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汉大学校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武汉大学历史

武汉大学校方认为,武汉大学的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葛寅亮创办的江汉书院。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关于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与自强学堂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以武汉大学官方为代表,认为自强学堂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但也有武汉大学退休教师,以及其他学校,以及媒体认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仅仅只是占用了已经停办的自强学校的校舍,两者并无传承关系。武汉大学历史只能从1913年开始计算。[1] [2] [3] 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的校史应当从1926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成立起算,连武昌师范大学都不能算作武汉大学的办学起点。

概况

年份日期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历史事件
1893年11月 自强学堂 湖北武昌三佛阁 办学源头
1902年7月 方言学堂 湖北武昌东厂口 更名
1913年7月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湖北武昌东厂口 建校
1923年9月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湖北武昌东厂口 更改校名
1924年9月 国立武昌大学 湖北武昌东厂口 更改校名
1926年12月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湖北武昌东厂口 国立武昌大学与其他高校合并组建
1928年7月 国立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武昌东厂口 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组建
1932年3月 国立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校址迁移
1938年4月 国立武汉大学 四川乐山 因日军攻打华中地区,被迫西迁
1946年10月 国立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迁回武汉
1949年8月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被中国共产党接管,更改校名
2000年8月2日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老)与其他高校合并组建

武汉大学校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 1896年7月,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自强学堂改订章程,调整学科门类设置,强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算学改归两湖书院。1902年,自强学堂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4门。每门招生增至30人。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以外语研究教学为主。同年两湖书院和江漢書院心經書院合并,改为两湖大学堂,以师范教育为主。
  •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下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将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合并成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也称为第二中山大学)。1928年,国民党政府彻底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 1952年,农学院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武汉大学,武大各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清朝

湖北武汉较早的新式学堂有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四月,张之洞创建两湖书院和1893年的自强学堂。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两湖书院和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合并,改为两湖大学堂。1904年,按《奏定学堂章程》,两湖大学堂改名两湖文高等学堂。1906年,再次改名两湖总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方言学堂和两湖总师范学堂停办。

民国成立后,在湖北武昌重建高等教育,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武昌军官学校校址即原方言学堂旧址成立,继承了武昌办学较早的新式学堂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的一些师资力量[4]。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与自强学堂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有巨大争议。[1] [2] [3]

武汉大学在民国初年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当时开办武昌高师前为武昌军官学校,更早以前是清末停办的方言学堂及自强学堂的旧址。直至国立武汉大学后期1946年10月31日举行的武大十八周年,校方并未将自强学堂作为前身,而1946年12月4日的《武汉日报》记载时任代理校长的刘秉麟在“新生训练周”讲话称:“武大的前身最早为湖北方言学堂,高等师范学校...”[5],这是武大非正式地将自强学堂当作前身的最早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校方在1992年前以民国2年(1913年)建立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为起源举行校庆,1993年后正式以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为起源举行校庆。武大校方将校史追溯到自强学堂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6],存在争议[7]

中华民国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旗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派员实地考察后,于7月7日决定在东厂口武昌军官学校校址即清末原方言学堂旧址组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共四部。教育家贺孝齐为首任校长。同年11月2日正式开学。

1917年5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根据全国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结业后择业的需要,打破部定章程,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

1920年2月7日,陈独秀到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作《新教育的精神》的讲演。

1922年,校长张继煦上任后实行男女同校,创立旁听生制度,废除学年制,采用学分制。同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将原来的四部改为国文、历史社会学、教育哲学、英语、数学、理化、生物、地理共八系。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张继煦继任校长。

国立武昌大学

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同年12月,化学家石瑛任校长。

1925年暑期,石瑛校长邀请吴稚晖胡适周鲠生马寅初等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7年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在中共五大会场的合影

1926年秋,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武汉大学从此开始由多科大学逐渐向综合大学的转变。作为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晶,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废除校长制,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2月,整合后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正式开学,徐谦任校务维持会主任。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小礼堂举行,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参加。同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前后两任校长王世杰(右)与王星拱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化学家刘树杞为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为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其中刘树杞为主任委员;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其中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1月确定了以当时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落驾山(又名罗家山)一带为新校址。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诗人闻一多用谐音的办法,将山名改为珞珈山。校址确定后,李四光和叶雅各两人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 H. Kales)先生从上海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由于经费紧张,国立武汉大学停办医科,相关专业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同济大学

