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成桂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太祖
朝鲜国第1代國王
在位期間:1392年8月5日-1398年10月14日(6年70天)
繼任:朝鮮定宗
太祖御真(局部)
年號洪武(沿用明朝年號)[1]
姓名李成桂 → 李旦
仲潔 → 君晉
松軒
出生元順帝元統三年十月十一日[a]
(1335-10-27)1335年10月27日
大元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和州黑石里
逝世朝鲜太宗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1408年6月18日(1408歲—06—18)(72歲)
朝鮮國京畿道漢城府昌德宮廣延樓
廟號太祖
諡號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1408年)
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1899年)
陵墓健元陵
父親(追封)桓祖李子春
母親(追封)懿惠王后崔氏
王妃神懿王后韩氏
神德王后康氏
誠妃元氏
宮主貞慶宮主柳氏
翁主和義翁主金氏
嫡子鎮安大君李芳雨
朝鮮定宗李曔
益安大君李芳毅
懷安大君李芳幹
朝鲜太宗李芳遠
德安大君李芳衍
撫安大君李芳蕃
宜安大君李芳碩
嫡女慶慎公主
慶善公主
慶順公主
庶女宜寧翁主
淑慎翁主
簽名

朝鮮太祖朝鮮語:조선 태조朝鮮 太祖 Joseon Taejo;1335年10月27日—1408年6月18日),朝鲜王朝的開國君主,本名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李成桂 Yi Seong gye);即位後更名李旦朝鮮語:이단李旦 Yi Dan),改君晉朝鮮語:군진君晉 Gun jin)。本貫全州李氏,父親李子春元朝世襲斡東千戶兼任達魯花赤

李成桂隨父歸附高麗,並因抵禦北元明朝戰功顯赫不斷受提拔;後來因反對發兵遼東,發起威化島回軍並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並遷都漢城。即位後,改革高麗政策、對明朝行事大主義,并通過招撫、武力征服北方的女真部落,使朝鮮王國疆域達到图们江。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後,讓位於次子李芳果(朝鮮定宗),成為太上王。讓位後,由於不滿第五子李芳遠(朝鮮太宗)掌權,曾出奔咸興,不久被迫返回,最後在漢城昌德宮於1408年薨逝。廟號太祖谥号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葬於健元陵

大韓帝國建立後,高宗皇帝於1899年將李成桂改諡為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

生平

高麗時代

早年經歷

1335年10月27日,李成桂在和州(和寧)黑石里私邸誕生,其出生地位於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現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屬咸鏡南道金野郡);他是斡東千戶達魯花赤吾魯思不花(李子春)與正室崔氏所生的嫡長子[2][3]。之後,李子春率家人遷居咸興[4]

李成桂出身的家族全州李氏本為地方豪族,但是並不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名門[5]:280。他的高祖父李安社投降蒙古後,在1255年受封斡東千戶兼任達魯花赤,子孫世襲其職位[6][7];李成桂的母親本貫永興崔氏朝鲜语영흥 최씨,外祖父崔閑奇也是和州人[8]。李成桂在1351年娶韓卿的女兒安邊韓氏為妻,兩人育有六子二女[9]。雙城總管府除高麗軍民外,也有女真族諸部。在青少年時期,李成桂與女真人李之蘭(豆蘭帖木兒)結拜為義兄弟;由於這層關係,日後李之蘭成為李成桂的得力助手,並有許多女真部族投靠並追隨李成桂[10]:132。1356年,高麗恭愍王派兵攻打雙城總管府,並授予李子春官爵;李子春於是成為高麗的內應,起兵響應柳仁雨朝鲜语유인우收復雙城總管府。恭愍王封李子春大中大夫、司僕卿,並在高麗首都開城賜府邸一座[11]。此後,李成桂隨父歸順,成為高麗將領。

軍功崛起

高麗恭愍王

1361年,禿魯江萬戶朴儀叛亂,恭愍王派金璡前去鎮壓;金璡再求援兵,於是李成桂率一千五百名兵力支援,才平定叛亂。當時中國已進入元朝末年,農民起事四起。其中紅巾軍在同年冬天趁鴨綠江結冰,發動十萬人侵略高麗。李成桂迎戰時擊殺紅巾軍數百人、生擒一人;然而不久高麗軍潰敗,恭愍王率宮眷、大臣南逃安東,隨後紅巾軍攻佔首都開城[12][5]:275。翌年正月,安祐率兵二十萬反攻;李成桂領兵二千人參戰,他由東大門率先進攻、登城,再立軍功[13][14]。1362年,在原任雙城總管的趙小生引導下,元朝大臣納哈出攻打高麗;李成桂時任東北面兵馬使,與其交戰並獲勝[15]。1364年,元順帝皇后奇氏圖謀廢黜恭愍王,派遼陽行省軍隊進攻高麗;高麗派崔瑩抵禦、李成桂也參戰,最後大敗元軍,並讓元朝將向奇皇后進讒的崔濡送回高麗處死[16][17][18]。同年,李成桂官拜密直副使,恭愍王賜金帶、賜號「端誠亮節翊戴功臣」[19][20]

1368年,明太祖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朝滅亡;元順帝出逃上都,建立北元[21]。1370年,由於奇皇后的姪兒賽因帖木兒在高麗國界製造邊患,恭愍王任命李成桂為東北面元帥,與池龍壽、楊伯淵等渡鴨綠江,出兵征討北元東寧府[22][23]。李成桂帶兵一千五百人遠征遼陽同平章事金伯顔遭活捉、賽因帖木兒逃脫,於是班師回朝[24]。由於李成桂不斷建立戰功,恭愍王更加重用他,在1371年任命身為武臣的李成桂為知門下府事、文臣李穡為政堂文學,並讓兩人同日躋身政治中樞[22]。在此前後,李成桂與開城氏族聯姻,再娶了康允成的女兒谷山康氏為妻;兩人育有二子一女。當時高麗士大夫娶平妻的風氣盛行,因此康氏也成為正妻,與李成桂的元配韓氏平起平坐,稱為「京妻」;而由於韓氏是李成桂在故鄉所娶,稱為「鄉妻」[25][26]。1372年,由於倭寇騷擾高麗東北界,恭愍王外放李成桂,任命為和寧府尹去抵禦倭寇[27]。1374年,恭愍王在一次酒醉後,在寢宮內被宦官崔萬生以及男寵們亂劍砍死[28]。恭愍王遇弒後,其母明德太后洪氏本想從王室中另擇王位繼承人;但是在李仁任主導下,仍由恭愍王獨子、身世有爭議的江寧府院大君王禑繼承王位,是為高麗禑王[29]

1375年,李成桂、崔瑩奉命統領全羅道慶尚道軍隊,在京畿道東、西江抵禦倭寇;1377年,先後在智異山、西海道(黄海道)大破倭軍,名聲大震[29]。此時,李成桂接受「完山府院君」的封爵,官拜門下贊成事、判典工司事,按官階順位排名第九[30][31][32]。1378年,李成桂與楊伯淵合擊大破倭寇;同年,高麗開始使用明朝年號,時為洪武十一年九月[29]。洪武十三年(1380年),倭寇乘船五百艘進犯高麗南方三道,李成桂被任命為楊廣、全羅、慶尚三道都巡察使前去平亂;戰情一度陷入膠著,李成桂也左腳中箭。最後,李成桂和部將李之蘭射殺人稱「阿只拔都」的倭寇首領,倭寇潰散,高麗軍繳獲馬一千六百多匹;史稱荒山大捷朝鲜语황산대첩。戰勝凱旋,崔瑩率百官迎接、慰勞李成桂,文臣李穡金九容朝鲜语김구용 (고려)權近等賦詩祝賀[33]。而明朝建立之初、北元衰弱之際,高麗積極招撫女真部落來歸附並拓展疆土,李成桂也建立汗馬功勞[34]:62。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成桂奉命出兵,與明軍在吉州交戰,最後明朝所派北元降將胡拔都被擊退[35][36]

李成桂出任將領二十多年來建立大量戰功,使他獲得很高的威望。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月,李成桂請李穡為自己取表字。李穡從張九齡所作唐詩《感遇》選出「桂華秋皎潔」一句、結合李成桂是次子,取表字「仲潔」;又以李成桂重視節義,用「松」字搭配「桂」字,取號「松軒」。李穡也替李成桂的兩個兒子改名為「芳果」、「芳毅[37]。洪武二十年(1387年),李成桂已有「忠誠亮節翊贊宣威定遠功臣,三重大匡,判三司事兼判典農寺事,上護軍,完山府院君」等多種頭銜;他的父母、異母兄弟等親屬,也先後獲封爵位或官職[38]。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就在擅權多年的權臣李仁任退隱後不久,其繼任者廉興邦、林堅味被王禑誅殺,李仁任也於同年在家鄉病死。於是崔瑩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李成桂也登上守門下侍中(副相)之位[39][40]

廢立君主

明朝在擊敗控制遼東地區的北元軍隊後,在雙城總管府故地設置铁岭卫,並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知高麗;宣布鐵嶺(今咸鏡道江原道交界處)以北成為明朝領土、以南則屬高麗[41]。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王禑上表抗議,表示鐵嶺以北區域屬於高麗。同年四月,王禑想出兵攻打遼陽,於是召崔瑩與李成桂討論。崔瑩贊成,認為軍事行動不宜停止,應立即調集各道軍隊奇襲遼陽;李成桂反對,提出「四不可」之說(以小逆大、夏月發兵、倭乘其虛、大軍疾疫)。最後,王禑採納崔瑩的意見;同月,任命昌城府院君曹敏修爲左軍都統使、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率領五萬人、馬兩萬匹出征。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鴨綠江,在江中島嶼威化島上屯兵,遇上江水氾濫;有士兵數百人溺死,軍心渙散。曹敏修、李成桂上奏,以行軍困難、糧餉供應不易為由請求撤退;王禑、崔瑩不聽,仍命令繼續進軍[40]

