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非洲樹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非洲樹蛇屬
非洲樹蛇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属: 非洲树蛇属 Dispholidus
种:
非洲樹蛇 D. typus
二名法
Dispholidus typus
(Smith, 1829)
異名[1]
  • Bucephalus typus
    A. Smith, 1828
  • Dispholidus typus
    Boulenger, 1896

非洲樹蛇(学名:Dispholidus typus)是游蛇科非洲樹蛇屬Dispholidus)的唯一一种,是一种毒蛇。非洲樹蛇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游蛇,主要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2]牠的英語俗名「Boomslang」在南非語荷蘭語中均指「樹上的蛇」,「Boom」意思是「樹」,「Slang」意思是「蛇」。[3]非洲樹蛇被認為與非洲藤蛇屬窄鱗蛇屬Xyelodontophis屬等數個游蛇科下的屬有著緊密的關係,因此分類學上有將這數個蛇屬歸類為一個(稱為「Dispholidini」)的處理方法。[4]

生態行為

棲息於樹木上的非洲樹蛇

非洲樹蛇是日行性蛇類,多棲息於樹木上。牠們主要捕食變色龍、樹棲蜥蜴類、小型哺乳動物鳥類,也會食用鳥蛋。[2]冬季時,非洲樹蛇會進入冬眠。繁殖方面,非洲樹蛇屬於卵生蛇類,牠們的卵需要較長的孵育期。初生幼蛇體色偏,有藍色的小斑紋。

毒性

大部分游蛇均被視為毒害甚弱的蛇類(而且也有不少游蛇並無毒素),原因是牠們或只有很細小的毒囊或毒腺,或缺乏高效能的方法將毒液注射到敵人及獵物身上(毒牙在口腔後方)。然而,非洲樹蛇卻是少數的例外。牠們所蘊含的毒量頗為強烈,份量亦不容少覷,並且能透過尖長的顎骨後列管牙,向被其咬著的敵人傳輸毒液。當牠們要咬擊敵人時,會將藏在口腔較後位置的長牙伸展至前方,威力幾乎能與一般以前列管牙作武器的毒蛇相并。[2]其毒素以溶血毒素為主,會造成生物大量出血(可以是表面出血及內出血),最終可能導致死亡。[2][5]

被非洲樹蛇咬傷後中毒的徵狀包括:頭痛、噁心、渴睡及精神失調。由於其毒素發作速度較緩,因此在中毒初時,中毒者未必會留意到相關徵狀,或因為徵狀不劇烈而過份低估毒害。然而,這段時期亦正是以專用血清療毒的好時機。一條成年的非洲樹蛇能分泌4至8毫克的毒液,而5毫克的毒液已足以殺死一名成年男子。學者D.S. Chapman搜集了1919年至1962年間的八宗人類被非洲树蛇嚴重咬傷中毒的报告,其中的两宗导致死亡。[6]在1957年,美国著名爬蟲學者卡尔·施密特英语Karl Patterson Schmidt被一條幼年非洲樹蛇所咬,因低估其危险性而未作任何处理,数小时后开始出现噁心、寒战、发烧、粘膜出血等症状,约24小时后情况恶化,不幸身亡。他在毒发期间逐一记录下自身症状,为后人研究非洲树蛇的毒性留下了宝贵资料。[7][8]

一般而言,非洲樹蛇性情較為內向,並不屬於積極凶猛的蛇類。牠們多於感受威脅時(如有人類企圖挾弄、捕捉甚至殺死牠們的時候),才會對人類作出激烈的咬擊。而且,非洲樹蛇的分布地與人類並不接近,因此牠們對人類的危險性目前仍不算高。

大眾文化中的非洲树蛇

  • J·K·羅琳作品《哈利·波特與密室》中,一眾主角所要製作的「變身藥水」,其中一種材料就是「非洲樹蛇褪下的皮」。
  • 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雲中奇案》(Death in the Clouds)中也有提及到非洲樹蛇的毒液。
  • 史蒂芬·金短篇作品《四號解剖室》中,主角曾被一條虛構的秘魯樹蛇(Peruvian Boomslang)所咬。而史蒂芬·金自己亦曾說,他杜撰及命名該蛇的靈感,均來自阿嘉莎的小說《雲中奇案》。
  • 美國連續劇《Quincy, M.E.》某集中,有角色被一種經淨化處理的非洲樹蛇毒與二甲基亞碸的合成品所毒殺。
  • 美國英雄漫畫系列中,有一個角色名為「Boomslang」。

備註

  1. ^ Boulenger GA (1896). Catalogue of the Snak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Volume III., Containing the Colubridæ (Opisthoglyphæ and Proteroglyphæ) ... Lond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Taylor and Francis, printers). xiv + 727 pp. + Plates I-XXV. (Genus Dispholidus, pp. 186-187; species Dispholidus typus, pp. 187–189, Figure 14).
  2. ^ 2.0 2.1 2.2 2.3 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7
  3. ^ 牛津英語字典,英國牛津: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 Broadley, Donald; Wallach, Van (November 2002). "Review of the Dispholidini,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from Tanzania(Serpentes, Colubridae)". Bull. nat. Hist. Mus. Lond.(Zool.)68 (2): 57–74. doi:10.1017/S0968047002000079.
  5. ^ Kamiguti, AS; Theakston RD, Sherman N, Fox JW (November 2000). "Mass spectrophotometric evidence for P-III/P-IV metalloproteinases in the venom of the Boomslang (Dispholidus typus)". Toxicon 38 (11): 1613–20. doi:10.1016/S0041-0101 (00)00089-1. PMID 1077576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pubmed&cmd=Retrieve&dopt=AbstractPlus&list_uids=10775761&query_hl=2&itool=pubmed_docsum. Retrieved on 9 February 2007.
  6. ^ Bücherl, W; Buckley, E; Deulofeu, V (eds.) 1968. Venomous Animals and Their Venoms, Volume I: Venomous Vertebrates. Academic Press. page 484.
  7. ^ Pope, C. (1958). "Fatal Bite of Captive African Rear-Fanged Snake (Dispholidus)." Copeia, 1958(4), 280-282. doi:10.2307/1439959.
  8. ^ Diary of A Snakebite Death. [201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