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子恪
蕭子恪(478年—529年),字景沖,南蘭陵郡蘭陵人[1][2],南北朝南齊宗室、南梁官員。豫章文獻王蕭嶷的次子。
生平
蕭子恪在永明年間獲封南康縣侯。十二歲時,蕭子恪和從兄司徒、竟陵王蕭子良寫下《高松賦》,衛軍將軍王儉看到覺得驚奇;他最初擔任寧朔將軍、淮陵太守,建武年間遷任輔國將軍、吳郡太守,同時找來沈約和孔珪學習[1][2]。大司馬王敬則在會稽造反,聲稱擁立蕭子恪為帝,他卻棄郡逃亡;始安王蕭遙光勸齊明帝趁這機會誅殺齊高帝和齊武帝的子孫,明帝就召來蕭子恪和竟陵王蕭昭胄的兄弟親屬等七十多人到永福省,令太醫煮熟二斛椒,同時預先製造數十具棺材,向舍人沈徽孚說:「椒熟的時候賜死他們。」期待在到三更殺害他們。明帝暂时睡下,主书单景隽请求依旨杀死诸侯,沈徽孚坚持要再看形势。三更天,萧子恪赤脚跑到建阳门,明帝惊醒,得到沈徽孚、单景隽的回答,抚床说:「蕭遙光幾乎误了人事。」于是哭着与萧子恪相见,赐诸侯饭菜,还任萧子恪为太子中庶子。東昏侯蕭寶卷即位,他遷任秘書監,領授右軍將軍,不久改官侍中;中興二年(502年)轉任輔國諮議參軍[3][4]。
天監元年(502年),南梁朝廷降蕭子恪爵位為南康縣子,除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但他以病未拜任,徙任光祿大夫,很快但任司徒左長史;又外任永嘉太守。回朝後出任光祿卿、秘書監,再外任明威將軍、零陵太守。天監十七年(518年),又入朝任官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到普通元年(520年)遷官宗正卿;兩年後(522年)轉遷都官尚書。普通四年(523年),蕭子恪轉為吏部尚書,兩年後(525年)改任太子詹事。大通二年(528年),他外任寧遠將軍、吳郡太守,次年(529年)於郡舍去世,虛歲五十二,朝廷下詔贈侍中、中書令,諡號恭[5][6]。他有兄弟十六人都在南梁當官,其中他和蕭子質、蕭子顯、蕭子雲、蕭子暉都有才能,他曾和親友說:「文史的事,我的弟弟準備充足,無須我牽掛,只求節儉奉公,並無犯錯就可以了。」他亦曾涉獵文學,但很快丟下了,因此沒有留下文集[7][8]。
墓葬
蕭子恪下葬於大通三年(529年)八月。墓葬位於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靈山西北麓,在2008年3月上旬被盗,隨後被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坑长19.5米,宽2.4-3.9米,方向320°。墓坑内有墓道、砖室、排水沟,其中砖室由封门墙 、甬道与墓室构成。葬具仅存部分铁棺钉,人骨仅存门齿2颗、臼齿1颗与零星肢骨。随葬品丰富,包括:
- 陶器:盘、碟、鉢、果盘、托盘、唾壶、灯、奁盒、香熏、井、女俑、男俑、凭几、仓、牛车、马。
- 其他器物:青瓷壶、铜钱、铁钱、铜泡钉、铁钉、滑石猪、墓志。[9]
墓誌為石灰石質,長90.3釐米,寬70.5釐米,厚9釐米,殘存文字如下:[10]
梁故侍中中書令寧遠將軍吳郡太守……
五兵尚書南昌縣開國侯琅耶王規……
仁威將軍晉陵太守陳郡謝舉製銘
君諱□□(子恪),字景沖,南蘭陵郡蘭陵縣都鄉中都里人也。祖□□□□□□神武睿哲,□明為□,□功超□,□為君則,威加四海。父丞相文獻王,□真體道,含章懷秀,□□陶甄,□邵好善,□□歸遂□已備昭□□□□版牒。君禀氣中和,跡鄰□善。韶容令德,□□□□之□;清徽淑□,風播□追之□。……禮□著於□□就辭敕□□也□□□□散劄含裳蔚雲□而競緣。司徒文宣王雅好篇仕,餝館禮賢,開閤求士,唐染來趨,鄒枚競湮。□制高松之□,□者成群。君乃斐然□□,□□便就,新聲逸□,貫滄時流。文□辭□,咸加歎□。君雅□□□,閑於進止,從容□□,觀者相趨。□□□端正之聲□多慚色□□得風□之□不能邁也。及世□嗣□特駕宴愛□建永家禪代□□既□□□□□□禮樂駕□□□□愍懃起家,為寧朔將軍、淮陵太守,仍遭天□毀瘠□基□□□□□軍……以大吳□震□□肩髀首蕭賢救莫或居之,遂□組昌□分……政□□弼□也訟息煩賞……齊儲□□樂……太原□除太子中□官……季……雖時過道……□□代所□□入……以中□□□□司從……石……王交文……□□□道……開□□□□之疑……之□□歷□求□出……轉□選部……君……古許□□□還□次……怠所以嘉□允……吳郡太守仕官……不其宣室遘……死□□□,春秋五十有二。其年秋八月□成……君□□□舉檢□和平奄……□□以……惠事□行……生而……之□□昔……氏……年……佐郎……
