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 (鞍山)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10月18日) |
龙泉寺 | |
---|---|
基本信息 | |
别称 | 古刹龙泉 |
位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千山风景区 |
宗教 | 汉传佛教 |
宗派 | 金顶毗卢派 |
山号 | 千山 |
开山时间 | 南北朝 |
龙泉寺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千山古建筑群 | |
地址 |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7-0939-3-237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5日 |
龙泉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千山风景区北沟东部,千山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卢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征,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
历史沿革
北魏
大约在北魏时期,佛教传入千山。当时山中条件艰苦,僧人只能栖身于山洞。山内有龙泉谷,一些僧人选择了其间一个较大的山洞作为修行处所,并命名为“极乐洞”。今日的龙泉寺就是从当年极乐洞发展而来的。此后有僧人于极乐洞旁始建小庵。民国年间的《修碑经阁记》中记载:“龙泉乃千山之古寺。读庙古碑,梁武时建,相沿至今,僧庙犹存。”[1]
金朝
文献中最早记述千山龙泉寺僧人修行情况的是金代王寂的《鸭江行部志》。王寂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二月游千山,记:“壬辰,大风雪,对目不辨牛马,抵暮稍霁。扶杖游龙泉谷。谷去寺三里而近。扪萝梯石,困于登陟,左抱右掩,松柏参云,殆非人世,但恨阴霾障蔽,不得穷幽极胜。泉上破屋数椽,残僧三四,颇习禅定。相与坐于石壁下,少顷乃归。因留一绝句云:‘我来连日苦风霾,不见千峰剑戟排。要识玉山真面目,雪晴明月射苍崖。’”。按照王寂所述,金代时龙泉寺已经有屋数椽,僧人三四。[2]
明朝
进入明代,龙泉寺开始了大规模营建。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如来堂下(今大雄宝殿处)修建殿宇5间及配房,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东殿3间。可见,龙泉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法王殿、禅堂、斋堂及配殿等均始建于明代。
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除明世宗崇信道教外,其余皇帝都对佛教推崇备至。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其母孝定皇太后。其主政期间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推崇佛教。明万历十二年,感龙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扬佛法之功,孝定皇太后宣旨,将宋版大藏经637函,计678卷,赐予龙泉寺。同时赐铜铸金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从此成为龙泉寺镇寺之宝。在李太后的推崇下,当时龙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达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绝关东。
清朝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辽东战乱不断,龙泉寺因此颓圮不堪,“荆棘满庭,鼪鼯栖壁,栋宇倾欹”。清崇德五年,曾“拨僧人九名,给衣粮”。清顺治年间,龙泉寺曾经进行过修缮,但数十年后又“沦于倾颓凋残”,也需要再次进行修葺。因此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龙泉寺重修,这次重修涉及大殿、天王殿、藏经阁、 殿廊等处,自有文献记载以来,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两廊及客堂和后佛堂。至此,龙泉寺始具今日之规模。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亲率皇后、太子及诸王、大臣、侍卫等万余人,由盛京到辽阳,游览龙泉寺等寺庙,并留下赞美龙泉寺的诗章。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作为顾问,随康熙皇帝一起游览龙泉寺。这是有文字记载游览千山的第一个外国人。
中华民国
民国十二年(1923年) ,释常和任龙泉寺住持,开始着手藏经阁维修事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释常和往哈尔滨拜见朱庆澜,请求帮助。在朱庆澜及于冲汉、彭贤、王维宙、孙钟午、王士斌等等诸人以及奉天省内、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官员、省内各地善信乃至东北大学资助下,得以重修藏经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位于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网户屯村的安宁寺因寺庙坍塌,无力修复,而将寺中供奉的十八尊罗汉造像移奉至千山龙泉寺。
宗教派别
自有记载以来,龙泉寺一直属于汉传佛教寺院。
有关龙泉寺宗教派别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新建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其中记载碑志所言僧人宗赟,为修建龙泉寺后山佛堂 主事者,从者有徒弟惠镇、惠贞、惠聪等人。其中,惠镇当时为龙泉寺住持。宗赟师父续升,出于盖牟(今抚顺)赵氏宦族。由碑志所记,续升与徒弟宗赟及徒孙惠镇、惠贞、惠聪等为彼时龙泉寺僧众三代班辈。续升祖孙三代班辈,系禅宗曹洞宗贾菩萨派第十一、十二、十三代。可知明朝隆庆年间龙泉寺僧众属禅宗曹洞宗贾菩萨派。
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重修龙泉寺碑记》载僧人名录可知,龙泉寺除原有曹洞宗贾菩萨派外,还出现了曹洞宗豫章派和金顶毗卢派,此是金顶毗卢派在千山出现之始。至清雍正、乾隆年间,金顶毗卢派僧人渐多,至清末已经发展为龙泉寺唯一的佛教派别。
寺院结构
寺院主要建筑如下:
- 山门
- 钟楼
- 鼓楼
- 藏经阁
- 天王殿
- 地藏殿
- 祖师殿
- 观音殿
- 伽蓝殿
- 大雄宝殿
- 护法殿
- 毗庐殿
- 五爷庙
- 华藏世界
- 倒座弥勒
- 镇山宝杵
参考资料
- ^ 闫昕然. 地方文化视野中的千山龙泉寺.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50–52. ISSN 1008-2441. CNKI ASSF20050100D.
- ^ 梁骥. 千山龙泉寺明代三甬碑刻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 22 (5): 34–39. ISSN 1008-2441. CNKI ASSF2020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