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聖馬利亞堂 (香港)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面討論摘自互助客棧↓—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5:27 (UTC)[回复]

中國文藝復興時代?

  1. 請問,有沒有「中國文藝復興時代」這個觀念的?
  2. 如果有,這個觀念的具體指涉為何?—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1:43 (UTC)[回复]


劉軍寧《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秋風《中國需要文藝復興,還是別的運動??》
環球時報《文藝復興是創新不是復古》
劉軍寧《文藝復興,就從博客開始!》
張耀杰《評「制度決定,還是觀念先行?」》
張曉卿《軟實力的鑰匙與夢境》
中華の達人HoiNapBakTsyn 2008年1月25日 (五) 12:26 (UTC)[回复]

感謝
提出這問題,是因為在條目中看到以下文句:
景賢里(King Yin Lane),是香港一間歷史悠久的大屋,有71年的歷史,為一座具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紅牆綠瓦的建築物
聖瑪利亞堂是香港港島僅存的中國文藝復興式教堂,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然而,上面兩段述句提到的中國文藝復興式的築物風格,裡面「中國文藝復興」這概念,所指涉的似乎並非達人君提供的資料所指的概念。
如果是這樣的話,如果我把上述兩條目裡的「中國文藝復興」字眼刪除,大家覺得適當嗎?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3:22 (UTC)[回复]
合理。中國還未有Renaissance,「中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從何談起? 中華の達人HoiNapBakTsyn 2008年1月25日 (五) 13:26 (UTC)[回复]
謝謝前輩指教,那小弟動手了^_^—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5:24 (UTC)[回复]

在我正準備動手刪除時,電視新聞談到這些歷史建築時正好播出「戰前中式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說法,我嚇了一跳,馬上停手,再用「戰前中式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做關鍵字搜尋一下,結果發現立法會有幾項文件都用了這說法。之後,我再找到以下資料:

聖公會基督堂九龍塘聖公會基督堂座落在窩打老道/火石道交界,建於一九三八年,由Leigh and Orange設計,屬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摘自: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264

看了之後,我懷疑香港立法會或保育人士在搜尋資料時,對於一些糅合中國特色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建築物產生了概念混同。

希望大家集思廣益,如果研究成熟,我打算把我們的想法跟立法會和傳媒說說,匡謬正俗。

刪除資料真的是一項很大的責任,功課稍微做得不夠都會闖禍:P—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5:46 (UTC)[回复]

从你给的条目看,这两个条目中所指建筑都是明显的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但是那个外部链接的建筑照片却没有什么中式建筑的痕迹。我倾向认为外部链接是正确的,维基百科属于误用或原创研究。  Mu©dener  留 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6:07 (UTC)[回复]

景賢里光從照片看,看不出太多文藝復興風格,不過聖瑪利亞堂除了紅磚碧瓦外,建築物高牆高柱的格局的確也糅合文藝復興風格。
情況估計是這樣:先有一個人(估計是香港的保育人士,可能是維基用家)混同了兩項資料,變了個新詞出來,然後在向立法會和傳媒發文件時,立法會和傳媒又不加攷證地誤用。
現時TVB已在新聞裡用上這個詞了,由於TVB在香港覆蓋面很廣,它一播,明天全香港都會跟著錯的了,到時再改,就會有六百萬人跟我們說對的是錯的,錯的是對的,所以,我會儘快聯絡TVB跟他們說,看看他們如何回應,再決定是否聯絡香港立法會。
我暫時把「聖瑪利亞堂是香港港島僅存的中國文藝復興式教堂」改為「聖瑪利亞堂是香港港島僅存的糅合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希望即使不是最好的改動,也不致於會大錯(相信總比改動前的版本好一點點:P)
最好是希望有這兩項古蹟的保育人士看到,參與我們的討論—Xtctjames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16:23 (UTC)[回复]


大家似乎對「中國文藝復興建築」的認識不多,"中國文藝復興建築"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並沒有直接關係。中國文藝復興建築盛行於1920-30年代,當時中國現代民族主義開始發展,亦有不少中國人從商而致富,他們採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築方式興建他們的住宅;另外當時西方教會亦開展本土化,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以中西合璧方法去建造教堂,吸引華人信眾。 "中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一詞古蹟辦亦有採用,英文是"Chinese Renaissance style, a fus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y" 詳情可參閱 [1] 相關建築的報告 延伸閱讀:[2] Chingleung (留言) 2011年12月10日 (六) 15:30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