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以群
叶以群(1911年5月—1966年8月2日),乳名志泰,原名叶元灿,曾用名叶华蒂、叶明、华蒂,笔名以群、杨华、华君等,男,安徽歙县人,中国文艺理论家、作家。文革受难者。[1][2]
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于1932年在上海四川路大三元酒家与田汉、丁玲、刘风斯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左联,任左联组织部长,并任左联刊物《北斗》编委。
抗日战争期间加入文协,任《抗战文艺》编委。1938年与孔罗荪合编《文艺阵地》。1944年在重庆成立了文化联络社,茅盾任社长,叶以群任总编辑。主编《青年文艺》。1945年,主编《文哨》月刊。1946年与茅盾在上海合编《文联》半月刊。1948年与周而复合编了当时香港唯一的大型文艺杂志《小说月刊》。同年受潘汉年委托,负责筹建“香港南群影业公司”,并由欧阳予倩导演拍摄了夏衍的《恋爱之道》,由章泯导演拍摄了葛琴的《结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协助巴金主编《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杂志。1961年由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曾作为高校教材,受到好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春桥点名批判叶以群、孔罗荪等人,遭到猛烈批斗,被批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周扬在上海的代理人。1966年8月2日上午,叶以群不堪受辱,跳楼自杀。
1979年1月初,叶以群获得平反,巴金在叶以群的追悼会致悼辞。
作品
著作
文论
- 《文艺创作概论》,1933年
- 《创作漫画》,1936年
- 《文学低基知识》,1941年
- 《文艺思想问题笔记》,1954年
- 《在文艺思想战线上》,1957年
- 《我们的文艺思想》,1958年
- 《谈有关文学特征的几个问题》,1958年
- 《苏联文学的光辉成就从哪里来?》,1958年
- 《文学问题漫谈》,1959年,1963年增订本
- 《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1960年,1963年修订本
- 《以群文艺论文集》,1983年
报告文学
- 《生长在战斗中》,1940年
- 《战斗的素绘》,1943年、《南京的虐杀》1946年
其他
- 《旅程记》,1942年,散文、文论合集
- 《妹妹行》,1943年,话剧
- 《新人的故事》,1943年,短篇小说集
- 《在不平常的日子里》,1958年,散文
- 《今昔文谈》,1962年,文论、杂文
- 《高尔基画传》,1956年,传记
- 《文学的基础原理》上下册,1963年-1964年;1964年合订本;1983年修订本
译著
- 《隐秘的爱》,短篇小说集,原著:苏联高尔基,翻译:华蒂(叶以群)、森堡,1932年
- 《英雄的故事》修订本,1941年
- 《祈祷》,短篇小说,原著:日本川绮妮子,1933年
- 《苏联文学讲话》,原著:苏联塞维林·多里福诺夫,1936年
- 《读书生活怎样写作——高尔基文艺书信集》,翻译:叶以群、全麟,1937年
- 《读书生活新文学教程》教材,原著:苏联维诺格拉多夫,1937年
- 《读书生活》,1952年
- 《给初学写作者》书信,原著:苏联高尔基,1941年、1949年、1952年
- 《苏联作家论》评论集,原著:苏联塞维林,1941年
- 《高尔基论儿童文学》原著:苏联密德魏杰娃编,翻译:叶以群、孟昌,1956年
评价
叶以群之子叶周在文章《父亲远去的身影》中概括父亲的一生:“纵观父亲的文学生涯,在他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他与同时代的文坛巨擘们都曾有过十分紧密的合作。在抗日和国共内战时期,他在周恩来副主席的领导下,历尽艰险,掩护郭沫若、茅盾撤退转移;在重庆与老舍共同主持“文协”的工作。建国前夕,他在香港执行潘汉年的指示,送往迎來四百多位著名人士,最后将他们安全送往新中国。建国初期,他和于伶并肩打造新中国上海的电影事业;稍后,他又接受周扬的委托主编高校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最终这本教材走进大学课堂,曾经滋养了无数代文学人;也难忘上世纪60年代,他辅佐巴金先生主编《收获》和《上海文学》杂志,在时风时雨的文坛上如履薄冰,殚思极虑,尽己所力,创建文学品牌,培养年轻一代……想起这些我终于觉得,父亲的生命不长,可是他活着时极尽了精彩!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中国文革浩劫受难者纪念园:叶以群
- 巴金自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革期间哪些名人自杀了
- 《随想录选集》,巴金著,2004年,三联书店,ISBN 7-108-0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