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中國環境史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優良條目中國環境史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典範條目落選中國環境史曾獲提名典範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列表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24年7月31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24年11月16日典範條目評選落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24年7月27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其後評選典範條目落選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优良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优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环境专题 (获评优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环境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环境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優良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历史专题 (获评优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優良條目評選

中國環境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历史 - 其他历史话题 - 专门史,提名人:Jeffchu2014留言2024年7月24日 (三) 20:30 (UTC)[回复]
投票期:2024年7月24日 (三) 20:30 (UTC)至2024年7月31日 (三) 20:30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8月30日 (五) 20:31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优良条目:9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票,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4年7月31日 (三) 22:24 (UTC)[回复]

典範條目評選(無效)

中國環境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歷史,提名人: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回复]
投票期: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至2024年9月21日 (六) 02:55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10月21日 (一) 02:56 (UTC)起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內容充實,來源充足,文句流暢。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回复]
  • (?)疑問:“中国环境史”的“中国”一词似乎应当包括了当代中华民国(台湾),是不是得补充当代中华民国(台湾)的相关内容,以及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节部分违反《MOS:中国》的表述思考... ——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9月10日 (二) 04:44 (UTC)[回复]
    @自由雨日如果把條目標題改成「中國大陸環境史」,會不會比較好?--Sinsyuan✍️💙🐻 2024年9月10日 (二) 04:52 (UTC)[回复]
    我个人觉得更不好……《中国历史#參見》大量条目都是以“中国XX史”为名,结构也大都是从“夏”到当代“PRC-ROC”的整个“中国”XX历史。如果改成“中国大陆环境史”,感觉更加不符合中立原则,因为中华民国也是中国,为什么从“夏”至“清”的环境史均放在“中国大陆环境史”条目里呢。(参见{{中国历史}}模板)--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9月10日 (二) 04:59 (UTC)[回复]
    • (:)回應@自由雨日感謝閣下的提點。一.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列明,「不建議使用「中國」一詞代指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的中華民國」,是故本條目沒有涉及國民黨遷台以後台灣的環境史。不知先生有何建議?二.已把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章中所有的「中國」都改為「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勞審閱。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10日 (二) 05:26 (UTC)[回复]
      感谢您刚刚修改了条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节有关“中国”的表述。这里回应您第一个问题:““不建议使用“中国”一词代指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的中华民国””说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是在指代政权时,不建议用置顶模板来宣告内文使用“中国”一词指代“中华民国”,而完全不是说中文维基百科的“中国”一词不指代当代中华民国(台湾)。正如{{中国历史}}模板当代中国包含了PRC和ROC,《中国历史》条目有台湾战后时期的内容,《中国政治史》等类似“中国环境史”的专题史也均有当代中华民国(台湾)的内容。故而我认为,凡“中国XX史”(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中国”)的当代部分均应包含PRC和ROC。另外,请教一下@Ericliu1912我的说法是否准确思考... ——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9月10日 (二) 05:36 (UTC)[回复]
      固然中國代表權問題已定,惟當代之中華民國,尚同時包含於「中國史」及「臺灣史」之範圍內(這也反映當代海峽兩岸關係複雜之政治現實),且中華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積極自詡為「中國」,故若能在此種條目中簡介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情況(篇幅不必與中國大陸方面同等),亦可謂合理;將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歷史全然排除不提,恐反有造成「一邊一國」不中立之嫌疑(當然這種政治問題本來就敏感,所以見仁見智可以理解)。——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9月10日 (二) 05:40 (UTC)[回复]
      若要加入內容,我會建議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章直接改為「中華民國」(以表明該段歷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行而尚未「終結」),然後在其下分段敘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及臺灣時期情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9月10日 (二) 05:44 (UTC)[回复]

主編要求撤回提名。--A.K. 留言簽名 2024年9月10日 (二) 08:18 (UTC)[回复]

典範條目評選(第一次)

