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正,是汉朝九卿之一,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关事务的职官。汉高祖七年二月,汉朝初次设置宗正官[1][2],掌管宗室外戚的属籍,并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皇后的废立,参与皇室婚丧仪式。[3]汉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为宗伯,王莽新朝时期改为秩宗,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宗正。[4]汉朝宗正大多以刘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在西汉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5][6]

西汉

宗正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间的皇帝 史书记载
西汉宗正
刘郢客 楚元王刘交次子 高后二年—文帝前元二年
前186年—前178年
高后(称制)
汉文帝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7]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8]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9]
不详 ?—文帝前元六年 —?
?—前174年— ?
汉文帝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10]
刘礼 楚元王刘交三子 ?—文帝后元六年—景帝前元三年
?—前158年—前154年
汉文帝
汉景帝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11]
《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12]
《史记·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13]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14]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15]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16]>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17]>
《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18]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19][20]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21]
刘通 代顷王刘喜孙,德哀侯刘广 景帝前元三年—景帝前元六年
前154年—前151年
汉景帝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22]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23]
《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24]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25][26]
刘弃 不详 ?—元朔四年—?
?—前125年—?
汉武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27]
《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28]
刘受 不详,与后一刘受不是一人[29] ?—元狩元年—?
?—前122年—?
汉武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0]
刘受 楚元王刘交孙,沈犹夷侯刘岁 元狩四年—元狩五年
前119年—前118年
汉武帝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31]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2]
任安[33] 非刘氏子孙 ?—元狩六年—?
?—前117年—?
汉武帝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34]
刘安国 不详 ?—元鼎四年—?
?— 前113年 —?
汉武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5]
刘长乐 不详 ?—征和三年—?
?— 前90年—?
汉武帝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36]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37]
刘辟强 楚元王刘交孙,红懿侯刘富 始元二年
前85年
汉昭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8]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39]
刘德 楚元王刘交曾孙,宗正刘辟强子 元凤元年
前80年
汉昭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40]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41]
刘德 楚元王刘交曾孙,宗正刘辟强子 元凤三年—五凤二年
前78年—前56年
汉昭帝
海昏侯
汉宣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42]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43]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44]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45] [46][47][48]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49]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50]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51][52]
刘丁 不详 五凤二年—?
前56年—?
汉宣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3]
刘向 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缪侯刘德 初元元年—初元三年
前48年—前46年
汉元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4]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55]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56]
《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57]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58]
刘临 不详 ?—永光四年—?
?— 前40年—?
汉元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9]
刘庆忌 楚元王刘交六世孙,阳城节侯刘安民 竟宁元年—建始三年
前33年—前30年
汉元帝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0][61]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62]
刘通 不详 建始三年—?
前30年—?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3]
刘顺 不详 河平元年— 阳朔元年
前28年— 前24年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4]
刘武成 不详 阳朔元年—鸿嘉元年
前24年—前20年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5]
刘庆忌 不详,与前一刘庆忌不是一人[66] 鸿嘉元年
前20年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7]
刘它人 不详 ?—永始三年—?
?— 前14年—?
汉成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8]
刘交 不详 永始四年—建平四年
前13年—前3年
汉成帝
汉哀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9]
刘容 不详 ?—建平四年—?
?—前3年—?
汉哀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0]
刘宏 不详 ?—元寿二年—?
?—前1年—?
汉哀帝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71]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72]
刘容 不详 ?—元始元年—?
?—1年—?
汉平帝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73]

宗伯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间的皇帝 史书记载
西汉宗伯
刘容 不详 元始四年—元始五年
4年—5年
汉平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4]
刘岑 楚元王刘交七世孙,阳城釐侯刘庆忌[75] 元始五年—?
5年—?
汉平帝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6]
刘宏 不详 ?—居摄二年—始建国元年—?
?—7年—9年—?
孺子婴 《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77]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78]

东汉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间的皇帝 史书记载
东汉宗正
刘延 不详 建武元年—?
25年—?
汉光武帝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79]

《资治通鉴·卷四十·汉纪三十二》[80]

不详,惠栋认为名叫刘吉[81] ?— 建武十七年—?
