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公佈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列表如下。

石柱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1984年12月27日)

序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簡介 備註
1 紅軍井 1934年 石柱縣南賓鎮紅井社區後河組貓圈坡 紅軍井位於城北500米左右的貓圈坡山坳中。民國二十三年(1934)一月十日,賀龍率領的紅三軍軍部及紅九師的部份指戰員到此休整。時值隆冬,井水乾涸。軍民飲水困難。紅軍戰士尋到水源後挖成一井,解決了鄉民飲水困難。1982年,縣人民政府將此井以條石鑲砌成四方滲水井,並經縣人民代表大會討論i面過,正式命名為「紅軍井」。
2 永成、和成字號 1947年 石柱縣 「和成」、「永成」商號是中共石砫地下黨為安置地下工作者、向黨提供活動經費,並負責忠縣、豐都、石砫、萬縣邊區交通聯絡,分別於民國三十年(1941)二月和三十三年(1944)春在西界沱建立的。「和成」商號址,今為西沱五交化門市部;「永成」商號址,今為西沱糧站門市部。
3 福爾岩摩崖造像 不詳 石柱縣沿溪鎮靜觀村 沿溪鄉長江邊,有石岩深刻浮雕觀音、彌勒佛像七尊,為明代石刻藝術。造像鑿岩深0.8米,高1.5米,寬1.1米,造型美觀,現完好無損。
4 宋碑 石柱縣 城郊萬安山(太白岩)北石壁,自唐以來多古人題刻,後為泥土淹沒。南宋寶佑五年(1257)南賓縣令劉濟川的碑刻,清乾隆四十年《石砫廳志》有記載,於1984年2月出土。碑文:「觀釣台刻而懷子陵,誦德政碑而思仁傑。夫挽仰古今,雖成陳跡,碑刻具存,凜然生氣,干載一日也。南邑舊址,石岩屹然,俯瞰山川,如拱如揖,有唐陳宰,鐫佛為龕,繼判是邑。不知幾人。宋寶佑丁巳王正三日,邑宰宣教郎左綿劉濟川景孟,邑佐迪功郎風山李作德長卿,偕邑士之秀者,共飲岩下,弔古拭碑,尚高山景行之意雲。濟川謹書。」今已建碑亭保護。
5 萬壽寨遺址 石柱縣三河鎮萬壽寨村石峰組萬壽寨 萬壽寨位於縣城東16公里蠶溪、河壩兩鄉交界的萬壽山上,寨前有缺門、駐馬關。寨上約20萬平方米,分前、內、後三寨。四面懸岩絕壁,僅獨路可上,最高海拔1530米,秦良玉於明末清初在此建寨備戰。順治七年(1650)朱容藩攻打石砫,土司馬萬年依祖母秦良玉遺命率兵民往避,朱圍攻數月不下退去,致石砫一境平安。萬壽寨上,前後建有3座寨門及寨牆。寨內建有旗台、官廳、點將台、練兵場、軍營及瞭望台等,今遺址可見。寬24.8米,進深27.5米的三重廳堂基礎及台階仍存。供兵民飲水的「官井」,至今仍「甘冽異常,四時不涸」。尚存摩岩造像、碑刻12處。前寨南側有一高70餘米的石峰,俊面麗頸,前胸豐滿,婉若依山端坐的少婦,人稱「女石砫」。後寨與神仙洞相對的山峰上,聳立高100米的石峰,高冠微髯,酷似偉男,人稱「男石砫」。