於是李成桂決定抗命,回京發動軍事政變;六月攻打開城、擊敗崔瑩,史稱威化島回軍。崔瑩被罷黜,群臣請求王禑將崔瑩之女寧妃崔氏也趕出宮;最後王禑退位,被流放江華島、後又南遷驪興郡,人稱「驪興王」。曹敏修以恭愍王後宮定妃安氏朝鲜语정비 안씨名義下旨,由王禑的兒子王昌繼承王位;曹敏修受封楊廣、全羅、慶尚、西海、交州道都統使,李成桂受封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兩人還受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不過李成桂因為這個名號犯高祖父名諱安社)而推辭[40]。不久,曹敏修因貪汙、反對革除私田而遭彈劾,被罷職回鄉[42]李穡取代其位成為門下侍中、李成桂仍為守門下侍中;不過此時李成桂也兼任「中外軍事都統」一職,集文武大權於一手[43]:253。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王禑派人送一把劍給判書郭忠輔朝鲜语곽충보,指使他暗殺李成桂,郭忠輔卻揭發此事。李成桂黨羽假借明太祖旨意,宣稱王禑父子假冒王氏、不是恭愍王親生,應當「廢假立真」[5]:278;於是王禑被流放江陵、王昌被流放江華島,廢為庶人[40][44],父子兩人不久都被殺害。李成桂等人謁見定妃安氏,請求改立遠支宗室、恭愍王族弟定昌君王瑤為新王,是为高麗恭讓王。恭讓王即位後,尊定妃安氏為王大妃[45],並賞賜李成桂等九功臣,稱為「中興功臣」。其中,李成桂賜號「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寧郡開國忠義伯」;又賜食邑一千戶、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其親屬也再度獲得封爵或蔭職[46]

恭讓王上位後不久,高麗大臣尹彝、李初逃到明朝散布謠言。他們宣稱,恭讓王是李成桂親戚而非高麗王族、李成桂則是權臣李仁任的兒子;李成桂、恭讓王即將進犯明朝,請求明朝討伐。不過,明太祖並沒有介入高麗內政[46][47]。之後,因為威化島回軍的緣故,明太祖將鐵嶺衛遷移到瀋陽開原[48]

鄭夢周

李成桂掌權後為進一步提升威望,起用鄭道傳趙浚等新進士大夫,主張田制改革論;並以這些士大夫為中心,組成都評議使司(議政府的前身)。而恭讓王在即位前就有大量田產,並不贊成改革[49]。儘管恭讓王反對,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公、私田籍資料檔案在大街上集中焚毀,一連燒了好幾天;恭讓王聞訊流淚,感嘆高麗祖制在自己統治期間就被廢除了。革除私田後,都評議使司開始在京畿道首先實施科田法[50]。根據科田法,土地依官位高低分配,李成桂等當權官僚分得京畿附近的土地;全國其他土地連同舊權貴的農莊,則編入公田。這次土地改革瓦解了地方豪強、舊貴族的經濟基礎,也使得李成桂掌握了高麗的經濟實權[51]:235-236。過程中,屬穩健改革派的李穡反對,遭以擅立異姓(指王禑父子)的理由流放[52][5]:278

為牽制李成桂,恭讓王在同年十一月任命忠於自己、同為九功臣之一的鄭夢周為守門下侍中(副相),並陸續驅逐一些李成桂的親信[46]。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二十三日,李成桂的元配韓氏病逝[9]。在此同時,李成桂察覺恭讓王、鄭夢周對自己已有防備,有所動搖,考慮先帶家人回鄉避風頭;不過鄭道傳、南誾趙仁沃朝鲜语조인옥等親信極力說服他留下[5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出使明朝的高麗世子王奭即將返國;李成桂欲前去迎接,卻在途中於海州打獵時墜馬受傷,於是返家養病。鄭夢周趁機指使大臣彈劾李成桂黨羽,並準備之後將他們連同李成桂一起處死。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當時還在為母守孝,得到消息後,便連同叔父李和、妹婿李濟朝鲜语이제 (부마)密謀除掉鄭夢周,而李成桂姪女婿卞仲良朝鲜语변중량卻讓消息泄漏出去。鄭夢周決定以探病為名,親自拜訪李成桂以窺探其動靜,李成桂對他還是一如往常;鄭夢周在回程途中,在善竹橋被李芳遠派的刺客殺害。李成桂得知鄭夢周死訊後,先是厲聲斥責李芳遠擅殺大臣、還要服藥自殺,李成桂之妻、李芳遠的繼母康氏也在旁邊,怒斥李成桂不可自亂陣腳。於是李成桂才指使大臣,向恭讓王稟告鄭夢周罪狀,迫使恭讓王將鄭夢周治罪;先前被流放的李成桂親信也都召回,安插在重要職位上[54][55][43]:256。隨著剷除鄭夢周,李成桂消滅了篡位的最後一道障礙[51]:236

登基稱王

《皇明祖訓》: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恭讓王四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門下右侍中裴克廉朝鲜语배극렴等上奏,請求王大妃安氏廢黜恭讓王;安大妃被迫下廢位教旨,於是恭讓王被廢出宮,王妃盧氏、世子王奭及世子嬪李氏等親屬隨行[56]。同月十七日,在裴克廉、趙浚鄭道傳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時年五十八歲的李成桂在開城別宮壽昌宮即位,是為朝鮮太祖[57]。至此,李成桂實現易姓革命,高麗滅亡[5]:280。即位後,李成桂將已故的元配韓氏追贈為「節妃」,陵墓稱為齊陵朝鲜语제릉 (조선);繼配康氏則成為王妃,徽號「顯妃」[58]

李成桂即位同年,派趙胖朝鲜语조반 (여말선초)到明朝禮部上表,詆毀恭讓王父子昏庸無能、恭愍王妃安氏已命其退位,請求認可自己接管高麗國政。明太祖接到禮部上奏後,認為可能另有隱情、不能輕信;於是模稜兩可表示,此舉假如的確順應天道、可安定高麗人心並平息邊界紛爭,則是高麗之福[59]。之後,李成桂自稱「高麗權知國事」,再派趙琳出使明朝。明太祖命禮部下旨,詢問高麗要改成什麼國號,並要求盡速回報;同時傳了一道口諭,批評高麗在恭愍王死後廢立不斷、又說不斷遣使其實是李成桂自己要求冊封為王[60]。李成桂擬定兩個名稱,「朝鲜」(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地),派韓尚質朝鲜语한상질送去讓明太祖裁決[61];最後在同年閏十二月九日,明太祖決定改高麗國號為朝鮮[62]。國號更改後,李成桂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朝鮮國權知國事」名義上表謝恩,進獻土產、馬匹,同時繳納高麗恭愍王的金印;另外也請求准許自己改名為「李旦」(與唐睿宗姓名相同),獲准[63]。李成桂改名後,命鄭道傳擬定新表字。鄭道傳解讀「旦」是「從日從一」,象徵日出;而「晉」字可引申為上升,所以定表字為「君晉」,並借詩經篇章《小雅·天保》中的一句「如日之升」,期許李成桂即位後,國運能像冉冉上升的太陽一樣傳承萬世[64]

之後,雖然明朝內部稱呼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李旦」,但是當朝鮮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派鄭摠朝鲜语정총請求冊封,並頒賜明朝誥命、金印時,明太祖卻不同意。明太祖命禮部發布咨文,責令必須維持現狀、若不願接受也不會挽留,即拒絕正式冊封其為朝鮮國王;同時指責奏章用詞輕薄無禮[65][66]。因此李成桂在位期間,一直無法獲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此外,明太祖採用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說法,編入《皇明祖訓》,更宣稱李仁任、李成桂父子接連弒殺四位高麗國王。由於明太祖命令皇明祖訓「一字不可改易」[67],此後兩百多年朝鮮一直不斷要求修正,一系列事件稱為宗系辨誣朝鲜语종계변무[68]:95

統治

遷都漢城

景福宮正門,光化門

李成桂即位之後最關心的首要之務,就是遷都。開城作為高麗首都,舊貴族勢力已根深蒂固,再加上當時的讖緯學也認為開城是下克上的不吉之地,因此遷都一事成為當務之急。他率領群臣四處物色新都地址,視察楊廣道(忠清道公州雞龍山漢江以北的母岳山以及被稱為「南京」的漢陽等地。經大臣間不斷辯論後,最後決議以漢陽作為朝鮮新國都;於是新都城開始營建,興建宮殿(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等)、宗廟社稷官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月二十五日,遷都漢陽[69][43]:278;翌年,將所在行政區漢陽府改稱漢城府[70]

關於漢城的營建過程,有一則關於當時一位高僧無學大師的軼事。無學俗名朴自超,在高麗末年兩人就已頗有交情;即位為王後,李成桂找到無學,並就漢城應如何建造徵詢他的意見。無學依風水學角度,認為應讓城池向東,則左有北岳山(漢江以北)、右有南山(漢江以南);鄭道傳不以為然,認為應按傳統的方向,即坐北朝南(城池向南),象徵帝王南面而治。無學表示,如果不採納他的做法,兩百年後就會後悔。結果到了後世果真發生了癸酉靖難壬辰倭亂,於是有人附會讖緯預言,將戰禍歸咎於鄭道傳有不臣之心[71]

