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杲
范杲(938年—993年)[1][2],字師回,北宋宋太宗趙炅年間任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及永興軍路安撫使,年五十六歲。其父范正為青州從事,其從父范質為後周及北宋兩朝宰相,岳丈劉溫叟,同母兄范晞,另有兩子皆為北宋官員[3],而其中一人范坦為進士[4]。
生平
范杲自幼喪父,其從父范質視范杲為親子。范杲志向學習,與姑臧李均及汾陽郭昱齊名,文章深僻難曉,後輩多羡慕仿效。以蔭補太廟齋郎入官場,再遷國子四門博士。[5]
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趙炅打敗北漢,收復河東旋歸,范杲叩馬進詩「千里版圖來浙右,一聲金鼓下河東。」。此舉令趙炅愛嘆不已,因而增范杲俸祿及賜予章服。[6][7]
范杲曾攜同自己的文章拜見陶穀及竇儀,兩人都稱讚范杲之文采,更著范杲舉進士,及至秋試,有人上書認為范杲身為閥閱之家不應與寒士爭科第,所以令到范杲不應舉。[8]
另外范杲亦因為幼時攜同自己的文章作為見面禮送給劉溫叟,而得到劉溫叟讚賞,更將女兒許配給范杲。[9]
之後升遷為著作佐郎,出任許鄧兩州從事,但因事免去。太平興國初年,遷為著作郎及史館直學士,歷右拾遺及左補闕。趙炅雍熙二年(即公元985年),任貢舉同知。未幾上書自言其才可比東方朔,求重用,用以觀察效果,因而得到趙炅提拔擢升為知制誥。[10]
趙炅任命范杲與翰林學士蘇易簡、中書舍人王祐及同為知制誥之宋湜與宋白等人接續編修《文苑英華》,至雍熙三年完成。[11]
范杲有一生性吝嗇同母兄長范晞,曾為興元少尹,但放棄官位而居於京兆府,范晞頗能增值財富,身家已累積鉅萬,但未嘗分給故舊親戚。到雍熙四年,范杲因家貧,已經欠人錢數百萬,有來自長安親故告知范杲,范晞已經不再吝嗇財物,更加揮金無數。范杲得知後非常高興,因而上言因兄長年紀漸老,希望出守主管京兆府以便照顧兄長,而趙炅亦順從其請,改范杲為工部郎中及京兆府知府,罷去知制誥。但到范杲到達京兆府上任才真正得知范晞吝嗇如故,更屢次以不法事干擾公府,令范杲非常後悔。范杲在京兆府任職多年,但不善治理。當時有賊黨劉渥在屬縣搶劫掠奪,吏卒每每解散奔走,而范杲就都十分擔心害怕,幾乎變成狂惑病。之後轉往壽州作知州,上言認為自己世代史官,希望秉承,及完成國朝大典。趙炅亦順其意召為史館修撰。[12][13]
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趙炅御製「獨飛大鵝」、「大海求明珠」兩棋局,展示予三館學士,但全都不明所以,趙炅就召中使裴愈教授要點,范杲等之後都相繼上表稱謝。[14][15]
同年十一月,因時為翰林學士之宋白降職遷往鄜州,范杲接連致書宰相李昉,求入翰林院為學士,而獲李昉屢次開解。未幾,趙炅賜牌匾「玉堂」予翰林院,范杲即呈上《玉堂記》請求備職。趙炅厭惡范杲過於急進,因而將范杲改為右諫議大夫出使濠州任知州,之後才復召為史館修撰。而畢士安則接任翰林學士之位。[16][17][18]
淳化三年,因趙普身故,時為右諫議大夫之范杲被派遣代任鴻臚卿協助辦理趙普之喪事。[19]
淳化四年,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朝代之典籍尚未完備,趙炅就召范杲、吏部侍郎兼秘書監李至、翰林學士張洎及同為史館修撰之張佖同修國史。范杲得知被召後非常高興,以為提升官職,晨夜趨進。去到宋州,遇見朗州通判錢熙,范杲就問錢熙知否朝廷將其遷作何官,錢熙就答范杲,趙炅只召范杲重修《太祖寶錄》而已,范杲只好一直默不作聲。之後范杲更染疾,到達京師之後一個月就身故,終年五十六歲。而范杲兩子則因此得到趙炅憐憫而獲得錄用。[20][21][22]
為人
而史書記載范杲為人虛誕,喜說笑,治民非其所長,不善人際關係,惟獨與柳開友好,更相互標榜,時稱“柳、范”。范杲不善謀生計,家日益貧窮,終日端坐,不知生計所出。[23][24][25][26]
作品
- 《講聖》
「千里版圖來浙右,一聲金鼓下河東。」[27]
- 《寄宣議大師英公》
「西游久不得師書,睹物相思展篆圖。情厚未忘蓮社約,分深曾伴橘洲居。青雲作陣宜長臥,白酒資吟莫破除。見說近來揮彩筆,字皆飛動有功夫。」
參考文獻
