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私立安定中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私立安定学堂

私立安定中学(又称“安定学堂”),是杭州历史上的一所私立中学,创办于1901年,后于1956年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杭州市第七中学,简称“杭七中”,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

沿革

斥资兴学

甲午战争满清政府溃败后,举国上下力图复兴,社会各界大力兴学。原籍杭州的上海大实业家胡趾祥(字乃麟)在好友陈叔通杨文莹邵伯炯等人建议下,决定创立学校,并责成其二子焕、彬督办。开办费用为8000元银洋,另以6万元银洋的储息作为学堂维持费用。地方官府则奏请清廷,拨用原敷文讲庐旧址为其校址。因胡氏乃出自甘肃安定郡,且其先人胡瑗北宋名儒,亦称“安定先生”,故定名为“安定学堂”。

学堂筹备初期由陈叔通主持,后聘请浙江求是书院第一届毕业生项兰生任监督。凡规划校名校园、购置设备、制定章则及教师聘请等事宜,一概由项兰生主持。1902年(光绪28年)8月27日,学堂正式招生开学。当时规定三年卒业,咨送京师大学堂预科肄业。其后五年内毕业三十余人,肄业生达二百余人。1906年,学堂改为五年制中学。建校前十年,学成毕业者共116人,肄业者达400余人。  

稳健发展

民国元年(1912年),因辛亥革命及军阀混战,胡趾祥企业亏损严重,被迫撤回办学基金,并宣布停办学堂。当时教员王垚(晋民)等12人倡议组织维持会,坚持办学复课,不使莘莘学子中途辍学。胡趾祥承诺原有校产供学校永久使用,王晋民被推举为学堂监督。1913年,王校长待学校秩序回复稳定后,提出辞职,教员公推陈纯(柏园)接任校长。两年后,胡氏企业恢复生机,复将办学基金拨回,学堂终于渡过一次危机。

陈纯为之江文理学院理学士,兼有文才。他在任二十年,安于职守,敬业乐业,为安定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校长亲自制定“诚、勤、爱”三字校训,勉励学生“诚以律己”(真实无妄),“勤以治事”(自强不息)、“爱以达人”(爱国爱群)。其又确定5月5日为校庆日(盖取当时国庆之半),又亲自撰写校歌。陈校长为稳定教师队伍,确定了年功加薪制度,分十五年以上、二十五年以上及三十年以上三等。他还重视对教师的试用期考核,确保了教师的质量和安定感。这一时期是安定学堂发展较快的阶段,先后培养出茅盾、范文澜、华君武、柯召、冯亦代、吕志伟等学生。当时的教师有国文教师张献之和刘大白、数学教师楼子隽、图画教师张鹿山等。当时安定学堂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从250人增至600余人,毕业生从每年约60人增至130人。

1920年,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约翰·杜威来华访问,并参观了安定中学。1923年,学校维持会改为校董会,陈叔通、钱家治(钱学森之父)等29人为校董,推阮性存为董事长,后由祝绍箕继任。1933年,陈纯校长病逝。校董会推举該校第一届毕业生、北京大学工学士孙信继任校长。孙信校长忠厚诚恳,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秘书。上任后萧规曹随,使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在庆春门外购农田四十余亩,开辟农场,以便学生实习。同时努力添置标本仪器和实验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四库珍本》、《四部业刊》、《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等新旧典籍兼收并蓄。当时学校发展到招收春秋季生,各级肄业人数达700余人,省教育厅每年补助金亦增至5千元。

三迁校址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局势动荡。为防不测,学校在1937年9月首迁诸暨次坞镇俞氏宗祠开设分校,并在其办校历史上首次招收女生,提倡男女同学。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学校再迁象山墙头。因不能在当地维持师生生活,董事长高孟徵决定带领部分教师去浙东山区物色校址,并由沈养厚带领部分教师回次坞办学。

1938年秋季,学校迁至缙云壶镇,借用吕氏宗祠及萃英小学部分校舍招生开学。由于宗祠规模很大,学生远及金华丽水甚至福建莆田。1939年春季,沈养厚、江文伟等人筹备设立高中部,借赵氏宗祠办学。1940年秋季增设简师班,为当地培养了不少小学教师。

在这一时期,学校积极组织文艺活动,课余时间,学生组织剧团、民乐队、幻灯放映队,四出宣传抗日,深受山区人民的欢迎。为学生健康成成长,学校还成立童子军,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五校大露营、五校行军、自行车旅行等活动。同时,学校也努力延聘因躲避战乱而寄居乡间的学者人才,例如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俊人、河南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石天錡、济南大学讲师包仲修、浙大化学系讲师王时才、日本留学生吴晓初与周祖适、春晖中学校长江翼时、海宁中学校长朱潜园、民生中学校长干人俊等;曾破全国跳远记录的王禾也回母校任教体育。1941年春末,日寇曾进犯丽水,师生们夜间行军转移,后又继续复课,先后在壶镇停留了7年之久。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孙信校长终因心力憔悴,与世长辞。学校共推沈养厚接任校长。8月14日,抗战胜利,沈校长与全体师生积极筹划收回杭州校址,修缮校舍,组织学生分批返杭就读,直至1946年10月,学校师生才全部回到杭州。此后仍在壶镇留部分校产及教师,成立了壶镇中学。  

转为公立

复员完毕后,学校迅速得以恢复,并参加了众多学生抗议运动,例如反饥饿大游行、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大游行、反对金圆券大游行、抗议于子三被杀害大游行等。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杭州。6月中旬,杭州市军管会来校,宣布由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组织校委会,主持校务。1950年,朱蕙芗接任校长。1952年,朱蕙芗离任赴京,孙晓泉担任校长。1954年萧学均担任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已有高中10个班,初中18个班。在校学生达1500余人,成为当时杭州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完全中学。

1956年2月,私立安定中学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同时改名为杭州市第七中学。

校址

学校地址在杭州市葵巷(今解放路50号杭州第七中学分校校区内),其为原敷文讲庐旧址。此外,抗日战争期间,该校先后在诸暨次坞、象山樯头和缙云壶镇吕氏宗祠等地招生办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学校逐步迁回杭州葵巷原址复课。

知名校友

参考文献

  • 《民国时期杭州》“私立安定中学”篇 作者:陈宪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转载自《杭州文史资料》第二辑)
  • 杭州市第七中学百年校史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