6 太保祠遺址 石柱縣 大都督府位於縣城內獅子壩,原名土司署,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原為石砫宣撫司、宣慰司署,明末為秦良玉大都督府。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石砫直隸廳同知王縈緒奉聖諭改建為太保祠。嘉慶初年,朝庭降旨將其納入國家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太保祠由門坊、正殿、寢殿、後堂、玉音樓、柏子堂、坐隱樓、賓月樓、芹香亭等建築組成。府門掛「大都督府」匾額,門聯書「漢室將軍甲第;明朝都督人家。」正殿內周立文人題詠碑刻。總佔地近2萬平方米。民國二十二年(1933)祭祀廢,存於祠內的秦良玉袍、笏、關防一度損失(後贖回),古器變賣一空。三十五年(1946)十月,四川省政府決定太保祠由政府接收管理。「文化大革命」中,將祠中房屋拆毀,先後改建為縣水電局、二輕局、廣播局,
7 秦良玉陵園 清順治年間 石柱縣縣城東7公里的回龍山上 距三教寺南百餘步處。建於清順治年間。總面積為320畝。內有秦良玉墓,秦良玉衣冠冢、良玉子馬祥麟墓及良玉兄邦屏、弟民屏及其後裔馬光仁、馬祜昭、麾下將官馬德音等墓葬20座。良玉衣冠冢前,石俑、石馬、石羊、石獅等石雕分列兩旁,氣勢莊嚴
8 三教寺 石柱縣 三教寺坐落於縣城東7公里的回龍山上,原名回龍寺,明弘治八年(1495),由石砫宣撫使馬徽母陳氏所建。明崇禎十年(1637),秦良玉增修。佔地2800千方米,原有五重殿堂。南明隆武兵部尚書呂大器題有「萬派歸宗」,破山和尚題有「白雲深處」等匾額,香火極盛。現全寺僅存三清殿後殿屋架。東西壁所書「鷲」、「嶺」兩個大字,高4.27米,寬3米,今猶存。
9 太白岩摩岩石刻 南宋寶佑五年(1257) 石柱縣南賓鎮較場壩社區太白岩北石壁 太白岩位於縣城西南郊,原名萬安山(亦稱鼓樓山),傳唐代詩人李白流放夜郎路經此地,於石壁題七絕一首,故改名「太白岩」。宋歐陽修亦曾流寓於此,題句石壁,風雨剝蝕,至清末已「不復可讀矣」。太白岩高約60米,廣約6000平方米,負南抱北,其勢陡峻。明末,廳人於四周築石牆以避兵禍,遺跡至今可尋。明成化十四年(1478),石砫宣撫使馬澄、同知陳積廣鑄大鐘置於山上。正德十二年(1517),同知陳寬建永壽寺(後改名鼓樓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直隸廳同知王縈緒於永壽寺左建太白亭(亦名醉仙亭),曲榭迴廊,塑太白像於正中。于山頂可俯瞰縣城,素為春日郊遊,夏日避暑的主要去處,今除蓮池依舊,其餘不復存在。現已改建為縣第三職業中學校園。
10 南城寺 明、清 石柱縣西沱鎮南坪村廟梁組 南城寺位於長江南岸西沱鎮南洋村,與石寶寨遙遙相對。建干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光緒年間重建。現為南城小學佔用。今側院、正殿、廂房基本完好,面積約1800平方米,重建時的書刻碑文,至今尚存。
