東方教會越來越多接受聶斯脫里主義,使得他們也被稱作是聶斯脫里派教會。
二性說
聶斯脫里主義是二性說的一種形式,可以看做是一性论的對立。 聶斯脫里主義認為基督擁有神性與人性兩個鬆散地聯合的「本性」(英語:nature),一性論則認為基督只有一種本性,他的人性被吸收到他的神性之中。在迦克墩公會議中,聶斯脫里主義和一性論都被譴責為異端。一性論倖存下來,發展成為東方正統教會的形而上學。
聶斯多里主義的基督論可以簡要定義如下:[2]“耶穌基督與聖子不同,但位格與住在其內的聖子聯合,是有一個神格與一個人格的人。”與聶斯脫里自己的教導對照,是永恆,而不是肉體,結合成一個「位格的合一」(英語:Hypostatic Union)"耶穌基督"。耶穌因此是完全的人與完全的神,有兩個實體(古希臘語:οὐσία),但只有一個位格(古希臘語:πρόσωπο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