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山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山阮朝
大越國
Đại Việt Quốc
1778年—1802年
大越皇帝旗
皇帝旗
大越御璽
御璽
藍色部分是阮文惠統治的北安南;而黃色則是由其兄阮文岳統治;綠色則是阮福映的勢力範圍。
藍色部分是阮文惠統治的北安南;而黃色則是由其兄阮文岳統治;綠色則是阮福映的勢力範圍。
首都歸仁朝廷:
歸仁(1778-1793)
富春朝廷:
富春(1788-1801)
昇龍(1801-1802)
常用语言越南語
宗教
佛教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1778-1793
阮岳(首、歸仁朝廷)
• 1788-1792
阮惠(富春朝廷)
• 1792-1802
阮光纘(末、富春朝廷)
历史 
• 阮岳在歸仁登基
1778年
1785年
• 阮惠另立富春朝廷
1788年
1788年
• 阮光纘被擒殺
1802年
货币泰德通寶
光中通寶
光中大寶
景盛通寶
前身
继承
黎中興朝
鄭主
阮主
阮朝

西山朝越南语Nhà Tây Sơn茹西山)又稱作西山阮朝越南朝代名,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國祚二十四年。1771年出身西山地區的阮岳阮侣阮惠三兄弟率領農民起義军,先推翻了廣南國(阮主)的統治,之後一路擴張殲滅了北方的鄭氏政權,1789年滅後黎朝,結束了越南自1527年莫朝建立開始,長達二百六十二年的混亂割據狀態,建立西山政權[1]

西山起義前的越南形勢

自十七世紀開始,越南境內雖然名義上是由後黎朝王室統治,但實際上已分裂成兩部分,分別由定都順化廣南國阮氏政權控制越南南部,而北方的鄭氏政權則控制了後黎朝王室以及越南北部,定都河內

鄭氏阮氏家族都源出於後黎朝開國皇帝黎利(Lê Lợi,1384年或1385年-1433年)的功臣後裔。然而到了十六世紀初期,後黎朝的威穆帝黎濬及襄翼帝黎瀠的昏庸暴虐,導致權臣坐大。1527年,權臣莫登庸憑藉平定叛亂的功績,先後殺死黎昭宗黎恭皇,篡奪皇位,建立莫朝。不過由於當時不少忠於後黎朝的大臣起兵反抗莫朝,使得越南陷入了內戰狀態。清化右衛殿前將軍、安清侯阮淦(Nguyễn Kim,1476–1545)逃亡在哀牢,居住於岑州(屬清化鎮蠻府)之地,使人訪求黎朝子孫,1532年將黎寧迎接到了哀牢,立之為帝,重建後黎朝,是為黎莊宗

1545年,阮淦遭人暗殺,而其女婿鄭檢接手控制了整個御林軍,而鄭檢亦隨著征討莫朝,將後黎朝實權握在自己手上,後黎朝皇帝變成一個幾乎沒有實權的橡皮圖章。

1558年,鄭檢將最南方廣南省的統治權交給了妻舅、阮淦之子阮潢(Nguyễn Hoàng,1525年-1613年),阮潢在接下來的55年裡統治著廣南省。他逐漸地鞏固了他的統治,並將他的控制範圍南向延伸,進入了占婆殘存的領土。他周期性地將他的兵力送往北方協助鄭氏,與莫朝長期交戰。

莫朝在1592年被鄭氏政權擊潰後,鄭氏阮氏家族逐漸交惡,兩者之間的內戰持續了六十多年,試圖控制越南全境,不過雙方勢均力敵,無法徹底消滅另一方。最后雙方並以𤅷江(Linh Giang)為界,阮氏政權鄭氏政權名義上都尊奉後黎朝皇帝。

越南鄭阮紛爭平息後,越南鄭氏政權阮氏政權的邊境享受了近百年的和平時光,不過對廣南國阮氏境內的農民來說,他們的生活卻顯得相當艱苦,長期的土地兼併使廣南國境內的土地都掌握在幾個大地主手上,造成社會不穩。為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廣南國阮氏企圖針對占城高棉暹羅,發動對外戰爭,將所侵佔的別國土地分給失地農民,儘管經常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頻繁的對外戰爭也令境內百姓不堪其苦。

