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车
濕地車 | |
---|---|
原产地 | 大日本帝国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約5噸 |
长度 | 6.9米 |
发动机 | 汽油引擎 100馬力 |
速度 | 28公里每小時(陸地 ) 10公里每小時(濕地) 8.5公里每小時(水上)[1] |
濕地車(日语:湿地車/しっちしゃ)是日本陸軍開發的運輸車輛。也被稱為FB器[2]。
概要
在二戰前,日軍曾設想與蘇聯進行戰爭,但赤塔和滿洲附近的濕地地形使運輸受到極大阻礙。因此陸軍設計了幾種類型的車輛來穿過濕地。
1933年,三菱重工設計了車輛,並製造原型車。命名SB器。經測試後,能夠穿越水域、陸地和濕地。但無法通過深泥,因此未被採用。
1934年,三菱重工東京機器製作了第二輛原型車,命名FB器,比先前的車較小。經測試後結果良好。之後投入製造。有一種說法,該車於1934年到日本戰敗時共生產146輛[2]。
構造
SB器的基本結構是輕型框架的履帶式兩棲車輛。車體由鋼板製成,履帶上覆蓋有波紋管式橡膠履帶。後部安裝了螺旋槳,使其能夠漂浮在水上。總重量為10噸。引擎輸出功率為100馬力。但在泥濘地區會無法移動。
濕地車(FB器)的構造變得更小、更輕,重量至約5噸。在車輛前部有一個箱形駕駛艙。駕駛艙四面為窗戶,前窗裝有雨刷。車輛前方底部有兩個U型牽引裝置。後部是開放式貨艙,框架和板比後部的大型履帶式擋泥板高。駕駛艙後方有六根座艙蓋支柱的U形管道,橫跨貨艙和兩側。
濕地車的懸掛由覆蓋車輛兩側的大型履帶組成。軌道的頂部由擋泥板覆蓋。擋泥板的側面都安裝燈。履帶佔約車輛寬度的三分之一,前部有導輪,八組小滾輪,後部有啟動輪。履帶的形狀從SB型變更為橡膠鰾型,附著在履帶上。車輛後方有螺旋槳,在陸地上行駛時,螺旋槳會被升起。但舵不會被升起[2]。
性能
當敵方車輛無法進入的濕地時。可以用運輸濕地車部隊和大砲。
SB器可在陸地、水上、濕地上行駛,但履帶功能不足,無法在泥濘地區移動。且載有一個步兵班。
濕地車(FB器)可以穿越比SB器更多的地型,包括泥地和雪地。在雪地由兩到四輛雪橇拉動,雪橇由膠合板製成的可折疊雪橇。可運送40到50名士兵或兩門野戰炮。該車的負載能力約為2噸。在濕地、水和雪上的牽引能力分別為1,800公斤、550公斤和250公斤[2]。
其他车辆
1957年,陸上自衛隊在湿地车辆的基础上试制了泥地作业车[2]。
参考文獻
- ^ Swamp Vehicle "FB" (英语).
- ^ 2.0 2.1 2.2 2.3 2.4 佐山, 二郎. 『工兵入門』 光人社NF文庫、2001年。. 2001年. ISBN 4-7698-2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