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靖天子/維基之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對維基百科的一點想法,未經組織,姑妄言之姑聽之。

  • 維基媒體運動是一個極左的實驗,是對人類既有生產方式的挑戰,過去一切產品的創造,不外乎是國家政權由上而下驅使,或者為市場經濟利益所致,維基媒體運動等FLOSS的項目如果成功,甚至進而擴大到知識生產以外的領域,可能是人類社會在新自由主義走到終點時另一場變革的起點;如果這場實驗失敗,則是人類社會走向自由化、全球化的一次重大挫敗。
  • 維基百科的宗旨非常偉大,我相信將來維基百科會對世界各地的教育、社會、學術等造成舉足輕重的影響,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我樂於盡綿薄之力在此寫作。但是,維基百科(至少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社群討論、共識決策流程非常荒謬,照理說維基百科上的規則應該越少越好,實際上中文維基卻演化出了盤根錯節、極無效率的官僚體制,有太多繁文縟節限制我們自由創作的空間,一個簡單的用詞可以演變成為期數年的爭吵,新手也受到相當粗暴的對待,我甚不認同這樣的社群運作方式,因此我自己(也誠心建議所有維基人)只進行條目寫作,不把時間心力浪費在社群站務上。

內容

  • 中文維基百科嚴重缺乏的內容(content bias),需要所有維基人有意識地共同努力:
    1. 所有學科專業領域條目(數理化生醫、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
    2. 東亞與西歐北美以外地區(南亞、中亞、西亞、北亞、東歐、整個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內容,包括人物、歷史、地理、文化等所有領域
    上述內容缺乏的領域,自然是因為中文維基上具足夠專業知識的編者太少,以及除大中華地區以外的條目大多是由英文/日文維基翻譯而來所致。歷年動員令主持人多主張把這些條目缺乏的領域作為主題(「學理」項目),我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做法,這些條目的缺乏是因為編寫門檻較高,短時間讓很多不具相關知識儲備的人去寫這些條目,大概會造成一批錯誤百出、粗糙翻譯的條目,且這些條目會因為乏人關注修改而成一爛攤,反而可能誤導讀者。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只有兩點:1. 想辦法招募相關專業人士進來寫維基百科;2. 自己透過閱讀、學習,累積一定知識後再下筆。
我個人除主要寫作生物學條目外,也盡量邊學邊寫上述冷門地區的條目,以寫成「合格的初級條目」為目標(對條目主題做出全面簡介、參考來源充足、模板備齊,一般超過5000位元組的篇幅,我認為現行規定的小作品標準應該要達到如此)
  • 冷門條目」有很大的價值,如今網路上的知識,很少是用中文寫成的,稍微冷門、正經的內容就無中文資料介紹,顯得中文是一門很「落後」的語言。寫作這些中文圈根本尚無介紹的主題,可以把這些知識帶進中文圈中,我認為是中文維基百科的重要使命。一個條目如果充滿紅連、綠連,顯示該主題的知識中文很少人碰觸,有很大的拓荒意義。
  • 關於翻譯:英文維基的條目(特別是生物學方面),有很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看起來內容豐富充滿腳註,實則錯誤百出,在我們討論翻譯技巧、翻譯腔之前,要先注意翻譯文版的錯誤可能因此被移植到中文維基來。當然優良、典範條目會比較好,但總體來說,只要是生物學條目,我都建議不要完全從英文版翻譯,問題實在太多了,至少要先查證翻譯的內容,並自行原創編寫擴充。
我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生物學條目(其中不乏英文版的GA與FA),印象中除了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一條以外,幾乎沒有條目是英文版全文正確無誤的,且幾乎所有條目都有重要內容的缺失,嚴重者還有全文離題不知所云的,全部都要我翻譯過後再大規模原創編寫。這是件相當令人擔心的事。
相信很多語種都會從英文版大量翻譯條目,因此英文版的錯誤很容易擴散出去,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強英文維基質量的把關?例如設立一個「已校對」的模板(可由各專題負責校對,反正英文版的專題挺活躍的),標註給其他語種的編輯看,「已校對」的標準應該遠低於優良條目,可以容許有內容缺失,只求不要有內容錯誤就好。其他語言的編者若要翻譯,則盡量只挑「已校對」過的條目,起碼能確保翻譯來源版本沒有太大的問題。
  • 為何中文維基還不馬上把內容翻譯功能移除?還要鼓勵多少機器翻譯的條目?甚至我創建條目時右上角都會自動跳出「請問您要不要試用內容翻譯」的提示,真是讓人一肚子火。
一篇條目如果質量明顯低下,如缺乏參考來源或有格式問題,讀者容易判斷條目的質量不行,但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條目,經常是全文充滿腳註琳瑯滿目,實則內容難以讀懂,根本不合中文文法,充滿事實錯誤,此類條目對中文維基的傷害很大,甚至比前述掛滿模板、明顯質量差的條目傷害更大,因為它給讀者一種條目完善的錯覺,更容易將錯誤的資訊傳遞給讀者。中文維基現時對粗劣翻譯容忍程度高得令人費解,照理說這些條目都應該立刻刪除,但我仍不時看到有這樣的條目通過DYK(甚至GA),都沒有人指出條目全文粗劣翻譯的問題(「翻譯腔」倒也罷了,但中文維基有為數眾多的條目是幾乎未經修飾的機器翻譯)。
  • 一篇條目可以是小作品、有格式問題、有內容缺失、文句不通順或有錯字......畢竟維基百科是由多人編輯,後人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改善,這些內容也會對讀者有一定幫助。(當然要提交到評選的條目便不應有這些問題)
但是條目中有內容錯誤,則是不能容許的,或至少是編者應該極力避免的。
  • 中文維基的關注度門檻太高了,對於有廣告疑慮的條目不妨高一點,例如公司行號人物團體,但對於交通設施、已作古的人事物、地方設施....我支持放寬,參見Preservation Details
  • 我個人看到條目已有一定內容,會降低我想動手編輯的意願,編輯意願跟既有條目的質量成反比,因此我主編的條目大都是由我建立,或者原版本質量太過差勁而全文重寫者。

