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约翰·阿什伯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劳伦斯·阿什伯里
2010年获布鲁克林最优奖时的照片
出生(1927-07-28)1927年7月28日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逝世2017年9月3日(2017歲—09—03)(90歲)
 美国纽约州哈德逊
職業诗人、教授
國籍 美国
創作時期1949年-2017年
文學運動超现实主义
代表作凸面镜中的自画像
獎項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圈奖古根海姆奖
伴侶大卫·凯尔马尼

约翰·劳伦斯·阿什伯里[1](英語:John Lawrence Ashbery,1927年7月28日—2017年9月3日)是一位美国诗人。[2]他出版过超过20卷诗集,赢得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主要诗歌奖项,包括以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获1976年普利策奖。但阿什伯里的作品仍有很大争议。他的《文选》中收录了一篇评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文章,他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愚蠢、自产自销的超现实主义者,甚至无视超现实主义诗歌的规则和逻辑”。虽然阿什伯里以其作品的后现代复杂性与不透明性知名,他声称他希望能为尽可能多的读者阅读,而不是自说自话。[2][3]

生平

阿什伯里生于纽约州罗切斯特[4]安大略湖附近的一所农庄长大;童年时曾失去了一个弟弟。[5]阿什伯里在迪尔菲尔德学院英语Deerfield Academy接受了教育。迪尔菲尔德是一所全男性的学院,阿什伯里在那儿读了威斯坦·休·奥登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并开始写诗。其中一首诗登上了《诗歌》杂志,但是是以一位同学的名义发表的,他在没有阿什伯里允许的情况下发表了该诗。他还在校报《迪尔菲尔德纸卷》上发表了一打其他诗歌,其中一首是关于他和一位同志学生的失意恋爱,以及一篇短篇小说。他最初想当画家。11岁到15岁阿什伯里每周到罗切斯特的艺术博物馆上课。

阿什伯里1949年从哈佛学院毕业,获得 A.B.荣誉,在那儿他是校园文学杂志《哈佛支持者》和图章社的成员。他写了关于奥登诗歌的论文。在哈佛他与肯尼斯·科克英语Kenneth Koch芭芭拉·爱泼斯坦V·R·朗英语Violet Ranney Lang弗兰克·奥哈拉爱德华·戈里成了朋友,且是罗伯特·克里利罗伯特·布莱彼得·戴维森英语Peter_Davison_(poet)。阿什伯里曾在纽约大学短暂学习,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

1951至1955年阿什伯里在纽约当广告撰写人,[6]1950年代中期他得到了富布赖特奖金,1965年全年他在法国度过。他曾是12卷的《艺术与文学》(1964–67)和哈利·马修斯英语Harry Mathews的《孤独之地》(# 3/4; 1962)新诗卷的编辑。未来收支平衡,他翻译法语谋杀谜案故事,并任《纽约先驱论坛报》欧洲版编辑、《国际艺术》(1960–65)艺术批评家以及《艺术新闻》(1963–66)驻巴黎记者。在此期间他与法国诗人皮埃尔·马尔托里英语Pierre Martory共同生活,他翻译了马尔托里的书《每个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1990)、《风景在门后》(1994)、《山水画家》(2008),以及阿蒂尔·兰波(《伪装》)、马克斯·雅各布(《骰子杯》)、皮埃尔·勒韦迪雷蒙·鲁塞尔英语Raymond_Roussel的书。回到美国之后,他成为了《纽约》和《新闻周刊》的艺术评论员,还担任《艺术新闻》编委会成员直到1972年。1976年至1980年,他专职担任《党派评论》编辑。

1963年末尾,阿什伯里在纽约的一次定期诗歌朗诵会上结识了安迪·沃霍尔。他之前已写过一些关于沃霍尔艺术的评论。同年他评论了沃霍尔的《花》,该作品在巴黎的松阿本德画廊展出,阿什伯里称沃霍尔造访巴黎是“自十九世纪王尔德将文化带到布法罗以来最大的跨大西洋活动”。接近1965年底时阿什伯里回到纽约,纽约影楼举办了盛大的晚会来欢迎他。他与沃霍尔的助手、诗人杰拉尔德·马兰加英语Gerard_Malanga结成好友,并对后者的诗歌有很大影响。

1970年代早期,阿什伯里开始在布鲁克林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包括姚强。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艺术及科学院会员。1980年他迁往巴德学院。在那儿担任小Charles P. Stevenson语言文学教授,2008年退休。2001至2003年他是纽约州诗歌奖得主,并任美国诗人学会秘书多年。他还是卫斯理大学Millet写作学会会员。他与伴侣大卫·凯尔马尼住在纽约哈得孙

2017年9月3日,阿什伯里於紐約州哈德逊的自宅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0歲。[7][8]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1.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A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5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2. ^ 2.0 2.1 Ryzik, Melena. 80-Year-Old Poet for the MTV Generation. New York Times. August 27, 2007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It is John Ashbery, the prolific 80-year-old poet and frequent award winner known for his dense, postmodern style and playful language.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living poets, Mr. Ashbery has won MacArthur Foundation and Guggenheim fellowships and was awarded a Pulitzer Prize in 1976 for his collection "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 
  3. ^ NPR interview with Ashbery about his collection Where Shall I Wander - including poem audio. March 19, 2005. [201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4. ^ Poets.org Biog.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3). 
  5. ^ Poets.org Biog.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6. ^ Britannica.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1). 
  7. ^ News, ABC. John Ashber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oets, dies at age 90, his husband confirms.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8. ^ John Ashbery, celebrated and challenging poet, dies at 90.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