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潑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宋 梁楷《潑墨仙人》,國立故宮博物院

潑墨中國畫的一種用墨技法,始見於唐代中期畫家王洽。潑灑在絹素之上的水墨痕跡開初不成物像,但很能啟發畫家的想像力,然後因物造形,經過修飾,使之成畫。

相傳米家山水(或稱潑墨雲山),即係從此發展變化而來,王洽潑墨僅係開端,並未盛行;到了米派遂成為畫史上一大宗派。其後又有著名的青藤、八大的潑墨花鳥,現代的張大千更吸取西洋畫法,創造了潑彩山水。

記載

  • 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汙之跡[1]
  • 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2]
  • 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3]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