內政措施

具儒學重農主義色彩的科田法在高麗末年就已存在,本質上是一種土地革命。作為一個新朝代的改革制度,科田法在朝鮮王朝初期繼續沿襲;依古代公有概念,由國家出面分配農地,並獎勵農業、開墾荒田與鼓勵人口成長。在京畿道的科田,是授予在職、退職官員的俸祿來源;京畿道田產也分為其他名目,例如「陵寢田」、「公廨田」等等,而授予功臣的「功臣田」則屬私田。科田在此時限定只能在京畿道,用意是要就近監督官員,並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不過朝鮮建立之初的太祖、定宗、太宗三朝,就出現了功臣田、科田濫發以及私田增多的亂象,到世宗一朝才加以遏制[43]:277, 305-306

高麗末年,佛教界日趨腐敗,僧侶斂財牟利、大肆擴建寺廟、法會的鋪張以致勞民傷財,以及僧徒免除徭役的特權等等,都招致社會對其普遍不滿,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斥佛論[68]:98。另一方面,從元朝傳入的程朱理学逐漸為高麗儒者接受,其以政治道德強調君臣之義,對儒學異端尖銳排斥。這時士大夫對於佛教的看法分為兩派,李齊賢李穡等人不反對佛教本身,而是反對寺院弊端、僧侶的不法行為;而鄭道傳等認為佛教滅倫害國,大力抨擊。李成桂即位前,所用儒臣多為斥佛的改革派,因此即位後實施崇儒抑佛的國策(實際上是「外儒內佛」[10]:134);度牒制開始實施,以管制僧侶人口、禁止寺院濫建。崇儒抑佛政策為後續朝鮮君主所繼承,不斷深化;而程朱理學不僅成為政治、學術上的指導思想,也逐漸滲透並支配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原本高麗的喪葬祭禮所用佛教儀式,到朝鮮時代移風易俗,逐漸由朱熹《家禮》的儒家禮法取代。在儒學地位不斷拔高下,佛教勢力開始萎縮[5]:282, 341。而李成桂本人崇信佛教,對於交情匪淺的無學大師待以師禮,封為「王師」;之後又封天台宗僧人祖丘朝鲜语조구 (조선)國師[72][73]。不過李成桂信佛見地不高,其動機主要以偏向祈福的成分居多。無學善看風水,因此拜他為王師的原始動機,並不是想更深入參禪;資助混修朝鲜语혼수 (승려)造《大藏經》安於瑞雲寺、重修演福寺、修海印寺古塔並安放經書等等,也都是為了求功德或為國祈福[74]

事大交鄰

明太祖

李成桂建立朝鮮後的國際外交政策,可以概括為「事大交鄰」。事大,即奉明朝為大國,採取親明路線;交鄰,即對於和朝鮮接壤的女真族部落,以及日本琉球国中南半島諸國等其他外國政權,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此後歷代朝鮮君主,都遵循事大交鄰的慣例[10]:134。在即位之前,李成桂就主張、實行親明政策;建國之後也沒有改變,確立事大主義的國策。儘管「朝鮮國王」地位一直不被明太祖正式承認,為尋求保障、以及對內宣示其統治權威性,標榜「不許以小逆大」,對明朝展現朝貢服屬的姿態,維繫和平,並定期派遣使節、進獻貢品。明朝一改作法,與周邊國家行朝貢貿易,改由明朝自己授予外國國王的獨佔貿易權,具有政治與經濟性的意義[75]:101。因此,這種朝貢僅是形式上的「謙讓之禮」,朝鮮在政治上仍維持獨立立場[43]:311

雖然李成桂極力維持恭順的姿態、以至於到「卑辭謹事」般低聲下氣的程度,明朝、朝鮮關係仍不穩定。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捕獲以胡德為首的五名朝鮮海盜,他們自稱是朝鮮官府派來劫掠、刺探消息的。明朝命令朝鮮捉拿胡德同黨,並要求派一個兒子親自押解相關人等去明朝。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太宗)接下挑戰,答應率領使團親自去應天府謁見明太祖[76]。一開始,明太祖不相信李成桂真的會派親生兒子過來,但是在確認的確如此後,再三召見李芳遠然後依禮送還[77],周圍人都稱呼他是「朝鮮世子」。回程中李芳遠經過北平,與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見面,得到相當禮遇,兩人相談甚歡;傳說中,李芳遠說朱棣不會再只當藩王太久、朱棣也說李芳遠有天人之相(後來兩人果然都透過政變,分別成為朝鮮國王、明朝皇帝,雙雙應驗)[78]。這場李芳遠出使成功讓明太祖對朝鮮改觀,也為後來兩國關係改善做了鋪墊[34]:62

明朝、朝鮮兩國國界處,有本屬元朝管轄、後又臣服明朝的眾多女真部落;當時朝鮮蔑稱其為「野人」。明朝也曾為女真問題對朝鮮態度強硬,例如曾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令辽东都指挥使司封鎖邊境、拒絕朝鮮貢使,瀕臨斷交[34]:62。明朝作了形式上的轄區劃分,但是並未能有效統治,女真部落形同無政府狀態,在明朝、朝鮮兩邊都是叛服無常。高麗末年,李成桂曾驅逐在咸鏡道的女真人;然而,以李之蘭為首的女真族後援勢力,也是李成桂軍事勢力的重要來源與基礎,以其為後盾,朝鮮王朝的建立才更為順利[10]:132。即位後,李成桂對鴨綠江以南的女真聚落,採武力、懷柔兼施的政策。之後經過不斷開拓,到世宗一朝才得以實質控制圖們江以南;此後,鴨綠江、圖們江成為朝鮮王國的北界[43]:312-313。同時期的日本是處在室町幕府時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足利義持將勢力擴展到九州。足利氏應允朝鮮要求,指揮日本西部的大、小豪族壓制倭寇;朝鮮也派出「回禮使」,處理遣返俘虜等事宜。而琉球國在朝鮮初期交往相當頻繁,每年都有「歲遣船」到朝鮮,進獻蘇木胡椒砂糖等等;朝鮮船隻也會去琉球進行貿易。太祖一朝,還有當時統稱「南蠻」的南方國家與朝鮮有來往,例如暹羅使船也曾送來土產蘇木、香料等土產[75]:103

整肅王氏

李成桂即位之初,將大批高麗王族流放到巨濟島江華島安置[79];不過之後又傳旨宣布自己受命於天、王氏也是自己的子民,改善恭讓王待遇、並將高麗王族放回半島各州縣,以展現新君即位的氣度[80]。不久,金可行、朴仲質請人占卜關於恭讓王與高麗王族的命數,預測王氏家族將復興[81];事情曝光後,群臣紛紛請求誅殺高麗王族,以免前朝勢力復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李成桂以占卜事件為理由,派中樞院副使鄭南晉到恭讓王的流放地三陟,將恭讓王和他的兩個兒子都絞死[82]。同時,尹邦慶、孫興宗等朝鮮官僚招募擅長游泳的船夫,並告訴高麗王族們將在島上過平民生活,誘騙他們爭相上船;接著在海上航行途中把船鑿沉,大批王氏因此溺斃[83][84][85]。高麗宗廟被拆毀,另建新廟[86];此後,高麗歷代君主、后妃、功臣的肖像草圖與鑄像,不是燒掉就是埋入地下[87][88]。而高麗陵園在接下來幾百年內,遭周圍居民占用墓地,屢禁不止[89]。有許多高麗王族為躲避殺身之禍,紛紛隱姓埋名,將「王」姓增加筆畫,改為朝鲜语옥 (성씨)朝鲜语개성 내씨等姓氏,流落民間。而李成桂也下令,命先前在高麗時期接受賜姓王的家族,恢復原有姓氏;而許多本非高麗王室後裔的王姓人,為免受波及也改從母姓。因此,目前朝鲜半岛王姓人口僅約三萬人,成為稀有姓氏[90][10]:134

漣川崇義殿

肅清王氏貴族勢力之際,仍有高麗王族受到優待。傳說在鑿船事件後,李成桂曾夢見開創高麗的國王——高麗太祖王建;著七章冕服的王建厲聲說道,他統一三韓有重大功業,警告要是消滅他的子孫,自己也很快會有報應。驚醒後,李成桂赦免了名單上剩下的高麗王族[91]。其中,定妃安氏朝鲜语정비 안씨本來只是恭愍王後宮,由於李成桂一再借她的旨意廢立、最終得以篡位,在高麗時成為王大妃、朝鮮王朝建立後改封為「義和宮主」,享受各種禮遇;安氏在宣德三年(1428年)五月過世後,朝鮮參考獻穆皇后曹氏、煬愍皇后蕭氏先例,將安氏依高麗王妃禮節下葬[92]。而為效法二王三恪、並懷柔高麗遺民,恭讓王的同母弟定陽府院君朝鲜语왕우 (고려 왕족)王瑀並不在流放之列,躲過殺身之禍,後獲封歸義君奉祀高麗王氏,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過世[79][93]。王瑀有一女嫁給李成桂第七子李芳蕃、還有一女嫁給李成桂的孫子李德根朝鲜语이덕근 (왕족),而此後全州李氏(朝鮮王室)、開城王氏(高麗王室)兩朝王室後裔之間,互相通婚的紀錄也有上百例[94]。流傳下來的開城王氏,以出自高麗太祖之子的孝隱太子派為主[95]

