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网球公开赛
Miami Open 迈阿密公开赛 | |||||||||
---|---|---|---|---|---|---|---|---|---|
賽事資料 | |||||||||
賽會 | 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 | ||||||||
創立 | 1985年 | ||||||||
地點 | 美国 德拉海滩 (1985) 西博卡 (1986) 基比斯坎 (1987–2018) 迈阿密加登斯 (2019–) | ||||||||
場館 | 硬石体育场 | ||||||||
地面 | 室外硬地球场 | ||||||||
網站 | miamiopen.com | ||||||||
應屆冠軍 (2024) | |||||||||
男子單打 | 扬尼克·辛纳 | ||||||||
女子單打 | 丹妮尔·柯林斯 | ||||||||
男子雙打 | 罗翰·波柏纳 马修·伊布登 | ||||||||
女子双打 | 索菲亚·科宁 比丹妮·瑪迪克-辛特斯 | ||||||||
| |||||||||
|
迈阿密公开赛 (Miami Open),由于赞助商的缘故目前也叫做由伊塔乌联合银行呈现的迈阿密公开赛(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由于男子赛事属于ATP1000大师赛也称为迈阿密大师赛,是一項於每年的三月下旬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迈阿密加登斯舉行的網球賽事,屬於ATP1000大師賽和WTA1000巡回赛級別,也是職業網球聯合會和国际女子網球协会所屬的比賽項目中等級最高的巡迴賽之一。賽事組織由著名的經紀公司IMG負責。
邁阿密大師賽自從舉辦以來,有不同的贊助商贊助過該項賽事,並以該贊助商的名字命名該年度的比賽。知名度較廣的有「立頓國際球員錦標賽」,「愛立信公開賽」、「納斯達克-100公開賽」。2007年開始更換成「索尼愛立信公開賽」,2013年開始更換成「索尼網球公開賽」2015-19年改由伊塔烏聯合銀行贊助。
迈阿密公开赛和稍早举办的印第安韦尔斯公开赛合称为「阳光双赛」。
歷史
邁阿密大師賽的前身是由網球運動員布奇·布克霍爾斯創辦的一項賽事,他当时是职业网球协会(ATP)的执行董事。當初他的目標是將這項比賽打造成年度第一項大滿貫比賽(那時候的澳網是在每年的12月舉辦),並給它取了個「冬季溫布頓」的外號。[1]布奇·布克霍爾斯前後跟ATP與WTA接洽過,並且開出一系列條件,即提供比賽的獎金,開售比賽門票,并向他们提供一定比例的门票销售和全球电视转播权,以换取15年的赛事举办权。。最終兩個賽事委員會都答應了他的請求。[1]
第一屆的比賽在1985年佛羅里達州德拉海灘的拉沃國際網球娛樂中心舉行(Laver's International Tennis Resort),並找來當年常年擔任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裁判的Alan Mills任職首席裁判長,同時聘請了有名的時尚設計師Ted Tinling,負責策劃賽事的舉辦與商標等設計。另外,當年主辦方為賽事提供了一百八十萬美元作為獎金,僅次於溫布頓和美網,成為当时獎金第三高的網球賽事。[2]為了保持創辦者當初對賽事的願景和重視,這項賽事被列為最頂級的巡迴賽,一直到現在,它都是ATP和WTA所有的賽事中頂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賽事。[3]
1986年,迈阿密锦标赛转移到了博卡西。在那里成功举办了第二年之后,时任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主席,同时也是迈阿密戴德县县长的梅雷特·斯特海姆于1987年帮助布赫霍尔斯将举办地移到了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县的比斯坎湾。[4]为了保持其创始人的雄心,这项赛事直到2000年代中期一直是继大满贯和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之后的职业网球重要赛事之一 (有时被称为“第五大满贯”)。[5]1999年,布赫霍尔斯将锦标赛卖给了IMG。[6]2004年,印第安纳威尔斯公开赛的正赛签表也扩大到96名选手参加,从那以后,这两项赛事被并称为“阳光双赛”。[7][8]
迈阿密公开赛所在的老旧的克兰顿公园网球中心被批评为巡回赛中最慢的硬地,让球员们在极端炎热和潮湿的环境中备受煎熬。[9]1992年,马西森家族向迈阿密戴德县捐赠了克兰登公园设施所在的土地,根据规定,该土地上只能建一个体育场。赛事组织者提议斥资5000万美元对克兰顿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几个永久性场馆,于是马西森家族对此提起了诉讼。[10]2015年,一家上诉法院做出了有利于该家族的裁决,阻止了已经老化的场馆的升级。组织者决定不再继续打官司并开始寻找一个新的场地。2017年11月,迈阿密公开赛与迈阿密-戴德县签署协议,从2019年开始,将年度赛事从比斯坎湾网球中心移至佛罗里达州迈阿密花园的硬石体育场。[11][12]
这项赛事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赞助。在1985年的首届比赛中,这项赛事被称为“立顿国际球员锦标赛”,是大奖赛网球巡回赛的首要赛事。2000年,该赛事更名为爱立信公开赛,2002年,该赛事被称为纳斯达克100公开赛。2007年,该赛事更名为索尼爱立信公开赛。2015年以后由巴西伊塔乌联合银行赞助。[13]
2020年迈阿密公开赛因为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而取消。[14]
賽事特點