?—41年—?
汉光武帝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82]
刘平 不详 永平三年—永平十一年
60年—68年
汉明帝 《东观汉记·传十》[83]
《后汉纪·后汉孝明皇帝纪上卷第九·永平三年》[84]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85]
刘匡 汉光武帝族父 永平年间 汉明帝 《东观汉记·传九》[86]
《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87]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88]
刘般 楚孝王刘嚣曾孙,楚王刘纡 建初元年—建初三年
76年—78年
汉章帝 《东观汉记·传十》[89]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90]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91]
刘轶 梁孝王刘武后裔,骑都尉刘昆 建初三年—?
78年—?
汉章帝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92]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93]
刘方 不详 ?—永元元年—永元四年
89年—92年
汉和帝 《后汉书· 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94]
[95]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96]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97]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98]
刘恺 楚孝王刘嚣玄孙,居巢侯刘般 永元十三年
101年
汉和帝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99]
刘授 不详 ?—延光元年
?— 122年
汉安帝 《后汉纪·后汉孝安皇帝纪下卷第十七·延光元年》[100]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101]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102]
刘玮 不详 ?—延光三年—?
?—124年—?
汉安帝 《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103]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104]
刘珍 不详 延光四年—永建元年
125年—126年
汉安帝
北乡侯
《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上》[105]
刘千秋 不详,惠栋怀疑千秋是刘珍的别字[106] 不详 汉安帝 《后汉书注·志第二十四·百官一》[107]
刘崎 代顷王刘喜后裔[108] ?—永建四年
?—129年
汉顺帝 《后汉纪·后汉孝顺皇帝纪上卷第十八·永建四年》[109]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110]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111]
刘矩 司徒刘光 延熹四年之前
161年之前
不详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112]
刘宠 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后裔,刘丕 延熹四年之前
161年之前
不详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113]
刘祐 不详 延熹四年之后
161年之后
汉桓帝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114]
刘猛 不详 不详 汉桓帝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115]
刘宠 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后裔,刘丕 ?—建宁元年
?— 168年
汉灵帝 《后汉纪·后汉孝灵皇帝纪上卷第二十三·建宁元年》[116]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117]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118]
刘祖 不详 ?—建宁四年—?
?—171年—?
汉灵帝 《后汉书注·志第五·礼仪中》[119]
《風俗通義·十反第五》[120]
刘宽 代顷王刘喜后裔[108],司徒刘崎 不详 汉灵帝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121]
刘虞 东海恭王劉彊五世孙,丹阳太守刘舒 ?—中平五年
?—188年
汉灵帝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122]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123]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124]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125]
《三国志注·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126]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127]
刘艾 不详 ?—建安十九年
?—214年—?
汉献帝 《三国志注· 魏书一·武帝纪第一》[128][129][130]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三卷第二十八·兴平二年》[131][132]
刘焉 鲁恭王刘余后裔 不详 不详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133]
《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134]
刘松 代顷王刘喜后裔[108],司徒刘崎孙,逯乡昭烈侯刘宽 不详 不详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135]
刘曜 汉文帝刘恒之子梁孝王刘武后裔[136] 不详 不详 《金石录·卷十八》[137]
刘伯 不详 不详 不详 《真誥·卷十五》[138]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三》[139]

参考资料

  1. ^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初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2.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初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3. ^ 沈刚 《汉代宗正考述》 《社会科学战线》 2002年1期
  4. ^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内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5. ^ 《通志·氏族略第四》:宗正氏,状称,本刘氏,楚元王交之孙刘德为宗正,支孙氏焉。裔孙宗正珍孙。