王瑀過世後,朝鮮在距離開城不遠處設立崇義殿朝鲜语연천 숭의전지,供奉四位高麗君主的牌位、配享十六位高麗功臣[95][96][97];並在此後超過四百年間,指派王氏子孫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祀大典[98][99],成為高麗的實質性宗廟。朝鮮王朝滅亡後,崇義殿雖然在韓戰中遭受破壞,不過在1972年修復後,仍繼續每年春秋祭祀傳統至今。而由於崇義殿正好位在南北韓非軍事區南側範圍內,平常罕有遊客造訪,附近一帶甚至因而成為良好的生態旅遊區[100][101]

晚年

王子之亂

鄭道傳銅像

李成桂共有八個兒子,由他的兩任正妻所生。元配韓氏(神懿王后)早逝,生育前六子,依序為:長子鎭安君李芳雨、次子永安君李芳果、三子益安君李芳毅、四子懷安君李芳幹、五子靖安君李芳遠、六子李芳衍;繼配顯妃康氏(神德王后)是朝鮮王朝第一位生前在位的王妃,生育後兩子:七子撫安君李芳蕃、八子李芳碩[58]。其中,長子李芳雨反對父親篡權,而率家人回咸興隱居、不問政事,李成桂也沒有為難他[102];三子李芳毅生性淳厚謹慎、一向低調,不關心政治[103][104];六子李芳衍早逝,沒有封爵。李成桂寵愛康氏,並向大臣說她在即位前後都有功勞[105];康氏自己也干涉王位繼承,施壓李成桂立她的兒子為王儲。李成桂召大臣討論立儲問題,裴克廉朝鲜语배극렴趙浚鄭道傳等功臣們建議立功勞大者為世子。因為康氏的關係,李成桂不立韓氏的兒子們,而考慮立康氏的長子李芳蕃;功臣們認為李芳蕃輕浮不肖,請求立康氏次子李芳碩。於是,李芳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日成為王世子[55][106]。立世子後,鄭道傳官拜世子貳師,負責教導李芳碩[107]。為了鞏固李芳碩的地位,鄭道傳建議解除諸王子兵權,並效法明朝皇子分封各地,不過李成桂沒有聽從[108]。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八月,顯妃康氏病故,享年四十一歲;李成桂相當悲傷,輟朝十日[109][110],追諡康氏為神德王后。李成桂將愛妻就近埋葬,將陵墓建在漢城內、距離王宮西南僅幾里外處(據稱在今德壽宮附近[111]),稱為貞陵;還在貞陵以東建立「金彩炳燿」的興天寺,為康氏求冥福[105]。然而對於兩任亡妻,李成桂厚此薄彼,當時埋葬元配韓氏的齊陵,連守陵官員、祭器都沒有[11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二月,明太祖一再拒絕冊封李成桂、指責奏章無禮之餘,認為鄭道傳未盡監督奏章用詞的責任,命令朝鮮派他去明朝親自解釋;李成桂藉口鄭道傳生病,不讓他去[113][114],結果兩國關係因而惡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明太祖仍窮追不捨,說李成桂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揚言再不交出鄭道傳就要討伐朝鮮[115]。於是,在鄭道傳與南誾主導下,朝鮮加強軍事演習,作為出兵遼陽的準備[116];同年八月李成桂生病,李芳蕃以外王子的兵權,都以訓練不力為由遭到解除。據說鄭道傳打算對外宣布李成桂病危,以傳旨召韓氏諸子進宮後剷除他們[108]。韓氏所生第五子李芳遠有建國功勳,不滿父親廢長立幼,從叔叔義安君李和那裡聽到風聲後,決定發動政變。同月二十六日,李芳遠率領親信舉事,將支持世子一派的鄭道傳、南誾、沈孝生朝鲜语심효생李懃朝鲜语이근 (조선 초기)等重臣一一殺掉。當時有人建議立李芳遠為世子,李芳遠推辭,表示二哥李芳果更有資格成為王儲;於是李芳遠指使大臣上疏,宣稱鄭道傳等人謀反,已經平定,並請求廢黜李芳碩世子之位、立永安君李芳果為新世子。李成桂聽大臣念完上疏後,沉默許久後不得不答應;他在大臣擬好的教旨簽下花押後,癱軟在病榻上乾嘔。接著,神德王后的兩個兒子李芳蕃、李芳碩以及女婿李濟朝鲜语이제 (부마)相繼被殺。這場政變,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108][10]:136。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九月五日,李成桂傳位於李芳果,被尊為太上王;李芳果改名李曔,是為朝鮮定宗[117]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人心惶惶、再加上漢城的首都機能尚未完善,定宗在建文元年(1399年)還都開城[118][43]:278。李成桂作為太上王,不得不離開漢城隨行;經過貞陵時,他說遷都漢城本來是他和國人討論出來的決定,說完便不捨地哭著離開[119][120]。定宗的兩個同母弟,四弟懷安公李芳幹、五弟靖安公李芳遠,都是有力的王位繼承人選;翌年正月二十八日,李芳幹在朴苞朝鲜语박포挑撥下,率私兵攻打李芳遠。結果,李芳遠反而擊敗兄長並將他流放、朴苞被殺,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乱[103]。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定宗革除私兵,並在同年二月四日將李芳遠立為「王世子」[121][10]:136。同年六月,定宗為太上王建太上宮府,稱為「德壽宮」、府號「承寧府」,設置官屬負責管理[122]。同年十月,李成桂在楊州神巖寺為橫死的李芳碩、李濟舉行盛大的法會,媳婦德妃金氏、貞嬪閔氏(元敬王后)也去觀禮;結果主持法事的僧人暴死,李成桂相當不高興,只得還宮[123],之後逕自前往新都(漢城)在貞陵設法席、做佛事[124][125]。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定宗內禪、王世子李芳遠即位,是為朝鮮太宗;他派大臣告知李成桂;得到冷淡回應:「做了不是,不做也不是;既然已經禪位,又還有什麼好說的!」[b][126][127]同日回到開城[128]。此後,李成桂鬱鬱寡歡,並無預警離開開城去逍遙山長住,為排遣情緒,越來越常到處出遊[129][130];後來他請無學受戒皈依佛門[131]。由於兩個兒子李芳蕃、李芳碩死於非命,李成桂對太宗的厭惡與日俱增。

出奔咸興

咸興本宮,李成桂故居

太宗即位後,獲得明朝正式冊封為朝鮮國王[132]明成祖派使節前往詔諭朝鮮,後又下賜太宗袞冕九章、王妃冠袍以及給李成桂的織錦緞、紗羅等物[133][134]。李成桂當時在楊州的檜巖寺朝鲜语회암사,明朝使節溫全、楊寧於是前往拜謁,並一起去江原道遊覽冬季的金剛山[135][136]。等溫全等人離開後,李成桂就出奔東北面,經金化縣鐵嶺一路北逃[137][138][139];最後在永樂元年(1402年)十一月九日抵達老家咸州(咸興)[140][141]。神德王后康氏的親戚、安邊府使趙思義朝鲜语조사의舉兵響應李成桂,要為康氏報仇[142]。朴淳、宋琉前往咸興勸阻、試圖阻止事態擴大,相繼遭叛軍殺害;金玉謙則得以冒死逃脫,趕回開城通報事變[143][144]。太宗一連幾次派「問安使」去咸興,結果李成桂都以弓箭射殺,無一生還,成為朝鮮史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咸興差使」(形容被派去做極度凶險、有去無回的任務)[145]。同月二十一日,太宗御駕親征,叛軍不久後潰散,因而平定亂事[146][147]。李成桂在無學大師勸諫下最終離開咸興,不過並沒有馬上回京;他在逍遙山、豐壤朝鲜语풍양현等地逗留,之後才動身離開。十二月八日,李成桂一行抵達豐海道(黃海道)金郊驛[148];太宗前往當地,命人設帳殿作為正式會面的地點。河崙等大臣說太上王還沒息怒,於是太宗挑了粗大的木料來做帳殿的樑柱。李成桂在帳殿裡,看到身著冕服的兒子進來後發怒,突然拉滿弓要射殺太宗;太宗嚇得躲到柱子後面,箭射中梁柱。李成桂怒色緩解,笑著說:「天也!」並交出玉璽。之後還有祝壽宴,大臣再勸太宗不可以親自奉上壽酒給父親,於是改派宦官去敬酒;李成桂喝完酒後發笑,從袖子裡掏出一柄鐵如意,又說:「莫非天也?」[145]

這場由李成桂出奔咸興引發的事變,稱為趙思義之亂朝鲜语조사의의 난;以趙思義為首協助的十多位參與者遭處決[149]。太宗還一度將事變發生的所在行政區(永興大都護府、安邊都護府)降級做為懲戒,不過很快又撤銷處分[150][151]

漢城終老

趙思義之亂後,李成桂仍為太上王,不再過問政治[140]太宗四年(1404年),太宗還都漢城;太上王也回到漢城,表示還都是徵詢多處國人意見後所為,是一件孝行[152][153]。次年,無學大師圓寂,李成桂下令將無學安葬在已預先建好的檜巖寺朝鲜语회암사佛塔[154]。在神德王后過世後,有兩名女子(元庠之女、柳濬之女)被選入宮服侍李成桂。其中元氏頗受寵愛,在太宗六年(1406年)受封為誠妃元氏,李成桂聞訊喜形於色;柳氏則受封貞慶宮主朝鲜语정경궁주 유씨[155]