邁阿密大師賽是除了四大滿貫之外,在單打比賽的主籤表中超過64名球員的比賽之一(另一站比賽為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單打正賽的籤表為96籤,前32的種子享受首輪輪空的待遇,而雙打比賽則為32籤,主籤表在正賽開打的前幾天公佈,加上資格賽的賽程,整站比賽用12天的時間舉行。
2006年,邁阿密大師賽成為美國第一站將即時回放(後期被鷹眼系統所替代)功能列入比賽規則的賽事,提供給選手用於挑戰邊線球是否出界,每個球員每一盤球有三次的挑戰機會,另外在搶七局中可增加一次挑戰機會。第一个挑战是由J·杰克逊在第一轮对阵阿什利·哈克莱罗德·亚当斯。
从1985年到1990年,再到1997年到2007年,男子网球决赛采用五盘三胜制,类似于大满贯赛事。但五盘三胜制的比赛让比赛时间拖延过长让球员怨声载道,最终在2007年取消。2007年,德约科维奇赢得了最后一场五局三胜的决赛。
積分
作為ATP 1000大師賽和WTA 皇冠賽級別賽事,單打和雙打冠軍將會得到1000個積分,其他輪次依次作降分處理。男子項目與女子項目不同輪次所獲得的積分有所不同,女子球員獲得的積分相對而言比男子的高。
賽事 | W | F | SF | QF | 4R | 3R | 2R | 1R | Q | Q2 | Q1 |
男子單打[15] | 1000 | 600 | 360 | 180 | 90 | 45 | 25* | 10 | 16 | 8 | 0 |
---|---|---|---|---|---|---|---|---|---|---|---|
男子雙打[15] | 0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
女子單打[16] | 650 | 390 | 215 | 120 | 65 | 35* | 10 | 30 | 20 | 2 | |
女子雙打[16] | 10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历年决赛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在1985年的赛事中同时获得女单、女双和混双三个项目的冠军,也是目前唯一个达成此成就的球员。塞雷娜·威廉姆斯一共获得8个单打冠军,是获得单打冠军次数最多的球员。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與安德烈・阿格西並列获得单打冠军次数最多的男运动员,一共获得6个冠军。布莱恩兄弟组合获得了6个男子双打冠军,雅娜·诺沃特娜则7次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头衔。
男子单打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扬尼克·辛纳 | 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 | 6–3, 6–1 |
2023 |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 | 扬尼克·辛纳 | 7–5, 6–3 |
2022 | 卡洛斯·阿尔卡拉斯 | 卡斯珀·魯德 | 7-5, 6-4 |
2021 | 休伯特·胡爾卡奇 | 詹尼克·辛納 | 7-6(7-4),6-4 |
2020 | |||
2019 | 罗杰·费德勒 | 約翰·伊斯內爾 | 6-1, 6-4 |
2018 | 約翰·伊斯內爾 | 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 6-7(4–7), 6-4, 6-4 |
2017 | 罗杰·费德勒 | 拉斐爾·納達爾 | 6-3, 6-4 |
2016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錦織圭 | 6-3, 6-3 |
2015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安迪·穆雷 | 7-6(7–3), 4-6, 6-0 |
2014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拉斐爾·納達爾 | 6-3, 6-3 |
2013 | 安迪·穆雷 | 大卫·费雷尔 | 2-6, 6-4, 7-67–1 |
2012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安迪·穆雷 | 6–1, 7–6(7–4) |
2011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拉斐尔·纳达尔 | 4–6, 6–3, 7–6(7–4) |
2010 | 安迪·罗迪克 | 托马什·伯蒂奇 | 7–5, 6–4 |
2009 | 安迪·穆雷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6–2, 7–5 |
2008 | 尼古拉·达维坚科 | 拉斐尔·纳达尔 | 6–4, 6–2 |
2007 |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 吉列尔莫·卡尼亚斯 | 6–3, 6–2, 6–4 |
2006 | 罗杰·费德勒 | 伊万·柳比西奇 | 7–6(7–5), 7–6(7–4), 7–6(8–6) |
2005 | 罗杰·费德勒 | 拉斐尔·纳达尔 | 2–6, 6–7(4–7), 7–6(7–5), 6–3, 6–1 |
2004 | 安迪·罗迪克 | 吉列尔莫·科里亚 | 6–7(2–7), 6–3, 6–1 (退赛) |
2003 | 安德烈·阿加西 | 卡洛斯·莫亚 | 6–3, 6–3 |
2002 | 安德烈·阿加西 | 罗杰·费德勒 | 6–3, 6–3, 3–6, 6–4 |
2001 | 安德烈·阿加西 | 简-迈克尔·甘比尔 | 7–6(7–4), 6–1, 6–0 |
2000 | 皮特·桑普拉斯 | 古斯塔沃·库尔滕 | 6–1, 6–7(2–7), 7–6(7–5), 7–6(10–8) |
