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眠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隨眠(巴利語:Anusaya,梵語:anuśaya),又譯為使、使煩惱,佛教術語,「煩惱」之異名,但煩惱的意涵較廣(包含煩惱現行與煩惱隨眠,但通常多指煩惱現行),隨眠則只限定在為現行的煩惱,潛伏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幽微難知如「眠」,故稱為「隨眠」。
隨眠是所有表層煩惱之根源。隨眠可分為「貪隨眠」「瞋隨眠」「癡隨眠」,它是心的內在習性,潛伏於意識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踫到可意者,則貪隨眠即生起,踫到不可意者,瞋隨眠即生起。根據十二因緣的理論,「感受」是「貪」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因此,唯有透過四念住,尤其是受念住的練習,才能逐漸擺脫對「苦受」以瞋反應,對「樂受」以貪反應的習性。
隨眠的斷除
隨眠根深蒂固,戒和定都不能克制它,只有靠內觀智,才可以發現並滅除之,按南傳佛教的觀點,三果阿那含徹底滅除瞋隨眠和大部份的貪隨眠,四果阿羅漢完全滅除剩下的貪隨眠和所有的癡隨眠。
隨眠種類
依《顯揚聖教論》所說煩惱隨眠共有二十種:
- 一不定地隨眠
- 二定地隨眠
- 三隨自境隨眠
- 四隨他境隨眠
- 五被損隨眠
- 六未被損隨眠
- 七隨順隨眠
- 八不隨順隨眠
- 九具滿隨眠
- 十缺減隨眠
- 十一可害隨眠
- 十二不可害隨眠
- 十三增上隨眠
- 十四平等隨眠
- 十五微薄隨眠
- 十六有覺隨眠
- 十七無覺隨眠
- 十八生多苦隨眠
- 十九生少苦隨眠
- 二十不生苦隨眠[1]
比較煩惱現行的種類亦有二十種:
- 一隨所欲纏現行。謂在家者。
- 二不隨所欲纏現行。謂出家者。
- 三無所了別。謂處惡說法者。
- 四有所了別。謂處善說法者。
- 五互增上。謂貪等行者。
- 六皆平等。謂等分行者。
- 七微薄。謂薄塵行者。
- 八外門纏現行。謂未離欲者。
- 九內門纏現行。謂由世間道離欲者。
- 十增上纏現行。謂諸異生。
- 十一失念纏現行。謂諸有學。
- 十二分別纏現行。謂堅執著者。
- 十三俱生纏現行。謂不堅執著者。
- 十四觀察現行。謂憙觀察者。
- 十五不自在現行。謂睡眠者。
- 十六自在現行。謂覺悟者。
- 十七不可救現行。謂無涅槃法者。
- 十八可救現行。謂有涅槃法者。
- 十九取相現行。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
- 十不取相貌現行。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2]
十使
天台宗以煩惱得去的難易漸迅而細分為五鈍使(思惑):貪、嗔、痴、慢、疑。與五利使(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稱十使,利鈍之分在於難易,利者易生易斷,鈍者漸生難斷,屬於集諦。
參考
參考文獻
- ^ 《顯揚聖教論》卷19〈11 攝勝決擇品〉:「煩惱隨眠。有二十種者。一不定地隨眠。二定地隨眠。三隨自境隨眠。四隨他境隨眠。五被損隨眠。六未被損隨眠。七隨順隨眠。八不隨順隨眠。九具滿隨眠。十缺減隨眠。十一可害隨眠。十二不可害隨眠。十三增上隨眠。十四平等隨眠。十五微薄隨眠。十六有覺隨眠。十七無覺隨眠。十八生多苦隨眠。十九生少苦隨眠。二十不生苦隨眠。」(CBETA, T31, no. 1602, p. 573, b2-9)
- ^ 《顯揚聖教論》卷19〈11 攝勝決擇品〉:「現行有二十種者。一隨所欲纏現行。謂在家者。二不隨所欲纏現行。謂出家者。三無所了別。謂處惡說法者。四有所了別。謂處善說法者。五互增上。謂貪等行者。六皆平等。謂等分行者。七微薄。謂薄塵行者。八外門纏現行。謂未離欲者。九內門纏現行。謂由世間道離欲者。十增上纏現行。謂諸異生。十一失念纏現行。謂諸有學。十二分別纏現行。謂堅執著者。十三俱生纏現行。謂不堅執著者。十四觀察現行。謂憙觀察者。十五不自在現行。謂睡眠者。十六自在現行。謂覺悟者。十七不可救現行。謂無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現行。謂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現行。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現行。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CBETA, T31, no. 1602, p. 573, a11-25)
- ^ 《瑜伽師地論》卷8:「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鬪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諸如是等煩惱差別。佛薄伽梵隨所增強。於彼種種煩惱門中。建立差別。結者九結。謂愛結等。廣說如前。縛者三縛。謂貪瞋癡。隨眠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隨煩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妬慳悋暴流者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如暴流軛亦爾。取者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蓋者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根者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漏者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匱者三匱。謂貪瞋癡。如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亦爾拘礙者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CBETA, T30, no. 1579, p. 314, b20-p. 315, a1)
- ^ 《瑜伽師地論》卷58:「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謂如所說本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麁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理隨地亦爾。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就下地諸纏。」(CBETA, T30, no. 1579, p. 623, a20-b5)
- ^ 《顯揚聖教論》卷4〈1 攝事品〉:「現行者。謂煩惱纏。睡眠者。謂煩惱隨眠。」(CBETA, T31, no. 1602, p. 501, b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