太宗八年(1408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桂中風,此後一直沒有恢復健康;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養病。清晨宵禁解除之際,李成桂為去痰服用蘇合香丸後,陷入彌留;太宗聞訊趕來送上牛黃清心丸,但是李成桂已經不能服藥,抬眼看了兩次後隨即升遐[156][157]。共計在位七年、成為太上王十年,享壽七十四歲[158]

身後

健元陵,朝鮮太祖陵寢

李成桂薨逝後,喪禮依《朱子家禮》舉行,由嫡長孫奉寧君李福根(鎮安大君長子)擔任喪主[157]。依之前高麗恭愍王的先例,明朝賜諡號康獻王,以後朝鮮國王遣使請諡成為慣例[140]。朝鮮上廟號「太祖」,諡「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合稱太祖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太宗八年(1408年)九月九日,李成桂單獨下葬在距漢城二十餘里、位在楊州儉巖山朝鲜语구릉산下的健元陵,現屬九里東九陵的朝鮮王陵之一[134]。太宗十年(1410年),太祖、神懿王后祔廟(入祀宗廟)[159];太祖配享功臣原為四人、世宗時增至共七人,分別為:平壤府院君趙浚、漢山君趙仁沃朝鲜语조인옥義安大君李和(太祖之弟)、青海伯李之蘭、宜寧府院君南在、興安君李濟朝鲜语이제 (부마)(太祖駙馬)、宜城君南誾[159][160]。而李成桂死後,太宗認為神德王后並非其正妻[161][162],藉口陵墓不可以在都城,在太宗九年(1409年)將貞陵遷出漢城,停止一切禮遇。貞陵荒廢了一百多年不為人所知,直到萬曆九年(1581年)後才被重新找到[163][164];為神德王后蓋的興天寺(貞陵寺),後來被徵用為公廨,周圍居民偷竊寺中經書、寶物不止,最後貞陵寺在正德五年(1510年)被儒生縱火焚毀[165][166]康熙八年(1669年),神德王后恢復太祖繼室地位並祔廟[167][168]

朝鮮歷代國王文集《列聖御製》收錄李成桂所寫文章六篇、詩作五篇[169][170];《列聖御筆》也收藏一份太祖御筆拓本,出自他寫給女兒的繼承文件《淑愼翁主家屋許與文記朝鲜语숙신옹주 가옥허여문기[171]。李成桂成為太上王時已經六十多歲,而小女兒「mèi致」(淑愼翁主朝鲜语숙신옹주 (태조))年紀還很小,於是在建文三年(1401年)用吏讀寫下這份稱為「許與文記」的繼承文件。該文件中所贈與的並非當時常見的奴婢或田地,而是一間宅邸,並規劃其具體格局;土地從已故高麗官員許錦的家族買來,讓翁主以及她的子孫可以居住在此。淑愼翁主後下嫁高麗恭元王后(明德太后)的姪孫唐城尉洪海[172],這份許與文記也由洪氏子孫代代相傳。後來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淑愼翁主的十代孫洪天普因家道中落,擔心無法妥善保存太祖御筆,於是將淑愼翁主家屋許與文記進獻給當時的朝鮮國王英祖。英祖收到後相當高興,賜予洪天普官爵並為御筆建立拓本,拓本收錄進《列聖御筆》並下賜多個地方[173][174][175];原件流傳至今,列為韓國國寶第515號[176]。李成桂在咸鏡道咸興的故居,後來改建為咸興本宮,供奉太祖夫婦以及其四代先祖的牌位,其正殿收藏李成桂生前所用冠服、弓箭、櫜鞬(武器袋)等遺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列為國寶第107號[177][178]

朝鮮太祖的諡號由於歷代君主加尊號、改諡而增長,到高宗九年(1872年),全諡為「康獻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179][180]。1897年大韓帝國建立後,李成桂作為王朝始祖也被追尊為皇帝光武三年(1899年),高宗將明朝諡號「康獻」去除、追尊李成桂為高皇帝,改諡為「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140][181]

家庭

王后

稱號 生卒年 本貫 父母[183] 備註
神懿王后韓氏 1337年-1391年 安邊韓氏
清州韓氏
安川府院君韓卿
三韓國大夫人朔寧申氏
朝鮮王朝建立後,初諡「節妃」。葬開城齊陵。
神德王后康氏 1356年-1396年 谷山康氏 象山府院君康允成
晉山府夫人晉州姜氏
朝鮮王朝建立後封為「顯妃」。太祖六年八月十三日升遐,葬貞陵。

後宮

稱號 本貫 生年 卒年 父母 備註 參考
誠妃元氏 原州元氏朝鲜语원주 원씨 1450 元庠
密陽孫氏
太宗六年(1406年)受封。 [184]
貞慶宮主朝鲜语정경궁주 유씨柳氏 高興柳氏 柳濬 太宗六年(1406年)受封。
和義翁主朝鲜语화의옹주 김씨金氏 1428 入宮前為金海妓生七點仙,太祖六年(1398年)受封。 [185][186]
贊德周氏朝鲜语찬덕 주씨 奉太祖之命撫養宜寧翁主之子李宣。 [187]
宮人金氏 金原浩 太祖五年(1397年)進宮,位號不詳。 [188]
妓生巫峽兒 太上王時寵妓。 [189][190]

子女

稱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191] 參考
1 鎮安大君 芳雨 1354 1393 神懿王后 三韓國大夫人忠州池氏 因反對父親稱王而隱居;諡靖懿,有二子一女。 [192][193]:001
2 朝鮮定宗 1357 1419 定安王后慶州金氏 本名芳果、初封永安君;朝鮮王朝第二代國王,有十五子八女。 [194]
3 益安大君 芳毅 1360 1404 三韓國大夫人鐵原崔氏 諡安襄,有二子二女;配享定宗廟庭。 [195][193]:001
4 懷安大君 芳幹 1364 1421 府夫人驪興閔氏
府夫人密陽黃氏
金陵府夫人金浦琴氏
諡良僖,有四男二女。 [193]:002
5 朝鮮太宗 芳遠 1367 1422 元敬王后驪興閔氏 初封靖安君;朝鮮王朝第三代國王,有十二子十七女。 [196]
6 德安大君 芳衍 早逝,生卒年不詳;初封元尹。
光武四年(1900年),以懷安大君十六代孫李貞敎奉祀。
[197][198]
7 撫安大君 芳蕃 1381 1398 神德王后 開城府夫人王氏 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諡章惠。
世宗十九年(1437年),以姪孫廣平大君李璵(世宗嫡五子)為嗣。
[199][200]
8 宜安大君 芳碩 1382 1398 府夫人富有沈氏 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諡昭悼。
成宗六年(1475年),以姪曾孫春城君李譡(世宗孫、密城君次子)為嗣。
[201][202][203]

稱號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參考[193]:003
1 慶愼公主朝鲜语경순공주 1426 神懿王后 上黨府院君李薆朝鲜语이애 有一子李厚。 [204]
2 慶善公主朝鲜语경선공주 靑原君沈悰朝鲜语심종 有一女青松沈氏。
3 慶順公主朝鲜语경순공주 1407 神德王后 興安君李濟朝鲜语이제 (부마) 第一次王子之亂之後,定宗二年(1399年)奉父命出家為比丘尼
世宗二十年(1438年),以李濟姪兒李潤為嗣。
[205][206][207]
4 義寧翁主朝鲜语의령옹주 啓川尉李䔲 又稱「宜寧翁主」;有四子三女。 [208]
5 淑愼翁主朝鲜语숙신옹주 (태조) 旀致 1453 和義翁主 唐城尉洪海 又稱「信淑翁主」;有三子一女。 [209][210]

圖集

相關影視作品及飾演者

播出(拍攝)年份 影視作品 演員 製播團隊 備註
電視劇
1983年 開國 林東眞朝鲜语임동진 KBS
1983年 朝鮮王朝五百年—《楸洞宮大人朝鲜语추동궁 마마 金茂生朝鲜语김무생 MBC
1996年 龍之淚 金茂生朝鲜语김무생 KBS
2005年 辛旽 李振宇朝鲜语이진우 (배우) MBC
2012年 大風水 池珍熙 SBS
2014年 鄭道傳 劉東根 KBS
2015年 六龍飛天 千浩振 SBS
2016年 蔣英實 金基賢 KBS
2019年 我的國家 金永哲 JTBC
2021年 太宗李芳遠 金永哲 KBS

註釋

  1. ^ 原始文獻記作「至元元年」,不過由於元統三年、至元元年都是公元1335年,改元時已為陰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因此應為前一個年號元統。
  2. ^ 實錄原文:「為之不得,不為亦不得。今已禪位,復何言哉!」