  6. ^ 《百家姓》:宗政,羽音。彭城郡。系出刘氏。汉刘德,楚元王后,为宗正,子孙以官为宗正氏。后改作宗政。
  7.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二年五月丙申封,七年,为楚王。
  8.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上邳侯刘郢客为宗正,七年为楚王。
  9.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高后时,以元王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为夷王。
  10. ^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丞相臣张仓、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
  11. ^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军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
  12. ^ 《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军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宗正刘礼军霸上;祝兹侯徐厉军棘门:以备胡。数月,胡去,亦罢。
  13. ^ 《史记·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14. ^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
  15.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元年四月乙巳封,三年,为楚王。
  16.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平陆侯刘礼为宗正,二年为楚王。
  17.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汉已平吴、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陆侯礼为楚王,奉元王后,是为文王。
  18. ^ 《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文帝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19.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
  20.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以太中大夫周仁为郎中令,张欧为廷尉,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宗正,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
  21.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乙亥,徙淮阳王馀为鲁王;南王非为江都王,王故吴地;立宗正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胜为中山王。
  22. ^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乃拜盎为太常,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盎装治行。後十馀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
  23.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德侯刘通为宗正,三年薨。
  24. ^ 《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以盎为泰常,奉宗庙,使吴王,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辅亲戚。使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拜受诏。
  25.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上乃使袁盎与吴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吴。
  26.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袁盎、刘通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令拜受诏。
  27.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弃。
  28. ^ 《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疾。
  29. ^ 《汉书补注·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下刘受当别一人,故不书侯。
  30.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受。
  31.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建元五年,侯受嗣,十八年,元狩五年,坐为宗正听请,不具宗室,削为司寇。
  32.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沈猷侯刘受为宗正,二年坐听请不具宗室论。
  33. ^ 《史记索隐·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索隐任安也。
  34. ^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非,下御史书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大司马去病上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原陛下幸察。’制曰‘下御史’。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侯以承天于,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而不逮事。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昧死请所立国名。”
  35.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安国。
  36. ^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
  37.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诏遣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后自杀。
  38.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光禄大夫刘辟强为宗正,数月卒。
  39.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徙为宗正,数月卒。
  40.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太中大夫刘德为宗正,数月免。
  41.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42.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青州刺史刘德为宗正,二十二年薨。