除此以外,廣南國境內貧富懸殊,以及官員貪污腐敗情況十分嚴重,賣官鬻爵的情況時常發生,對百姓的苛捐雜稅繁多,以上一切都成為「西山起義」的導火線。

興起

阮氏三兄弟的家世來歷

西山阮氏三兄弟(阮文岳、阮文侶、阮文惠)的四世祖本姓胡,與越南胡朝皇帝胡季犛是同宗(日後之所以改姓阮,據陳仲金所說,由於這是母親的姓氏。而更重要的,是當時南方統治者為阮氏,使用這個姓氏較易取得人心),原居於越南北部鄭氏政權勢力範圍下的乂安省興元縣,在鄭氏政權阮氏政權交戰當中,被廣南國阮氏軍隊俘虜,並遣送至歸仁府西山邑居住。到阮惠的父親胡丕福時,遷居於堅城邑(今綏遠縣富樂村[2]

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考證,阮文惠的先世曾被廣南國阮氏政權朝廷委任為「西山寨主」,阮文惠的兄長阮文岳就曾繼承這個職位,因此說阮氏兄弟並非一般農民家世,而是西山邑裡的一個「下層封建主小康之家」[3]

阮文惠年少時,曾受到思想啟蒙而萌起起義念頭。他的父親胡丕福,曾向儒者焦獻(原姓)學習。焦獻因受到權臣張福巒的迫害而逃亡,遇上胡丕福後,認為其子阮文岳阮文惠具備出色的軍事領悟能力,便激勵他們對抗廣南國阮氏政權[4]

西山起義背景

1738年,阮福濶(Nguyễn Phúc Khoát,1714年-1765年)成為第九代廣南國君主(1738年-1765年),稱號武王(Vũ Vương),他是個貪圖享受、沉迷女色、窮兵黷武的君主,在位期間加重了對百姓稅收,導致了廣南國境內百姓的不滿。阮福濶逝世后,大臣清化貴縣人張福巒(Trương Phúc Loan,?-1776年)矯詔擁立阮福濶第十六子阮福淳嗣位。阮福淳以其擁立有功,封之為國傅、掌戶部事管中、象奇兼艚務。

阮福淳嗣位的時候年僅十一歲,年幼貪玩,不理政事,張福巒縱之不管,甚至引導他四處遊玩。而朝中政務皆歸張福巒管理。廣南國朝中皆為張黨,蔡生等人分據各要職,貪贓枉法。國人皆恨張福巒,將他比作秦檜,稱之為「張秦檜」(Trương Tần Cối)。張福巒又以謀反之罪誅殺反對自己的重臣阮福昱(尊室昱)、阮福文(尊室文)等人,將朝中反對勢力殺害殆盡。

1769年,暹羅吞武里王朝的統治者鄭昭出兵,企圖恢復暹羅柬埔寨的統治,但事實上是主要針對廣南國阮氏。最后暹羅獲勝,廣南國被迫放棄侵佔柬埔寨的領土。

對外戰事的失敗,沉重的苛捐雜稅,加上張福巒一黨的貪橫和殘暴,導致廣南國境內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包括最著名的「西山起義」。出身在西山地區的阮氏三兄弟(阮文岳、阮文侶、阮文惠)在1771年發動農民起義,企圖推翻廣南國阮福淳的統治。

征服廣南阮氏

阮氏三兄弟(阮文岳、阮文侶、阮文惠)的西山軍稱他們是真正為百姓而戰,在起義翌年,西山軍擊退廣南國阮氏軍隊的鎮壓,並得到廣南國境內大部分農民的擁護。另一方面,西山軍亦得到部分山區原住民的支持。這與阮文岳的第二任妻子雅都越南语Ya Dố出身巴拿族頗有關係。