中國環境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歷史—歷史話題,提名人: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回复]
投票期: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至2024年11月16日 (六) 02:17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12月16日 (一) 02:18 (UTC)起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內容充實,來源充足,文句流暢。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Waylon1104留言2024年11月4日 (一) 11:15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相当凝练。--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5日 (二) 11:26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用了两天时间通读完,完全符合甚至超出FA标准。惟建议行文统一“千米”“公里”口径,个人认为不必加注英制单位。--Amazingloong留言2024年11月5日 (二) 15:49 (UTC)[回复]
    統一「千米」「公里」口徑不必要,直接添加字词转换即可。--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6日 (三) 00:14 (UTC)[回复]
    (~)補充已经代加了。--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6日 (三) 00:16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主编很厉害,难得一见的巨作!-- Pathfinbird留言2024年11月10日 (日) 15:22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1月11日 (一) 03:30 (UTC)[回复]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A.K. 留言簽名 2024年11月12日 (二) 00:51 (UTC)[回复]
  • 我看见上面有人说:“用了两天时间通读完,完全符合甚至超出FA标准。”因此我带着较高预期去阅读这篇条目,然而,我越仔细读,评价就越下降,乃至跌到了GA以下。
    • 导言说: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整体的趋势为持续恶化,至1970年代末期环保意识抬头才开始改善。该内容未见于后面引用的[4]:105,而“历史上其变迁速度越到后来越快……”等以[4]为注脚的话,只是在每句话里稍微改动了[4]原文的几个字。
    • 导言说:在20世纪后期,工业化与消费文化的崛起,加速了自然环境的变迁。然而[5]:1写的是而自20世纪以来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消费文化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与退化。无缘无故地把[5]的20世纪改成20世纪后期。导言似乎没有意识到,[5]并不认为有所谓中国生态环境“至1970年代末期环保意识抬头才开始改善”,所谓变迁仍是退化,以至于同一段落竟自我矛盾。
    • “史前”章节有言: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关中地区农民开始烧地以耕种,人们不会一直耕种同一块土地,而是会在每一片土地上耕种几年,然后抛荒数年再来烧地耕种。又有言:在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两个农业系统(Fire Ice:哪两个农业系统,之前解释过吗?)滋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由于不进行休耕,用来畜养牲畜的牧场则越来越少。表面上看可以解释为:公元前6000年实行休耕,而到公元前2000年的某个时间点实现了连作,因此并不矛盾。实际上文献[5]以为,从公元前一万年到前二千年,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稷都是高度“自我维持”的,“不进行休耕”。然而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春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才从休耕制发展到连种制,少数学者认为,秦汉仍普遍实行休耕制。(见代国玺《休耕制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而查阅文献[7],似不是以关中考古证据而论关中古代农业,而是以休耕制的普遍推行情况来说“即使是在长期居住的遗址内,人们也不会一直耕种同一块土地。”
      • 面对中原的进犯,匈奴结成联盟加以反击。美国学者的笔法,确令本中国人奇怪。秦破义渠而筑长城,赵破林胡、楼烦而筑长城,燕破东胡而筑长城,秦赵燕遂边于匈奴。匈奴冒顿单于南并楼烦、收复河套、东击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势盛一时,而侵汉朝。此《史记·匈奴列传》所言。这原来叫作“匈奴结成联盟加以反击”,是我需要更新学术版本吗?我并不清楚。
      • 秦汉政府也有保护环境的措施,制定名为“月令”的法律,当中规定“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意即不要使池塘干涸)和“毋焚山林”,文献5译者注:《礼记·月令》。《礼记·月令》竟是法律,这又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
  • 暂时看到这里,日后未必继续。Fire Ice 2024年11月12日 (二) 14:45 (UTC)[回复]
    • @Fire-and-Ice感謝意見。
    • 1.「至1970年代末期環保意識抬頭才開始改善。歷史上」云云是由另一位編輯加上去的,來源沒有這句。今已刪去。
    • 2. 已刪去「後期」二字。
    • 3.「在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兩個農業系統」中的「兩個農業系統」,就是指「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閣下說:「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春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才从休耕制发展到连种制,少数学者认为,秦汉仍普遍实行休耕制。(见代国玺《休耕制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代國璽的文章代表學術界主流觀點嗎?代國璽以外的研究就不可以引述嗎?