  43.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
  44. ^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玺书曰:“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
  45. ^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
  46. ^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丞相臣敞、大司马大将军臣光、车骑将军臣安世、度辽将军臣明友、前将军臣增、后将军臣充国、御史大夫臣谊、宜春侯臣谭、当涂侯臣圣、随桃侯臣昌乐、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农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乐成、廷尉臣光,执金吾臣延寿、大鸿胪臣贤、左冯翊臣广明、右扶风臣德、长信少府臣嘉、典属国臣武、京辅都尉臣广汉、司隶校尉臣辟兵、诸吏文学光禄大夫臣迁、臣畸、臣吉、臣赐、臣管、臣胜、臣梁、臣长幸、臣夏侯胜、太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顿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一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
  47. ^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仓议,皆曰:“高皇帝建功业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繇不孝出之,绝之于天下也。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臣请有司御史大夫臣谊、宗正臣德、太常臣昌与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庙。臣敞等昧死以闻。
  48. ^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太仆以軨猎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
  49. ^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
  50. ^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光览其议,遂尊立皇曾孙,遣宗正刘德与吉迎曾孙于掖庭。宣帝初即位,赐吉爵关内侯。
  51.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即日承皇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
  52.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光遣宗正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太仆以軨猎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
  53.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丁。
  54.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為宗正,二年免。
  55.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
  56. ^ 《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57. ^ 《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初元中,前将军萧望之及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皆给事中。
  58.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59.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临。
  60.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阳城侯刘庆忌宁君为宗正,三年迁。
  61.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庆忌为太常,五年病免。
  62.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 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
  63.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刘通。
  64.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千乗太守东莱刘顺为宗正,四年坐使合阳侯举子免。
  65.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常山太守刘武成为宗正,四年卒。
  66. ^ 《汉书补注·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先谦曰:此又一刘庆忌,非前由宗正迁太常者。刘德传未尝云庆忌复为宗正。
  67.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千乘令刘庆忌为宗正,六月坐平都公主杀子贬为辽东太守。
  68.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朔方太守刘它人为宗正。
  69.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会稽太守沛刘交游君为宗正,十年。
  70.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陈留太守渤海刘不恶子丽为宗正,更名容。
  71. ^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太后不得已而许之,遣长乐少府夏侯籓、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晏纳采、太师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以礼杂卜筮,太牢祠宗庙,待吉月日。
  72.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春,太后遣长乐少府夏侯籓、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纳采见女。
  73. ^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前议定陶傅太后尊号,守经法,不阿指从邪;右将军孙建爪牙大臣,大鸿胪咸前正议不阿,后奉节使迎中山王;及宗正刘不恶、执金吾任岑、中郎将孔永、尚书令姚恂、沛郡太守石诩,皆以前与建策,东迎即位,奉事周密勤劳,赐爵关内侯,食邑各有差。
  74.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宗正容更为宗伯,一年免。
  75. ^ 《汉书补注·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先谦曰:刘德传名岑,宋书武帝纪同。疑表有误。