1929年开尔斯绘制的校园规划图

1929年初,刘树杞因事务繁忙而辞去代理校长一职。2月法学家王世杰上任,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文、法、理、工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同年3月,开始修筑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与此同时,珞珈山上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

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完工。2月二期工程开工。同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正式迁入珞珈山办学。

1933年4月,王世杰校长升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同年5月,化学家王星拱接替王世杰成为新一任校长。学校设农学院筹备处,叶雅各任主任。

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开办研究生教育。

1936年,成立农学院,叶雅各出任首任院长。国立武汉大学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全国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7月,新校舍二期工程完工。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10月,董必武在国立武汉大学学生俱乐部为全校师生作了《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的演讲。11月,陈独秀第三次来到武大,为师生们做题目为《怎样才能够发动民众》的演讲。同年秋季,周恩来在武大学生俱乐部讲解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蒋介石来到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大学生俱乐部作《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演讲。

1937年至1938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多次居住在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腰西北的半山庐。1938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学体育馆召开。4月,武汉被日军三面包围,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同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移居珞珈山,并在居所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从4月至10月,日本战机的航路无数次经过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上空却从未对其进行轰炸。10月25日汉口被日军占领,26日武昌弃守,27日汉阳失守,历经数月的武汉会战以中方战败告终,武汉沦陷,日军将国立武汉大学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39年,郭沫若应历史系吴其昌教授的邀请到内迁四川乐山的武大作讲演,宣传抗战。而日军从日本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珞珈山校园栽植,武大从此和樱花结缘。

1938年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

1940年代,为躲避战乱内迁中国西南地区的四所国立大学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昆明)、国立中央大学(四川重庆)、国立浙江大学(贵州遵义)和国立武汉大学(四川乐山),被并称为“民国四大名校”。

1943年,世界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访问位于四川乐山办学的国立武汉大学。

1944年6月,湖北省政府委员将位于湖北恩施湖北省立工学院改为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分院。同年,李约瑟博士再次来到四川乐山的武大访问。

1945年7月,王星拱校长调任中山大学校长,法学家周鲠生成为国立武汉大学新一任校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任命工学院电机工程专家赵师梅代表校方先行回到武汉珞珈山收回校产并主持校区修缮工程。

1946年7月,光复后的台湾招考升学内地大学的公费生,有8位台湾人录取后分发到国立武汉大学读书,成为最早来武汉读大学的台湾人。其中5位来自台南,3位分别来自嘉义高雄新竹;入读政治系5位,经济系2位,法律系1位。10月,国立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恢复农学院,成立医学院筹备委员会。

1947年6月1日,武汉警备司令部派军警封锁包围武大,打死学生3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6月22日,学校举行追悼“六一惨案”死难烈士大会。同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医学院,形成了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8月,国立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在武昌成立。至此,国立武汉大学终于实现了创建之初刻于武昌街道口大学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所体现的办学规模和格局。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武汉大学达到其110余年历史中的巅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武汉大学(老)

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文告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昌,武汉三镇被中国共产党接管。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武大。8月,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成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作为全校最高领导机构,邬保良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共武大首任党组书记徐懋庸的极左思想直接干预下,不少学者教授被打压。同年,私立汉口法学院私立汉口商业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同年,位于武昌、建院仅2年的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已拥有病床221张,职工189人,与汉口协和医院、汉口普爱医院、汉口市立医院、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武昌同仁医院一并成为武汉地区最大的、病床数和职工数均过100的六所医院。

1950年代初期,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抛弃南京国民政府以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为主流的教育模式,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模式,对国内高校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在这期间,私立高校不是被公有化,就是被合并,或者被停办。而1940年代各省发展起来的国立综合大学则纷纷被强制拆散。尤其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并称为“民国五大名校”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这三所不在北京办学的国立综合大学被彻底肢解。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有6个学院21个系,院系调整后只有文理科目的中文、历史、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共7个系保留建制,连学院建置亦被取消。武汉大学遭受了创办以来的最大损失。此后数十年,武汉大学逐渐恢复和增设院系专业。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6月1日,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简称武大医院)与汉口协和医院正式合并为武大、协和合作医院,新医院在汉口开诊。同年,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内迁武汉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分配给武汉大学医学院的三万五千元美金,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不足一万元美金,一并划入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大部分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与农化系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为江南大学)。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后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同年11月,哲学家李达担当1950年后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电机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即后来的湖南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后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