- ^ 《續資治通鑑‧第十七卷》:「太宗淳化四年四月,癸未……范杲同修國史。」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備,乃議召杲。杲聞命喜甚……至京師,旬月卒,年五十六。」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太宗閔之,錄其二子。」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子坦亦登進士第。」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杲字師回,父正,青州從事。杲少孤,質視如己子。刻誌於學,與姑臧李均、汾陽郭昱齊名,為文深僻難曉,後生多慕效之。以蔭補太廟齋郎,再遷國子四門博士。」
- ^ 《澠水燕談錄‧歌詠》:「藝祖收河東凱旋,范杲叩馬進詩曰:「千裏版圖來浙右,一聲金鼓下河東。」上愛嘆不已,增秩,賜章服。杲,魯公質之侄,好學有文,時稱「高、梁、柳、范」,謂高弁、梁周翰、柳開與杲也。」
- ^ 《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太宗收並門,凱旋日,范杲叩回鑾進詩曰:「千裏版圖來浙右,一聲金鼓下河東。」賜一官。」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嘗攜文謁拜見陶穀、竇儀,鹹都大稱賞,謂杲曰:「若舉進士,當待對待汝以甲科甲科。」及秋試,有上書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言閥閱之家不當與寒士爭科第,杲遂不應舉。」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劉溫叟傳》:「范杲幼時,嚐以文贄溫叟,大加稱獎,以女妻之。」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稍遷著作佐郎,出為許、鄧二州從事,坐事免。太平興國初,遷著作郎、直史館,歷右拾遺、左補闕。雍熙二年,同知貢舉。俄上書自言其才比東方朔,求顯用,以觀其效。太宗壯之,擢知制誥。」
- ^ 《麟臺故事‧ 卷二》:「太平興國七年,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丞楊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史館戰貽慶,國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中書舍人王祐,知制誥范杲、宋湜與宋白等共成之。雍熙三年上之,凡一千卷。」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杲家貧,貸人錢數百萬。母兄晞性嗇,嘗為興元少尹,居主京兆,殖貨鉅萬。親故有自長安來者,紿杲曰:「少尹不復靳財物,已揮金無算矣。」杲聞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養。太宗從其請。改工部郎中,罷知制誥。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視事逾年,境內不治。會賊帥劉渥剽掠屬縣,吏卒解散,遂驚悸成疾。移知壽州,上言:「家世史官,願秉直筆,成國朝大典。」召為史館修撰,固求掌誥詞,帝從之。」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太宗雍熙四年二月,右補闕、知制誥范杲家貧,負人息錢數百萬。母兄晞,嘗為興元少尹,棄官居京兆。能殖貨,家累鉅萬,性尤吝嗇,未嘗分故舊親戚。人有從長安至者,紿杲曰:「少尹不復靳財物,揮金無算矣。」杲聞之,喜,因請出守給養兄。上可其奏。壬子,授工部郎中、知京兆府。知制誥出領外藩,自杲始。杲既至,晞吝嗇如故,屢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恨,性簄俊放誕,喜談諧,而治民御下非其所長。時有叛卒劉渥者,聚觽攻劫屬縣,關右騷然。杲每見吏卒趨走,即驚悸,以為渥至,幾成狂惑病。乃移知壽州,復上言家世史官,願得秉直筆成國朝大典,因召為史館修撰。」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太宗淳化二年二月,內出御製飛天蛾、大海求明珠二碁勢,示三館學士,皆不能曉。上召中使裴愈授以指要,史館修撰范杲等相率上表稱謝。」