參考文獻

  1. ^ 王薇; 楊效雷; 吳振淸. 中朝關係史: 明清時期.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255. ISBN 9787501217885. 
  2.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28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3. ^ 《璿源系譜紀略》·〈璿源世系〉.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4.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16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5. ^ 5.0 5.1 5.2 5.3 5.4 5.5 李基白; 林秋山(譯). 韓國史新論. 國立編譯館. 1985-02-01. 
  6.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7. ^ 《中宗實錄》卷33,中宗13年6月1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8. ^ 《世宗實錄》卷155,地理志 / 咸吉道 / 永興大都護府.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9. ^ 9.0 9.1 《神懿王后齊陵碑銘》. 한국학중앙연구원(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王永一. 圖解韓國史. 五南文化. 2019-07-28. ISBN 9789577634443. 
  11.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25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2.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38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13.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39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三十九. 维基文库 (中文). 
  1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節要》卷二. 维基文库 (中文). 
  16.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一:后妃一. 维基文库 (中文). 
  17.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一·崔濡. 维基文库 (中文). 
  18.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4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9.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四十. 维基文库 (中文). 
  20.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44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21. ^ 劉佶. 链接至维基文库 《北巡私記》. 维基文库 (中文). 
  22. ^ 22.0 22.1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四十三. 维基文库 (中文). 
  23.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46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24.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49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25. ^ 宋時烈. 《宋子大全》附錄·卷六.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26. ^ 丁若鏞. 《大東水經》其四·浿水三.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27.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5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28.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四十四:叛逆五〉·洪倫. 维基文库 (中文). 
  29. ^ 29.0 29.1 29.2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三. 维基文库 (中文). 
  30. ^ 석왕사장경비(釋王寺藏經碑). 문화유산연구지식포털.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31. ^ 《釋王寺藏經碑》碑文. 문화유산연구지식포털.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東北面都元帥、完山府院君李成桂,上元帥、判密直司事姜筮,副元帥、唐城君洪徵,助戰元帥、前簽書密直司事商議柳源,前知密直司事、商議鄭夢周,前密直副使李和等等,於洪武十年夏,受命而來……」
  32. ^ 李穡. 《牧隱文藁》卷之十四·《廣通普濟禪寺碑銘》幷序.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上之四年歲在丁巳冬十月朔。門下判事漆原府院君臣尹桓,侍中淸原府院君臣慶復興,守侍中廣平府院君臣李仁任,判三司鐵原府院君臣崔瑩,贊成事判版圖司事臣睦仁吉,三司左使臣李希泌,贊成事判禮儀司事臣楊伯淵,商議臣梁伯益,贊成事判典工司事臣李成桂,……」
  33.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66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34. ^ 34.0 34.1 34.2 刁書仁. 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 揚州大學學報. 2004-01, 8 (1) [2022-05-11]. [失效連結]
  3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五. 维基文库 (中文). 
  36. ^ 《太祖實錄》卷1,總序第69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37. ^ 李穡. 《牧隱詩藁》卷之二十九 / 詩.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李商議問其字及居室名,又請名其一郞。予取『桂花秋皎潔』,字之曰仲潔;配桂莫如松、且公所重者節義也,故扁其居日松軒。三郞之名曰芳毅、故名一郞曰某,果毅相須者也;吟成一篇。」
  38. ^ 李穡. 《牧隱集》·《高麗國贈純誠勁節同德輔祚翊贊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門下侍中,判典理司事,完山府院君,朔方道萬戶兼兵馬使,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李公神道碑銘》幷序.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公凡三娶。李氏生男曰元桂,今爲推忠節義補理功臣、重大匡完山君。夫人崔氏,封三韓國大夫人(贈門下侍中永興府院君諱閑奇之女),生男曰成桂;今爲忠誠亮節翊贊宣威定遠功臣、三重大匡、判三司事兼判典農寺事、上護軍、完山府院君。金氏封貞安宅主,生男曰和;今爲誠勤輔祚功臣、奉翊大夫、同知密直司事、上護軍。女適純誠翊衛協贊輔理功臣、三重大匡、龍原府院君趙公仁璧,今封眞和宅主崔氏出也。……」
  39.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二十六·〈姦臣二〉. 维基文库 (中文). 
  40. ^ 40.0 40.1 40.2 40.3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七. 维基文库 (中文). 
  41.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七·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4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二十六. 维基文库 (中文).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李丙燾; 許宇成(譯). 韓國史大觀. 1961-11. ISBN 9789570905267. 
  44.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七·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八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4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八十九·〈列傳第二·后妃二〉·定妃安氏. 维基文库 (中文). 
  46. ^ 46.0 46.1 46.2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四十五. 维基文库 (中文). 
  47. ^ 《春官志》卷1·〈付改宗系〉. 한국사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48.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七·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八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49.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三十一. 维基文库 (中文). 
  50.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二〉·食貨一:田制. 维基文库 (中文). 
  51. ^ 51.0 51.1 簡江作. 國立編譯館 , 编. 韓國歷史. 五南文化. 1998. ISBN 9571116769. 
  5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十八. 维基文库 (中文). 
  53.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卷一百十九. 维基文库 (中文). 
  5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三十. 维基文库 (中文). 
  55. ^ 55.0 55.1 李廷馨. 《東閣雜記》上·〈本朝璿源寶錄〉. 한국고전번역원.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鄭夢周嗾省憲,請誅趙浚鄭道傳等;太祖遣恭靖王及弟和、婿李濟、及麾下黃希碩、趙英珪等,詣闕辨論。太宗坐崇敎里舊邸斜廊,虞憂未決,聞叩門聲急出視之;廣興倉使鄭擢也。擢極言:『生民利害,決於斯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太宗卽還太祖第,與恭靖及和、濟,欲使李豆蘭擊夢周;豆蘭曰:『我公不知之事,余何敢爲?』太宗言于趙英珪,英珪慨然曰:『敢不唯命?』與趙英茂、高呂、李敷等,邀擊于路,不中;夢周叱之,策馬以走。英珪追擊馬首,馬蹶;夢周墜地,起而急走,呂追擊殺之。太宗告太祖,震怒謂太宗曰:『吾家素以忠孝聞,汝等擅殺大臣,人以我爲不知乎?父母敎子經書,欲其爲忠爲孝也;汝乃敢爲不孝乃爾。予欲仰藥而死。』康妃在側,厲色告曰:『公常以大將軍自處,何乃驚懼至於如此!』」
    「太祖神懿王后誕六男,恭靖王居第二、太宗居第五。神德王后康氏生芳蕃、芳碩,及公主適李澄。太祖嘗召裴克廉趙浚等於內殿,議立世子,克廉等曰:『時平立嫡,世亂先有功。』康氏潛聽之,哭聲聞於外,遂罷出。他日,又召克廉等議,無復有以嫡以功為言者。克廉浚退而議曰:『康氏必欲立己出,芳蕃狂悖,其季稍可。』遂請封芳碩為世子。」
  56.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高麗史》卷四十六·世家第四十六:恭讓王二. 维基文库 (中文). 
  57. ^ 《太祖實錄》卷1,太祖1年7月17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58. ^ 58.0 58.1 《太祖實錄》卷4,太祖2年9月18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59.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60. ^ 《太祖實錄》卷2,太祖1年11月27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趙琳又傳宣諭節該:『我如今敎禮部與文書去,爾回備細與他說。在前漢、唐、宋時,差官到爾國守禦。差去者,愛酒戀色,以致害民,爾國人便行致害,何益於事?爲是,朕不敎人去。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爲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槪要自做王。我不問敎他自做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
  61. ^ 《太祖實錄》卷2,太祖1年11月29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62.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三·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九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63.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洪武二十六年六月二日. 明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64. ^ 《三峯集》卷之三〈撰進御諱表德說箋〉.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臣言:
    今月十日,伏蒙都承旨臣閔汝翼傳奉王旨,令臣撰到表德投進。臣聞唐帝以堯爲名,其號曰放勳;虞舜之重華、夏禹之文命,皆其號也。至周文盛,有名則有字,天子諸侯皆字之曰某甫;卿大夫以下亦然。由是觀之,幼則名之、冠則字之,所以別長幼而責成人之道也。恭惟殿下卽位之初,更名某,告于天子則天子受之,告于宗廟則宗廟饗之;名之所在,實必從之。今人謂字曰表德,德其實也。盛德如天之日,非小臣所能摸擬;然靑天白日,有目者所共覩。臣敢竭愚慮,請以「君晉」爲獻。臣謹按:「從日從一」,日出之始也;晉,明升之義。天日之升,其明廣照而陰翳消釋,萬象昭然;卽人君初政之淸明、而群邪屛息,萬法俱新也。天日旣升,其明漸進;卽人君始自踐阼,傳于千萬世也。詩曰:「如日之升」,是也。伏望殿下體周雅之格言,動法於日,循是名而致是實,不勝幸甚。
  65.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四·洪武二十九年正月.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66. ^ 《太祖實錄》卷9,太祖5年3月29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67.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皇明祖訓》. 维基文库 (中文). 
  68. ^ 68.0 68.1 簡江作. 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5-08-01. ISBN 9789570519891. 
