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門市場 (台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公有西門商場
西門紅樓夜景
概要
地址 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巷33號
前身西門町市場
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开业日期1908年,​116年前​(1908
所有者攤商自治會會長或經營主權:鐘珮瑜
营业信息
贩售商品鄰近西門町商圈及紅樓,以經營休閒餐飲、特色創意商品為主。
营业时间上午10時至凌晨0時
其他信息
公共交通

西門市場原稱西門町市場,是台灣日治時期戰後時期位於台北市的一座市場。[1][2]

歷史

日治

日治時期的台北西門市場
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配置圖

西門町市場也稱為新起街市場,原先是1896年時將艋舺祖師廟市場廢除後新設而來。[1]新建築於1908年4月開始興建,同年11月完工開業,一開始的店鋪主要是早先從艋舺祖師廟市場遷移而來。該市場的主要建築分為本館、八角堂(今西門紅樓)與外店。1920年由台北市管理後,於1921年命名為「西門町市場」,至1931年4月25日再改為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3]

按照1939年資料,市場內店主與僱員合計有383人,每日平均1.9萬人入場。店鋪則包括蔬菜店鋪10家、牛肉6家、豬肉6家、鮮魚17家,而全市場共有109間店舖[3]。其中共有34家為用品店舖,其餘則為食品商,八角堂可分為上下兩層,內有28間商店,在下層包括有菓子商、西洋食料、瓶罐酒類、陶器、玻璃器、茶商、玩具、煙草、銅鐵器、金屬與日用雜貨等;上層方面則有名片商、醫療器械、小間物商(日用、化妝品等)、布商、西洋雜貨、紙墨、藥與咖啡等。[1]

1934至1938年間西門町市場年度銷售額變遷[1]
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店舖數 109 106 104 102 103
市場總銷售額(圓) 1,073,483 1,130,432 1,089,740 1,136,641 1,269,297

當時主要的消費群為居住在城內區域的內地人,銷售額(賣上高)在1934年時平均每一家店鋪在每年有9,848圓(以當時日圓計),至1938年時增加至每年每店12,323圓。該市場所販賣的物品較具特色,且相較其他市場較為高級,包括料理店、學校與會社等會前往採購,相較於永樂町市場,其客源的範圍較廣。這些原因使其成為銷售額最高的台北公設市場。在營業時間方面,八角堂與十字樓的營業時間為早上六時至下午六時;外圍店鋪則可營業到晚間十二時;而露店的部分至夜間營業至隔天中午[1]

1910年,市場內新設一座稻荷神社。除了商業活動之外,西門町市場也有如展覽與表演等作用,如奧田弁次郎從帶團在1910年3月14日起於市場後方演出。在1911年時則在市場內陳列西田龜次郎製作的飛機模型展覽,此外也有動物表演、相撲表演等[1]

戰後

中華民國政府到了1955年才正式接管西門町市場。戰後初期湧入中國各地人士加入經營,而原有位於北側的停車處,也由於攤販的增加而搭起如汕頭火鍋等各種店鋪。原先經營百貨的八角樓上層,則租給了上海商人,曾為平劇、越劇以及其他歌舞團等戲曲演出地點。下層也進而吸引了相關的行業,如戲服店與茶室等。至於本館的部分,維持著原先生鮮市場的作用。[1]

西門市場在日治中期時已有人認為不敷使用,但戰爭開始經費缺乏便勉強續用。戰後台北市政府也有意改建,但政策都並未實行。高玉樹任市長時期,建設局計劃參考南門市場方案以民間投資辦理西門市場的改建,規劃將西門市場改建為地上11層的大樓;到了黃大洲時期,於1990年批示了更新方案,並且計劃將地上一層容納當時已有的店鋪,二樓則容納生鮮攤販。到了陳水扁時期,由於西門紅樓在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先前的各種改建計劃便無法再進行。馬英九競選市長時,雖也重新提出改建為高層大樓計劃,但未有實行。[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佩樺. 臺北市西門市場歷史之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語文學系. 2010. 
  2. ^ 臺北市公有西門商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市市場處機關入口網.110-04-12
  3. ^ 3.0 3.1 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 臺北市役所.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