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鯽魚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鯽魚潭,又稱鯽仔潭龍潭東湖[1],是位於今臺灣臺南市永康區大灣仁德區一帶的古湖泊,為昔日台邑八景之一[1],留下許多相關文學作品。約自道光初年開始逐漸乾涸,今日崑山科技大學校內的崑山湖為其殘存部分。[2]另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旁的仁德滯洪池所在地也是昔日鯽魚潭區域的一部份[3]

歷史

民國77年(1988年)由石萬壽編纂之《永康鄉志‧建置》指出鯽魚潭為古代大灣海峽消退後之殘餘。[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該潭曾經乾涸。[5]康熙二十八年左右潭面「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中生長許多鯽魚可供每年徵稅[6]康熙三十五年左右該潭改名為「東湖」,[7]《永康鄉志》認為是因位於台灣府城東方而得名。[4]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完稿之《臺灣縣志》中則記載該潭形狀細長,長約三十餘里,除鯽魚仍多以外,其水源亦可灌溉附近永康里長興里廣儲西里等三地之農田,為祈雨之處故又稱「龍潭」,「龍潭夜月」並為台邑六景之一。[8]

乾隆時期《重修臺灣縣志》對該潭記載與《臺灣縣志》大致相同,不過長度從三十餘里減至二十餘里,六景並擴充為八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侯世光並於其上建立鯽仔潭橋。[1]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亦曾於湖上建水心亭,為遊人墨客聚集之處,後於道光初年開始乾涸。[2]

台灣戰後時期李正合在附近創辦崑山工業專科學校(今崑山科技大學)並擔任校長。為求保存古蹟、復興中華文化,遂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末期發起整理景觀、興建曲橋亭臺等,歷時兩年完工。[2]

相關文學創作

清領時期前往鯽魚潭遊覽之文人留下不少相關詩文創作,例如林慶旺〈東湖即景〉[7];李雰〈龍潭夜月〉;章甫〈遊鯽魚潭記〉、〈鯽潭月夜泛舟〉、〈鯽潭霽月〉等。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重修臺灣縣志‧山水志卷二》:「鯽仔潭在永康、長興、廣儲西三里之界。匯納眾流,修而不廣,計長可二十餘里。多生鯽魚,年有徵稅。三里之田,資以灌溉。一名「龍潭」,旱時禱雨於此。又名「東湖」,最宜霽月,為邑治八景之一。」同書《重修臺灣縣志‧建置志卷三‧橋渡》:「鯽仔潭橋在永康里蔦松嵌下。乾隆十六年,職監侯世光建。砌磚為礅,固以蜃灰。高丈三尺。釃水三道,相距各丈六尺。架木鋪板其上,可容兩車。旁翼扶欄。東西累土成堤,寬與橋稱,計長百二十餘丈。共費白金四百六十兩。」
  2. ^ 2.0 2.1 2.2 李正合. 崑山湖小誌 (紀念碑誌). 崑山科技大學內崑山湖邊. 1981. 
  3. ^ 臺南市政府水利局. 仁德滯洪池環境營造 水利局打造仁德景觀之心. 臺南市政府. 2020-06-29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4. ^ 4.0 4.1 曾, 玉惠; 陳, 曉怡. 〈清代臺灣鯽魚潭及其相關詩歌探析〉.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 2007.07, (4): 123–142. 
  5. ^ 臺灣府志(高志)‧外志卷九‧災祥》:「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春,鯽魚潭涸。此潭為台巨澤,從來不竭;至是涸幾盡。」
  6. ^ 《臺灣府志(蔣志)‧敘川卷三》:「鯽仔潭: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歲有稅。」
  7. ^ 7.0 7.1 《臺灣府志(高志)‧藝文志卷十》林慶旺所做〈東湖即景〉一詩附註:「台灣東郊有鯽仔潭,今改名東湖,文學吟詠頗多。」
  8. ^ 臺灣縣志‧雜記志九‧古跡》:「龍潭,即鯽魚潭。修而不廣,綿延三十餘里。……禱雨之處,故曰龍潭。以其多產鯽魚,故又名鯽仔潭。」同書《建置志二‧水利》:「鯽仔潭,在永康、廣儲西、長興三里之界。延流三十餘里,多生鯽魚,年有征稅;三里之田,藉以灌溉。」同書《輿地志一‧形勝》:「六景:木岡挺秀、蓮湖飄香(即蓮花潭也)、赤嵌觀海、鹿耳聽潮、龍潭夜月(即鯽仔潭也)、金雞曉霞(澎湖金雞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