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秋风楼

坐标35°20′37″N 110°28′44″E / 35.34361°N 110.47889°E / 35.34361; 110.4788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5°20′37″N 110°28′44″E / 35.34361°N 110.47889°E / 35.34361; 110.47889

万荣后土庙

秋风楼,2013年9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山西省万荣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四批第167项
认定时间1996年11月20日

秋风楼为汾阴后土祠(又名万荣后土庙)最高大的建筑,得名于汉武帝祭祀后土时所作的《秋风辞》,位于今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汾河南岸、黄河东岸的高岗上,华丽伟岸,登楼可眺望长河落日的景色[1]。1996年已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内藏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所刻汉武帝《秋风辞》碑。

历史

汾阴后土祠为汉武帝所确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庙,此后汉、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亲祀后土。根据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刊刻的庙貌图《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石》碑,宋金时期的汾阴后土祠尚无秋风楼建筑[2][3]。元代于庙后建秋风亭,藏有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所刻汉武帝《秋风辞》碑。

隆庆年间,后土庙后的秋风亭为汾水淹没。亭废后,改为建于庙前的秋风楼,在此可远眺汾河与黄河[4]万历末年,汾阴后土祠被洪水冲刷而坍塌,建筑尽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和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两度泛滥,康熙二年(1663年)起由先后两任知县移地重建于庙前村北,同治元年(1862年)黄河河道东移冲毁庙宇,至同治九年(1870年)由荣河县知县戴知珍再次迁建于现址,时又移秋风楼于庙后[5]

建筑

秋风楼位于后土庙的最北端,在正殿后方,建于16米见方的砖石台基上,楼身三层,高32.6米,四周设回廊。面阔进深各五间,十字歇山顶。[6]。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古朴精美,形制巍峨劲秀。每个挑角上有一个精美的武士塑像[7]

秋风楼下部为高大的台基,东西贯通,如过街门楼样式,东侧镶门匾“瞻鲁”,西侧镶门匾“望秦”[8]。台基南面设有登楼的正门,门内正对墙上有一小龛,上题“扫地坛”。

现在秋风楼自下而上的各层分别收藏现代、清代河元代的《秋风辞》石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8]

注释

参考文献

  1. ^ 姜铮. 山西古建筑地图(上).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 313页. ISBN 978-7-302-50363-7. 
  2. ^ 清·马鉴、王希濂,《光绪荣和县志·卷二·坛庙》。
  3. ^ 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2–44. ISBN 7-112-04562-2. 
  4. ^ 《光绪荣河县志·卷二·坛庙》:初,祠前有秋风楼,拥势华焕,元时刻汉武帝秋风辞于石,贮楼之下,赋咏无数。《光绪荣河县志·卷二·古迹》:秋风亭在后土庙后,元时建,刻汉武帝秋风辞于石,以藏其中,故名,明隆庆中没于汾。秋风楼在后土庙前,藏汉武帝秋风辞石刻,因署秋风楼。今沦于河。……想元时所建刻秋风辞石者本系亭,后亭废建楼。藏之亭在后土祠后,楼在后土祠前,亭没于隆庆,楼没康熙元年,两无疑矣。
  5. ^ 《光绪荣河县志·卷二·坛庙》:万历之末,汾水护堤倾剥,汾脽渐陷。……国朝顺治十二年黄河水决,古后土祠为所沦荡,秋风楼及门殿存焉。康熙元年河再决,并没秋风楼,于是脽上旧迹尽泯矣。今后土庙盖是岁河决后,知县张锡文因旧祠所遗木植创新祠,未及成而去。知县陈觐圣为继成之,在庙前村北。同治元年河决,祠复圮,九年知县戴儒珍重建于闫村村北,为后土新祠。
  6.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Ⅰ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62. ISBN 7-5010-1525-2. 
  7. ^ 李广洁.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 三晋出版社. 2023年: 314–319页. ISBN 978-7-5457-2760-9. 
  8. ^ 8.0 8.1 连达. 《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 300–303页. ISBN 978-7-302-47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