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皈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皈命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皈依巴利語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命歸信入信,佛教術語,是成為正式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之男女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巴利語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皈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將三皈依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概論

巴利文中,三皈依(Tisarana)是由三(ti)與庇護所(sarana)所組成,意為「由佛、法、僧構成的一個三重庇護所」[1]

皈依(saranam gacchami)則是由動詞gacchami(到達、前往)與名詞saranam(庇護所)組成。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解釋皈依的意義時說:「如是,皈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因此,皈依的涵義在於,只有了解四聖諦,遵從八聖道,才是達到涅槃,得到解脫的有效方法。

「皈依」本意為「皈依三宝」,因而也称“三皈依”。接受三皈依並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稱為終身優婆塞、終身優婆夷,也稱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親近三寶、承事三寶的男女居士。受持八關齋戒者,稱為一日一夜優婆塞、一日一夜優婆夷,又叫做近住男、近住女。受持三皈依與五戒者,可以在解脫的道路上前進,至少輪迴不會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道三惡道中去。

三皈依

《大莊嚴經論》中,認為只有三皈依,即為皈依佛、法、僧三寶,沒有四皈依[2]

四皈依

藏傳佛教之中,除三皈依外,又加上皈依金剛上師一項,稱為四皈依。

其他宗教

今日的華語,時常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非回教徒一旦皈依回教,若要脫離並不容易」[3]、「伊凡卡皈依猶太教,兩人修成正果」[4]君士坦丁大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等等[5]

参考文献

  1. ^ 三皈依探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大莊嚴論經》卷6:「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常被盜賊,一日之中堅閉門戶,賊復來至扣門而喚,比丘答言:「我見汝時極大驚怖,汝可內手於彼向中,當與汝物。」賊即內手置於向中,比丘以繩繫之於柱,比丘執杖開門打之,打一下已語言:「歸依佛。」賊以畏故,即便隨語歸依於佛。復打二下語言:「歸依法。」賊畏死故復言歸依法。第三打時復語之言:「歸依僧。」賊時畏故言歸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見此閻浮提,必當命終。」爾時比丘即放令去,以被打故身體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問言:「汝先作賊造諸惡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法之利然後出家。我於今日遇善知識,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絕。如來世尊實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絕。佛或遠見斯事教出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說三歸不說四歸,佛愍我故說三歸依不說四歸。」」(CBETA, T04, no. 201, p. 292, a23-b13)
  3. ^ 马来西亚每年逾500名华裔皈依回教 以女性居多.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4. ^ 【白宮義見】你所不知道的伊凡卡川普.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5. ^ 鲁青. 一本书读通世界史.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2178482. 

參見

外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