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泰亨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泰亨村
泰亨鄉在香港的位置
泰亨鄉
泰亨鄉
泰亨鄉在香港的位置
豎立在祠堂村文氏宗祠外的泰亨鄉牌樓
1866年(清同治七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泰亨一帶被標作「蔡坑」

泰亨鄉(英語: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註 1]),舊名叉坑[1]太坑[2],因最初有蔡氏族人聚居,亦稱蔡坑(早期廣泛包括九龍坑一帶稱謂)。因取諧音「泰運亨通」之意,二十世紀後漸改稱泰亨。該鄉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北部,林村谷上水粉嶺平原之間,為文氏的聚居地[3],鄉代表為文春輝

歷史

泰亨文氏

宋信國公文天祥與新界文氏同源

新界文氏原籍江西吉安,始祖文天瑞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的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4]。泰亨文氏乃新界五大家族之一,他們與新田文氏均是文天瑞長子文應麟的後裔,屬寶安文氏七大房。

五世文蔭為泰亨系始祖,600多年前由屯門老虎坑上岸[5],先居屏山,後遷大埔陶子峴,以造碗為生[註 2],並於泮涌建立「文家莊」,養鴨務農。其孫文煥[6]遷居泰亨祠堂村,及後人口漸多,清代先後擴建中心圍灰沙圍,成為大埔區內一大氏族。現今,泰亨文氏共1000餘人[7],分三大房。

七世文煥娶妻侯氏,生三子,瀾、澤、浚。長房文瀾和二房文澤的後代分別為文培桂堂文青暉堂,兩房皆居灰沙圍;三房文浚的後代為文震嶺祖,居祠堂村和中心圍[8]

泰亨文氏源流

 
 
 
 
 
 
 
 
 
 
 
 
 
 
文天瑞
(入粵始祖)
 
 
 
 
 
 
 
 
 
 
 
 
 
 
 
 
 
 
 
 
 
 
 
 
 
 
 
 
 
 
 
 
 
 
 
 
 
 
 
 
 
 
 
 
 
 
 
 
 
 
 
 
 
 
 
 
 
 
 
 
 
 
 
 
 
 
 
 
 
 
 
 
 
 
 
 
 
 
 
 
 
文應麟
 
文舉
 
文煥
 
文炳
 
文煒
 
 
 
 
 
 
 
 
 
 
 
 
 
 
 
 
 
 
 
 
 
 
 
 
 
 
 
 
 
 
 
 
 
 
 
 
 
 
 
 
 
 
 
 
 
 
 
 
 
 
 
 
 
 
 
 
 
 
 
文起東
 
 
 
 
 
 
 
 
 
 
 
 
 
文起南
 
 
 
 
 
 
 
 
 
 
 
 
 
 
 
 
 
 
 
 
 
 
 
 
 
 
 
 
 
 
 
 
 
 
 
 
 
 
 
 
 
 
 
 
 
 
 
 
 
 
 
 
 
 
 
 
 
 
 
 
 
 
 
 
 
 
 
 
文仁
 
文義
 
文禮
 
文智
 
文孚
 
文垂統
 
文垂獻
 
文垂勳[註 3]
 
 
 
 
 
 
 
 
 
 
 
 
 
 
 
 
 
 
 
 
 
 
 
 
 
 
 
 
 
 
 
 
 
 
 
 
 
 
 
 
 
 
 
 
 
 
 
 
 
 
 
 
 
文蔭
(泰亨系)
 
文萃
 
 
 
 
 
 
 
 
 
 
 
 
 
 
 
 
 
 
 
 
 
 
 
 
 
 
 
 
 
 
 
 
 
 
 
 
 
 
 
 
 
 
 
 
 
文高
 
 
 
 
 
 
 
 
 
 
 
 
 
 
 
 
 
 
 
 
 
 
 
 
 
 
 
 
 
 
 
 
 
 
 
 
 
 
 
 
 
 
 
 
 
文煥
(遷泰亨)
 
 
 
 
 
 
 
 
 
 
 
 
 
 
 
 
 
 
 
 
 
 
 
 
 
 
 
 
 
 
 
 
 
 
 
 
 
 
 
 
 
 
 
 
 
 
 
 
 
 
 
 
 
 
 
 
 
 
文瀾
 
文澤
 
文浚
 
 
 
 

太和市

太和市,即大埔新墟,原為文屋村,是泰亨文氏領導大埔七約建立的墟市,每月即初三、十三、廿三、初六、十六、廿六及初九、十九、廿九為墟期。太和市曾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市,建立目的為挑戰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氏壟斷的大步頭墟生意[9]