格式

  • 反對Wikipedia:模板限制,因為部分設備難以顯示或需時過長,索性讓所有人都無法正常顯示模板,這是什麼邏輯.....這樣的限制在網際網路剛起步時或許合理,但2021年的今天,兩岸四地的網路都已非常普及,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實在不認為模板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 同上,反對維基百科:條目長度:有編寫超長條目經驗的人應該都能體會,100KB的上限是嚴重不足,即使每一段都只是略述(將細節拆分到各子條目),100KB的篇幅也是嚴重不足的。當然,我是指本身非常重要、主題涵蓋廣泛的條目,如果是堆砌瑣碎資訊而超過此限的條目,則應該清理刪減。
  • 支持綠連,我認為綠連是中文維基百科非常難能可貴的特色,比大多數語言維基的處裡方式要強。綠連並不是預期讀者懂外語(特別是綠連連結到英語之外的小語種時,當然不可能預期讀者有能力閱讀小語種),綠連最重要的意義是起到類似Wikidata的作用,把條目中的專有名詞和其他語言的既有條目連接起來,讓讀者與往後創建條目的人知道這個概念在其他維基知識體系中的位置。
  • 對於在中文維基使用拉丁字母為條目標題,許多人有很大的反彈,就連在條目首段,現今指引都規定若主題跟英語國家不直接相關,則不應註明英文名。何必呢?英文事實上是所有領域學術界的共同的語言,查詢一個科學專有名詞,幾乎都得用英文查詢;查詢「冷門」的非英語國家主題的條目,絕大多數人不會該國語言,也只能用英文搜索,有好幾次閱讀此類條目我都必須特地去英文版找英文名稱,在條目首段註明英文方便讀者,我認為是可取的做法。
  • 標點符號:我個人的理解,中文前後緊密相關的語句應該用逗號分隔,不像英文每句話都需以句號結尾,句號用得太頻繁的條目經常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後不加修飾的結果。
  • 維基百科應該好好區分清楚哪些問題是應該讓讀者看到的,哪些問題是應該讓編者看到的。條目有維護模板是編者跟讀者都應該知道的,但是諸如「名為XXX的參考文獻未被使用」「參考文獻中某些參數不存在」「XXX排序字覆蓋了原本的排序字」都對讀者沒有任何幫助,只有編者應該注意的,在顯示預覽的畫面出現即可,實在不應該顯示在條目頁展示給讀者看。服務生才應該注意的事,不應該貼在店裡給顧客欣賞吧。

其他

  • 中文維基裡與建設維基百科無關的頁面太多了,包括知識問答、大部分用戶組織的頁面與大部分「幽默」的頁面(95%都讓人笑不出來),個人認為應該全部刪除,維基百科的社交性質應該降到越低越好。
  • 參與維基也13年了,過去想過對外推廣維基、拉身邊的人進來寫,對內主持一些計畫以促進生物條目的編寫,種種努力我得到的結論是:自己寫最快
  • 常常看到有人問,中文維基百科為何沒有OO、XX、YY條目,實際上應該問的問題是「中文維基百科為何OO、XX、YY條目」,而答案幾乎都是某一位維基人長期努力的結果。
維基百科的初衷大概是讓多人編寫一個條目,但實際上中文維基裡這些你一言、我一筆,改一下就走的條目質量大多非常低下,質量較高、內容完備且文獻豐富的條目則大多是出於一人之手,主要由一人進行編寫,這是中文維基人手極度缺乏造成的現象,許多條目光聽標題就大概能猜到是哪位維基人寫的,這個現象很難說好或不好,可能在除前幾大語種外的維基都是難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