- ^ 《麟臺故事‧ 卷五》:「太宗皇帝待遇三館特厚。淳化二年,詔翰林學士蘇易簡以上三體書石本遺吏部侍郎兼祕書監李至、左諫議大夫楊徽之及三館學士,凡二十五人,皆上表謝。明年,以新印《儒行篇》賜中書、樞密院、兩制、三館、御史中丞、尚書丞郎、給諫等,人各一軸。又嘗內出御製「獨飛大鵝」、「大海求明珠」二棊勢示三館學士,皆不曉,上召中使裴愈授以指要,修撰范杲等相率上表稱謝。自是奎文宸翰必以宣示,新異之物必以燕賞,製作必令歌頌,常與宰執、侍從等,而其從容文藻則又過之。」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時翰林學士宋白左遷鄜州,賈黃中、李沆參知政事,蘇易簡轉承旨,杲連致書相府,求為學士,且言於宰相李昉曰:「先公嘗授以制誥一編,謂杲才堪此職。」因出示昉,昉屢開解之。未幾,太宗飛白書「玉堂」額以賜翰林,杲又上《玉堂記》,因請備職。太宗惡其躁競,改右諫議大夫、知濠州,復召為史館修撰。」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太宗淳化二年十一月,刑部郎中、知制誥范杲數致書宰相,求入翰林為學士,又嘗出制誥一編示李昉,曰:「先公謂杲才任學士,故以此付杲,不敢失墜。」昉每開釋之。於是獻玉堂記,請備其職,上惡其躁競,終不使居內署,改右諫議大夫,出知濠州。」
- ^ 《續資治通鑑‧卷十六‧宋紀十六》:「太宗淳化二年十一月,刑部郎中、知制誥范杲數致書宰相,求入翰林為學士,又嘗出制誥一編示李昉曰:“先公謂杲才任學士,故以此付杲,不敢失墜。”昉每開釋之。於是獻《玉堂記》,請備其職。帝惡其躁競,終不使居內署,改右諫議大夫,出知濠州,以考功員外郎、知制誥畢士安為翰林學士。」
- ^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趙普傳》:「遣右諫議大夫范杲攝鴻臚卿,護喪事。」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備,乃議召杲。杲聞命喜甚,以為將加優擢,晨夜趨進。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錢熙,杲問以「朝議將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寶錄》爾。」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師,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閔之,錄其二子。」
- ^ 《續資治通鑑‧第十七卷》:「太宗淳化四年四月,癸未,以吏部侍郎兼秘書監李至、翰林學士張洎、史館修撰張佖、范杲同修國史。」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傳第二十六‧張洎傳》:「俄奉詔與李至、范杲、張佖同修國史。」
-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惟與柳開善,更相引重,始終無間。不善治生,家益貧,杲端坐終日,不知計所出,人皆笑之。」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性簄俊放誕,喜談諧,而治民御下非其所長。」
- ^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列傳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周翰與高錫、柳開、范杲習尚淳古,齊名友善,當時有“高、梁、柳、范”之稱。」
- ^ 《宋史‧卷四百四十‧列傳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杲好古學,尤重開文,世稱為“柳、范”。」
- ^ 《楊文公談苑》:「范杲《講聖》云:「千里版圖來浙右,一聲金鼓下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