  76.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太常刘岑为宗伯。
  77. ^ 《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莽闻之,大惧,乃拜其党亲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奋武将军,光禄勋成都侯王邑为虎牙将军,明义侯王骏为强弩将军,春王城门校尉王况为震威将军,宗伯忠孝侯刘宏为奋冲将军,中少府建威侯王昌为中坚将军,中郎将震羌侯窦兄为奋威将军,凡七人,自择除关西人为校尉军吏,将关东甲卒,发奔命以击义焉。
  78. ^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明旦,宗伯忠孝侯刘宏以闻,乃召公卿议,未决,而大神石人谈曰:‘趣新皇帝之高庙受命。毋留!’
  79. ^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及世祖即位,遣宗正刘延攻天井关,与田邑连战十馀合,延不得进。
  80. ^ 《资治通鉴·卷四十·汉纪三十二》:帝遣宗正刘延攻天井关,与田邑连战十馀合,延不得进。
  81. ^ 《后汉书集解·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惠栋曰刘吉也,韦昭国语注汉宗正用诸刘是也。
  82. ^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
  83. ^ 《东观汉记·传十》:刘平,字公子,以仁孝着闻,永平三年为宗正。
  84. ^ 《后汉纪·后汉孝明皇帝纪上卷第九·永平三年》:意荐彭城刘平,征为议郎,上数引见,迁侍中、宗正。
  85.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永平三年,拜宗正,数荐达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86. ^ 《东观汉记·传九》:百官会朝,诏问丹家,时宗正刘匡对曰:“郭丹为三公,典牧州郡,田亩不增。”
  87. ^ 《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茂弟匡,亦与汉兵俱起。建武二年,封宜春侯。为人谦逊,永平中为宗正。
  88. ^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后显宗因朝会问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刘匡对曰:“昔孙叔敖相楚,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孙竟蒙寝丘之封。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公,而家无遗产,子孙困匮。”
  89. ^ 《东观汉记·传十》:刘般字伯兴,迁宗正,在朝廷竭忠尽节,勤身忧国,夙夜不怠,数纳嘉谋,州郡便宜,清净畏慎,受职修治,振施宗族。
  90.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肃宗即位,以为长乐少府。建初二年,迁宗正。般妻卒,厚加赗赠,及赐冢茔地于显节陵下。般在位数言政事。其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年六十,建初三年卒。
  91. ^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东观记》曰:刘般,字伯兴。代名忠孝,在朝竭忠尽节。建初元年拜为宗正。
  92. ^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典郡四年,坐与宗正刘轶、少府丁鸿等更相属托,征拜太中大夫;十余日,迁将作大匠。
  93.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建初中,稍迁宗正,卒官,遂世掌宗正焉。
  94. ^ 《后汉书· 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冬十月己亥,宗正刘方为司空。
  95. ^ 《后汉纪·后汉孝和皇帝纪上卷第十三·永元四年》:冬十月己亥,宗正刘方为司空。
  96. ^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
  97. ^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
  98.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冬,十月,己亥,以宗正刘方为司空。
  99.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十三年,迁宗正,免。
  100. ^ 《后汉纪·后汉孝安皇帝纪下卷第十七·延光元年》:五月庚戌,宗正刘授为司空。
  101. ^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五月庚戌,宗正彭城刘授为司空。
  102.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五月,庚戌,宗正彭城刘授为司空。
  103. ^ 《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历乃要结光禄勋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
  104.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来历乃要结光禄勋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九江朱伥等十馀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
  105. ^ 《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上》:延光四年,拜宗正。明年,转卫尉,卒官。
  106. ^ 《后汉书补注·卷十八》:汉官仪解诂曰: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观,后迁宗正卫尉。又与张平子同郡,则千秋疑即秋孙也。或珍字秘孙,别字千秋,如虞诩两字也。
  107. ^ 《后汉书注·志第二十四·百官一》:案:胡广注隆此篇,其论之注曰:“前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观,好事者樊长孙与书曰:‘汉家礼仪,叔孙通等所草创,皆随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阁,无记录者,乆令二代之业,闇而不彰。诚冝撰次,依拟周礼,定位分职,各有条序,令人无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刘君甚然其言,与邑子通人郎中张平子参议未定,而刘君迁为宗正、卫尉,平子为尚书郎、太史令,各务其职,未暇恤也。
  108. ^ 108.0 108.1 108.2 《元和姓纂·卷五·353》:【弘农】汉高兄代王喜后。汉司徒琦始居弘农;生宽,太尉。
  109. ^ 《后汉纪·后汉孝顺皇帝纪上卷第十八·永建四年》:冬十一月,司徒许敬策免,宗正刘崎俊为司徒。
  110. ^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十二月乙卯,宗正刘崎为司徒。
  111.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十二月,巳卯,以宗正弘农刘崎为司徒。
  112. ^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113. ^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得为宗正。
  114. ^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拜宗正,三转大司农。