    • 4.「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這一點沒有寫錯,閣下的確須要「更新」學術認知。有關「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閣下除了可參閱條目來源馬立博《中國環境史》頁96-98,還可參考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狄宇宙《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民族力量的興起》等著作,不贅。
    • 5.「月令」的確是法令。馬立博《中國環境史》頁127:「秦和漢制定了名為“月令”的法律條文」。閣下也可參考于振波《从悬泉置壁书看《月令》在汉代的法律地位》一文[1]。「月令」不同「《禮記.月令》」,知道嗎?
    • 耑此。--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12日 (二) 15:41 (UTC)[回复]
      • 3.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是两个地区,或者称为农业区,能叫作农业系统吗?我并不是以代国玺文章代表学术界主流观点,代国玺文章就是我的参考文献,其中列举了十多条农业史文献来讨论这个问题上的主流观点和少数观点。
      • 4.文献5写道:到公元前300年左右,长城在“一大片草原的中间”建立起来,区隔了北方的游牧民和长城以内(或以南)的牧民与农耕人群。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中原人对游牧民——中原人统称之为“胡”——土地的侵占迫使分散的游牧部落联合组成了草原上的强大联盟——匈奴,”如我前述,根据《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以其军事强权兼并了楼烦、东胡等北方民族,而王明珂和狄宇宙显然也不打算推翻《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这些基本事实。狄宇宙引用《史记》指出,冒顿单于征服了北方草原的诸多民族,建立了匈奴国家(见《古代中国与其强邻》第217-218页)。所以我不太清楚王明珂和狄宇宙对马立博有什么帮助,军事扩张形成的匈奴帝国能叫做“分散的游牧部落联合组成了草原上的强大联盟”吗?“匈奴结成联盟加以反击”又是什么意思,秦、赵、燕北筑长城后,匈奴才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出现?至少狄宇宙介绍的各种观点里(他没有下定论),匈奴人都是古老的民族(第197-199页)。
      • 5.即使承认《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确是法律,但上面可见的条文仍然是“毋侵水泽□陂池□□”、“毋焚山林”,而非《礼记·月令》中的“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虽然可以有一种“《月令五十条》证明了《礼记·月令》的法律性质,所以《礼记·月令》的某些条文可以作为法律引用”的逻辑,也需要对这一逻辑的必要说明,才不至于误会。查阅马立博参考的Environment and Law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Third Century BCE—First Century CE),是中文翻译的问题,上面说的废话太多了。
      • 讨论学术观点的分歧很累,我希望不用再谈四和五了。Fire Ice 2024年11月12日 (二) 17:56 (UTC)[回复]
        • @Fire-and-Ice感謝回應。
        • 3. 據閣下引述,代國璽文章與條目所述並沒有衝突。閣下具體有何建議?
        • 4. 狄宇宙《古代中國與其強鄰》頁184:「是中原諸侯國的軍事擴張導致了對新的領土的兼併以及對遊牧族的驅逐,之後,……匈奴的攻擊很可能是對之前華夏族的擴張的一種回擊。」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頁149:「當南方農業邦國凝聚成為華夏帝國,北方草原遊牧部族也凝聚成“國家”以與前者對抗」。此二書說明了「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書名提供了給你,閣下請細細讀,不要東拉西扯。
        • 5. 條目討論的是作為法令的月令﹐沒有引用過《禮記.月令》。不知閣下為什麼還在《禮記.月令》糾纏下去。
        • 耑此。--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12日 (二) 18:54 (UTC)[回复]
          三、条目对于休耕的观点总体是主流观点,即之前是休耕制,到汉代实现了连种制,然而引用马立博的坚持“不进行休耕”“毋须休耕”的两处,与代国玺文章所述主流观点和少数观点冲突,与条目本身持有的观点冲突。四、我并不否认,匈奴因应中原的扩张和统一、形成了自己国家、进行对中原的反击(虽然狄宇宙用词是“很可能是回击”)的这样一种学术观点,此前匈奴已长期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存在,匈奴国家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联盟和军事扩张的过程。如果秦国武力兼并六国可以称为“南方农业邦国凝聚成华夏帝国”,将匈奴武力兼并草原部族称为“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也凝聚成国家”自然也不过分,只是我不认为这两种叙述是常用的、精确的描述。五、条目所引用“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是马立博的中文译者误从《礼记·月令》对译,然而马立博转引的,是“毋侵水泽□陂池□□”“毋焚山林”英文译文。--Fire Ice 2024年11月13日 (三) 01:19 (UTC)[回复]

落选典范条目:7票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0票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落選。--銀の死神走馬燈劇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2024年11月16日 (六) 05:2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