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蒲安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蒲安臣
美国众议院议员
来自麻薩諸塞州5选区
任期
1855年3月4日—1861年3月3日
前任William Appleton
继任William Appleton
个人资料
出生Anson Burlingame
(1820-11-14)1820年11月14日
 美国紐約州希南戈縣新柏林
逝世1870年2月23日(1870歲—02—23)(49歲)
俄罗斯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省聖彼得堡
墓地 美国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政党一無所知共和黨
母校密芝根大學哈佛法學院
签名

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安森·伯靈格姆,1820年11月14日—1870年2月23日)是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外交家,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擔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擔任中国使节美国人

生平

美国共和党創黨元老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新柏林。1823年随父母移居俄亥俄州,10年后再移居密歇根州。从1838年到1841年他在密歇根大学的一个分校学习。1846年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在波士顿擔任律师,并开始投身政治。1848年,他为美国自由土地党(United States Free Soil Party,存在于1848年—1852年)所作的演讲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853年,他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那时他加入了一无所知运动

不久,美国全国对奴隶制度产生激烈的争议。蒲安臣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1856年6月2日发表著名演说《马萨诸塞州的抗辩》,为美国解放黑奴运动的重要文献。1854年,一群反对黑人奴隶制的人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这就是今天的美国共和党,蒲安臣正是美国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的帮助,该党在马萨诸塞州成立。1855年,他进入美国国会,当了6年的国会众议员(1855年—1861年)。

美国驻华公使

1861年6月14日,林肯总统就职后不久,任命蒲安臣为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任期共有6年。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在驻华公使任上,蒲安臣积极执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取代“武力外交”。“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也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相对于俄、法、德等国的横暴而言,美国的对华态度赢得清政府的好感,对蒲安臣也具有特别的信任。蒲安臣还曾协助中国,对付英国人李泰国[1]

安德鲁·约翰逊

中国首任使节

1867年11月27日,擔任驻华公使已达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在总理衙门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会上,“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奏折,建议委任蒲安臣这个友好人士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同去的还有同文馆的英文学生德明、凤仪(曾随斌椿去游历过);俄文学生塔克什讷、桂荣;法文学生联芳(後官至外務部左侍郎、荊州將軍)、廷俊。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进行中国首次近代外交活动,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个蒲安臣使团一行三十人,自上海虹口黄浦江码头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起航前往美国旧金山。随同出访的还有两名中国官员:总理衙门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以及翻译张德彝。蒲安臣的两名副手:左协理是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John M.Brown),右协理是海关税务司法籍职员德善(E.de Champs)。为这次出访,蒲安臣还受委托设计了中国第一面国旗。

1868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由洋人率队的正式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的合影,左起庄椿龄、桂荣、联芳、凤仪、德善、孙家谷、蒲安臣、志刚、柏卓安、德彝、塔克什纳,元廷镛、炕砚农

美国

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团到达旧金山。5月中,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在招待这个使团的宴会上祝贺蒲安臣是"最年轻的一个政府的儿子和最古老的一个政府的代表"。

6月2日,使团到达华盛顿,次日拜访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6月6日,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在华盛顿接受了中国的首封国书。他也以中国代言人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强调中国欢迎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而各国应该对中国保持一种明智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自主,应该维持。我希望它的独立,应该保全。我希望,它能获得平等,这样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权给予一切国家”。

7月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条约承认中国是一个平等的国家,反对一切割让中国领土的要求。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何时开通电报、修筑铁路,何时进行改革,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维多利亚女王

英国

9月19日,蒲安臣使团继续以“中国钦差”身份,到达英国伦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温莎宫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正在蒲安臣使团访英期间,12月4日,英国内阁改组,自由党获胜,葛莱斯东任首相,克拉兰敦取代司丹立出任外交大臣。12月26日,新任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会见了蒲安臣等人。28日,克拉兰敦发表一份自制性的照会,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实行修约缓进政策,“不实施与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种不友好的压迫”;并且宁愿同中国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触,不愿同各地方官吏交涉。交换条件是中国应当忠实遵守各种条约义务。蒲安臣在英国大体上完成了使命,达成了既定目标。1869年1月1日,蒲安臣以中国使臣的名义复信,表示完全同意。

拿破仑三世

法国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一行到达巴黎。法国一向反对美国的“不割让主义”,但由于英国已经表示采纳修约缓进政策,法国也只得与英国保持一致(1月5日法国外交部长拉发特向驻法英使表明态度)。1月2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接见蒲安臣。但是由于反对势力强大,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后停留了半年多,仍然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既未能取得像在华盛顿那样的条约,或者像在英国那样的自制性照会,只好失望的离开法国。

普鲁士

俾斯麦

使团于1869年9月21日前往瑞典,10月7日离开斯德哥尔摩,10月30日离开丹麦,11月18日离开荷兰,1870年1月前往柏林。在柏林,蒲安臣顺利地完成了谈判;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发表了与英国类似的对中国有利的声明。

俄国

1870年2月1日,使团由普鲁士前往俄国。2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圣彼得堡接见了蒲安臣一行。当时俄国与英国在亚洲争霸,与后起的美国关系相对友好。但是沙皇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性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日夜焦思:俄国“与中国毗连陆地万数千里。既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来当,又将贻笑于俄人”,于会见次日就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病势日加。

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肺炎在圣彼得堡突然逝世,终年50岁。清朝政府为表彰蒲安臣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和衷商办”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竭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授与一品官衔,以及抚恤金一万两银子。他的遗体从俄罗斯送回美国。波士顿市政府在著名的法尼尔厅(Faneuil Hall)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内挂起美国的星条旗和中国的黄龙旗。[2]

家庭:

兒子愛德華( Edward Burlingame ) 創辦Scribners magazine.

身后

蒲安臣半身塑像,作者周利民,2018年摄于加州伯灵格姆图书馆

今天,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堪萨斯州威斯康辛州,各有一座以蒲安臣的姓或者名命名的城市,加州的那一个伯灵格姆建立于1908年。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蒲安臣的逝世写下如下悼词:“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注释

  1. ^ 在他任公使时期,有一次一位美国人在中国为非作歹,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不少麻烦,蒲安臣在听了中国受害人的证词后,立即以公使身份命令将那位美籍犯人处以死刑,拖出去吊死。
  2. ^ 中国第一个现代外交使团. [201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1). 

参考书目

  •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 威廉士:《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造使出国
  • 志刚:《初使泰西记
  • 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New York: Scribner's, 1912).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