1954年10月,武大、协和合作医院彻底脱离武汉大学,正式更名为汉口协和医院,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现为武汉协和医院)。12月,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武汉大学理学院部分教师调往河南郑州参与组建郑州大学。同年,武汉大学恢复哲学系。

1958年,武汉大学恢复外文系。同年10月,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与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湖北大学(后更名为中南政法学院)。

以下是19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与武汉大学有关、并办学至今的高等院校:

1960年10月,老武汉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5年起,武汉大学共有83人次参与了中国10次核爆炸效应试验的观测及理论研究。

武汉大学校园内仍保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遗迹(图中标语为“无限信仰毛主席”)

1966年,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武汉大学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同年8月24日,校长李达被迫害致死。从此,武汉大学有近14年无校长。

1967年,武汉大学校内“造反派”参与武汉七·二○事件

1968年11月18日,湖北省组织了近700人的“工、军宣队”进驻武汉大学成立指挥部,掌管了武大的行政大权,领导开展武大的“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又在武大建立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1970年,武汉大学开始在湖北省内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招收学员。同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8月,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司司长刘道玉校友的促成下,武大化学系教授查全性于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大胆向邓小平倡言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得到充分肯定,高考制度很快恢复。10月12日,中国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此后,武汉大学进行了包括办学模式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和“全国高校领域里的深圳”。

1978年3月,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恢复。同年,武汉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同年老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测绘学院都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6月,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武汉大学中共党委书记的庄果出任武大校长。同年,武汉大学开始与法国教育文化界正式开展多种交流与合作。11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到武汉大学访问。

1981年7月,化学家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1949年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1982年,武汉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导师制度和学术假制度。

1983年,武汉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实行了教学工作顾问制度、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度。

1984年,武汉大学恢复学院建置,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同年,武大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实行了贷学金制度、插班生制度、提前毕业制度、免试推荐硕士生制度。

1985年,武汉大学建立少年班

1987年,武汉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免试推荐博士生制度、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

1988年4月,由于其改革被认为过于激进,刘道玉校长被中国国家教委免职,数学家齐民友接任校长。此后武汉大学再次进入长达数年的缓速发展期。

1992年10月,哲学家陶德麟接任武汉大学校长。

199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率先举行了隆重的百年校庆,由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年学府,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江泽民李鹏等中国领导人为武大题词祝贺百年校庆。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47所国外名牌大学和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长、代表参加庆典或来电来函致贺。

1995年,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成为全国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6年10月,物理学家侯杰昌接任武汉大学校长。

武汉大学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打开了“985工程”序幕。1999年,中国国务院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若干所知名大学使其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湖北省委省政府早期方案有武大+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组建新武汉大学,稍后1999年8月的方案为武大+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组建新武汉大学[8]

2000年3月6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三校的高层在讨论后决定邀请湖北省重点高校湖北医科大学加盟,希望湖北省委省政府对1999年8月的方案作微调。4月10日,四校共同向省政府递交了请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7月28日,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共同颁布了合并实施意见。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正式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同时提出并确立了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位于武汉市东南汤逊湖畔、全国首批2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的武汉大学科技园也于同日动土奠基。原湖北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分别更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2001年1月初,合并后的武汉大学院系设置方案敲定。武汉大学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六大学部,下设28个学院、98个系。2月13日,中国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在武汉签署协议,重点共建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正式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2002年,武汉大学成为中国教育部首批授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6所高校之一,以及全国首批8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2003年9月,测绘学家刘经南接任武汉大学校长。同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隆重举行110周年校庆大典。李鹏李岚清彭云蒋正华霍英东分别题词。李长春刘延东俞正声罗清泉陈佳洱董建华何厚铧等致电祝贺。校庆期间共举办了重大国际学术会议22场、国内重要学术会议26场,学术讲座320场。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专家花费18年心血完成的鸿篇巨制《故训汇纂》。然后,由于此次校庆晚会耗资200万元人民币,武汉大学一时成为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