1999 | 理查德·克拉吉塞克 | 塞巴斯蒂安·格罗让 | 4–6, 6–1, 6–2, 7–5 |
1998 | 马塞洛·里奥斯 | 安德烈·阿加西 | 7–5, 6–3, 6–4 |
1997 | 托馬斯·穆斯特 | 塞爾希·布魯格拉 | 7–6(8–6), 6–3, 6–1 |
1996 | 安德烈·阿加西 | 戈兰·伊万尼塞维奇 | 3–0 (退赛) |
1995 | 安德烈·阿加西 | 皮特·桑普拉斯 | 3–6, 6–2, 7–6(7–3) |
1994 | 皮特·桑普拉斯 | 安德烈·阿加西 | 5–7, 6–3, 6–3 |
1993 | 皮特·桑普拉斯 | 马利维·华盛顿 | 6–3, 6–2 |
1992 | 張德培 | 阿尔贝托·曼奇尼 | 7–5, 7–5 |
1991 | 吉姆·考瑞尔 | 戴维·惠顿 | 4–6, 6–3, 6–4 |
1990 | 安德烈·阿加西 | 斯特凡·埃德贝里 | 6–1, 6–4, 0–6, 6–2 |
1989 | 伊万·伦德尔 | 托馬斯·穆斯特 | (退赛) |
1988 | 马茨·维兰德 | 吉米·康诺尔斯 | 6–4, 4–6, 6–4, 6–4 |
1987 | 米洛斯拉夫·梅奇日 | 伊万·伦德尔 | 7–5, 6–2, 7–5 |
1986 | 伊万·伦德尔 | 马茨·维兰德 | 3–6, 6–1, 7–6(7–5), 6–4 |
1985 | 提姆·馬約特 | 斯科特·戴维斯 | 4–6, 4–6, 6–3, 6–2, 6–4 |
女子單打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丹妮尔·柯林斯 | 叶连娜·莱巴金娜 | 7–5, 6–3 |
2023 | 佩特拉·科维托娃 | 叶连娜·莱巴金娜 | 7–6(16–14), 6–2 |
2022 | 伊加·斯维亚特克 | 大坂直美 | 6-4, 6-0 |
2021 | 阿什莉·巴蒂 | 比安卡·安德烈斯庫 | 6-3, 4-0 退赛 |
2020 | 因新冠疫情大流行比赛取消[14] | ||
2019 | 阿什莉·巴蒂 | 卡罗利娜·普利斯科娃 | 7–6(7–1), 6–3 |
2018 | 斯隆·斯蒂芬斯 | 耶蓮娜·奥斯塔朋科 | 7–6(7–5), 6–1 |
2017 | 約翰娜·康塔 | 卡洛琳·沃兹尼亚奇 | 6–4, 6–3 |
2016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 6–3、6–2 |
2015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卡拉·蘇亞雷斯·納瓦羅 | 6–2、6–0 |
2014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李娜 | 7–5、6–1 |
2013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玛丽亚·莎拉波娃 | 4–6、6–3, 6–0 |
2012 | 阿格涅什卡·拉德萬斯卡 | 玛丽亚·莎拉波娃 | 7–5, 6–4 |
2011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 玛丽亚·莎拉波娃 | 6–1, 6–4 |
2010 | 金·克里斯特尔斯 | 大威廉絲 | 6–2, 6–1 |
2009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6–3, 6–1 |
2008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耶莱娜·扬科维奇 | 6–1, 5–7, 6–3 |
2007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贾斯汀·海宁 | 0–6, 7–5, 6–3 |
2006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 玛丽亚·莎拉波娃 | 6–4, 6–3 |
2005 | 金·克里斯特尔斯 | 玛丽亚·莎拉波娃 | 6–3, 7–5 |
2004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耶莲娜·德门蒂耶娃 | 6–1, 6–1 |
2003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 4–6, 6–4, 6–1 |
2002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 7–5, 7–6(7–4) |
2001 | 维纳斯·威廉姆斯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 4–6, 6–1, 7–6(7–4) |
2000 | 玛蒂娜·辛吉斯 | 林赛·达文波特 | 6–3, 6–2 |
1999 | 维纳斯·威廉姆斯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6–1, 4–6, 6–4 |
1998 | 维纳斯·威廉姆斯 | 安娜·库尔尼科娃 | 2–6, 6–4, 6–1 |
1997 | 玛蒂娜·辛吉斯 | 莫妮卡·塞莱斯 | 6–2, 6–1 |
1996 | 施特菲·格拉夫 | 嬋達·魯賓 | 6–1, 6–3 |
1995 | 施特菲·格拉夫 | 伊達公子 | 6–1, 6–4 |
1994 | 施特菲·格拉夫 | 娜塔莎·兹韦列娃 | 4–6, 6–1, 6–2 |
1993 | 阿兰查·桑切斯·维卡里奥 | 施特菲·格拉夫 | 6–4, 3–6, 6–3 |
1992 | 阿兰查·桑切斯·维卡里奥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6–1, 6–4 |
1991 | 莫妮卡·塞莱斯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6–3, 7–5 |