11 銀杏堂 石柱縣 銀杏堂位於河嘴鄉盤龍山上,原名銀杏寺,始建於明初,透月和尚任寺住持後,改名銀杏堂。明正德年間(1506)果聰和尚,嘉靖年間(1522一1566)大舟和尚,萬曆年間(1573一1620)廣淵和尚先後三次重修。銀杏堂前臨官渡河,四周蒼松翠柏環繞,佔地8200平方米。建有塔院,鐘樓、鼓樓、正殿、法堂、方丈及齋堂、禪房、客房、香積廚等建築,飛檐下風鈴垂懸,廟內碑刻林立。今已毀損不少。
12 禹王宮 明末 石柱縣西沱鎮 位於西沱鎮街上。建於明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現佔地200平方米的正殿基本完奸,具有明清時代建築特點。宮牆磚上燒制有禹王宮3字,在石柱古建築中少見。
13 下鹽店 石柱縣西沱鎮
14 高崗寺石香塔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石柱縣南賓鎮華豐社區華豐組高崗寺 縣城南郊鏵頭寨下原高崗寺,今存殿前石化錢爐l座。爐高4.2米,八層六面若寶塔,上有浮雕佛象和花紋,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年(1848)夷則月製成,現完好無損。
15 二聖宮 石柱縣沿溪鄉 二聖宮在沿溪鄉街上,建於明代。為祭祀孔子和關羽的寺廟。現存320平方米的後殿尚完好。殿檐下懸有「副魁」和「餘音繞梁」的橫匾二塊,約長1.8米、寬o.8米。殿前有花紋石水缸一口,長1.3米、寬0.9米、高1.2米。
16 漢墓 石柱縣西沱鎮 1976年3月和1977年l0月,西沱中藥材公司和西沱鎮酒廠在修建廠房下基時,先後發現凍漢墓葬5處,共17座。後黎場鄉廟兒嘴又發現漢墓葬。出土文物有瓷玉器皿、古錢幣等數十件,發掘出花紋圖案和文字漢磚數以干計。磚體長40厘米、寬l7厘米、厚12厘米。出土瓷、玉文物由萬縣市文物商店購走。漢磚被石寶寨購去數百塊,砌成花紋漢磚牆供人參觀。其餘為群眾佔用。1984年,縣文化局派人前往收集到花紋和文字漢磚3塊。東漢古錢幣(五銖錢)3枚,藏於文化館。
17 陳家河水文石刻 清同治九年(1870) 西沱鎮竹景山村工農組陳家河 西沱鎮工農村陳家河長江邊石岩上刻有「庚午年大水至此」7字。對面石岩上刻有「大清同治九年庚午大河水掌」12字,今清晰可見。
18 龍眼橋(南、北) 石柱縣西沱鎮 西界沱場由長江邊直上坡頂獨門嘴,長5華里,宛若下江巨龍。清代干長江邊場街兩側各建一單拱石橋,以作「巨龍」眼睛,故名「龍眼橋」。兩橋跨度均為5米,高3米,寬3.2米,現完好無損
19 龍河岩棺 不詳 石柱縣 龍河岩棺石砫岩棺墓,是棲息於龍河中游兩岸石砫先民的一種墓葬(俗稱仙人洞)。僅下路鄉「三五」大橋至三店鄉四方石,約40公里的龍河兩岸石岩上,尚存岩棺群130多處。雙慶鄉羊耳坡柜子岩岩棺群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岩棺群有65穴,下路鄉白岩岩棺群有44穴,四方石岩棺群有43穴。岩棺有條口橫式和方口縱式兩種,一般穴長2米,深、寬多為0.7——0.8米。鑿於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岩陡壁上。

