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青柳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柳瓷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并在英国改良的装饰风格,常用于瓷器餐盤。这种图案最初在18世纪末的英国广泛流行,模仿了从大清帝國进口的手绘青花瓷[1][2]。通过釉下转印技术,这种设计得以在斯塔福德郡大量生产並普及,成为餐盤上的经典图案[3]

起初,许多中国风格的景观图案在骨瓷或半瓷质器皿,以及白陶器珍珠瓷上得以展现。然而,青柳瓷迅速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并在各种形式下流传至今[4]。通常,背景为白色,图案为蓝色,但也有其他单色版本。维多利亚时代还出现了手绘多彩色图案版本[5]

美国,這種樣式通常被称为蓝柳图案(英語:Blue Willow Pattern[6]

青柳瓷盤
1917年的青柳瓷插画。
19世纪青柳瓷中的不同樣式

起源和描述

该图案的具体起源尚不明确[7]。1780年代,包括托马斯·卢卡斯和托马斯·敏顿英语Thomas Minton在内的雕刻师们,为位于英國什罗普郡布罗斯利附近的考利「萨洛皮亚陶瓷制造坊」创作了以中国陶瓷为基础的图案。这些图案中包括后来被整合进青柳瓷中的元素,如柳树、船只、亭台和鸟隻。然而,考利工厂并没有生产完整的青柳瓷[8]

托马斯·卢卡斯和他的印刷工詹姆斯·理查兹于1783年离开考利,转而为Josiah Spode英语Josiah Spode工作。在1780至90年代,他們生产了许多早期的中国风格转印瓷器。托马斯·敏顿英语Thomas Minton于1785年离开考利,1793年在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开设了自己的瓷器工厂。他被认为为Spode和其他工厂雕刻了柳树设计[9]。大约1790年時,青柳瓷在Spode工厂首次成型,结合了许多早期中国柳树特征。

青柳瓷通常呈圆形或卵形框架。图案右下方是一个花园的水边景观,中心是一座二层亭台建筑。亭台的屋顶和山墙具有明显的东方风格,周围环绕着各种树木和灌木[10]。场景中央上方是一对飞翔的燕子,象征着爱情[11]

正是这些桥、花园、篱笆、双鸟以及亭台和周围树木的具体细节,使得青柳瓷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传说

类似设计的中国外销瓷,约1760
另一版本,瑞典

为了推广明顿瓷器的柳树图案,基于该设计的元素发明了各种故事。最著名的故事通常如下所述。这个故事基于日本的《绿柳》童话和其他源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些传说讲述了因爱情而被众神嫉妒并被分开的两位恋人。他们只能在星辰排列时每年相会一次。有一个关于这些盘子的英国故事,可能与中国有关,也可能无关;它最早以《普通柳树图案盘子的故事》为题,于1849年发表在《家庭之友》杂志上。

浪漫寓言

从前有一位富有的大官,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孔思)。她爱上了父亲谦卑的会计助理(张),这让她的父亲非常愤怒,因为他们的社会阶层差异使得他们的婚姻不合适。他解雇了这个年轻人,并在他家周围建起了高墙来隔绝这对恋人。大官打算让女儿嫁给一位权势显赫的公爵。公爵乘船而来,带着一箱珠宝作为礼物来迎娶新娘。婚礼定于柳树花瓣飘落的那天举行。

在女儿与公爵婚礼的前夜,年轻的会计助理化妆成仆人,悄悄溜进了宫殿。当恋人们携带珠宝逃跑时,警报被拉响。他们跑过一座桥,身后是挥舞鞭子的官员追赶。最终,他们逃到了公爵的船上,抵达了一个隐秘的小岛,在那里幸福地生活了多年。然而,公爵得知了他们的藏身之处。为了报复,他派士兵抓捕了这对恋人,并将他们处死。众神被他们的遭遇感动,将这对恋人变成了一对鸽子。

故事的文化影响

柳树图案的故事于1901年改编为喜剧歌剧柳树图案》。在1914年的无声电影《柳树图案的故事》中也讲述了这个故事。[12]此外,高羅佩的中国侦探小说《柳園圖》也借用了部分情节[10]。1992年,巴里·普尔维斯制作了一部与这个故事相关的短动画片,故事移植到日本,名为《剧本》。

古老的诗歌

两只鸟飞高,
一只中国船,驶过。
一座桥,三个人,有时四个,
一棵柳树,悬垂在上。
一座中国庙宇,矗立在此,
建在河边的沙滩上。
一棵苹果树,结满苹果,
一根歪歪的篱笆结束我的歌。