嘉慶年間,龍躍頭鄧氏新界東影響力大不如前。相反,泰亨文氏堀起,擁有泮涌及粉嶺以南大片土地,勢力遠至西貢北[10],並多次計劃在大埔開設商舖,但屢遭鄧氏阻攔。鄧氏兩度控告文氏,其後新安縣衙門宣布文氏不得「恃強」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判鄧氏勝訴。文氏族人文湛泉乃於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於「大步墟」隔河另設鄉鎮,翌年,定名為「太和市」。「太」為太坑,「和」指集眾鄉之力,並祈盼「和平」。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大埔區因位於新界東中央而成為行政中心。1913年,太和市旁的大埔墟火車站落成營運,舊有的大埔墟日漸衰落,太和市得地利,店戶日增,故習慣將太和市稱大埔墟,原有的大埔墟則稱大埔舊墟[11]

參與抗英

泰亨文氏為新界六日戰參戰宗族之一,領導大埔七約鄉民參與抗英。1899年4月文湛泉代表泰亨文氏在屏山達德公所與來自上水粉嶺大埔頭丙崗、新田等新界各大氏族商討抗英活動。由於大埔七約與龍躍頭鄧氏、大埔頭鄧氏敵對,兩支鄧氏均拒絕參戰。戰事先在大埔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厦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12]。戰後為了穩定和得到新界鄉民支持,港英政府邀請了文湛泉與屏山鄧青雲等抗英領袖加入分約鄉事委員會[13]

村落

泰亨灰沙圍是大埔區現存最完整及最宏偉的古老圍村,建於清代中葉,圍牆被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 祠堂村,原名老村,文氏兩圍一村
  • 中心圍,原名上圍,文氏兩圍一村
  • 灰沙圍,原名下圍,文氏兩圍一村
  • 坳仔村
  • 新圍

名勝

百年連理樹

公眾堂文氏宗祠建於明朝,2005年中秋完成修繕工程。宗祠的建材選料考究,當中石柱、石雕等在福建訂製;而青磚、漢瓦在廣東開平採用人手鑄造;至於精美的神樓及案台在深圳布吉松崗訂造;檐口板雕花、神樓門神、屏風更是遠道到浙江邀請工藝師人手雕刻,祠內牌匾「浩然正氣」及「厚德參天」由國學家文懷沙親筆書寫。而同年亦建成文山公園,紀念文天祥的史蹟,內有文天祥全身站像,而龔子亭是紀念泰亨鄉文化始祖蔭公(字龔子)而興建,園內尚有《正氣歌》碑刻、蓮池、曲徑等;其後更得政府當局協助,於宗祠及文山公園前築建牌樓,以增莊嚴。

天后宮於1728年(即雍正五年)建成,宮內現存雍正時所鑄造的古鐘及爐鼎;而毗連的文帝古廟則建於1884年(即光緒十年)。廟旁有兩棵細葉榕,樹幹相連形成連理樹,據說已有百年歷史[14]。鄉內近南華莆村亦有觀音古廟,建於光緒年間[15]

觀音廟,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百多年來向為文族氏人所敬奉,以其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善男信女莫不虔誠奉拜,因而香火鼎盛。古廟於1975年重修,由於地處稍偏,故並不常開。

藝沅堂建於道光年間,內祀奉十六世祖文宗齋等三代祖先木主,是典型兩進式祠堂,2010年被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戰後在家祠右廂設立的藝浣學校,至1962年停辦,由泰亨公立學校取替,可是隨著村校收生不足,終因政府殺校而停辦[16]

昔日文氏著重教育,鄉內建有善慶書室叢桂書室正倫書室[17]。善慶書室建於1870年(即同治九年),為祠堂村祖堂文勗廷祖(九家)擁有,牆上懸掛「欽點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臣文廷式恭承」字樣的牌匾[18],紀錄了文氏族人文廷式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獲得的科舉功名[註 4]

風俗

秋祭

泰亨文氏於每年農曆九月舉辦秋祭,拜祭儀式分兩日進行,先後到大帽山、泮涌、黃魚灘十四鄉輋下及西貢北潭涌等地祭祖,由文公眾堂負責統籌[19]。泰亨文氏與新田文氏一樣,只有秋祭沒有春祭[20]。此外,文垂統房共4000多人,每年重陽節泰亨崗廈文氏共1000餘人在新田落馬洲祭祀四世祖文垂統公[21]