石柱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986年2月25日)

序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簡介 備註
1 雲梯街古街道 明、清 西沱鎮沿江居委、月臺居委和雲梯居委
2 萬天宮 石柱縣西沱鎮小學
3 民亭 石柱縣西沱鎮
4 關廟 石柱縣第一職業中學
5 祠堂 石柱縣西沱鎮
6 行邸 石柱縣西沱鎮財政所
7 紫雲宮 石柱縣西沱中學

石柱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處)(2010年12月30日)

序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簡介 備註
1 觀音堂凉亭橋 南賓鎮華豐社區紅旗組、叢木組觀音堂
2 老雲梯街166號民居 清、1966年-1976年(文革期間)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66號
3 老雲梯街164號民居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64號後,西沱鎮醫院旁
4 張爺廟 清、民國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44號
5 老雲梯街142號民居 中華民國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42號,雲梯街一裏半處
6 熊福田故居 清、民國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29號
7 熊福田墓 1983年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29號房後院內
8 老雲梯街81號民居 西沱鎮月臺居委老雲梯街81號
9 慶忠堂 清同治九年(1870) 西沱鎮西山村慶忠小學內
10 古城壩石砫宣撫司遺址 南宋、元、明、清 悅崍鎮新城村古城組
11 馬氏宗祠石刻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悅崍鎮新城村古城組古城小學
12 楓香坪碉樓 民國 悅崍鎮悅來村楓香坪
13 元龍碉樓 民國 悅崍鎮寺院村坪上組元龍院子
14 長嶺碉樓 中華民國 悅崍鎮新城村星光組新場長嶺
15 作坊碉樓 民國二十年(1931) 悅崍鎮新城村金台組作坊箭樓
16 魚池壩古街道 魚池鎮魚池村街上組
17 萬壽橋 三河鎮拱橋村高橋組
18 大陽寺中殿 清嘉慶十二年(1807) 黎場鄉天灣村河灣組大陽寺
19 龍骨寨摩崖造像 清道光八年(1828) 六塘鄉平橋村茶園組龍骨寨
20 龍骨寨遺址 清、中華民國 六塘鄉平橋村茶園組 龍骨寨在三匯鄉龍骨山上,距縣城25公里,峰頂海拔1543米,四面絕壁,僅有羊腸小道j匱寨頂。寨頂平坦,約2000平方米,今殘存寺廟遺址,石刻浮雕尚依稀可辨。有形似螃蟹、雄獅、蟾蜍三怪石和形如青獅、白象的兩座小山分臥寨前。有寬不盈尺的棧道將青獅、白象與龍骨寨連為一體。龍骨寨四周常為雲霧環繞,寨頂時隱時現。民國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石砫神兵干餘人撤出縣城後,於此憑險據守,大敗進剿官兵白登基團。
21 大寨坎遺址 南宋、元、明、清、民國 橋頭鎮馬鹿村馬鹿組馬鹿山大寨坎 大寨坎位於橋頭鄉馬鹿山,舊當黔彭要衝。海拔1300米,危崖百丈,南賓河水盤繞其下。元大德二年(1298),始鑿石岩,栽石樁,砌石欄、石梯盤旋而上。石梯側壁有摩岩石刻多處。清道光十九年(1894),增建石寨門。古稱此「以數人扼守,強敵萬千莫能犯也。」至今仍存的寨門對聯為:「御暴乃為關,險隘新增蜀劍閣;避秦原有路,入門便是小桃源。」
22 馬鹿寺 清光緒十九年(1803) 橋頭鎮馬鹿村馬鹿組橋頭中學
23 春嶺宗祠碑刻 王家鄉五嶺村春嶺組
24 灣底院子 河嘴鄉富民村廟灣組灣底
25 老房子民居 民國十八年(1929) 石家鄉九龍村官田組老房子
26 姚家院子民居 中華民國 石家鄉安橋村姚家組姚家院子
27 劉家碉樓 中華民國 石家鄉安橋村姚家組姚家院子
28 何家碉樓 中華民國 石家鄉安橋村姚家組姚家院子

石柱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2011年12月31日)[1]

序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簡介 備註
1 白岩寨遺址 清代 南賓鎮城南社區三蓋組白岩
2 玉帶河遺址 明清、民國 南賓鎮老街社區棉花壩至七星橋
3 黃龍橋 清雍正十年(1732) 西沱鎮玉石村黃龍橋組
4 巴鹽古道 唐宋 縣境內西北
5 大石堰墓群 三星鄉石星村華陽組大石堰
6 太保祠古井 南賓鎮橫街居委良玉街11號前
7 馬龍橋 明弘治七年(1494) 西沱鎮西山村建興組哈家壩
8 下殿子橋 悅崍鎮新城村古城組
9 斜石板譚家祠堂 民國 西沱鎮黃桷岩村斜石板組
10 周盛徒合葬墓 清光緒十八年(1892) 下路鎮柏樹村紅旗組周家坪米湯溝
11 毛時璉墓 清光緒三十年(1904) 黎場鄉黎場村街邊組下毛山
12 秦德升合葬墓 清光緒二十年(1894) 三星鄉雷莊村三元組窖塘
13 高歇民居 清代 三星鄉雷莊村高歇組
14 羅田院子 清代 王家鄉光華村西樂組
15 三聖廟石塔 清嘉慶十六年(1811) 石家鄉九龍村石院組
16 觀音崖摩崖石刻 清光緒八年(1882) 南賓鎮城東社區新城組
17 大路邊馮賴氏墓石刻 民國三十八年(1949) 南賓鎮燈盞村雙路組
18 縣政府大門和影壁 民國 南賓鎮橫街居委玉帶河北街1號
19 石亭橋、雙龍橋 民國 南賓鎮紅井社區濱河組與城北村陳家組交界處和大歇鎮大歇村關莊組
20 西沱供銷社平街門市部舊址 現代 西沱鎮沿江居委老雲梯街152至162雙號雲梯街下段平街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