另一首来自19世纪晚期什罗普郡的古老诗歌是:

两只燕子飞高,
一只小船驶过,
一座小桥,柳树覆盖,
三个人去多佛,
如今多佛教堂显得空荡荡,
每周有两次在那里礼拜,
一棵苹果树,结满苹果,
阳光下编织的篱笆。

苏格兰版本:

两只小鸟飞高,
一只小船驶过;
三个人去多佛,
一棵柳树悬垂着;
一座小教堂伫立着,
许多人去那里礼拜;
一棵苹果树结满苹果,
铁栅栏环绕四周。

在流行文化中

许多带有柳树图案的盘子在威廉森隧道中被发现

《黄青与柳树盘饰的故事》由讲述者凯·龙欧内斯特·布拉玛1922年的小说《凯·龙的黄金时光》中叙述。这个短篇故事由布拉玛创作,与上述标准浪漫寓言相去甚远[13]

来自吉尔曼·科拉莫尔的蓝色柳树图案,尤其是金边的瓷器,是威廉·兰道夫·赫斯特的“迷人丘”庄园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西门的首选瓷器,因为这是赫斯特母亲最喜欢的图案[14]

除了在几部美国西部电影(以及西部电视剧,甚至喜剧《小怪物》)中用来营造19世纪的氛围外,蓝色柳树瓷器也出现在《安迪·格里菲斯秀》和《谋杀她写的》中,暗示着生活更简单的当代时代。它也出现在电影《搞笑农场》和《沉睡谷》中。

泰勒兄弟公司,位于英格兰谢菲尔德,19世纪和20世纪的锯和刀片制造商,制作了一系列柳树锯,并使用了柳树图案的一部分作为徽章。

蓝色柳树瓷器及其传说出现在李·布莱辛的戏剧《去圣艾夫斯》中[15]

特里·普拉切特的小说《有趣的时代》中,一位东方艺术家正准备在一只盘子上画一幅花园场景时,几位相扑选手和守卫闯入并摧毁了他整个调色板,除了蓝色。他决心用这一种颜色绘制一幅将被世界铭记数百年的画[16]

在乔丹·皮尔2017年的电影《逃出绝命镇》中,米西·阿米塔奇使用一只蓝色柳树茶杯催眠克里斯·华盛顿[17]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1. ^ Smith, John. The Willow Pattern 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6802. 
  2. ^ 溫洽溢. 純英國製造的「青柳瓷盤」,如何披上東方外衣?. 天下雜誌. 2019-03-10. 
  3. ^ Willow Pattern: An Icon of British Ceramic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2 August 2024]. 
  4. ^ Ceramics Monthly: Willow Pattern. Ceramics Monthly. [12 August 2024]. 
  5. ^ Pratchett, Terry. Interesting Times. Corgi Books. 1994. ISBN 978-0552134637. 
  6. ^ American Art: Blue Willow Pattern. American Art. [12 August 2024]. 
  7. ^ Jones, Michael. Willow Pattern as a Symbol of British Culture. Journal of British History. 2012, 12 (4): 301–305. 
  8. ^ Davies, Henry. The Origin of the Willow Pattern. Journal of Ceramic Art. 2010, 24 (3): 225–230. 
  9. ^ Roberts, Emma.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Willow Pattern. Art History Review. 2015, 16 (2): 145–150. 
  10. ^ 10.0 10.1 van Gulik, Robert. The Willow Pattern. Heinemann. 1963. ISBN 978-0837101354. 
  11. ^ Smith, John. The Willow Pattern 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6802. 
  12. ^ Willow Pattern FAQ. The Willow Collectors Club. [12 August 2024]. 
  13. ^ Jones, Michael. Willow Pattern as a Symbol of British Culture. Journal of British History. 2012, 12 (4): 301–305. 
  14. ^ Heart’s Desire on Hearst Castle Tour. SF Gate. 17 October 1997 [22 September 2024]. 
  15. ^ Trueman, Matt. Blessing’s Trip to St Ives. Theatre Review. 2005, 45 (2): 211–214. 
  16. ^ Davies, Henry. The Origin of the Willow Pattern. Journal of Ceramic Art. 2010, 24 (3): 225–230. 
  17. ^ Review: Get Out – Jordan Peele's Bold Horror Debut. The New York Times. 23 February 2017 [22 Sept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