  69. ^ 《太祖實錄》卷6,太祖3年10月25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70. ^ 《太祖實錄》卷7,太祖4年6月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71. ^ 車天輅. 《五山說林草藁》 .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太祖御宇後,下敎八道方伯物色求無學,踰年不得。……太祖大喜,待以師禮,仍問定都之地。無學乃卜漢陽,曰:『仁王山作鎭,白岳、南山爲左右龍虎。』鄭道傳難之曰:『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未聞東向也。』無學曰:『不從吾言,垂兩百年,當思吾言。』……按《山水秘記》云:『擇都者若信聽僧言,則稍有延存之望;若鄭姓人出而是非,則傳不五世,篡奪之禍生;歲才二百,板蕩亂至,慎之慎之。』《山水秘記》乃新羅高僧義相大師之所著,豫知八百年後之事,若合符契,豈非聖僧耶?以今觀之,《秘記》所謂僧言者,乃謂無學也;所謂鄭姓人者,乃謂鄭道傳也。無學亦知我國之事若觀火,亦可謂神僧也。鄭道傳非不知無學之言之為是也,以其有異心,欲國之有釁而幸之也。小人不奪不厭之心,欲害於家凶於國之計如此,痛哉!」
  72. ^ 《太祖實錄》卷2,太祖1年10月9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73. ^ 《太祖實錄》卷6,太祖3年9月8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74. ^ 釋聖嚴. 日韓佛教史略. 法鼓文化. 1999-12: 218. ISBN 9575980557. 
  75. ^ 75.0 75.1 朱立熙. 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 三民書局. 2013-05-15. ISBN 9789571458007. 
  76. ^ 《太祖實錄》卷6,太祖3年6月1日第5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77. ^ 《太宗實錄》卷33,太宗17年6月2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78. ^ 徐居正. 《筆苑雜記》卷之一. 한국고전번역원.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我太宗之朝京師也,太宗文皇帝以燕王在藩邸,太宗過謁。文皇帝與言,大悅,寵遇款至。及太宗還國,我朝士大夫問太宗曰:『天下其大定乎?』時,高皇倦勤,建文為太子。太宗曰:『我觀燕王,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恢廓大度,非久為藩王者也;天下之定未可知也。』未幾,文皇帝以燕王有天下,人皆服太宗先見之明。文皇帝登極,眷佑我太宗異常數,每語國人曰:『朕嘗見汝國主,真天人也。』」
  79. ^ 79.0 79.1 《太祖實錄》卷1,太祖1年7月20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80. ^ 《太祖實錄》卷3,太祖2年5月2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81. ^ 《太祖實錄》卷5,太祖3年1月1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82. ^ 《太祖實錄》卷5,太祖3年4月17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83. ^ 《太祖實錄》卷5,太祖3年4月15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84. ^ 《太祖實錄》卷5,太祖3年4月20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85. ^ 魚叔權. 대동야승(大東野乘)·南孝溫《秋江冷話》. KRpia.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前朝王氏之亡也,放諸王於海島中。謀臣皆曰:『不除必有後患,不如殺之。』於是惡其殺無名,使善水者具舟誘諸王曰:『敎書今下,置諸君島中爲庶人。』諸王喜甚,爭登舟。舟離岸,舟人穿其舟潛入海底;水沒半舟,有僧人與王氏有素者,在海岸擧手呼之。王氏卽口占一聯,呼謂僧曰:『一聲柔櫓滄波外,借問山僧奈爾何?』僧痛哭而反。」
  86. ^ 《太祖實錄》卷2,太祖1年10月13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87. ^ 《世宗實錄》卷32,世宗8年5月19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88. ^ 《世宗實錄》卷41,世宗10年8月1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89. ^ 《顯宗實錄》卷3,顯宗1年10月7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90. ^ 《太祖實錄》卷5,太祖3年4月2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91. ^ 李肯翊. 《燃藜室記述》卷一·《太祖朝故事本末》·〈流配諸王氏〉.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王氏之沉海也,上夢見麗祖衣七章之服,含憤而言曰:『予統合三韓,功在斯民,爾若滅吾子孫,則未久反其報爾,其知之!』上驚寤,乃赦王氏璿源所在一紙姓名。」
  92. ^ 《世宗實錄》卷40,世宗10年5月20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93. ^ 《太祖實錄》卷11,太祖6年2月24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94. ^ 朝鮮王室族譜人物·開城王氏.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95. ^ 95.0 95.1 趙鎭寬. 《柯汀遺稿》卷之五·〈開城王氏族譜序〉.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昔者,姬周氏之始受命也,封微子於宋以奉湯祀;其策曰:『微子之命,二王之後,助祼京師。』其詩曰:『振鷺之章,盛衰興亡,固無奈乎天。』而使其芬苾不替,膚敏有譽,此周德之所以盛也。我朝之待王氏亦然,置崇義殿於麻田,祭太祖以下四王;每歲春秋,命掃除世祖以下三十四陵。近又於顯陵置祭閣,時節降香祝,幷置直官,以王氏後爲之。崇報如此,施及其裔,始則擧王亹於夢、求王循禮於野;出王康、王承寶於海。自後王希傑由舍人躋宰列、王宗信由節度,充朝天副价,朝家之恩禮也如此;有若王玉倡義討倭、王景祺不仕昏朝、王希彥死守孤城,王氏之報效也又如此。雖詩書所稱象賢之義,有客之美,何以加此?齊東之言,以爲我朝之初,勝國餘裔靡有孑遺;如秋江冷話之類,不勝其紛紜。夫鼎革之際,其强宗懿親,勢固難全;觀於東鶴寺記,蓋亦有之,而實非我聖朝本意。職由當時大臣,未能如周公、君陳之毖殷。世之人雖以爲口實,然竊觀往牒國祚緜遠者,其遇前朝子孫無不盡禮;周於三恪、宋於柴氏是已。惟我朝仁厚立國,卜年萬億,則豈其武成之日,眞有漂杵之血哉?嘗試論之。麗祖統三之功盛矣,宜其子孫之不億,而今之開城王氏,乃孝隱太子一派耳。蓋想五百年間,屢經鄭仲夫、崔忠獻之亂,固零落殆盡。况以刹利之嗣,祝髮居半;小白之妹,不嫁者多。國俗如此,王族之不蕃固宜,獨孝隱派不染焉,此所以有後也歟?今其雲仍,多處陵旁;耕桑之暇,能攻文業武。神聖之後,旣異庶姓;侯服之初,尙多顯者。繼此而賓于王朝,安知不如昔之盛哉?或言麗氏之先,出於黃帝,其言茫昧,吾莫之知。其曰聖源錄者,麗史所紀也,吾不必言其以孝隱爲祖者,譜所敍也;大夫不敢祖諸侯,禮也。譜旣成,以余職忝居留,要題卷首。余嘉其敦宗厚俗,非特爲故都美事。因以序列朝家之德意,固守土者職也,是爲之序。」
  96. ^ 연천 숭의전지 (漣川崇義殿址). 국가문화유산(國家文化遺產).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97. ^ 신증동국여지승람(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十三 / 京畿·麻田郡.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98. ^ 승정원일기 2855책 (탈초본 132책) 고종 15년 10월 1일 정축 44/53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99. ^ 승정원일기 3204책 (탈초본 141책) 고종 44년 1월 23일 을묘 4/8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100. ^ 涟川崇义殿址. 京畿道漣川郡中文官網.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01. ^ 古城新事:京畿道. 旅讀中國. 2019-11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02. ^ 《正祖實錄》卷27,正祖13年2月1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03. ^ 103.0 103.1 《定宗實錄》卷3,定宗2年1月28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04. ^ 《太宗實錄》卷8,太宗4年9月2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05. ^ 105.0 105.1 權近. 《陽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二·〈貞陵願堂曹溪宗本社興天寺造成記〉.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九月丁丑,上命召臣近,若曰:『予在潛邸,勞勤中外、曁化家爲國之日,唯神德內助寔多;及莅萬機,亦勤䂓益……』」
  106. ^ 《太祖實錄》卷1,太祖1年8月20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07. ^ 《太祖實錄》卷7,太祖4年3月13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08. ^ 108.0 108.1 108.2 《太祖實錄》卷14,太祖7年8月2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09. ^ 《太祖實錄》卷10,太祖5年7月7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10. ^ 《太祖實錄》卷10,太祖5年8月13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11. ^ 歷史場所:貞陵. 首爾市官方旅遊資訊網站.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12. ^ 《太宗實錄》卷25,太宗13年6月24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13.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明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14.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七·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明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15. ^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七·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四日. 《明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16. ^ 《太祖實錄》卷14,太祖7年8月9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17. ^ 《太祖實錄》卷15,太祖7年9月5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18. ^ 《定宗實錄》卷1,定宗1年2月26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19. ^ 《定宗實錄》卷1,定宗1年3月7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20. ^ 《定宗實錄》卷1,定宗1年3月13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21. ^ 《定宗實錄》卷3,定宗2年2月4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22. ^ 金尚喆. 국조보감(國朝寶鑑)-定宗2年庚辰六月.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123.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0月15日第4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124.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0月15日第6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25.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0月24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26.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1月11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27.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1月13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28. ^ 《定宗實錄》卷6,定宗2年11月13日第1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29. ^ 《太宗實錄》卷2,太宗1年11月2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30. ^ 《太宗實錄》卷3,太宗2年1月28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31.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8月2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32. ^ 《太宗實錄》卷1,太宗1年6月12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33. ^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七·永樂元年二月七日. 《明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34. ^ 134.0 134.1 李荇; 尹殷輔; 申公濟.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十一 / 京畿·楊州牧.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135.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0月12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36.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0月19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37.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1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38.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4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39.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8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40. ^ 140.0 140.1 140.2 140.3 林泰輔; 陳清泉(譯). 朝鮮通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 第九三頁,〈芳遠為世子〉:「……惟定宗在兄弟之間,謹直方正,且長於武略;然於開國之際,全不與謀,至受太祖之呵責。後因事變,不得已而登位,即位後盡逐諸王子,削髮為僧,慮後患之至。王妃金氏亦頗賢明,當世子芳遠入見時,諫王曰:『殿下何不觀其目乎?宜速傳位,以安其心。』王從之,在位僅二年,即傳位於芳遠,是為太宗。定宗之於太宗既如此,太宗亦盡友愛之道,悉召還諸王子而賜之以爵。定宗為上王,居於別宮,訓勅王子十五人,使如寒士家子弟;十九年間,閑居養病,終全清福。」
