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屋
石板屋是臺灣原住民魯凱族,排灣族及少數布農族和泰雅族用石板建造的傳統式住屋。
相傳以前下雨時房屋常會漏水,改成石板搭建後,屋頂的外型有如百步蛇的鱗片般,因此雨水會沿著鱗片外緣流下去,才改善漏水問題。石板屋一般使用板岩或頁岩作為建材。「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為文化部遴選之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1]
排灣族[2]及魯凱族[3]石板屋聚落完整地保存排灣族及魯凱族歷史文化遺跡,吸引人類學、建築學等學者的研究興趣,區內的人文資源—聚落景觀與山上自然地景有機結合,配置明顯、保存良好,生動記錄排灣及魯凱族傳統聚落空間、家屋空間、家屋前庭、採石場、水源地及傳統領域,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形式
排灣族
多利用當地的石材所建。族人在蓋房子前會先尋找適合的緩坡,並在上面剷出一畚箕形的地台以作為建築基地。其建築的側壁均以石片堆成,上方則以木材為樑,屋頂則有以樹皮、蘆葦等植物或用岩片搭蓋而成,而屋內地上則舖有石板。若為頭目或貴族的住居在屋簷下牆面上側,會有雕刻的簷桁。
蓋石板屋在部落是一件大事,通常要動員全部落的人以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建築完成。[4]。
魯凱族
所用的石材係以居住地附近出產的黑灰板岩及頁岩,經簡易加工後得到較為整齊的片狀石板,然後再堆砌而成。
一般平民階級的石板屋,三個星期即可完工,而貴族居住的石板屋因為較為講究細節,因此需要較長的工時。
布農族
以大石塊做為牆柱,用較薄的頁岩當作屋瓦。支樑和窗戶則以木製成,其餘部分用大小石塊堆疊而成。室內則有穀倉,其外部前後則繞以石板堆積的矮牆作為防護。
參考文獻
-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官網. [2023-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 ^ 原住民族委員會官網-排灣族介紹.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 ^ 原住民族委員會官網-魯凱族介紹.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 ^ 劉全峰. 石板屋. 臺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