酬恩建醮

泰亨鄉鄉約乙未年太平清醮大戲棚

泰亨文氏建村立業後,為酬謝神恩佑庇鄉人,訂下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每屆為期五日六夜,以正一派喃嘸儀式進行。文氏認為建醮以示崇敬,祀神以表至誠,普施濟眾,惠澤幽靈,用意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康泰。[22]

發展

位於泰亨附近的3公頃棕地,將用作發展公營房屋,提供600單位,預計10年內可以入伙[23]

名人

清代

  • 文敘: 清代乾隆五十年( 公元一七八五年)恩貢

現代

主要道路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專線小巴

鄉郊代表

  • 原居民代表:文貴連、文家順、文仁炳[25]
  • 居民代表:文健洪[26]

區議會議席分佈

泰亨鄉被分成兩個區議會選區,鄉村現時被粉嶺公路穿過,公路以西的泰亨文氏三村跟林村鄉劃為同一個選區;公路以西的坳仔村和新圍劃入康樂園選區。

年度/範圍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祠堂村、中心圍、灰沙圍
林村谷選區
坳仔村、新圍
康樂園選區

註釋

  1. ^ 香港島有一名爲大坑的地方,其根據粵音拼讀而成的英語名稱與泰亨相同,皆爲“Tai Hang”,如要區分兩者則需要在英語名稱前後加上所在地區名稱,如“Tai Hang, Tai Po”(大埔泰亨)和“Tai Hang, Hong Kong Island”(香港島大坑)。
  2. ^ 碗窰窰場明初由文、謝二族經營,至康熙元年遷界令使陶瓷生產停頓。復界後只有文氏一族回遷大埔,及後把窰場賣給馬窩馬氏族人
  3. ^ 起南三子垂勳無傳,應麟七個孫子仁、義、禮、智、孚、垂統和垂獻發展成寶安文氏七大房。
  4. ^ 光緒帝在該次科舉親拔文廷式為第一名,升任翰林院四品侍讀學士。除了泰亨善慶書室外,元朗新田大夫第麟峯文公祠等建築牆上均掛有文廷式「榜眼及第」牌匾以作紀念。

参考資料

  • 《新界五大家族》,蕭國健 著,現代教育研究社,ISBN 962-11-1996-0
  • 《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周佳榮 著,三聯出版社,ISBN 978-962-044-166-0
  • 《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 宗族組織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譚思敏 著,香港中華書局,ISBN 978-988-818-159-9
  • 尋找百家姓第12集 (電視節目). 香港: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 2011年5月11日 [2020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3日 (粵語). 
  • 千奇百趣省港澳第25集 (電視節目). 香港: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2015年6月7日 [2015年6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8日) (粵語). 

引用

  1. ^ 刘德华带你看香港古建筑. [2015-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6). 
  2. ^ 中史考究 新界傳統村落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3. ^ 泰亨鄉豐富古迹 新界氏族溯源. [201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7). 
  4. ^ 香港文氏始祖. [2015-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5. ^ 新界文氏簡史 (PDF).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6. ^ 街知巷聞:泰亨鄉 青磚圍更樓 硬骨頭擒賊.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7. ^ 泰亨鄉醮會疫下變陣祈安.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8. ^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 宗族口述傳說(泰亨文氏).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9. ^ 無障礙好去處 大步墟市爭今昔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5-29.
  10. ^ 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 宗族組織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1. ^ 大埔今昔. [201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 簡淑明. 唯一抗英的六日戰事 新界人極力遺忘的枉死浴血戰. am730. 2013-12-19. 
  13. ^ 【香港故事】一場被抹去的香港新界戰事——新界六日戰. 香港01. 2017-08-23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14. ^ 千奇百趣省港澳第25集. [2015-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5. ^ 大埔泰亨鄉文氏
  16. ^ 泰亨鄉歷史建築巡禮.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17. ^ 大埔今昔 大埔早期教育. [201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8. ^ 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
  19. ^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 秋祭(泰亨文氏宗族)
  20. ^ 春祭有冇 宗族掌故有排講
  21. ^ 民族英雄文天祥族人后裔900余人现在居住在深圳中心区.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22. ^ 楊春薇、薛藝兵. 〈香港的齋醮儀式與道士音樂──泰亨鄉庚辰年太平清醮調查報告〉. 《中國音樂》. 2004, (1): 19-28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23. ^ 政府敲定8組棕地群建公營房屋 涉63公頃 料可建兩萬伙.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24. ^ 劉德華推介第二站:探本土歷史遺跡. [2007-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6). 
  25. ^ 二○一九年村代表選舉:原居民代表選舉結果.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26. ^ 二○一九年村代表選舉:居民代表選舉結果.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