2004年2月26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晓芒杨祖陶历时7年完成的百万字译作康德“三大批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6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登门看望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做出优异成绩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科教授桂希恩

2005年8月,武汉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获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家认可的A3实验室,也是中国最大的动物实验室,填补了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空白。

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国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设备交通部长、外贸部长、前总理法国驻华大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等组成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法国企业家和法方记者等随行人员共约200人,在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湖北省省长罗清泉等官员以及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等校方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内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参观中法两国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合作项目。希拉克总统亲自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竣工剪彩,并为中法两国在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武汉大学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奠基。[9]在演讲中,希拉克总统说,中法双方在文化与科学技术上的合作非常重要,应向中法在武汉大学进行的医疗、教育典范合作表示敬意。 [10]

2011年10月10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12]

2013年9月11月29日,武汉大学隆重举行120周年校庆大典。祝贺校庆期间共举办了重大国际学术会议22场、国内重要学术会议26场,学术讲座320场。然后,由于由于办学源头追溯问题,武汉大学一时再次成为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

校史争议

武汉大学是否源于1893年自强学堂存在较大争议。正方认为: (一)刘经南:地点的继承,校舍的继承,设备、档案和图书资料的继承,少量师资的延续,特别是分科办学的理念和方式的继承加起来就是一脉相承[4]; (二)创始日期定为1893年经过中国教育部认证(时国家教委[13]; (三)原校长王世杰虽然没有将武大校史追溯到自强学堂,但与反方只承认武昌高师不同,他承认方言学堂在武大校史中的地位,说:“武汉大学前身,你们想必都已知道,最早是由方言学堂,而武昌高师,而师范大学,而武昌大学,然后改为中山大学,校址在原来武昌城内阅马场(原文为“厂”字——笔者注)旁的东厂口。”[14]; (四)有大量史实依据证明[15]。 反方认为:武汉大学与自强学堂唯一的联系是武汉大学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1913年创办时曾使用自强学堂(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停办)的校舍。[16][17][18][19][20][21]潘懋元教授和刘海峰教在《关于武汉大学校史渊源的论证意见》中写道:“我们一时未能找到其他有关资料加以论证。建议武汉大学最好能找到武昌高师开办时的筹办报告或批件之类的文献或档案。我们认为,只要这些第一手资料中或武昌高师15年间的其它资料中,有提到与此前的湖北方言学堂有继承关系,武汉大学校史起算时间上延至1893年的论证便可以成立。”[22]有武大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原校长王世杰的言语,并完全忽略王世杰对方言学堂在校史地位上的承认(上述正方观点第三),认为武汉大学的回应是“伪论证”。 [23]

注释

  1. ^ 1.0 1.1 网易另一面, 借尸还魂:在同一校址就说是前身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武大老校长批“百年校庆”名不副实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武汉大学校史争议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凤凰网专访昆山杜克大学(筹)校长刘经南.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刘经南:到1911年春天时清政府那时候已经不行了,革命的烽火四起,方言学堂因没有经费停了,1911年上半年停的,当时很多清政府办的学堂候都停了。然后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乱了一阵,清朝政府垮台了。1913年新的国民政府在原来的方言学堂这个地方恢复重建了武昌高师。武昌高师继承了原方言学堂的一些仪器设备,档案和图书资料,还有少数老师,都有史料可查,现在我们学校的档案室还有方言学堂学生的一些档案,甚至还有毕业证书还留在学校的。
    所以说武昌高师继承了原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的校舍,部分设备,某些档案和图书资料。可以说大家共同承认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高师与方言学堂虽因为改朝换代停办了两年,但确实有渊源的,有许多相承点的。我认为地点的继承,校舍的继承,设备、档案和图书资料的继承,少量师资的延续,特别是分科办学的理念和方式的继承加起来就是一脉相承。
     