引用
- ^ 1.0 1.1 《梁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齊豫章文獻王嶷第二子也。……子恪兄弟十六人,並仕梁。有文學者,子恪、子質、子顯、子雲、子暉五人。
- ^ 2.0 2.1 《南史·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二》:豫章文獻王嶷字宣儼,(齊)高帝第二子也。……建武中,第二子子恪托(沈)約及太子詹事孔珪為文。……子廉弟子恪字景沖,永明中,以王子封南康縣侯。年十二,和從兄司徒竟陵王子良高松賦,衛軍王儉見而奇之。建武中,為吳郡太守。
- ^ 《梁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大司馬王敬則於會稽舉兵反,以奉子恪爲名,明帝悉召子恪兄弟親從七十餘人入西省,至夜當害之。會子恪棄郡奔歸,是日亦至,明帝乃止,以子恪爲太子中庶子。東昏卽位,遷秘書監,領右軍將軍,俄爲侍中。中興二年,遷輔國諮議參軍。
- ^ 《南史·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二》:及大司馬王敬則於會稽反,奉子恪為名,而子恪奔走,未知所在。始安王遙光勸上並誅高、武諸子孫,於是並敕竟陵王昭胄等六十餘人入永福省,令太醫煮椒二斛,並命辦數十具棺材,謂舍人沈徽孚曰:「椒熟則一時賜死。」期三更當殺之。會上暫臥,主書單景雋啟依旨斃之,徽孚堅執曰:「事須更審。」爾夕三更,子恪徒跣奔至建陽門。上聞驚覺曰:「故當未賜諸侯命邪?」徽孚以答。上撫床曰:「遙光幾誤人事。」及見子恪,顧問流涕,諸侯悉賜供饌。以子恪為太子中庶子。東昏即位,為侍中。中興二年,為相國諮議參軍。
- ^ 《梁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天監元年,降爵爲子,除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以疾不拜,徙爲光祿大夫,俄爲司徒左長史。子恪尋出爲永嘉太守。還除光祿卿,秘書監。出爲明威將軍、零陵太守。十七年,入爲散騎常侍、輔國將軍。普通元年,遷宗正卿。三年,遷都官尚書。四年,轉吏部。六年,遷太子詹事。大通二年,出爲寧遠將軍、吳郡太守。三年,卒于郡舍,時年五十二。詔贈侍中、中書令。諡曰恭。
- ^ 《南史·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二》:梁天監元年,降爵為子,位司徒左長史。子恪普通三年累遷都官尚書,四年轉吏部。大通二年,出為吳郡太守,卒官。諡曰恭子。
- ^ 《梁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子恪兄弟十六人,並仕梁。有文學者,子恪、子質、子顯、子雲、子暉五人。子恪嘗謂所親曰:「文史之事,諸弟備之矣,不煩吾復牽率,但退食自公,無過足矣。」子恪少亦涉學,頗屬文,隨棄其本,故不傳文集。
- ^ 《南史·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二》:子恪兄弟十六人併入梁,有文學者子恪、子質、子顯、子雲、子暉。子恪常謂所親曰:「文史之事,諸弟備之矣,不煩吾復牽率。但退食自公,無過足矣。」子恪亦涉學,頗屬文,隨棄其本,故不傳文集。
- ^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灵山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11期。
- ^ 邵磊:《南朝齐梁皇族萧子恪墓志浅析》,《碑林集刊》第22辑。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