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地理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端,依山傍海,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
位置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滨海平原东北端,海州湾与沂蒙山脉之间。东濒黄海海州湾,东北隔绣针河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相接,北与山东省莒南县毗邻,西临沂蒙山脉与山东省临沭县接壤,南隔石梁河水库及新沭河与江苏省东海县和连云港市连云区、新浦区相邻[1]。中心地理坐标北纬 34°50′,东经119°07′,县境北起北纬35°07′39″,南至34°40′39″南北长49公里;东起东经119°18′00″,西至东经118°45′39″,东西宽39.5公里。截至2013年,全县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2.5公里。
地形
赣榆县地处中国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褶皱系武当——大别隆起的东延部分苏胶隆起带上。境内地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高程在35米以上,最高364.4米;东濒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公里,沿海海积平原高程0.5~3米;过渡带为陇岗洼地和河湖堆积平原。赣榆县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
地形 | 介绍 |
---|---|
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 | 一般高程75米以上,少部分在35米以上,有山头37座,岭头61座。覆盖物为酸性至中性风化岩、沙土和黄粘土,土层厚度0.5米-1.5米左右。 |
构造剥蚀陇岗洼地 | 一般高程10米-35米,覆盖物为酸性至微碱性沙土、黄粘土和黑粘土。土层厚度约1米-1.5米。 |
山前河湖堆积平原 | 地面高程3米-10米。覆盖物为中性、轻碱性沙土、黄粘土、黑粘土,厚度约20米以上。 |
近代海积平原 | 高程0.5米-3米。覆盖物为碱性沙土、沙壤土、沙粘土和灰黑色粘土,厚度可达30米以上。 |
山
赣榆县有山头37座,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10个乡、镇内。
河
赣榆县境内诸河,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入海,源近坡陡,浅而弯曲,下游迭经改道。水系紊乱。经40余年整治,调整水系,河道有增有废,现存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
海
赣榆县海岸处海州湾底部,南部为连云区,北部为山东省日照市。海州湾中有秦山岛、东西连岛、车牛山、达山、平山5个基岩岛屿,海底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潮间带以下浅滩呈南西-北东向倾斜,平均坡降0.37‰,最大水深10米,沉积物以粉沙质淤泥为主,近岸处厚约5米,随水深的增大面逐渐变薄。水深10米-27米间为冲蚀平原,呈东偏北方向倾斜,平均坡降0.15‰,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厚1米-2米。
海水温度2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2月份平均近岸表层水温4.18℃,底层4.29℃,极值为2.0℃,8月份平均近岸表层水温26.7℃,底层24.2℃,极值28.4"C,平均年温较差,表层22.52℃,底层19.91℃。水温随水深和距岸远近而变化,秋冬两季近岸水温低,远岸水温高,春夏两季则相反,近岸高、远岸低,其等值线分布与等深线基本一致。
泥沙含量与距岸远近、滩涂地质、风浪大小有关。秦山岛外海水澄清,岛附近含砂量低于0.2克/升。海水比重一般在1.016左右,最低值为1.005(1983年暴雨后)。
岛
秦山岛俗名奶奶山,因山形如琴,又名琴山。在青口镇东15.3千米海中,面积0.1928平方千米。有东、中、西三峰,东峰为主峰,位置北纬34°52′15″,东经119°16′36″,高程55.9米,西峰高程36.6米。
气候
赣榆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夏季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日照,降水充足。1月平均气温 −0.3 ℃,7月平均气温 26.3 ℃,年平均气温 13.6 ℃。
赣榆县(1971至200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4.5 (40.1) |
6.5 (43.7) |
11.5 (52.7) |
18.5 (65.3) |
23.9 (75.0) |
27.5 (81.5) |
29.9 (85.8) |
29.5 (85.1) |
26.0 (78.8) |
20.9 (69.6) |
13.6 (56.5) |
7.1 (44.8) |
18.3 (64.9) |
平均低温 °C(°F) | −3.9 (25.0) |
−2.1 (28.2) |
2.3 (36.1) |
8.4 (47.1) |
13.8 (56.8) |
19.3 (66.7) |
23.3 (73.9) |
22.8 (73.0) |
17.6 (63.7) |
11.2 (52.2) |
4.2 (39.6) |
−1.9 (28.6) |
9.6 (49.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8.0 (0.71) |
20.9 (0.82) |
32.4 (1.28) |
47.2 (1.86) |
68.4 (2.69) |
103.9 (4.09) |
237.3 (9.34) |
204.9 (8.07) |
79.1 (3.11) |
48.2 (1.90) |
32.3 (1.27) |
13.3 (0.52) |
905.9 (35.66)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4.0 | 5.2 | 6.4 | 6.6 | 8.3 | 8.6 | 14.0 | 11.0 | 7.6 | 6.6 | 5.4 | 3.6 | 87.3 |
平均相對濕度(%) | 67 | 67 | 68 | 68 | 72 | 77 | 85 | 84 | 77 | 72 | 69 | 67 | 73 |
月均日照時數 | 175.5 | 172.9 | 204.9 | 227.5 | 254.8 | 226.9 | 208.1 | 234.0 | 219.0 | 211.8 | 181.2 | 178.8 | 2,495.4 |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
土壤
自然资源
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瓷石、硅石、榴辉岩、黄砂、矿泉水储量丰富。
自然灾害
- 洪灾:民国29年至1964年有15年受灾,几率为60%,平均每次受灾农田面积24.52万亩。建国后经过整治,情况好转。
- 涝灾:赣榆地区涝灾多发生于夏至到处暑之间。
- 潮灾:潮灾有三,海水内浸,潮水倒灌,大潮上岸。
- 旱灾:赣榆县一般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加之降水集中,造成大量径流流失,干旱几率很高。
- 地震: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庐断裂带发生8.5级郯城大地震,震中距赣榆县十几公里。赣榆县地震烈度10级,“ 官康民舍尽倾, 惟学宫大成殿独存”,“海反退舍三十里” [2]。之后发生过有感地震17次。1975~1984年间,发生0.5~1.7级无感小震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