  5. ^ 1946年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举行18周年校庆,代理校长刘秉麟在校庆大会的报告中称:“我们知道武大历史很短,合武昌高师,武昌师大,武昌大学,与武昌中山大学而言,才比较长些,所以实际今天武大本身的历史,成立才只十八周年,好像一个小兄弟”。1946年12月4日《武汉日报》记载,刘秉麟在武大“新生训练周”上发表讲话称:“武大的前身最早为湖北方言学堂,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在民国十七年十月卅一日,始正式易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迄今已有十八周年的校史…”。
  6. ^ 见:吴骁: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武大校史风波再起 老校长质疑120周年校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更多争议介绍参见武汉大学历史自强学堂条目。
  8. ^ 关于武汉地区高校合并的传闻,实际上版本众多。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经传闻将同中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南政法大学合并,以利原华工的学科发展,又如武汉大学,曾经传闻将同周边高校合并,甚至合并华中师范大学,进一步打造高校航母。
  9. ^ 参见《希拉克总统勉励医务工作者——让疾病后退让希望重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湖北日报》,2006年10月28日。
  10. ^ 参见《希拉克参观武汉大学 称树立中法教育合作典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社,2006年10月28日。
  11. ^ 武大华中科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武汉大学新闻网,2011年10月10日
  12. ^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互认学分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互认学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湖北频道,2011年10月12日
  13. ^ 凤凰网专访昆山杜克大学(筹)校长刘经南.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刘经南:这个也经过了国家教育部门的权威认证。1993年由当时国家教委指定的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和武大邀请的国内教育和历史学家共同组成了武大历史论证专家组,在论证结论中也一致认可这一继承关系,只是有个别著名专家在建议中提出希望进一步发掘补充史料。 
  14. ^ 李平沙. 武大教师驳"武大120年校史依据充分" 称存论证缺陷. 光明网.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15. ^ 武大回应120年校史有史实依据 校庆活动不会改. 武汉晚报. 2012年12月7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22日). 
  16. ^ 质疑和批评者包括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等在内。武大校史风波再起 老校长质疑120周年校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武汉大学校史争议. 光明网.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18. ^ 汤嘉琛. 随意编造让校史成“笑史”.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5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30日). 
  19. ^ 战钊. 武汉大学教师质疑学校篡改校史 披露“造假”内幕. 光明网. 2012年12月5日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11日). 
  20. ^ 李平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教授孙邦华——武汉大学120年校史无学术依据 纯属“行政造假”. 2012年12月6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14日). 
  21. ^ 钱忠军, 于小龙. 120周年校庆成为争论焦点 武大被质疑“拉长校史”. 文汇报. 2012年12月8日 [2013-02-10]. [永久失效連結]
  22. ^ 战钊. 独家披露:1993年武汉大学校史渊源的论证意见. 光明网. 2012年12月9日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19日). 两位教授用大幅笔墨引用史料,阐述“尚无第一手资料证明武昌高师与方言学堂存在传承关系”的观点。同时,论证意见强调“虽是在同一地址,但武昌军官学校与方言学堂及武昌高师有否传承关系,是武汉大学校史能否从1913年上延的关键所在。”但关于这一“关键问题”,现在是否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史料,武汉大学在多次回应中均未直接提及。 
  23. ^ 李平沙. 武大教师驳"武大120年校史依据充分" 称存论证缺陷. 光明网. 2012年12月6日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3日). 以上所引史料,是真实无误的。……王世杰在访谈开场的第一句话就说:“关于武汉大学建校的经过,时隔多年,记忆有些模糊。”而且访谈的主题主要在于“珞珈建校”,而不是追溯本校的历史前身。就王世杰上面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分析,他强调的是“校址在原来武昌城内阅马厂旁的东厂口”,也就是说,他主要是以“校址”为依据将本校历史追溯到方言学堂的,而如果继续按照这条标准,就无法由方言学堂继续往前追溯到不在同一地点的自强学堂了。
    事实上,就目前所知,王世杰也从未说过武汉大学校史可以追溯到自强学堂这样的话。……
    综上所述,《武大回应:120年校史依据充分》一文,完全是一出硬伤累累、错误百出、牵强附会甚至公然造假的“伪论证”,所谓“依据充分”,不过是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参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