1990 | 莫妮卡·塞莱斯 | 朱迪思·威斯纳 | 6–1, 6–2 |
1989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克里斯·埃弗特 | 6–1, 4–6, 6–2 |
1988 | 施特菲·格拉夫 | 克里斯·埃弗特 | 6–4, 6–4 |
1987 | 施特菲·格拉夫 | 克里斯·埃弗特 | 6–1, 6–2 |
1986 | 克里斯·埃弗特 | 施特菲·格拉夫 | 6–4, 6–2 |
1985 |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克里斯·埃弗特 | 6–2, 6–4 |
男子双打
女子双打
混合双打
年份 | 冠军 | 亚军 | 比分 |
---|---|---|---|
1985 | 海因茨·金特哈特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沃伊切赫·菲巴克 卡尔林·巴塞特-瑟古索 |
6–3, 6–4 |
1986 | 约翰·菲茨杰拉德 伊丽莎白·斯迈利 |
埃米利奥·桑切斯 施特菲·格拉夫 |
6–4, 7–5 |
1987 | Miloslav Mečíř 雅娜·诺沃特娜 |
Christo van Rensburg 艾爾娜·萊納赫 |
6–3, 3–6, 6–3 |
1988 | Michiel Schapers 安·亨里克森 |
吉姆·皮尤 雅娜·诺沃特娜 |
6–4, 6–4 |
1989 | 肯·弗拉赫 吉尔·赫瑟林顿 |
舍伍德·斯图尔特 齐娜·加里森 |
6–2, 7–6(7–3) |
外部連結
資料來源
- ^ 1.0 1.1 Tournament History.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 ^ Sony Ericsson Open. Prolebrity. [23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Murray wins Miami Masters title. BBC Online. 200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 ^ Sony Ericsson Open. Prolebrity. [23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March 2014).
- ^ Murray wins Miami Masters title. BBC Online. 2009-05-04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 ^ Buchholz Is Selling, But Not Giving Up, Tournament He Founded.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Sias, Van. The Stat Sheet: Broken stranglehold on 'Sunshine Double'. Baseline. 23 March 2019 [27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 ^ Braden, Jonathon. Roger Federer Will Go For His Third Sunshine Double At The Miami Open | ATP Tour | Tennis. ATP Tour. 21 March 2017 [27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 ^ Rusedski, Greg. Miami courts too slow. Reuters. 3 April 2012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Bembry, Jerry. Picassos, DJs, and a new stadium: Inside the new Miami Open. ESPN.com. 20 March 2019 [29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 See First Glimpses of the Miami Open at Hard Rock Stadium.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Brenner, Steve. Why is the Miami Open moving to a 65,000-capacity NFL stadium?. The Guardian. 30 March 2018 [2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Archived copy.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1, 2014).
- ^ 14.0 14.1 14.2 14.3 14.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MO202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15.0 15.1 Rankings explained. atpworldtour.com. [25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3).
- ^ 16.0 16.1 Rankings explained. WTA. [25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