  115. ^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刘猛,琅邪人。桓帝时为宗正,直道不容,自免归家。
  116. ^ 《后汉纪·后汉孝灵皇帝纪上卷第二十三·建宁元年》:八月,司空王畅以灾异策罢,宗正刘宠为司空。
  117. ^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空。
  118.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空。
  119. ^ 《后汉书注·志第五·礼仪中》:维建宁四年七月乙未,制诏:‘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故有莘兴殷,姜任母周,二代之隆,盖有内德。长秋宫阙,中宫旷位,宋贵人秉淑媛之懿,体河山之仪,威容昭曜,德冠后庭。群寮所咨,佥曰冝哉。卜之蓍龟,卦得承干。有司奏议,冝称绂组,以临兆民。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绶,宗正祖为副,立贵人为皇后。后其往践尔位,敬宗礼典,肃慎中馈,无替朕命,永终天禄。’
  120. ^ 《風俗通義·十反第五》:宗正南陽劉祖奉爲郡屬曹吏,左騎校尉薛丞君卓爲戶曹史,太守公孫慶當祠章陵,舊俗常以衣冠子孫,容止端嚴,學問通覽,任顧問者,以爲御史,時功曹白用劉祖,祖曰:「既託帝王肺腑,過聞前訓,不能備光輝胥附之任,而身當側身陪乘,執策握革,有死而已,無能爲役。」薛丞因前自白:「今明公垂出,未有御者,雖雲不敏,敢充人乏。」周旋進退,補察時闕,言出成謨,大見敬重;亦以祖爲高,歲盡,俱舉孝廉。
  121. ^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传讲华光殿。迁侍中,赐衣一袭。转屯骑校尉,迁宗正,转光禄勋。
  122. ^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朝议以宗正东海刘伯安既有德义,昔为幽州刺史,恩信流着,戎狄附之,若使镇抚,可不劳众而定,乃以刘虞为幽州牧。
  123. ^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勋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
  124. ^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迁宗正。
  125. ^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126. ^ 《三国志注·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吴书曰: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遭世衰乱,又与时主疏远,仕县为户曹吏。以能治身奉职,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转甘陵相,甚得东土戎狄之心。后以疾归家,常降身隐约,与邑党州闾同乐共恤,等齐有无,不以名位自殊,乡曲咸共宗之。时乡曲有所诉讼,不以诣吏,自投虞平之;虞以情理为之论判,皆大小敬从,不以为恨。尝有失牛者,骨体毛色,与虞牛相似,因以为是,虞便推与之;后主自得本牛,乃还谢罪。会甘陵复乱,吏民思虞治行,复以为甘陵相,甘陵大治。征拜尚书令、光禄勋,以公族有礼,更为宗正。
  127.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
  128. ^ 《三国志注· 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张璠汉纪曰:初,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将自轵关东出。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
  129. ^ 《三国志注·魏书一·武帝纪第一》:献帝起居注曰:使行太常事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与宗正刘艾,皆持节,介者五人,赍束帛驷马,及给事黄门侍郎、掖庭丞、中常侍二人,迎二贵人于魏公国。
  130. ^ 《三国志注·魏书一·武帝纪第一》:献帝传载诏曰:“自古帝王,虽号称相变,爵等不同,至乎褒崇元勋,建立功德,光启氏姓,延於子孙,庶姓之与亲,岂有殊焉。昔我圣祖受命,创业肇基,造我区夏,鉴古今之制,通爵等之差,尽封山川以立籓屏,使异姓亲戚,并列土地,据国而王,所以保乂天命,安固万嗣。历世承平,臣主无事。世祖中兴而时有难易,是以旷年数百,无异姓诸侯王之位。朕以不德,继序弘业,遭率土分崩,群凶纵毒,自西徂东,辛苦卑约。当此之际,唯恐溺入于难,以羞先帝之圣德。赖皇天之灵,俾君秉义奋身,震迅神武,捍朕于艰难,获保宗庙,华夏遗民,含气之伦,莫不蒙焉。君勤过稷、禹,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谦让,守之以弥恭,是以往者初开魏国,锡君土宇,惧君之违命,虑君之固辞,故且怀志屈意,封君为上公,欲以钦顺高义,须俟勋绩。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从,图危社稷,君复命将,龙骧虎奋,枭其元首,屠其窟栖。暨至西征,阳平之役,亲擐甲胄,深入险阻,芟夷蝥贼,殄其凶丑,荡定西陲,悬旌万里,声教远振,宁我区夏。盖唐、虞之盛,三后树功,文、武之兴,旦、奭作辅,二祖成业,英豪佐命;夫以圣哲之君,事为己任,犹锡土班瑞以报功臣,岂有如朕寡德,仗君以济,而赏典不丰,将何以答神祇慰万方哉?今进君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
  131. ^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三卷第二十八·兴平二年》:宗正刘艾曰:“臣前为陕令,知其险。旧故有河师,犹有倾危,况今无师。 太尉所虑是也。”
  132. ^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三卷第二十八·兴平二年》:帝乃御船,同舟渡者皇后、贵人、郭赵二宫人、太尉杨彪、宗正刘艾、执金吾伏完、侍中种辑、罗邵、 尚书文祯、郭浦、中丞杨众、侍郎赵泳、尚书郎冯硕、中官仆射伏德、侍郎王稠、羽林郎侯折、卫将军董承、南郡太守左灵,府史数十人。
  133. ^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134. ^ 《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135. ^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子松嗣,官至宗正。
  136. ^ 李兵, 《东平“汉光禄勋刘曜碑”述略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03期), 2017年, (第03期): 13–17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137. ^ 《金石录·卷十八》:右《汉光禄勋刘曜碑》。《集古录》云“君讳曜,字季尼,年七十三。其余爵里、官阀、卒葬岁月皆不可”见今此《碑》虽残缺,然尚有可考处,盖孝文之裔,又尝为太官令、郎中、居延都尉、大宗正、卫尉,遂为光禄勋。至于卒葬年月,则断续不可考矣。
  138. ^ 《真誥·卷十五》:劉春龍者,漢宗正劉奉先之女(奉先,漢某帝時為宗正)。
  139. ^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三》:《漢魏先賢行狀》曰︰故宗正南陽劉伯,字奉先。少履清節,忠亮正直,研精文學,無不綜覽。嘗爲督郵,時豫章太守虞績以饕餮穢污,征至郡界,當就法車,不肯就坐。伯乃撥刀毆績,績恐就車。乃徑上尚書,以肅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