阮文惠當時只有19歲,但郤健壯而有軍事膽略,對軍事領悟能力甚高,並且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因而在軍中甚得眾望[3]。他聲稱西山軍的目的是停止廣南國阮氏對百姓的壓榨,重新統一越南,以及重新鞏固后黎朝君主(位於河內)的君權。此外,西山軍亦承諾剷除貪官,以及重新分配田地。

扶植華南海盜

西山軍奪得南圻后,仍需海上戰力以對付越南南部的阮氏家族以及北方的鄭氏家族,以鞏固剛建立的西山政府,同時亦急需物資以應付軍事開支。於是便以授與官軍頭銜為誘因,賦予海盜為西山軍募集勢力的權力,在各取所需的情況,華南海盜陳添保莫官扶鄭七等人受聘與西山軍建立伙伴關係。在西山政府的認可下,海盜具有封官贈銜的能力,成了吸收兵員的重要手段,小股海盜勢力亦因此日漸壯大,成為一個個包含盜首,頭目稱謂的有龐大組織,建立了一個海盜活動體系,[5]懂得了怎樣在海上使用武器和建立據點。雖然中國官員對華南海盜勢力的增長有所警惕,但由於海盜當時的活動範圍多圍繞越南水域,又鑑於清廷和西山軍的外交問題,清廷與華南海盜的直接衝突尚未白熱化,越南成為華南海盜強而有力的避風港。

不過西山軍被阮福映擊敗后,為了向清廷釋出善意,阮福映開始對華南海盜趕盡殺絕,莫官扶、鄭七等海盜魁首被殺。頓失西山政權依靠的海盜唯有回到廣東沿海地區發展。鄭七死後,鄭一繼其位。盤踞越南之海盜回歸,致使華南海盜的勢力競爭白熱化,海盜各自形成大小規模不同的組織,彼此互相攻擊,華南海盜數量因此曾一度減少[6]

征服北越鄭氏

1785年,西山軍在瀝涔吹蔑之戰擊敗阮福映與暹羅聯軍。次年,阮惠越過海雲關,佔領富春,以擁護後黎朝政權為口號揮軍北上,北伐鄭主。攻克昇龍後,阮惠覲見黎顯宗,獲封為「元帥扶正翊運威國公」,黎顯宗甚至將幼女黎氏玉昕許配給他。然而,與阮惠見面的第二天,顯宗就逝世了。他的孫子黎維祁繼位為帝,史稱昭統帝。

清朝出兵干涉失敗

稱帝

西山朝玉玺

衰亡

歷代君主

西山朝前半段時期是由阮文岳歸仁號令統治,中半段時期和後半段時期是由阮光平(阮文惠改名)和阮光纘(阮弘瑞改名)父子於富春(現在的順化)號令統治。

歸仁朝廷

西山朝歸仁朝廷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时间 陵號
- - 阮岳
(阮文岳)
?年-1793年 1778年-1793年 泰德 1778年-1793年 -

富春朝廷

西山朝富春朝廷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时间 陵號
太祖 武皇帝 阮光平
(阮文惠、阮惠)
1753年-1792年 1788年-1792年 光中 1788年-1792年 丹陽陵
- - - 阮光纘 1783年-1802年 1792年-1802年 景盛 1793年-1801年 -
寶興 1801年-1802年

世系图

胡丕康
胡士英
胡世炎
胡丕福
1753-1792
歸仁朝廷
(1)泰德帝
阮岳
?-1778-1793
富春朝廷
(1)阮太祖
阮惠
1753-1788-1792
孝公
阮文寶
?-1793-1798
富春朝廷
(2)景盛帝
阮光纘
1783-1793-1802

參考文獻

  1. ^ 越南阮家王朝. 爱历史–老照片的故事. [201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2. ^ 陳仲金(1992年),第254页
  3. ^ 3.0 3.1 郭振鐸 & 張笑梅(2001年),第512-513页
  4. ^ 郭振鐸 & 張笑梅(2001年),第512页
  5. ^ 穆黛安(2019年),第35-38页
  6. ^ 穆黛安(2019年),第59页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