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黑釉葉紋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釉葉紋碗南宋時期常见的一种陶瓷器形式,約西元12-13世紀,生產於位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吉州窯

外觀

碗壁多斜敞呈斗笠式,圈足小,底淺,底心有的凸起,有的平。外壁多烏亮,有些微泛褐色斑。器內黑釉間飾一大片黃色帶點橘紅色的木葉紋,葉子躺在盞壁和盞心上。黑釉葉紋,又稱天目木葉,為吉州窯獨特的裝飾手法,題材上有別於過去的陳規舊律,巧妙地運用大自然生長的狀態,放進陶瓷的圖樣。而此種裝飾所選用樹葉多為葉形肥大的桑葉,因為含水量適中,所以容易留下清晰的紋理

背景

宋朝的社會上盛行飲茶鬥茶風尚,而黑釉瓷與其併行而來,為中國陶瓷史添上一道特別又崇尚自然意的風采。講究飲茶藝術的文士們喜愛用黑色茶碗來襯托白色的茶湯,而宋代人在喝茶的時候,習慣先將茶餅輾成細小的茶末,放在茶碗中並注入熱水,經過攪拌後飲用;茶湯表面因此浮起一層白色泡沫,茶碗本身的黑釉就能襯托它,而鬥茶要看茶湯經攪拌後的呈色和茶粉泡開後的浮沫狀況。還有另一方面,是因為佛教與茶文化的相互影響。吉州窯在唐宋時期中國禪宗源頭的贛南地區,位於吉州窯所在地永和鎮郊外的青原山,不僅供給吉州窯制瓷原料,山上的多處佛寺,也會向其地購買瓷器,生活相當貼近吉州窯。

製作方法

匠者先在器上施淡黃釉,而後貼上處理過的樹葉,再施一層富含鐵份的黑釉,入燒成。其實就是在經高溫氧化下燒造,使樹葉所殘留的灰質成份在釉面上留下的痕跡而形成。它真實完整的留下了樹葉的原貌,如化石般經久不損[1][2]

失傳與後續

然而,因為後來戰亂緣故,吉州窯隨著宋代的衰弱逐漸廢滅,至明代中期斷燒,木葉天目盞的燒造技術也隨之失傳。不過在清代已被皇室列為世代珍藏之物。然後,經過數年的摸索與實踐,現已基本掌握了木葉碗的工藝過程。

參考資料

  1. ^ 南宋 吉州窯 黑釉木葉紋茶盞. 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中文(臺灣)). 
  2. ^ 黑釉枯葉盞. 典藏台灣.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中文(臺灣)). 
  • 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隋唐宋元陶瓷通論,葉喆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