    • 第九四頁,〈太祖薨〉:「自是以後,太祖在上王之位,不復關於世事,至太宗八年(明永樂六年)薨,享年七十有四;因遣鄭擢赴明告喪,明遣使弔祭,賜諡康獻。先是,高麗恭愍王由明賜諡,今亦如此,遂成常例;此實屬國之關係上至於此者,朝鮮人尤以為榮譽也。至中日戰役之後,脫離中國之羈束,稱大韓帝國,受自明太祖以下歷代之諡號,盡削除之。」
  141.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9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42.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5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43. ^ 南九萬. 《藥泉集》第十三 / 議·〈朴淳賜諡議〉.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144.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11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45. ^ 145.0 145.1 李肯翊. 《燃藜室記述》卷一·《太祖朝故事本末》·〈駐蹕咸興〉.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芳碩變後,上棄位奔于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上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羣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上初遜於德源,又如咸興,問安使死者相續。太宗欲請回駕,而不知所出,或曰:『無學力能得之。』太宗物色求之,固請之,無學不得已至咸興謁見。上怒曰:『汝亦為遊說耶?』無學笑曰:『殿下何不諒耶?貧道與殿下相識幾十年,今特為慰殿下來耳。』上顏色稍和,因留宿;無學語未嘗不言太宗之短,如此數十日,上益信之。夜半,無學說上曰:『某誠有罪,然殿下愛子盡已殲矣,只有此人。若棄絕之,殿下平生辛苦之大業,將託於誰也?與其付他人,無寧與我之血屬,顧三思之。』上頗然其言,遂有回鑾之意。無學因勸急還,然上不欲入城。初戾于逍遙山,留數月,仍如豐壤、仍築宮而居,後不知無學所終。上還自咸興,太宗出郊親迎,盛設帳幕。河崙等啟曰:『上王怒未盡釋,凢事不可不慮;遮日高柱,宜用大木。』太宗允之,仍以十圍大木為柱。及兩殿相會,太宗以冕服進見。上望見,怒形于色,以所御彤弓白羽箭,引滿面而射之。太宗蒼黃倚于高柱,矢中其柱;上笑而弛怒曰:『天也!』乃以國寶授之曰:『爾之所欲者,此也,今可持去!』太宗揮淚三辭而受,遂開宴。太宗將奉酌上壽,崙等密白:『詣樽所執爵獻壽時,不可親獻,宜授中官以進。』太宗又如其言。中官進爵,上飲畢笑之,由袖中探出鐵如意,置于座側曰:『莫非天也?』」
  146.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21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47.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1月27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48.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2月8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49. ^ 《太宗實錄》卷4,太宗2年12月18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150. ^ 李荇; 尹殷輔. 신증동국여지승람 제48권 / 함경도(咸鏡道).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151. ^ 신증동국여지승람 제49권 / 함경도(咸鏡道)동시 스크롤.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152. ^ 《太宗實錄》卷8,太宗4年10月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53. ^ 《太宗實錄》卷8,太宗4年10月11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154. ^ 《太宗實錄》卷10,太宗5年9月20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55. ^ 《太宗實錄》卷11,太宗6年5月2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156. ^ 《太宗實錄》卷15,太宗8年1月19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57. ^ 157.0 157.1 《太宗實錄》卷15,太宗8年5月24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58. ^ 원릉지(健元陵誌).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59. ^ 159.0 159.1 《太宗實錄》卷20,太宗10年7月26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60. ^ 《世宗實錄》卷15,世宗4年1月9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61. ^ 《太宗實錄》卷32,太宗16年8月21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162. ^ 《太宗實錄》卷32,太宗20年10月8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163. ^ 《太宗實錄》卷17,太宗9年2月23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164. ^ 韓浚謙. 《柳川箚記》.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萬曆辛巳十一月間,神德王后之論始起。初,神德王后康氏相我太祖化家爲國,正位坤極、受天朝誥命;沒後上號曰神德,名陵曰貞陵,與神懿少無差異。及太祖薨逝,只以神懿升祔;凡于神德,一切典禮率皆廢墜不擧。歲月旣久,山陵亦不知所在者,垂二百年。至是,德原居人康純一者,駕前呈訴;自言以判三司事康允成後孫,方定軍役,願依國墓奉祀諸人例,蒙恩改定云。蓋允成卽神德之考也。而四祖諸王后考妣墳塋之在北方者,官定一人稱爲國墓奉祀,免軍役有例;故純一呈訴之意如此耳。於是栗谷李公倡言之曰:『神德以太廟應配之位,無故不祀事關倫紀,宜有尊崇之擧。』朝廷共起而論之。……一同尋得可疑處,遍踏峩嵯內外終不得。適見卞春亭集中,載貞陵移厝祝文,有『國都東北』之文。因此物色求之於山下里,果有國葬陵室,而頹廢於山谷間矣。……」
  165. ^ 《中宗實錄》卷10,中宗5年3月29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166. ^ 李耔. 《陰崖集》卷三《日錄》.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二十八日。興仁寺舍利閣災,命推鞫儒生及傍近居民。寺本新羅故刹,我太祖悼神德王后之亡,命厝寺內。仍創舍利閣,嵽高五層,嵬立都中;且藏寶物佛經于其間。自燕山朝,廢爲分司僕寺;上卽位後,因爲公廨。先是,火焚其寺,只遺舍利閣及大門。」
  167. ^ 《顯宗實錄》卷17,顯宗10年8月20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68. ^ 《顯宗實錄》卷17,顯宗10年9月25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169. ^ 국왕의 詩文·열성의 시문집. 규장각한국학연구원. 
  170. ^ 열성어제(列聖御製).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71. ^ 열성어필(列聖御筆).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72. ^ 홍해(洪海). 한국학자료센터 - 인물관계정보.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73. ^ 승정원일기 1006책 (탈초본 55책) 영조 22년 7월 24일 무오 53/62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74. ^ 승정원일기 1006책 (탈초본 55책) 영조 22년 7월 25일 기미 10/13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75. ^ 朝鮮開國之君,太祖的財產繼承文件. 국립중앙박물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176. ^ 숙신옹주 가옥허여문기 (淑愼翁主 家屋許與文記). 국가문화유산(國家文化遺產).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77. ^ 《銀臺便攷》卷之六·禮房攷·外宮廟殿 [咸興本宮]. 銀臺便攷.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78. ^ 함흥본궁 북한 국보유적 제107호. 문화재청(文化財廳).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79. ^ 《肅宗實錄》卷14,肅宗9年6月12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80. ^ 《高宗實錄》卷9,高宗9年1月5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181. ^ 승정원일기 3115책 (탈초본 140책) 고종 36년 11월 21일 [양력12월23일] 을축 25/51 기사. 承政院日記.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82. ^ 《璿源系譜紀略》·〈太祖高皇帝八高祖圖〉.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183. ^ 열성왕비세보(列聖王妃世譜).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184. ^ 世宗實錄126卷,31年(1449)12月29日紀錄1.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185. ^ 太宗實錄13卷,7年(1398)1月7日紀錄1.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86. ^ 世宗實錄42卷,31年(1428)10月12日紀錄4.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187. ^ 世宗實錄71卷,18年(1436)2月2日紀錄2.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188. ^ 太祖實錄11卷,6年(1397)3月5日紀錄1.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189. ^ 定宗實錄5卷,2年(1400)8月21日紀錄3.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190. ^ 太宗實錄11卷,6年(1406)4月4日紀錄3.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191. ^ 연려실기술 제1권 / 태조조 고사본말(太祖朝故事本末). 한국사 데이터베이스.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192. ^ 正祖實錄27卷,正祖13年(1789年)2月16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93. ^ 193.0 193.1 193.2 193.3 《璿源錄》.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94. ^ 국조편년(國朝編年) - (定宗大王).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195. ^ 世宗實錄14卷,世宗3年(1421年)12月17日第3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96. ^ 국조편년(國朝編年) - (太宗大王). 디지털 장서각. [202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197. ^ 《璿源續譜》·卷之十二·懷安大君派、德安大君派.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98. ^ 《璿源續譜》·卷之十一·懷安大君派.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99. ^ 芝湖集·先祖撫安大君行狀.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200. ^ 宋子大全·撫安大君神道碑.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201. ^ 《成宗實錄》卷54,成宗6年4月7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202. ^ 밀성군파 권1(密城君派 卷之一).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3. ^ 의안대군파 단권(宜安大君派 卷之單).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204. ^ 《世宗實錄》卷31,世宗8年3月22日第4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205. ^ 《定宗實錄》卷15,定宗1年9月10日第6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206. ^ 《太宗實錄》卷14,太宗7年8月16日第2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207. ^ 《世宗實錄》卷80,世宗20年3月15日第1條. 朝鮮王朝實錄.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208. ^ 《世祖實錄》8卷,世祖3年(1457年)7月1日1번째기사.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209. ^ 《璿源錄》 記載.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210. ^ 《端宗實錄》5卷,端宗元年(1453年)2月8日2번째기사.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參見

朝鲜太祖

原因:朝鲜王朝建立
朝鲜王朝君主
1392年—1398年
繼任:
朝鮮定宗
前任:
高麗恭让王
朝鲜半岛君主
1392年—1398年
繼任:
朝鮮定宗
朝鲜王朝太上王
1398年—1408年
繼任:
朝鮮定宗